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想了想,庄辛问屈原道:“我暂离楚郢时,国内也在商议是否能向魏韩两国求援,但……屈大夫,依你之见,魏韩两国是否肯援助我楚国呢”
屈原当然明白庄辛问这话的原因,闻言捋着胡须说道:“我如今虽在方城令身边,但方城令,他与魏相田文不合……但据当日方城令与韩国大司马暴鸢的对话,韩国似乎有意介入秦国与我楚国的这场战事,希望能通过调停的方式,迫使秦国退兵。”
“调停”
庄辛愣了愣,旋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似乎也觉得这不失是一个能解决楚国当前危机的办法。
但问题是,秦国会接受魏韩两国的调停么
要知道调停这类仲裁,一般都是大国对小国,强者对弱者,而魏韩两国纵使绑到一块,与秦国也就是半斤八两,秦国未必会买账。
听了庄辛的顾虑,屈原笑着说道:“假如伊阙之战是秦国战胜,那么秦国自然不会买账,且魏韩两国也未必敢冒着再次激怒秦国的危险来帮助我楚国,但相信庄大夫也有所耳闻,伊阙之战,最后是魏韩两国取胜,虽魏国因为这场仗损失了十万军队,而韩国亦损失了五万军队,但终局终归是魏韩两国击败了秦国,非但夺回了韩国曾经丢掉的新城与宜阳两座城池,一举歼灭了接近十万的秦军,还一度打到秦国的函谷关下,使秦国对魏韩两国再次产生了顾忌,因此归还了两座城池,与魏韩两国言和……魏国的态度暂时不得而知,至于韩国那边,这场仗使韩国士气大振,暴鸢有意趁秦国锐气尽丧,再次发动合纵,进一步打击秦国……”
得知魏韩两国仍保留有对抗秦国的力量,庄辛亦感到颇为庆幸。
虽说魏韩两国曾经也侵入过楚国,但相比较这些年逐步蚕食楚国领土的秦国,魏韩两国的威胁,当真是不算什么。
西垂秦国这头猛虎,早已成为了魏、韩、楚三国共同的心腹大患,在这份威胁面前,魏韩楚三国未必没有可能重新组建合纵,联合对抗秦国。
想到这里,庄辛不禁有些心急地问道:“那,魏韩两国几时出面调停”
听到这话,屈原的脸上再次浮现了几许忧愁,只见他轻叹一口气,颇有些苦恼地说道:“问题就在这里,魏国大梁,至今还未有什么音讯,方城令,迄今为止也还未收到任何来自魏王的命令。”
庄辛愣了愣,旋即便明白了屈原的意思:魏国还在犹豫。
此时,屈原在犹豫了一下后,继续对庄辛说道:“关于此事,在下曾与方城令、叶邑丞聊过,方城令对此的分析我认为很有道理。”
“哦他怎么说”庄辛问道。
只见屈原捋了捋胡须,沉声说道:“方城令从魏韩两国的实力分析了此事。与我等此前所认为的一样,当今中原诸国,最强莫过于西秦东齐,然后是赵国与魏国,以上这四个国家,皆拥有称霸中原的潜力,正因为如此,魏国考虑的,不单单只是对抗秦国,它还有削弱诸国、借机重新称霸中原的野心……”
不得不说,庄辛不愧是楚国的贤臣,在听了屈原的话后,立刻就反应过来:“你是说,魏国其实也希望借秦国的手来削弱楚国”
“说反了。”屈原苦涩一笑,纠正道:“是借我楚国的手,进一步削弱秦国。”
庄辛愣了愣,旋即恍然大悟。
也是,就现如今他楚国的境况来说,有什么值得魏国借机削弱的
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年曾险些让秦国亡国的楚国,虽然国力已一落千丈,但倘若秦国咄咄逼人,他楚国还是有着能让秦国付出惨重代价的底蕴。
而若能借楚国的手再次削弱秦国,这对魏国而言无疑是最最有利的。
想到这里,庄辛当即明白为何魏国会在调停这件事上态度暧昧。
说白了,魏国最终肯定是会联合韩国一起出面调停的,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它还指望楚国与秦国鏖战一番,削弱秦国的力量。
