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方城”邓典闻言一愣,不解地说道:“方城不是被魏国占据了么为何不投奔樊城”

    邓戍没好气地说道:“待咱邓县被秦军攻陷,樊城就是下一个遭殃的,你以为秦军会漏下樊城方城虽被魏国占据,但新任的方城令蒙仲……唉,我跟你说不清楚,总之咱们只要投奔方城,就能活命!”

    邓典点点头,旋即又问道:“嫂子他们……”

    “你嫂子已跟着乡邻一同投奔方城了,我特地赶来邓县,带你们投奔方城。……快,晚了就会被秦军堵住。”

    “好、好。”

    邓典连连点头,立刻将此事告知妻子荆氏,荆氏得知原委后亦是面色大变,当即跟丈夫一同收拾东西。

    而此时,邓戍这才去拜见老母亲。

    母亲樊氏对于自己大儿子的前来,亦感到十分欢喜,邓戍也不敢透露实情,以免老人受惊,只是连连使眼色叫邓典、荆氏夫妇加紧收拾东西。

    邓戍、邓典这一支邓氏,早已没落,与寻常平民也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在邓县有些田地外,家中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充其量就是一些零碎的钱币,夫妇俩收拾了这些钱币,又带上了家中的余粮。

    随后,邓典背起母亲,而荆氏则带着包裹,拉着儿子邓蜚,在邓戍的带领下直奔北城门。

    期间,老母亲不解地问道:“戍儿,怎么了这是,你兄弟俩背着为娘去哪呀”

    邓戍不敢透露实情,笑着说道:“娘,儿子只是带你们搬到他处居住,没事,您合上眼歇息一会。”

    樊氏不明究竟,唠叨道:“没事搬到他处做什么,家中还有田地……”

    “娘您放心,待到了新城,咱家有数不清的田地。”邓戍笑着安抚道。

    然而没想到,待等他们跑到北城门时,北城门却已经施行了禁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秦军已抵达了城外。

    “怎么来得这么快难道皋浒已经陷落了么”邓典大吃一惊。

    而此时,邓戍亦是满脸阴沉,暗自懊恼晚了一步,以至于还是被秦军堵在了城内。

    “到东城门去!”

    想了想,邓戍立刻带着家中前往东城门,但遗憾的是,东城门那边的守卒亦拒绝开启城门放他们出城。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东城门外亦有秦军游荡。

    见此,荆氏搂着儿子,一脸惊慌地对邓戍说道:“这可怎么办,大伯”

    邓戍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压低声音说道:“眼下就只有等了……”

    说着,他带着家人在东城门一带的空地上歇息。

    片刻后,城外忽然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俨然是秦军已对邓县展开了进攻。

    而邓县城内,也有越来越的县民得知了秦军攻打邓县的消息,收拾东西,拖家带口涌到东城门这边,想尽办法迫使东城门的守卒开启城门,使他们能逃出城池,逃往其他城邑。

    东城门这边,守城的军卒中亦有本地的年轻人,见此情况纷纷违背主将的命令,擅自打开了城门,使围聚在东城门一带的乡亲能够逃出城外。

    而趁此机会,邓戍、邓典兄弟亦带着家中,随着人潮涌出了城外。

    在顺着人潮涌出城外后,邓戍果然瞧见城外东郊有几队高举「秦」字军旗的士卒正在游荡,于是他立刻喝止了弟弟:“阿典,慢着!”

    背着老母亲的邓典停下脚步,回过头不解地问道:“怎么,阿兄”

    只见邓戍盯着远处的秦军士卒,摇摇头说道:“不行,现在还不能走!”

