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陛下,”方孝孺说道:“臣治家不严,致使家中仆人做下如此之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臣连家都不齐,如何还能治国平天下臣无颜面再在朝为官。”

    “陛下,臣所犯的过错比方先生更大,无颜继续在朝为官,请求陛下准许臣的告老之折。”李士鲁也说道。

    “朕不能准!”允熥说道:“先不说朝中失了方先生、李佥事二位大臣的损失。若是朕真的准了二位爱卿告老的奏折,朝中大臣必定说二位爱卿其实本人牵扯进了李案,朕为了你们的颜面着想并未公开,而是让你们告老回乡了事。这样一来,二位爱卿的名声反而会完全失去。朕不能准。”

    “陛下关怀臣之心,臣铭感五内。但臣实在无颜面再在朝为官,请陛下恩准。至于名声,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臣也不会挂怀一二不了解臣之人对臣的误解。”方孝孺答道。李士鲁没有说话,但意思应当与方孝孺是一样的。

    &nb




第1396章 这样做的缘故
    ?当日下午,李士鲁辞官获准、方孝孺调任闲职的消息传开。虽然这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众人都已经想到了,但也对周礼派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方孝孺、李士鲁与卢原质是周礼派的旗帜性人物,一下子三人少其二,周礼派的声势大减。更多的人悄悄的退出周礼派。其中许多人加入明礼派。

    而就在此时,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解缙上奏,称去年负责从民间收取古籍的官员中,有人私自将本该还给藏书人的古籍吞没。这样的官员共查出一十三人,其中有三人是周礼派之人,而这三人中有一人是卢原质的学生。

    这个消息传出后,卢原质的名声也受损。虽然他之后请求告老的奏折没有被批准,允熥还安慰了他一番,但周礼派再次受到影响,声势更低,几乎就要销声匿迹了。

    ……

    ……

    “三位爱卿记下,不许再对周礼派穷追猛打,就此罢手。”乾清宫内,允熥抿了一口茶,对陈瑛、杨士奇与说道。

    “是,陛下。”三人答应道。

    “怎么,陈卿,你似乎对朕的命令不太明白”允熥见陈瑛答应的似乎心不甘情不愿,问道。

    “陛下,恕臣愚钝。此时周礼派受到如此打击,正是使其彻底散去,将其中有才干之人吸纳入明礼派之时,为何陛下命臣等罢手”陈瑛问道。

    “这,爱卿不必细问,按照朕吩咐的做就是了。”允熥没有回答,只是这样说道。

    “臣遵旨。”陈瑛虽仍然不解,但也只能答应道。

    说过这话,允熥又与他们商议起了一些礼仪是否需要改一下。朱元璋制定的礼仪当然不可能完全符合允熥的心意,他认为需要修改。好在整个洪武年间,《大明会典》等规定礼节的典籍一直在修改,甚至到洪武三十年还改过一处,允熥进行修改虽然会引得一些官员腹诽,但阻力不大。

    只是,允熥一边与他们商议着,心中却想着别的事情。

    最近朝中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都是允熥要削弱周礼派。在他继位之初,周礼派赞同海外分封,而且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又因为当时朱元璋以理学为主,支持周礼的官员都是真的信奉而不是为了投机钻营都是道德高尚之人,为了对抗当时一家独大的理学,允熥与信奉周礼的官员合作的很愉快。

    但是在理学式微后,双方则逐渐产生了矛盾。周礼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礼仪,与允熥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矛盾主要集中在对工商的态度上。

    周代就重农抑商。当然,这是有缘故的。根据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商国的商人地位较高,也十分重视商业,境内的贸易活跃;而姬家的周国就更加重视农业,打压商业。周国在击败商国、统治中原后,寻找商国被他们打败的原因,就认为是商国重视商人、商业,致使人心浮动,不安分守己,在整个统治区内重农抑商。周礼派既然崇尚周礼,当然就继承了周代的观念。

    允熥当然不赞同。商人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么当然会。西方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国家,不列颠的国王