想通这一层后,庄辛便不由地露出了与屈原类似的苦笑,心中满是尽管能看清局势、但却又无力去改变的无助。
不过尽管如此,庄辛还是稍稍松了口气,毕竟无论如何,魏国最终还是会站在他楚国这边的。
而此时,屈原皱着眉头继续说道:“魏国,最终肯定会出面。……我楚国虽日益衰败,但终归不是秦国一口就能吞并的,因此韩国的暴鸢认为,秦国此番进攻我楚国,主要是因为秦国在伊阙之战失利所致,它希望迫使我楚国屈服,威逼我楚国一同进攻魏韩两国……魏韩两国绝不会坐视我楚国屈服于秦国,因此在最后关头,魏韩两国肯定会出面调停,甚至于,为了破坏秦国的策略,而不惜再次与秦国开战。”
说到这里,屈原不由地联想到了方城令蒙仲,不得不说,蒙仲的出现,以及伊阙之战的小胜,着实给魏国与韩国增添了莫大的信心。
也正因为看清这件事,屈原才会留在蒙仲身边担任门客,因为他知道,蒙仲日后必然会成为“抗击秦国”的关键人物,就好比曾经的公孙衍、公孙喜。
而薛公田文对蒙仲的打压,也注定不能长久。
“我明白了……”
在沉默了半响后,庄辛点点头说道:“也就是说,你我目前能做的,就只有等”
听闻此言,屈原亦无奈地点了点头。
等什么
当然是等楚将昭雎与秦将白起交锋的结果。
无论昭雎是胜是败,魏韩两国或许都会介入,前提是,昭雎必须让秦军遭受巨大的伤亡,否则,魏韩两国恐怕也会有所犹豫。
想到这里,庄辛又问屈原道:“屈大夫可曾告知昭雎,他如今是整件事的关键”
屈原犹豫了一下,摇头说道:“未敢透露。……我只告诉他,魏韩两国正在商议是否出面调停,叫他好好把守鄢邑,静等结果。”
庄辛明白屈原的意思,无非就是屈原担心给昭雎带来巨大压力罢了,难道他还能直接了当地告诉昭雎,你能否重创秦军,关系着魏韩两国是否会替我楚国出面调停,迫使秦国退兵
昭雎的压力本来就大,再得知此事,搞不好反而会出乱子,还不如瞒着他,叫他安安心心地守着鄢邑。
可能是从屈原口中得知了魏韩两国的态度,庄辛的心情宽松了许多,端起酒碗抿了一口酒水,随口问道:“众臣子当中,屈大夫对昭雎最为了解,依屈大夫之见,昭雎能否守住鄢邑”
屈原想了想说道:“鄢邑有汉水之险,且昭雎也并未有勇无谋的莽夫,仅仅只是守住鄢邑,阻挡秦军越过汉水,我认为应该不成问题。”
的确,据屈原对昭雎的了解,昭睢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性格,后者不会去奢求击败秦将白起,自然也不会贪功,用方城令蒙仲的话说,只要不贪功,积极防守,就不至于会被秦军抓住破绽。
听了屈原的话,庄辛心中又稍稍安心了几分,旋即笑着说道:“方才聊的只是如何‘退秦军’,那么,现在来聊聊如何‘救楚国’吧……在下观屈大夫,似乎已有定策”
岂料听了这话,屈原脸上却露出了犹豫之色。
见此,庄辛有些不悦,皱着说道:“难道屈大夫还信不过在下么”
屈原闻言连忙解释道:“不不,绝非屈原信不过庄大夫,只是在下的救国之策,实难以启齿……”
然而一听这话,庄辛却来了兴致,笑着说道:“只要能救楚国,何谈什么难以启齿屈大夫且试言,在下洗耳恭听。”
无奈之下,屈原只好将他的计划徐徐告知庄辛:“……首先,当想办法罢免子兰,设法驱逐他的党羽。”
“唔!”
庄辛重重点了点头。
想要救楚国,的确势必得先驱逐令尹子兰,问题在于如何办成这件事。
此时,屈原嘴里吐出两个字:“合纵!”
庄辛眯了眯眼睛,隐约把握到了一些:“请详细说。”
“……只要能设法促成魏、韩、楚三国合纵,三国或会出现‘互相’的局面,倘若魏、韩两国派臣子到我楚国出任令尹,就能极大地削弱子兰的权势……”
“你是说……”
庄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借魏韩两国之势打压子兰”
“正是!”