    说着,他不由分说拉着弟弟与弟媳,一家人在城门外的墙根下藏了起来。

    见此,邓典不解问道:“阿兄,为何要藏起来”

    只见邓戍压低声音解释道:“魏军还没到,对面的秦军毫无顾忌,此时若我等逃离,必然遭那些秦军追杀……”

    话音未落,远处就响起了惨叫声,面色大变的邓典站起身来转头一瞧,旋即便看到有秦军的士卒在追赶屠杀那些逃出城外的县民,同时在杀人之后,抢掠他们随身携带的财物。

    听到那些惨叫声,荆氏满脸惊恐地抱住了自己的儿子,而耳朵不太好使的老母亲樊氏,此刻倒是没多少惊慌,她只是奇怪于为何有那么多人跑出城外。

    唯独邓戍、邓典兄弟二人,亲眼目睹秦军士卒对他邓县百姓的屠杀,那真是毫不留情的屠杀,鲜有邓县的百姓能够从那些秦军士卒手中逃脱,这使得那些原本已逃出一段距离的邓县百姓,又被迫折了回来。

    “阿兄!”

    邓县心中越来越着急,因为他发现,远处的秦军士卒正在向城墙这边逼近。

    而邓戍亦看到了这一幕,咬牙说道:“实在不行就先回城内,总之,没有魏军在旁,绝对莫要逃离城池……”正说着,忽然他脸上露出几许喜色,压低声音提醒道:“来了!魏军来了!”

    “……”

    邓典心中一惊,顺着兄长的目光看去,只见远处徐徐驰来几百名骑在马背上的士卒,这些士卒高举着「魏」、「方城」字样的旗帜。

    他问兄长道:“阿兄,那些骑在战马背上的士卒……”

    “那是骑兵!”邓戍打断了弟弟的话,解释道:“是魏国方城令蒙仲麾下的骑兵。”

    邓典点点头,看着远处徐徐而来的魏国骑兵片刻,又皱着眉头问道:“怎么才这么点人”

    的确,相比较邓县东郊动辄三四千人的秦军,那支魏军的人数实在是少,粗略估计才两三百人。

    然而让邓典感到不解的是,明明那边的秦军数量有三四千人,但这些人在注意到魏军骑兵的到来后,这些秦军士卒纷纷向两旁退散。

    那些秦军……畏惧那支魏军

    这也不对!

    虽然隔着颇远,但邓典仍能依稀听到,那些秦军士卒中或有人朝着魏军到来的方向大骂。

    可骂归骂,那些秦军还是对这支魏军避而远之。

    而此时,那区区两三百魏军骑兵,亦在距离邓县城墙约两百丈左右的位置停了下来,旋即,有几名骑士翻身下马,将两支绘有「魏」、「方城」字样的旗帜竖在地上,旋即伫马不前。

    “阿兄,魏军这是什么意思”

    邓典问兄长道。

    听了这话,邓戍还未来得及解释,他们所在的人群当中就有人喊道:“大家快逃啊,只要逃到那两面旗帜下,秦军就不会再追杀我等!”

    『唔』

    邓戍有些意外地转头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他知道,这些人当中肯定有从郦县、穰县、皋浒逃奔而来的知情者,很有可能就像他一样,为了保护家人而冒险来到邓县。

    “阿兄,那人说的是真的么”

    耳边,传来了弟弟邓典急切的询问。

    邓戍点点头说道:“不错,虽然我也不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应该是秦魏两军的高层将领有过约定,只要我楚人能逃到那两面旗帜,秦军就不得再追杀我等,否则魏军就会攻击他们




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
    其实今年正月前后,楚国便已收到了秦王嬴稷的亲笔书信。

    信中大概,即秦王稷认为楚国曾几度背叛秦国,因此,他将率秦**队与楚国“争一旦之命”,要求楚王熊横聚集军队,使两国好好的厮杀一场。

    不得不说,秦楚两国确实是有世仇。

    当年楚怀王因为被张仪欺骗“六百里商於之地”,一怒之下倾尽举国兵力与秦国鏖战,非但致使秦惠王最信赖的弟弟“公子华(嬴华)”为了阻止秦军偷袭咸阳而战死沙场,更险些就导致秦国的国都咸阳被秦军攻陷,幸亏秦惠王另外一位信赖的弟弟“樗里疾(嬴疾)”与秦将魏章最终击败了楚军。