第1397章 呵斥***与结案
    ?“杨卿,你可知晓朕为何要单独留下你”等陈瑛与杨士奇都离开后,允熥问道。

    看着他的脸色,觉得留下他不像是什么好事,心里惴惴不安,说道:“臣不知。”

    “你不知”允熥提高了音量:“你自己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

    “臣请陛下明示!”马上跪下说道。

    “你!”允熥坐到椅子上,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使自己平静下来,说道:“你在大理寺少卿任上,可受过贿赂而且是刑部四川司郎中刘政的贿赂”

    “臣向陛下请罪!”听到这话,蓦然想起几个月前刘政送他的钱,又想到求他的那件事情,顿时明白了允熥为何会如此生气,又跪下叩头:“臣向陛下请罪!”

    “,你做的好事!”允熥又忍不住叫道:“朕将你放到大理寺少卿的位置上,是要锻炼于你,以后要大用,你自己也知晓。朕年前本来想着你任大理寺少卿已经有二年了,差事也做的不错,想要派你去别的衙门历练,却没想到你在大理寺少卿的位置上还收受贿赂。”

    “收受贿赂就罢了,但竟然收到了刘政的头上。他求你的那件事情你也应当已经想到了,就是李案。若是朕没能提前知晓此事,让刑部或都察院查案,最后查到你头上,朕本想打压周礼派,你被查到朕哪里还能打压他们!就因为你差点儿耽误此事!”

    归趴在地上,一声也不敢反驳,听着允熥的训斥。但见到他这样,允熥心里更加生气。

    “虽然你的事情朕没有公开,但朕岂能不处罚于你!你这几日先准备一下,朕任命你为太仆寺少卿,你过几日就去上任。”允熥说道。一直以来,因为在前世的名头,是从永乐、洪熙到宣德三朝最杰出的三位大臣之一,允熥对他都很宽容,若是放在别人上自己先后两次提醒,他还忍不住受贿,允熥早就让他去金川城的码头报到了。就因为他的名头,允熥一退再退。

    可这次实在不能轻飘飘的过去了。如果不给他一个教训,他永远也记不住。太仆寺是一个很特殊的衙门,名义上在京城,但它的衙门所在地是江北的滁州。虽然距离京城不远,到底是外地。而且这个衙门虽然很重要,但在大多数官员眼中属于谁都能做的差事,大家对它都比较轻视。京官被派到太仆寺,品级不变一般被认为是贬镝。

    所以当听到允熥的话后,马上抬起头来,对允熥说道:“臣自知违逆国法,犯了错误。但请陛下再给臣一次机会。臣以后必定不再收受贿赂。”

    “派你到太仆寺,就是给你最后的机会。”允熥说道:“若是朕已经不愿再用你,这次的任命就不是太仆寺少卿,而是商藩或殷藩的六厅仆射!”

    悄悄看了一眼允熥的脸色,察觉出他说的不是气话,而是真心话,顿时不敢再求了。派到商藩或殷藩为官,还不是左右相,实在是再坏也没有的官职了,他怕自己再求,引得允熥下旨派他去汉洲大陆,就真的毫无希望了。“臣谢陛下隆恩。”

    “哎!”允熥又叹道:“你到了滁州,可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nb



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
    ?听了允通的话,昀芷笑了一声,没有答话。她少年之时只结交了这么一个民间朋友,催促尽快结案又不费事,当然要尽力帮忙。

    既然答应尽快结案,允通也不会再拖。他马上传旨给秦松,让他尽快将卷宗移交都察院和刑部,由这两个衙门做出最终的判决。

    秦松接到旨意后当然不会耽误,立刻下令对卷宗进行最后的整理,第二日一早将所有卷宗送到了都察院。

    都察院的官儿当然对锦衣卫十分厌恶,从上到下都没给来送卷宗的锦衣卫校尉好脸色。这次的李案都察院内有两名御史牵扯其中,已经停官待处置。虽然是他们自作自受,但都察院的名声也受到了影响,他们能高兴才怪。

