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木三大少
然而秦凤路和熙河路都在远远的西北,种师中和姚古都需要时间才干集结部队赶往东京汴梁城。
&nb
第八百九十八章 种师道千里勤王
当太原府传来消息,说金军大败府州知府折可求带领的四万宋军时,平阳府的义胜军主将刘嗣初下定决心投金。
得到消息的越日黎明,刘嗣初就率义胜军起事占领了平阳府城楼。
城内军民知道义胜军造反的消息后,有人用弓弩射击义胜军,有人四处奔逃,顿时乱成一团。平阳府州县官员见义胜军造反,都急忙逃往了城外。
刘嗣初又命义胜军在城内四处纵火,大肆抢掠一番后,率军投奔了完颜宗翰军。
平阳府的义胜军造反的消息第二天传到了平阳府西南的绛州。
绛州正好也有四千燕人组成的义胜军驻扎,由一个叫牛清的人统帅。
绛州通判徐昌言认为平阳府的义胜军能反,自己这处所的义胜军便也会反。为了日后不留后患,必需要先下手为强,消灭这四千义胜军。
徐昌言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绛州知州李元达,请李元达下决心杀光义胜军。
绛州义胜军并未造反,李元达是书生出身,不愿意由于猜忌而动武屠杀无辜,不批准徐昌言的建议。
徐昌言不肯放弃,又联合李元达的幕僚苦苦劝告李元达。李元达委决不下,最后就授权徐昌言全权负责此事。
徐昌言得令后,以校阅阅兵军力筹备声援太原为名,命令城中的汉人驻军披挂好盔甲,带好兵器原地待命。
当时牛清带领的义胜军驻扎在城东门外,徐昌言等汉人部队筹备好后,命令他们以炮声为令,一听到炮声就分两路从南门北门一起出城,两面夹击东门外的义胜军。
徐昌言又命城中民兵听到炮声后都到东面城墙上,等汉军夹攻义胜军时,在城上呐喊助威。
一切筹备停当,徐昌言耐心等到晚上,忽然击鼓命令出军。全副武装的汉军分南北两路直扑义胜军营寨。
绛州义胜军并无造反之心,对于城中汉军毫无戒备,汉军轻而易举地就攻破了义胜军营寨,一鼓作气将义胜军杀了个干干净净。
绛州义胜军被杀光的消息传到四周州县后,这些州县的宋军也都有样学样,纷纷
纷偷袭为大宋效率,由燕云之人组成的义胜军。
全部河东地区陷进一片内斗之中,各地没有戒备的义胜军全都被宋军杀了个精光。
然而,经过这场互不信任,自相残杀的内战,宋军在河东路各州的军力大损,防御能力变得更为单薄了。
平阳府刘嗣初叛乱的消息于正月十九日传到京城,大宋君臣听闻金军西路军逐渐逼近黄河北岸,变得更加忙乱。
正月二旬日,完颜宗看派人回信给宋朝天子赵桓,说非常感谢天子陛下赏赐的美酒奇珍,但是完颜宗看在信中只字不提撤军之事。
显然,完颜宗看摆出了宋朝不给足答应的赔款,金军就不撤军的架势。
正在东京汴梁城内外交困,赵桓君臣焦头烂额之时,终于有一个好消息传来,西军名将种师道领军来援。
本来在金军刚开端南侵的时候,得知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忙下旨召已经致仕退休的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进京。
为了让种师道为朝廷效率,宋徽宗加封他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
当时种师道已经七十五岁高龄,正隐居在京兆府以南的终南山豹林谷。得到朝廷的诏书后,他立即点起兵马东行。
然而,此时京兆府也无可用之兵,种师道身边只帯了一千人马。
种师道命人火速联络西军大将,让自己的弟弟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奉宁军承宣使种师中统领秦凤路兵马,熙河经略使姚古统领熙河路兵马东进勤王。
然而秦凤路和熙河路都在远远的西北,种师中和姚古都需要时间才干集结部队赶往东京汴梁城。
&nb
第八百九十九章 赵桓的底气
种师道自信的话语感染了皇帝赵桓,让他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赵桓神情复杂地说:“如今我朝已经与金国讲和了。”
种师道初来乍到,也摸不清新皇帝赵桓的心意。大宋历来重文抑武,身为武将的他也不敢轻易评断此等国家大事。
于是,种师道对皇帝赵桓说道:“臣以军旅之事效忠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
这意思是说,俺老种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陛下让俺打,俺就打,不让俺打,俺就绝不乱动。至于两国和谈这种关系重大之事,自有陛下与宰执大臣们做主,不是俺这个武将可以参与的。
虽然种师道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姿态,但此时的他无疑就是皇帝赵桓眼中的救星。
这些日子,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上交涉时十分强硬,这时候见种师道率领西军赶来了,才收敛了许多嚣张的姿态,对皇帝赵桓拜跪稍稍合乎礼仪。