    后来若干年,楚怀王为了向秦国请罪,亲自前往咸阳,却遭秦国软禁,郁郁死于秦国。

    正是这两件事,使秦楚两国相互仇视。

    而在与楚怀王赶赴秦国请罪的同时,当时作为太子的熊横亦前往齐国作为了质子,齐王田地反复考虑是否要学习秦国,即拘禁熊横向楚国索要城邑,但最终在国相与诸大臣的建议下,齐王田地还是放归了熊横,使熊横最终被楚人拥护为楚国的君主。

    这件事,稍稍抵消了先前齐国联合魏韩两国发动「垂沙之战」的仇恨,使楚国与齐国的欢喜稍微得到缓和。

    但对于秦国而言,这无疑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拘禁楚怀王的不义行为非但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反而使楚国又与齐国缓和了紧张局势。

    这对于秦国而言,不亚于又一次的背叛,因此在楚人拥立熊横继承王位后,秦国一怒之下就发起了对楚国的进攻,夺取了包括析邑在内的十余座城邑。

    此后,秦楚两国始终没有和解,秦国在攻打魏韩两国的期间,总是时不时地对楚国用兵,以至于近些年,已逐渐蚕食了楚国不少国土。

    这次收到秦王嬴稷的书信后,楚王熊横倒也并非没有引起重视,只是他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罢了。

    而令尹子兰等人,对此亦是对此一筹莫展,毕竟这些人本来就是亲善于秦国的楚臣,而如今秦国在信中竟然写下了“争一旦之命”这种话,这使他们亦不禁有些方寸大乱,虽有心教唆楚王熊横屈服于秦国,但又害怕秦国当真不顾情面攻灭了楚国,使他们这些楚国的贵族无处依存。

    这个原因,使得楚国国内那些支持抗击秦国的臣子们,稍稍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昭睢、庄辛等人。

    昭睢是屈原妻子的族兄,也是昭氏一族如今的门面,其祖、父两辈中,先后出了昭阳、昭滑两位出任过大司马的重臣,纵使令尹子兰也要给昭睢几分面子。

    当然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昭睢并未与国内的旧贵族势力撕破脸皮,毕竟他本身也是“旧贵族势力”的一员。

    而庄辛,此人的性格与屈原差不多,屡屡当面斥责楚王熊横与令尹子兰,因此这位大臣也不被熊横所重视,只不过庄氏一族中出了一个“叛将庄蹻”,令尹子兰等人也不敢过分针对庄辛。

