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对了,”昀芷又想到什么,同允熥说道:“妹妹忽然想起了年前出宫,文圻去一间书铺挑选送给文垣的书,那间书铺的东家说的事情。皇兄可吩咐下去让大臣查了”老人说朋友的书被掉包之事的时候她虽然不在场,但回来的路上听文圻说起了,此时想起来就问问。

    “为兄已经与解辅官说了,他总领编纂《大明大典》之事,一定能够查出来。”允熥说完这句话,又好像自言自语般,低声说道:“为兄岂能忘记这件事这件事可是十分要紧的。”

    允熥还要再说什么,忽然听到传来熙瑶的说话声:“夫君,昀芷,御膳房已经将饭菜都送来了,可要现在用膳”




第1390章 苏州府的行动
    ?

    “阿欠!”一名身穿正四品官服的官员打着哈欠,从衙门后院慢慢的走到前院。这官员身材矮胖,脸上的肥肉层峦叠嶂似乎要垂下来,又挺着个大肚子好似怀孕三四个月的孕妇一般。只有虽然因为宿醉未醒通红,但仍闪烁着精明的双眼显出这是一位官位不低的官员。

    “大人福泰安康。”他才从后院走出来,一个穿一身从九品官服之人就凑上来,对他行礼恭贺道。

    “李队正,你这么早就来了衙门”四品的官员还了一礼,笑着问道。

    “在大人面前,怎么敢被叫做队正小的不过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请大人叫小的的名字。”这从九品官员急忙说道。

    四品官员听他说的不伦不类,但满满都是对自己的巴结之意,笑道:“也好,你又没有字,叫名字显得亲近些。那本官就不客气了。”

    “对小的,大人还客气什么。”那从九品官员又道。

    这个正四品的官员,就是苏州知府赵岩;另外那个从九品的官员,是苏州府中城警察分署的一名队正,名叫李九成。

    此时已经是正月十九日,年后开衙的第二日。不过虽说已经开衙办公,但大家仍然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没几个人认真干活,大多早上起得比平日晚很多,中午过了午时基本就散衙了,晚上和过年时候一样各种嬉笑玩乐。赵岩昨晚上就与几个老家来的亲戚打了半宿的马吊牌,过了子时才睡下,起得就晚了些。

    他一边与李九成说话,一边向前衙走去,不多时走到大堂,坐在座位上。他下意识的拿起了惊堂木,楞了一下才又将惊堂木放下,对李九成笑道:“都有几年了,还是觉得逢三、六、九日为放告日,应当问案。总是忘了问案之权已经交给了府司马,非得是府司马难以决断的案子才会与正堂官商议。”

    其实赵岩这话说的并不合适。按照允熥制定的章程,掌管刑名的司马实际上已经独立开衙,也算是正堂官;若是掌管刑名的司马在此,多半会用开玩笑的口吻纠正几句,不过李九成可没这个胆子,更觉得司马是不是正堂官与他没什么关系,忙说道:“朝廷的意思,也是觉得正堂官事务繁杂,让各府、各州的司马帮着分担些差事,也是好意。知府大人您说起从前做知州的时候,不也是朝廷命司马掌管刑名后,差事轻了许多,能效仿先贤游览山水”

    “话不是这么说的。”赵岩说了一句。差事给出去了,确实轻松许多,但手头没了这个权力,感觉自己在一府内不是言出法随、大权独揽了。尤其若是掌管刑名的司马若是与自己不对付,很多事情都不好干。不过好在,苏州的这个司马大约是也觊觎李家的产业,很配合自己,不然想要逼得李家不得不投献产业可不容易。

    想起李家的产业,赵岩顿觉心里暖烘烘的。李家的买卖,这是多大一份产业,即使大部分都要分给朝中的大佬,他能得的也是好大一份。‘等到了手,先将库存的货物半价卖一部分出去,用得来的钱去朝中活动,争取再连任三年。不过想要做满三任九年不太可能,苏州这么好的地方,除非是极为特殊的情形,不然不会让一个官员做满三任,能再坐一任就够了。’

    ‘等下个任期结束了,就将产业再卖给当地的商人,反正我不在苏州为官,产业也必定留不住,不如早早的卖了。即使只是我分得的这些,估计也得有上十万贯钱,有了这些钱,哪怕不做官了回老家也够用了。’

