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重生的杨桃
在军列的包厢里,丈夫多次表示,李森科可能不是个好人,那是一个品行不端的家伙。
&n
第1722章 和李森科说(上)
不大的餐厅里非常亮堂,光明都来自于穹顶的四盏硕大的玻璃吊灯,整个房间沉浸于柔和中。
墙壁统一贴着柔和色调的拼花墙纸,地面则是一层棕红色地毯。
房间内有五张大桌,其上菜品五花八门。
高级人员享有高级待遇,正如这顿晚餐,虽是自助餐,菜品的确可用丰富多彩以形容。
“有冬季少有的新鲜水果,有多种奶油蛋糕,有各种肉品,还有几种浓汤。”杨明志刚刚进屋,只是轻轻瞥了两眼,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那个位面上,西方式的自助餐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似乎去自助餐厅大快朵颐,是一种以最少的钱吃最多的东西的最好办法,遂有着扶墙进扶墙出之笑谈。
可是那样的自助餐已经渐渐脱离了自助餐的本质。
中国人一直非常注重宴席,自古以来,许多大事往往是在餐桌上落实下来。
西方人一直施行着分餐制,他们不可能几十人聚在一个大桌子上,一边吃饭一边商谈政务。
政务还是要谈的,路易十四最喜欢举办各种餐会,以至于许多政事就在餐会上制定。而那种餐会,逐渐变成了现在意义的自助餐。
吃饭只是次要的,社交才是根本!
杨明志对自助餐并不抵触,把肚子填饱后,他估摸着李森科还得找上自己,坐到房间的一边继续敲着二郎腿谈些事情。
然而,如此“酒池肉林”的场面,给予杨桃的真可谓妙不可言的感官刺激。
一个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姑娘,她早已适应了粗犷的生活,适应了吃糠咽菜。莫斯科的短暂经历已经令她大开眼界,而今,面对着一屋子的飘香餐饮,进食的本能已经彻底左右了她的小脑袋。
杨桃的双眼直勾勾的盯着一张桌子上的各类熏肉、烤肉,就好似一匹饿狼盯上了鹿。她已经一嘴的哈喇子,只因自觉得不可让丈夫丢脸,这才继续攥着丈夫的胳膊,唯有双腿的肌肉紧绷着,仿佛一旦松手,全身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杀过去大快朵颐。
杨明志丝毫没有注意到妻子的亢奋,他还是全身心的注意着李森科。
“将军同志,来吃饭吧,虽然只是自助餐,至少,您能吃饱。”
“啊,吃饱的感觉!上次吃饱饭是什么时候,我已经忘了。谢谢您的关心。”
杨桃一直竖着耳朵,聆听着丈夫与那个院长的对话,她猛地抬起头问:“现在已经开饭了我……我可以去吃”
“当然!”李森科使以温柔颜色:“您可以尽情享用,唯独有一点,不要浪费粮食。”
“我会的。”杨桃再看着丈夫:“我去吃饭,没问题吧。”
“你去吧,多吃些肉。”
杨桃当然还是最愿听丈夫的,丈夫的话更像是军令一般。
“吃肉吃肉,以前难得有机会吃肉,我现在要使劲吃。”她大步流星的走近桌子,几乎是出于本能就上手去抓。还好,餐厅内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阻止了她的粗俗举动。
此时此刻,李森科也不曾想将军夫人居然会直接上手!他完全是一副看戏的态度,又对杨明志调侃:“看来,您对您的妻子疏于训练呐。”
杨明志还能怎么办,只好无奈的赔以笑脸:“她是农民的女儿,从未参加过自助餐会,还请您见谅。”
“农民的女儿哦,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将军同志,还请您不要说这些不正确的话。她是第一次见到,难免会非常好奇,以后应该就熟悉了。”
“好吧。”杨明志耸耸肩,示意自己的随从们,一众人走了过去。
对于格里申科等卫兵来说,他们是长期吃食堂,参与自助餐会今天也实属首次。虽未曾参与过,餐会的礼仪他们都是晓得的。像是杨桃那样,对自助餐的理解就是“各取所需”,实属滑稽。她盯上一只烤羊,试图暴力拽下一条羊腿慢慢的啃,粗野的举动被制止,但她还是得偿所愿。
工作人员操持剔肉刀,顺着杨桃的要求,愣是给她剃了一盘烤羊肉,最后又撒上一些孜然。
新西伯利亚距离哈萨克较近,附近区域有自古生活着大量蒙古、突厥后裔。这些民族对烤羊肉、牛肉有着特别的技巧,例如孜然这种东欧用的不多的调料使用一直很足。
传统的东欧俄罗斯族或许对这种不刷胡椒酱或蜜汁的烤肉很是奇怪,而对于杨明志,刷酱的烤肉才是奇怪呢!烤肉就该撒自然。
现在,看看妻子的吃相吧!她端着盘子就操持钢叉大快朵颐,斯文矜持什么的已经荡然无存。精致的小脸满是羊肉,她吃着嘴里双目还盯着餐桌。一名女工作人员就仿佛她的私人助理,只等着她吃完这一盘,再给添满。
“唉,你有那么饿么”杨明志暗暗叹了口气,端着自己的铁板,拼着据说是“哈萨克式烤羊”与“乌兹别克式炒米饭”。
他一点不惊奇这里的餐桌还有大米,毕竟南俄生产大米,中亚几国数百年前又从印度学会了炒饭。
“您觉得如何将军同志”李森科凑过来问。
“很好,很和我胃口。”
“那就好,如果您愿意,我们还可以喝点酒。”
“酒伏特加”
李森科摇摇头:“伏特加过于热烈。喝些红酒吧,可以冲淡肉的油腻。”
虽然只是吃了半盘子,杨明志觉得已经有些舒坦了。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今天这顿饭,比在克里姆林宫里吃到的更加油腻。想想也是合情理,新西伯利亚的冬季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度的恐怖低温,吃饭脂肪少了,可是要命的!