    毕竟楚国还是希望庄辛去影响庄蹻,设法将其招安。

    这里所说的庄蹻,即是「垂沙之战」时令尹唐昧的副将庄蹻。

    唐昧战死后,庄蹻趁机叛乱,纠集一帮人组成了叛军,拒不接受王令,如今与楚国朝廷的关系时好时坏。

    考虑到庄蹻本身也是一名颇为悍勇的将领,且楚国不希望因为内战而被他国有机可趁,是故将庄蹻的问题暂时搁置了下来。

    二月中旬的最后两日,楚郢收到消息,得知秦将白起已攻破鄀县,正准备跨汉水攻打鄢邑(西陵),楚王熊横立刻召见子兰、昭睢、庄辛等一干重臣,询问对策。

    在商议期间,令尹子兰提出了他一贯亲善秦国的建议,即派使者向秦国求和,割让几座城池满足秦国的胃口。

    但这一次,楚王熊横没有听信子兰,且子兰自己在提出这个建议时,亦显得底气不足。

    这也难怪,毕竟秦王嬴稷的信中,清清楚楚地写着欲与楚国“争一旦之命”,谁敢保证割让几座城池就能使秦国满足

    正因为子兰底气不足,因此昭睢、庄辛等楚臣这次才得以能向楚王熊横阐述他们的观点。

    庄辛是与屈原性格相似的直臣,他毫不犹豫地说道:“秦国,虎狼之国,野心颇大,似令尹那番向秦国求和的建议,只会助长秦国的野心。臣曾听闻,曾经有一名农夫偶遇一匹饿狼,他可能奋力抗争,将饿狼驱走,奈何他心中胆怯,于是便割腿上的肉给饿狼充饥,希望那批饿狼在吃了他的腿肉后可以满足,但没想到那批饿狼并不满足,一直跟着他,以至于最后,那名农夫因为在腿上割了太多的肉,而无力再驱赶饿狼,最终被饿狼所吞。……今我大楚,即是这名农夫,若大王因畏惧秦国,一味割让国土满足于秦国,终有一日,秦国这头饿狼会将我大楚吞噬。”

    而相比庄辛毫不客气地指责令尹子兰的观点,昭睢的观点则较为缓和许多:“大王,无论最终是否与秦国和解,然鄢邑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秦国攻占。我大楚在汉水以北已失去了太多的城邑,无力再抗拒秦国的入侵,汉水是我大楚唯一能抵挡秦国的天堑,倘若秦国攻破鄢邑,则郢地便暴露在秦军的眼中。是故,派援兵增援鄢邑一事,不可再耽搁了,否则必生大祸。……令尹,您意下如何”

    令尹子兰微微点了点头。

    对于昭睢的建议,他还是听得进去的,毕竟他也不希望秦国攻陷鄢邑。

    说到底,他的富贵还是来自于楚国,而非秦国,一旦楚国覆亡,他又凭什么去守住现如今的地位与权势呢

    见此,楚王熊横便命昭睢率领楚郢的军队前往救援鄢邑。

    在离开王宫后,昭睢劝庄辛道:“明明可以心平气和地说服大王与令尹,庄大夫何必定要激怒后者呢”

    庄辛浑不在意地说道:“国家将亡,匹夫之躯何足惜哉大不了遭流放,与屈大夫一同到江南作伴。”

    听了这话,昭睢眨了眨眼睛。

    别人不知,可他却知道,他妹夫屈原根本没有遵照王令前往江南,而是身在魏国的方城,在一名叫做蒙仲的魏将身边。

    记得前几日,他还收到了屈原的来信,后者在信中请他代为照顾韩公子虮虱,说这样可以结交韩国的公仲侈。

    他也不知该不该告诉庄辛,毕竟屈原与庄辛曾经关系还很不错。

    可能是注意到了昭睢那古怪的表情,庄辛心中微动,忍不住问道:“昭大夫,莫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见此,昭睢也不想隐瞒,便低声对庄辛说道:“我内弟屈原,如今并不在江南,而在魏国的方城……”

    庄辛愣了愣,不解问道:“他在方城做什么”

    说着,还没等昭睢回覆,他脸上却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不会吧”

    显然,他误会屈原欲投奔魏国,而这在庄辛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毕竟屈原与他都是楚怀王时期的老臣,且彼此都对楚国忠心耿耿,庄辛实在不敢相信屈原竟会改投魏国。

    当然,就算屈原改投魏国,这亦不影响庄辛对屈原的评价,谁让楚王熊横不肯重用屈原、而令尹子兰又处处针对屈原呢

    只是在心底,庄辛仍对此难以置信,毕竟在他看来,屈原是性格比他更固执的一个人。

    似乎是看穿了庄辛的心思,昭睢连忙解释道:“不不不,庄大夫误会了,屈原并未投奔魏国,而是在一名叫做蒙仲的魏将身边作为门客,前几日我收到了他的书信,他在信中言道,他在国内处处遭到子兰等人针对,虽有心报国却苦于没有机会,现如今,他准备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报效国家……”
1...210211212213214...3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