屈原重重点了点头,旋即笑着说道:“在下原本想,倘若方城令能作为魏国的遣臣,前往我楚国出任令尹,那自是最佳的局面……”
当然,这种事屈原也只能在心底想想罢了。
蒙仲是什么人
伊阙之战中绽放光芒的魏国将星,魏王究竟要傻到什么程度,才会将这等将才派到楚国
这等将星,那是肯定得牢牢拴在魏国,岂能让他产生别的想法
于是屈原随后就笑着说道:“可惜这事几乎办不成,因此,在下有意先让韩国的公仲侈出任我楚国的令尹。”
“公仲侈……”
庄辛捋了捋胡须,若有所思。
作为楚国的臣子,他当然认得公仲侈,知道后者乃是如今韩相公仲珉的弟弟,亦是一位具有国相之才的贤士。
问题是,公仲侈是否可靠
然而,考虑到屈原有意推荐公仲侈,庄辛也能猜到这二人私底下必定有什么协议。
对此他不打算细问,相比较这个,他更加在意屈原后续的计策。
要知道,他楚国的内部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令尹子兰,更主要的还是楚王熊横的昏昧与不作为,且屈原想要驱逐子兰与其党羽,这就势必会涉及到楚王熊横的态度。
庄辛想知道屈原将会如何安置他们楚国的君主,毕竟屈原方才曾说过“难以启齿”这个词,庄辛觉得很有可能就是在涉及熊横的问题上。
 
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
三月上旬时,郑奭、蔡午两位军司马前后率领约八千左右的士卒抵达方城,准备与方城展开联合训练。
平心而论,郑奭、蔡午二人麾下的魏卒,此前根本谈不上是魏国的精锐,就像先前在伊阙之战时,顶多就只能给公孙喜的河东军打打下手,负责在周边巡逻、或者守卫某一块要地等等,公孙喜真正寄托众望,寄希望能击败秦军的,还是河东军。
倘若那会儿没有蒙仲力挽狂澜,郑奭、蔡午的这两支地方军,怕是也会在伊阙给公孙喜陪葬,而如今,这两支军队非但活着回到了各自的驻地,而且军中士卒的实力亦有所提高。
也是,但凡能从伊阙之战活下来的魏卒,无论是心态还是实力,自然会有所提高,毕竟他们亦曾在劣势的情况下直面秦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磨砺。
心态能够摆正,作战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当然,这次郑奭、蔡午带来的军队,军中士卒并未全部都是老卒,据他二人向蒙仲解释,二人各约八千左右的魏卒中,只有五千是经历过伊阙之战的老卒,其余三千人都是战后从许地、郾城新征募的新卒。
新卒的实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那自然是远远不如老卒的。
可即便如此,这两支军队的实力,还是明显在方城军之上。
就像仿佛百废待兴的叶邑一样,方城军在由蒙仲接手后,亦经历了一系列的整顿,通过几次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剔除了其中一部分意志力不坚定的士卒,只留下四千余士卒,而其余淘汰的士卒,则被冲入叶邑司马乐续的麾下,作为维护叶邑治安稳定的督查部队,将来只能作为方城军一系的第二梯队。
至于第一梯队,自然就是方城军。
正因为对方城军抱有极高的期待,因此蒙仲、蒙遂等人对于方城军的训练亦抱持着极其严格的态度,一切训练标准皆向魏武卒看齐。
而如此严苛的训练标准,自然难免会引起士卒们的抱怨。
此时,蒙仲、蒙遂二人不禁有些想念乐毅,毕竟乐毅还在的时候,似训练这种事,基本上都是乐毅负责的,而蒙遂主要负责军中的杂事,比如赏罚、后勤等等。
至于蒙仲,则干脆只负责带兵打仗的事。
而现如今,乐毅已远赴燕国,蒙遂也只能承担起曾经乐毅的职责,一边训练兵卒、一边规划军屯田,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正因为如此,蒙仲也不好呆在舞阳邑陪伴家人,只能老老实实留在方城,帮蒙遂分担职责。
于是,训练新卒的任务就落在了蒙仲自己身上。
练兵,说实话并非蒙仲的强项,主要是当初乐毅还在的时候分担了这部分的职责,这使蒙仲在练兵这方面缺乏一定经验,好在他对此也并非一窍不通,在一段时间摸索下来,也逐渐形成的自己的练兵方式。
与乐毅那“用羞辱性的言辞刺激士卒”的练兵方式不同,蒙仲练兵,主要还是采用童叟无欺的“赏罚机制”,说白了,即先规定一个训练的标准,比如绕着方城跑十圈,达到这个标准的士卒能获得更丰盛的饭菜,而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士卒就只能啃白饭——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如何像乐毅那般,在训练中途激励士卒,蒙仲实在抹不开脸面。
想想也是,他作为庄子、孟子、惠子的弟子,怎么好意思在训练士卒之后口吐污秽羞辱之词呢但偏偏乐毅就是能用这种方式刺激麾下的士卒,使得他们发挥出潜藏的潜力。
既然无法学习乐毅式的练兵方式,蒙仲就只能通过赏罚来激励军卒,但显然,赏罚机制确实不如乐毅的方式,尤其是针对那种性格冲动、充满血性的魏卒。
但总的来说,方城军的征募与训练,亦逐渐步上正规。
截止三月上旬,方城军从叶邑陆续征募新卒六千人,其中一半是魏人,一半是投奔方城的前楚人。
其实说实话,投奔叶邑的那些楚人,其中希望投军的人数远远不止三千人,只不过蒙仲、蒙遂考虑到份额问题,暂时不想征募太多的楚人,免得留下什么祸根,最起码再过两年,等到投奔叶邑的那些楚民对叶邑产生了归属之心再说。
正因为限制了叶邑楚人投军的名额,截止第一次征募兵卒,方城军的总人数也仅仅只维持在一万名士卒左右,加上郑奭与蔡午二人带来的约一万六千名士卒,总共仅两万六千人左右。
鉴于蒙虎、华虎、穆武三人仍率领着骑兵游荡于汉水,时刻关注着秦军跨汉水进攻鄢邑的战况,蒙仲便召来了武婴与乐进二人,使二人协助训练新卒。
三月十二日,蒙仲带着刚郑奭、蔡午两位军司马参观方城新军的操练情况。
不得不说,一万多名士卒扛着圆木绕城奔跑,这还是相当壮观的,且郑奭与蔡午一眼就看出那是魏武卒的训练方式。
见此,二人亦对蒙仲给出了一些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