杨明志已经无所谓其他人怎么吃饭,更是无暇顾及化身小狼的妻子。
李森科要请自己喝酒,分明就是把自己支到一边,借着喝酒说些其他事。
还能有什么事借着饭局畅谈人生
餐厅里有一些小方桌,多数人已经坐于木凳就餐了。在餐厅较偏僻的角落,一张小木桌前坐下两人。
李森科拿着高脚杯,餐厅工作人员为其倒满。
注视着酒瓶的标签,杨明志注意到,这红酒居然也是特供品,其上标注“科学院专供”。那工作人员很快也给自己斟满酒,轻轻一品,却是口感很好香气宜人的干红。
他又小酌几口,只等着李森科说话。
“将军同志,有一件喜事我想现在告诉您。”
“哦何事”
“领袖几天前给我打来长途电话,最高苏维埃已经决定了,在您抵达新西伯利亚后,获得全苏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啊!真是一件好事。”
杨明志并未表现特别的亢奋,他早已估计到了这件事,所谓斯大林都给了一百多万卢布的奖金了,再给些新的头衔亦不新奇。
李森科定定神:“将军,您……”
&nbs
第1723章 和李森科说(下)
这些话令李森科紧张的心平静的不少,“能帮助另一个国家发展农业,这是我的荣幸。不过您的成就也令我吃惊。您在一片沼泽地中,用了多种手段使得粮食增产。一开始我甚至怀疑那些资料,事实证明,你们的确生产了大量的粮食,从而维持了数万人的生存。这就是您的成就,我真想知道您究竟用了哪些手段。”
“您想要听听”
“当然,也许我能从您这里学到一些新的知识。您知道的,联盟真是太需要粮食增产了。”
杨明志点点头,不管这个李森科其人怎样,他是科学院的院长。他可以是个伪科学者,科学院里大部分人可是真正的专家,把经验告诉李森科,或许李森科还能转述给那些专家呢。
“那么我就随便说说吧。我命令军民搜集自己的粪便,还有家禽家畜的粪便,以此作为肥料。后来我们利用当地随处可见的泥煤,开始生产初级氨水灌入田地,又在沼泽中寻找合适的淤泥进一步肥田。我们甚至制造了硝酸铵,一部分作为化肥使用,一部分作为武器。”
“哦真是不可思议!你们!你们居然在生产化肥。”
“是的。毕竟我们需要大量的炸药,而部分种类的化肥本身就能作为军用炸药。沼泽地毕竟有着最基本的工业能力,又有着一批工业人才,自化肥厂建成后,我们的粮食得到更大规模的增产。”
李森科当然知晓化肥的使用能带来粮食的高产,只是苏联当前的化肥产量捉襟见肘。因为战争原因,原本的新化肥厂建设项目被无限期搁置,原有的化肥厂也开始生产炸药。
整个国家动员了几乎所有的工业力量用于战争,国家对于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已经大幅度萎缩了。
就是这样的困境,广大集体农庄,必须使用传统办法耕种。至于化肥它根本不存在。
那么,没有化肥,是否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使得农作物获得高产。
这便是李森科引以为傲的东西!