    但不管他们怎么给锦衣卫校尉脸色,卷宗也不能不接。蹇义得到卷宗略微看了看,就命差役拿着这些卷宗跟着他去了刑部,要与刑部尚书茹瑺一起商议定罪。这个案子看起来简单,但定罪的分寸可不好掌握,蹇义本着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的想法与茹瑺去商议。

    茹瑺也有些挠头。李案的突破口是官府勾结地痞恶霸构陷李家杀伤人命,从《大明律》的角度来说,也是这个罪名较重。收买好几条人命,已经足够死罪了。但他们也都明白,允熥更加在意的是这几个官员想要侵吞李家产业,在最后的定罪中一定要突出这一点。

    经过反复讨论,蹇义还入宫求见过一次试探陛下的心思,二月初三,他们二人正式定下了罪名和处置:原苏州知府赵岩,以诬陷、公器私用、贪掠民财等罪名判处流放蒲藩,原都察院河南道御史明良流放岷藩,……;李士鲁之子李玄珐流放秦藩,……。

    在邸报上刊登的此案的经过,他们二人也各自找了能妙笔生花之人写了,突出了侵吞李家产业之事。

    允熥看了他们的定罪和案件的经过,非常满意,在奏折上批答道:“朕无异议,着刑部、都察院照此办理。”

    得到了允熥的批答后,定罪结果完全公开,同时开始按照判决处置人犯。

    ……

    ……

    “爹!”“爹!”在锦衣卫镇抚司衙门前,对着刚刚从这个在大多数人看起来十分阴森的衙门中走出来的一人,响起了这样两声叫喊。

    “行检,行校,你们都来了京城”那人一愣,随即略有些惊喜的叫道。

    “是,爹!”刚才喊他‘爹’的两人忙涌上来,拉住这人的手,说道:“爹,你没什么事儿吧没受什么伤吧”

    “没事!我又不是人犯,是来做证人的,能有什么事情受伤就更不会了,你爹我有什么说什么,不敢有任何欺瞒,锦衣卫的老爷们打我做什么”这人笑道。

    他就是苏州府警察署一个巡行队的队正,李九成。当日他被派到苏州的锦衣卫抓起来后,马上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交待出来,让锦衣卫十分满意,虽然不敢放了他,但在监牢中给他的待遇还不错。后来所有人犯从苏州提到京城,又有了其它人审问他。不论锦衣卫问什么,李九成都非常配合,让说什么说什么,也没吃什么苦头。

    虽然他也曾配合赵岩对付商户李家,但他官微职低决不敢违背知府的命令不易苛责,而且后来还做了污点证人,认为他不仅无罪反而有功,今日就是放他离开锦衣卫的日子。

    他们父子三人寒暄几句,李九成忽然想起什么,问长子李行检道:“你们是怎么来的京城你们身上也没有功名,不开路引怎么可能来京城”

    “苏州府与长洲、吴县这三个衙门也正乱着,绝不可能有官员给你们开路引,莫非你们是找了人偷官印私自开的路引”

    想到这里,李九成的表情顿时就不好看起来,拉着他们快走几步远离锦衣卫衙门,然后低声呵斥道:“这是什么时候,你们也敢做这样的事情!败家孩子!李家的案子闹得沸沸扬扬,不知道有多少锦衣卫、镇司的番子在苏州,你们还敢做这样的事情,不要命了!要不是这儿是大街上,我非得抽你们两个人一顿!”

    李九成连连骂了他们好一会儿才停下。等他住了口,二儿子李行校拿出水壶说道:“爹,喝水!”趁着他喝水的功夫,李行检解释道:“爹,我们也不是小孩儿了,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苏州有锦衣卫、镇司的番子我们可不敢这个时候私下里偷官印开路引。”

    “那你们怎么来的”李九成仍然气冲冲的问道。

    “爹,您被带到京城后,娘在家里就忧心忡忡,害怕爹你被治罪,催着儿子来京城打听会不会被治罪。儿子自己心里也担心,也想来京城。但这个时候也不敢私下里开路引,只能在家干着急。”

    “正好,前几日苏州府的粮食要起运,送到京城附近的粮仓。这个差事本来轮不到我们,但因为李家的案子上到知府、下到巡警,抓走了得有一半多,人不够用了,就让咱们分署派几个人跟着押送粮食。要是平时,这可是个人人争抢的好差事,