    ‘等钱到手了,先将族中的祠堂重修一遍,再将老宅子重修一遍,再出钱为族中修一个不甚华丽但结实耐用的学堂,请有名的教书先生来教导族中子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他在脑海中想着,但嘴上却说道:“不过你说的也对,差事轻了,就能效仿先贤游览山水了。苏州这么多风景名胜,历代先贤所曾游览之地,若是为官一任却没瞧过,岂不可惜”

    “不过掌管刑名的江司马估计就没有时间游览名胜了。哈哈。”他又笑道。

    “知府大人,听说朝廷上又要改刑名的规矩了。”听赵岩提到掌管刑名的司马估计没有时间游览名胜,李九成忽然想到一事,说道:“据说抓人逮人仍然是由警察来做,但问案的权力要收回去,设巡按这个什么差遣,用都察院或者刑部,也可能是大理寺的官儿来充当,每个巡按管几个州府,在各个州府之前巡来巡去问案。”

    &n



第1391章 庭前辩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就在苏州府实施抓捕的当日清晨,奉天殿上,举行了建业九年的第二次早朝,百官对允熥行礼。

    “免礼平身。”允熥在他们行过三跪九叩大礼后,出言道,身旁的侍者又放大声音说了一遍。

    “谢陛下。”百官又行了一礼,这才站起来。

    “诸位爱卿,今日已经是年后开衙的第二日了。朕知道,过年的休沐也不过只有二十多日,不算短,也不算长,上元佳节也才过去两日,有些人还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回过神来。但既然已经开衙,诸位爱卿就要认真做事,可不能有所懈怠。”允熥说道。

    “臣遵旨。”众人又答应道,不过也没当回事。每年年后的第一二次早朝,允熥总要说类似的话,尤其是这第二次早朝,因为只是小朝会,有资格上朝的只有四品往上的官员,与都察院在京的御史、六科都给事中,算是高官,见面的时候也不少,允熥说话也相对随便一些,大家都习惯了。

    允熥自己也没期望大臣有激烈的反应,说过这话也不再说,按照惯例由侍者问道:“诸位爱卿有本早奏!”

    “陛下,臣有本奏。”工部尚书出列道:“陛下,去岁黄河几出有决口,虽然并未冲毁多少田地、淹没多少百姓,但臣与工部的同僚商议后,以为今年应当加固黄河河堤。”

    一边说着,他一边从怀中拿出一个奏本,递给侍者,侍者又递给允熥。“奏本上所写乃是臣与同僚商议后暂且定下的加固河堤计划,请陛下圣裁。”

    允熥大概翻开了一番,说道:“陈卿。”

    “臣在。”户部尚书出列答应一声。

    “你拿去瞧瞧,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回头奏报给朕。”允熥吩咐道。

    “是,陛下。”户部尚书答应道。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当然,它之后还要经过很多次议定、评估,才会最后实行,但在早朝上就这么过去了。

    说过此事,允熥在殿内扫视了一圈,见没有人有再次出列的想法,自己从袍袖中拿出几本奏折,对百官说道:“既然诸位爱卿无大事再说,朕有一件事与诸位爱卿说一说。”

    “年前的时候,封衙前的最后一日,朕赏赐了一位格致监的官员,大约是封赏略微厚了些,引得不少大臣向朕进谏。”

    “朕以为,若是朕认为某一人做的一件事是功劳,但有一位爱卿觉得不算功劳,大可以议论一番这人做的事情可否算作功劳;但若是诸位爱卿都认为此人所做的算是功劳,那如何封赏,就是朕的事情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此言略有不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卢原



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话
    ?殿内其余众人也纷纷加入辩论,顿时,原本庄严的奉天殿好像忽然变成了辩论场一般。

    允熥高坐在殿上,旁听着百官的辩论。他听了好一会儿,在李士鲁说了一句话,陈瑛正要出言反驳前忽然插口道:“李爱卿。”

    “臣在。”李士鲁答应一声。

    “爱卿适才说,格致监诸位只不过是方士之流,是也不是”