“将军,您必须知晓,联盟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都是以传统模式耕种。您和您的战友们经营的沼泽地使用了化肥,实在是可喜的个例。我知道你们主要种植的是马铃薯,这种优秀的农作物总能在恶劣的环境高产。”
“是的,我们可以种麦子,一想到麦子需要一年的等待才能收获,计划就不得不改变了。唯有马铃薯,我们可在三个月内完成收获。”
李森科点点头:“如果,你们能预先把马铃薯块茎冷冻一下,它的生长周期会被缩短,收获时也能带来高产。”
“哦这是真的”
“是真的。”李森科自信的笑了笑,“这叫春化处理,沙俄时期的农民曾使用这种办法,使得麦子提前收获。我重点研究了这一现象,经过周密的研究,我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几乎所有的农作物,我们给予它们预先的低温冷冻,都能诱导它们加速生长。您应该明白,苏联的国土大部分是寒冷了,漫长的冬季使得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温暖期多收获,我们必须加速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就像我们在一五二五时期,加速工业化建设。我们唯有这样的操作,才能带来国家繁荣。”
“几乎所有的农作物”杨明志不敢苟同,或许冻一下麦种可以让麦子加速生长。
杨明志对农业的了解非常有限,听了李森科啵了半天,他猛然觉得,中国的华北往往在每年的十月份就播种冬小麦。而华北平原往往在十一月份就下雪了,麦子刚刚发芽就被白雪覆盖。所谓瑞雪兆丰年,被白雪覆盖的麦苗将带来来年的大丰收。
这难道也是一种“春化处理”
麦子是这样,莫非土豆也能这样。杨明志觉得李森科太多乐观了,为了避免尴尬,自己只得顺着他的话,所谓见鬼说鬼话。
“冷冻一下院长同志,您提醒了我,我们去年收获的马铃薯囤积在仓库了,几乎每一个都经过了冬季的寒冷,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冷冻到了今年的二月低,我们发现土地已经松动,气温也开始转暖。我们就在这一时刻开始播种,结果到了五月份我们迎来的粮食大丰收!
我一直觉得,这是因为肥料的使用,以及人们的悉心照顾。或许,实际是因为我们无意间使用了您倡导的春化处理,才迎来丰收。”
“当然!绝对是这样!”
李森科突然想被电了一样,他猛地站起身,以至于高脚杯的红酒都洒了一半。
此人的咋呼表现着实吓了杨明志一条:“院长同志,您别激动。”
“我岂能不激动,将军同志,您为我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我真是太需要成功了。”
有些事,李森科实在不想和外界说。那便是他的奉若万能法宝的“春化处理技术”,在今年的运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苏联控制区的秋粮收获即将开始,大量的农业技术员进入田间地头考察,李森科获得的统计数据都表示,今年的谷物(以小麦为主)的产量,最多能达到三千五百万吨。
对比1940年的九千五百万吨谷物的产量,李森科悲观的认为,联盟控制区的粮食产能已经萎缩至战前的三分之一。
“春化处理”在许多集体农庄使用了,今年,它恐怕也不能带来喜人的增产。
李森科已经想好对策,要么向全社会声称,粮食产量低迷的最大原因是敌人占领了绝大多数产粮区,其次则是今年的气候整体偏冷。唯独有一件事,他的科研成果是绝对正确的,是毋庸置疑的!
不管这个别列科夫将军使用的化肥,给予马铃薯的增产效果究竟如何,将军毕竟也使用了“春化处理”手法。
一个美妙的案例已经出现,李森科觉得,他可以利用该案例借题发挥,去堵住反对者的嘴!
在全联盟,李森科永远不乏学术上的敌人,一大群人批驳其为伪科学份子,是彻头彻尾的大骗子。
如果斩断母兽的腿,其生下的小兽腿部必有一定缺陷。继续斩断小兽的腿,下一代的腿部缺陷会更加严重。一代又一代的斩断与繁衍,最终将培育出没有腿的小兽。
李森科集团正是固执的认同这一套遗传理论,批驳那些支持基因科学的先驱是“反苏份子”。
他能获得成功,几乎全赖斯大林的支持。
毕竟对于斯大林来说,在二战之前,他在国内的个人威望是有限的。这时候,全苏科学界的翘楚李森科,如同尊敬父亲似的尊敬斯大林,就差跪下了亲吻斯大林的脚趾,喜得拥趸的斯大林也没有理由不提携这位遗传学专家。
尤其到了大清洗时期,斯大林排除大量异己,在科学界李森科便是其代言人,许多科学家顺便被清洗掉。
公开质疑李森科的人突然少了,更多的人选择了隐忍。
李森科终于获得了全苏科学界的最高地位,但他也知道,自己站在高位一直充满了危险,一旦失去了领袖的支持,那些反对者必然会站出来群起而攻之。
因为,李森科只是一个科学工作者。
他渐渐觉得自己开始遭遇信任危机,如果粮食不能高产,那么……
李森科极力将内心的担忧压制住,表面上尽量表示乐观。
不过多年的麦收数据终究会证明他的理论是谬论,他并不能为联盟带来粮食增产,能带来增产的唯有一个化肥广泛使用!
尤其是现在,联盟需要大量的粮食以拯救饥饿的人民,现在,巨大的粮食缺口几乎都依赖美国的援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