第1399章 李案的终结
    ?“赵知府”听到二儿子李行校的话,李九成提起头来看向这队人,从头看到尾,也发现了原苏州知府赵岩的身影。他愣了愣,问身旁一个看热闹的人道:“这位大哥,这是做什么的”

    “这些人都是这次苏州的案子的人犯。朝廷上已经定罪,判处流放的这就送他们去流放的地方。”那人说道。

    “平时被判处流放的人犯,不都是凑够了至少上千人才流放吗,怎么这次才这么点儿人就要流放”李九成不解。他作为警察,也负责过将人犯送到码头统一流放的差事,知道以往的惯例。

    “这次和过去不同。这次的案子据说圣上很看重,底下也就不敢耽搁,立马将他们送过去。而且据说福建那边也有了不少要流放的人犯,正好一块流放过去。”那人又道。

    “多谢大哥。”李九成道了一声谢,想了想,带着两个儿子跟上了这队人马。

    “爹,你这是要干嘛”李行检不解的问道。但李九成并不答话,一直跟到码头上,见到警察押着人犯站在一艘很大的船旁,但并未上船,好像是在等待什么,略一犹豫,咬咬牙上前对一个警察说道:“这位大人。这些人中有一名人犯是小的的老相识,小的想要与他说几句话。”

    见这警察犹豫,他忙从怀里掏出一吊钱,塞到他手里说道:“这点儿钱请大人与诸位警察兄弟喝茶。”

    ‘横竖还有二刻钟船才会开,不到最后一刻钟船上的人也不会让人犯上船,这些人犯也都是已经审问过、定了罪名的,说几句话也没什么,何况还有银子赚。’这警察脑海中转过这个念头,就对李九成说道:“只有一刻钟啊,过了一刻钟可不成!”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一刻钟就够了。”李九成连声道谢。

    这警察走过去将赵岩带到李九成身前,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赵岩的手铐脚镣,随即退开几步让他们说话。但几个警察还是分别站在了不同方位,堵住了他们逃走的所有路线。

    “赵大人。”李九成没有在意这几个京城的警察做出的防备,对赵岩叫道。

    “李九成你,你被无罪释放了”赵岩抬起头看了一眼,认出了李九成,有些惊讶的出言道。

    “是,大人,小的被无罪释放了。”

    “不对!”赵岩忽然说道:“你早就被锦衣卫收买了,是不是!”

    李九成这个层次的小人物,无罪释放并不稀奇,他也不在意,但他忽然注意到李九成身上竟然一点儿伤都没有。即使他被抓了以后马上招供,也少不得挨一顿打;后来送到京城的锦衣卫衙门,至少也会被打一顿,绝不可能身上一点儿伤都没有。这才几日,他的伤也不可能养好了。

    “原来如此,”赵岩又想到了更多当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过了正旦那一日,我就吩咐你去找李家的麻烦,让李家连年都过不好,但你借口染风寒没有答应;我被抓那一日,问你城中的恶霸少了几个,你说他们开了路引来京城玩了。哈哈,他们是被锦衣卫带到了京城吧。”

    “大人猜的不错。早在抓人那一日前,甚至在年前,锦衣卫的校尉就找到了小人。小人一看他们亮出锦衣卫的腰牌,当时就吓得丢了三魂七魄,倒竹筒子似的把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当时锦衣卫的校尉倒没有难为小人,反而让小人重新回衙门做事,而且嘱咐小人如果又发现什么,或者又想起来什么,都和他们说,可以算作戴罪立功。“

    “小人听了这话,回到衙门里,拼了命搜集有关大人您要李家投献产业,还有与当地的地痞恶霸勾结陷害李家的证据。也不单单是小人一个人这样做。又好几个警察都被锦衣卫拿走,后来又放回来了。只不过当时已经封衙,




第1400章 点评与《古文尚书》
    ?“这个叫做李九成的人,有意思。”允熥笑道。
1...334335336337338...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