皇帝赵桓笑着对种师道说道:“他因为害怕爱卿你才这样。”
此时,皇帝赵桓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腰板也可以硬起来了。
当种师道离去时,赵桓回味着种师道方才的话,觉得形势并未那么险恶,求和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后几日,宋军马忠、折彦质等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东京汴梁城外,聚集了二十余万军队。
宋金军力对比开始朝着有利宋朝的方向倾斜,加之种师道打开了东京汴梁城的南门和西门,恢复了城市的交通,东京汴梁城内的民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完颜宗望见宋军的援军陆续到达,就于正月二十四日给宋朝皇帝赵桓写了一封表章,派使臣送入城中,希望两国加快新国境线的划定。完颜宗望此举,当然是想要试探宋朝君臣政策是否有变。
皇帝赵桓面对金军的试探,也派使臣回访完颜宗望,给他带去了大量的稀世珍宝,表示宋朝求和的诚意。
元月二十五日,鄜延军张俊、环庆军韩时中、
、泾原军马千等将率领的援军又陆续到达京师,宋军的军力进一步增强。
元月二十七日,经过多日连续收刮后,朝廷凑到的金银数目仍然远远不足。
皇帝赵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员、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黄金,须得全部上缴朝廷。
旨意上说,私留黄金者,以及知道别人私留而不举报者,一旦发现全都处以重罪。为了安抚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诺在日后每两黄金将还付二十贯钱,每两白银将还付一贯五百文钱。
此外,皇帝赵桓还批示如若能一次缴纳金银数量较大者,朝廷还将给其官职。
从这道旨意上来看,似乎大宋朝廷并未改变与金军和谈的国策,正在不遗余力地筹集劳军费用。然而,皇帝赵桓手上有兵后,心思已经悄然地从求和演变为求战。收缴金银的举动或许更多的是在麻痹金军的使臣和探子。
因为就在这一日,皇帝赵桓召集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与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对金军用兵。
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都是各路勤王军的将领,皇帝赵桓让这么多武将参会,圣意已经昭然若揭。
主战派大臣李纲一看这架势就来了劲,他对皇帝上奏说道:“金军在城外虚张声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
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是金军的三倍多。
而且,金军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
第八百九十九章 赵桓的底气
种师道自信的话语感染了皇帝赵桓,让他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赵桓神情复杂地说:“如今我朝已经与金国讲和了。”
种师道初来乍到,也摸不清新皇帝赵桓的心意。大宋历来重文抑武,身为武将的他也不敢轻易评断此等国家大事。
于是,种师道对皇帝赵桓说道:“臣以军旅之事效忠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
这意思是说,俺老种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粗人,陛下让俺打,俺就打,不让俺打,俺就绝不乱动。至于两国和谈这种关系重大之事,自有陛下与宰执大臣们做主,不是俺这个武将可以参与的。
虽然种师道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姿态,但此时的他无疑就是皇帝赵桓眼中的救星。
这些日子,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上交涉时十分强硬,这时候见种师道率领西军赶来了,才收敛了许多嚣张的姿态,对皇帝赵桓拜跪稍稍合乎礼仪。
皇帝赵桓笑着对种师道说道:“他因为害怕爱卿你才这样。”
此时,皇帝赵桓第一次感觉自己的腰板也可以硬起来了。
当种师道离去时,赵桓回味着种师道方才的话,觉得形势并未那么险恶,求和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后几日,宋军马忠、折彦质等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达东京汴梁城外,聚集了二十余万军队。