    “这,臣失言。”李士鲁略微琢磨了一下,躬身说道。随着辩论越来越激烈,允熥又没有出言,参与辩论的百官说话越来越大胆,适才李士鲁就不小心将这句话说了出来,而这句话,他本来是不想说的。虽然李士鲁心里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但他,以及与他关系好、志趣相投的方孝孺、卢原质、郑公智等人都知道允熥的心思,知道允熥很看重这些人。他们虽然都是十分正直的大臣,不惮于忤逆龙颜,也曾为此进谏,但当庭死谏、言辞激烈到极致也不是他们这些崇尚周礼之人认为的直臣应当做的事情,所以没有,也不想在允熥面前说这句话。但李士鲁适才不小心说了出来,就只能请罪。

    “所谓失言,大多是心中真心所想,但不愿说。也就是说,爱卿心中确实是这样想的。”允熥面无表情的说道。

    “臣所受之周礼,向来排斥格致监诸位同僚所研究之事。”李士鲁不能说假话,但也不想言辞太过激烈,这样说道。

    “原来如此。”允熥说了这句,没有再同他说话,而是转过头问陈瑛:“爱卿适才向如何反驳李爱卿”

    “陛下,臣原本想说:‘格致监诸位同僚所研究之事岂能与方士等同方士讲求长生,得道成仙,又装神弄鬼,假做炼丹能成仙欺骗他人;格致监诸位同僚可曾说过所研究之事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可曾为陛下炼制丹药可曾欺骗他人’”

    听过陈瑛的话,允熥又转过头看向李士鲁。李士鲁忙说道:“陛下,臣绝非此意。臣将格致监的诸位同僚比作方士,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之事于国用处不大,与方士类似,而非说他们就是方士。”

    “如何于国无益”练子宁的侄子练大亨说道:“譬如曹监副所研究之事,可用于编纂历法,指导百姓耕种不违农时,岂能说于国无益”

    听到这话,李士鲁叹了口气。貌似他们辩论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转了一圈又回到这一点了。‘这样继续辩论下去根本无用,就算从早上辩论到晚上,谁也说服不了谁。’他在心中想道。他们周礼派比起三年多以前已经被打倒的理学派,更加崇尚实干,对于这样毫无用处的辩论其实也不喜欢。

    ‘陛下到底是什么打算,为何纵容我们在奉天殿辩论’李士鲁又微微侧头,看了一眼高坐在殿上的允熥。

    他正想着,忽然从身后传来声音:“纵使于国有益,又岂能与百官相提并论”

    李士鲁回头看去,就见到方法上前几步,走到自己身旁,继续说道:“诸文官,上佐陛下下抚黎民;诸武将,为陛下平定叛乱,抵御外敌,为大明所做皆用处极大;反观格致监的诸位同僚等杂官,于国不过小修小补,岂能等同”

    “何况《论语里仁》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杂官之所以入朝,是为了朝廷的官俸与各项杂费,为了利益,而非为了大明天下,按照《论语》中的话乃是小人,而文武百官乃是出于道义辅佐陛下,乃是君子,岂能同列”

    “哦,在方给事中看来,杂官入朝为官,收取官俸与各项杂费,就是为了利益,诸位文武百官就是为了道义难道方给事中就不要俸禄不成”陈瑛道。

    “若是有国难,臣随时可以不领俸禄;但即使是文武百官,也需养家糊口,若是没有俸禄,如何养家糊口所以平日里臣等领取俸禄乃是正理。”方法道。

    “那方给事中凭何说格致监的诸位同僚的诸位同僚就是为了利益”

    “因为他们有朝廷开支的逐项经费。”方法转过头对允熥说道:“陛下,臣为户科给事中,见到格致监人员不多,官员之品级更是比六部等衙门要低,但每年申领的开销极大。格致监的研究,不过是用笔写写算算,或是日夜观看星象罢了,能花多少钱”

    “但臣与楼都给事中说起此事,楼都给事中说,格致监的开销是陛下与格致监监正、户部尚书等官员核定,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额就可报帐。”

    “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成!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人如此少,开支如此大,必定有贪墨。臣请求陛下削减格致监的开销。”

    允熥还是没有说话,陈瑛又道:“说来说去,你不过是凭空猜测,毫无实据,就污蔑格致监的诸位同僚为小人。在你看来,工商更是小人所做之事,朝廷应当抑制了”