宋金军力对比开始朝着有利宋朝的方向倾斜,加之种师道打开了东京汴梁城的南门和西门,恢复了城市的交通,东京汴梁城内的民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完颜宗望见宋军的援军陆续到达,就于正月二十四日给宋朝皇帝赵桓写了一封表章,派使臣送入城中,希望两国加快新国境线的划定。完颜宗望此举,当然是想要试探宋朝君臣政策是否有变。
皇帝赵桓面对金军的试探,也派使臣回访完颜宗望,给他带去了大量的稀世珍宝,表示宋朝求和的诚意。
元月二十五日,鄜延军张俊、环庆军韩时中、
、泾原军马千等将率领的援军又陆续到达京师,宋军的军力进一步增强。
元月二十七日,经过多日连续收刮后,朝廷凑到的金银数目仍然远远不足。
皇帝赵桓便再下旨,命城中官员、百姓任何人都不可私藏黄金,须得全部上缴朝廷。
旨意上说,私留黄金者,以及知道别人私留而不举报者,一旦发现全都处以重罪。为了安抚城中官民百姓,朝廷承诺在日后每两黄金将还付二十贯钱,每两白银将还付一贯五百文钱。
此外,皇帝赵桓还批示如若能一次缴纳金银数量较大者,朝廷还将给其官职。
从这道旨意上来看,似乎大宋朝廷并未改变与金军和谈的国策,正在不遗余力地筹集劳军费用。然而,皇帝赵桓手上有兵后,心思已经悄然地从求和演变为求战。收缴金银的举动或许更多的是在麻痹金军的使臣和探子。
因为就在这一日,皇帝赵桓召集李纲、李邦彦、吴敏、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来福宁殿见驾,与他们商讨是否可以对金军用兵。
种师道、姚平仲、折彦质等人都是各路勤王军的将领,皇帝赵桓让这么多武将参会,圣意已经昭然若揭。
主战派大臣李纲一看这架势就来了劲,他对皇帝上奏说道:“金军在城外虚张声势,实际上其兵不过六万,且大部是奚、契丹、渤海部落的人组成。
我们集结在城下的勤王之师已经达到了二十余万,是金军的三倍多。
而且,金军孤军深入重地,犹如虎豹自投槛阱,我们不
第九百章 “小太尉”姚平仲献策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正文卷第九百章“小太尉”姚平仲献策在加封种师道的次日,皇帝赵桓认为种师道麾下的勤王军兵力还不够多,于是又把京城行营司的前后军拨给了宣抚司指挥。闪舞www
如此一来,李纲行营司原本的前后左中右五军已去其二,李纲直接指挥的军队少了许多。
皇帝赵桓如此重用种师道,将京城军队都交给他,流露出赵桓想击败金军的迫切心情。
因为种师道和西军诸将的陆续到来,宋金两军兵力上比较已是宋军占优,皇帝赵桓对待金人的态度开始从之前的盲目悲观转变为盲目乐观了。
赵桓认为,大宋的二十多万军马在西军名将种师道的带领下,完全可以将金军的六七万孤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
然而,京畿宣抚司虽然成立了,宣抚使种师道面对的却是一盘散沙般的二十万勤王军。
这些军队拖住金军,不让金军攻城可以,但要种师道统帅这些部队立即与金军决战,却并非那么容易。
京城外的这二十万宋军是由各路勤王兵马自发赶来组成的,相互之间各不统属,有陕西五路的姚平仲等将的军马,也有河东来的折彦质军。
这些人,曾与种师道同在太尉童贯麾下为将,或许童太尉在此可以镇住他们,而无论是种师道还是李纲,在这些将领面前都没有那么大的威望。闪舞www
可惜童贯心中不认新皇帝赵桓,而是选择跟随旧主。此时他已经保护着太上皇赵佶逃到扬州去了。
来到东京汴梁城后,勤王军中有些将领并不甘心受种师道的节制,跟随种师道一起东来的姚平仲就是其中之一。
姚平仲,字希晏,西军姚氏将门出身。他的父亲早死,由叔父姚古抚养成人。
姚平仲从小在军中长大,练得一身枪棒好武艺。
他在十八岁时,与西夏人激战臧底河,斩获甚众,夺得了战功第一的殊荣。
因为姚平仲武艺高强,胆色过人,关中豪杰都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小太尉”。
作为西北的武将世家,种家和姚家在西北战场上一直明争暗斗,互争名望高低。
从前朝廷安排出征,总是尽量避免将这两个家族的人安排在一起,避免因为矛盾而产生内耗。
此番种师道来得急,没等到秦凤路种师中的军队,手下只有一千军马,他一路东来的声势都是靠姚平仲的七千姚家军撑门面。
可进京后几日,种师道的官职一升再升,远远压住了姚平仲的叔父兼养父姚古。www
好你个老种经略相公,竟然利用我姚家的军队壮大你种家的名望,将叔父与我领兵前来救驾的功劳都抢到你的头上了,真是好算计啊!
为此,姚平仲心中忿忿不平。他憋了一口气,欲独自领兵击败金军,为姚家扬名,在这场勤王战争中将钟家的风头压下去。
借一次面见皇帝赵桓的机会,姚平仲向渴望胜利的赵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