    “陈御史所说不错。”方法坦然接受了。“工商之事,不可不有,但万万不可放任。昔日孔圣人座下弟子中也有商人子贡,但孔圣人对子贡从事工商一向不以为然,譬如《论语先进》载孔圣人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其中褒扬颜回,对子贡略有些贬低。可见在孔圣人看来,工商不能少,但也不能放任。”

    “而且,……”方法长篇大论的说起来。他却不知,在他身后,几双眼睛带着忧愁之色看着他,尤其是站在他身旁的李士鲁,以及可以算作他的座师的方孝孺。

    其实在方法将格致监的官员贬称为‘杂官’的时候,李士鲁就想阻止他。不仅是因为允熥比较看重他们,更因为格致监监正杨士奇就在现场,虽然他也算是儒生,但毕竟现在当着格致监的官儿,方法这么说对他肯定有意见,这就等于扩大了打击面,对他们周礼派宣扬、推行自己的主张没好处。

    等他说起‘诸杂官之所以入朝,……,为了利益’,李士鲁就更想阻止他了。这话不仅没有实据,还等于直接得罪皇帝,非常没有必要;之后又说文武官员出于道义,更让李士鲁心中隐隐有所担忧。可方法说话极快,李士鲁又不能上前捂住他的嘴或大声呵斥,还没想好阻止的法子,方法已经将话说完了。

    当然,最让李士鲁害怕的,是这



第1393章 击鼓鸣冤与快速审理
    ?猝然响起的“咚咚咚”的声音,不仅惊动了正在说话的方法与明良,同时也惊动了所有正在从奉天殿向外走的官员。众人要么楞在原地,要么快走几步来到金水河外,想要瞧瞧到底是谁敲响了登闻鼓。

    也无怪众人这样惊奇。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设计登闻鼓,其目的是给遇到冤情走投无路的百姓一个最后的伸冤机会,必须是关系军国大事或者奇冤惨情无门可告的才许敲登闻鼓,一般事情是不受理的;不仅不受理,反而要对告状的百姓处以杖刑。

    登闻鼓附近每日都有轮值御史和锦衣卫军士,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摆设,据说是天下清平,没那么多惨绝人寰的冤案。实际上有过小心翼翼的百姓到这打听,得知告御状万一告不准还得挨杖刑,便被吓退。即使在洪武年间,也没敲响过几次。正因为登闻鼓很少被敲响,所以当在场的官员听到它被敲响的声音后,才这样惊奇。谁都想一探究竟。

    因刚刚才下朝,轮值的御史还没有到登闻鼓这里当班,这里只有几个锦衣卫军士把守。这几人一愣,随即上前将敲响登闻鼓之人包围起来,盘问起他们姓甚名谁、年龄姓别、籍贯何处、有何冤情……。在这冬春之交的寒冷时候,敲响登闻鼓的苦主被七嘴八舌问的满头热汗。她紧张的下意识转身张望,却又发现身后不知何时站了一圈冠带齐全的官员,高矮胖瘦老少品级各异。

    映入一干官员眼中的苦主,是一大一小两个人。大的是个大约双十年华的少妇,虽然捂得严严实实,但能看出几分秀丽姣好;小的是个才五六岁的男娃,紧紧拉着少妇的衣襟。见到这二人,在场的官员顿时心生怜悯之意。

    “臻善,你上去问问,她们有何冤情。”已经拉着明良过来围观的方法对他说道。

    “今日又不是我当班,怎么让我去问。”明良小声抱怨一句,还是上前一步去询问。今日当班的张御史年纪大了,腿脚不好,还在后面慢慢走着呢,没有十分八分走不过来,现在围了这么多人,让苦主在这里等十分钟可不合适。

    “本官河南道监察御史明良,今曰当班的张御史已经在前面进宫,本官为他同道,便代为询问。不知两位有何冤情陈述可速速道来。”

    那秀丽弱女子嗫喏惶恐,孩童却是胆大,开口道“我要状告苏州知府赵岩,他徇私枉法抓了我爹爹与几位叔叔!”

    “苏州知府”一听到这个名字,刹那间明良的脸色就变得不好看起来,目光闪烁,似乎要说什么。但在他的话出口之前,围了一圈的官员就纷纷议论起来“是苏州府的事情,并非是京城之事。”
1...332333334335336...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