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听了这话,窦兴、魏青、梁习、费恢等将领立刻就醒悟了。
平心而论,作为犀武曾经的爱将,窦兴、魏青等人不是没想过由他们当中的一人去接替犀武的位置,只不过如今他们已打消了这个念头罢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还有一位更加适合的人选。
虽然心底稍稍有些不甘心,但他们必须承认,那名年轻人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薛公田文这边嘛,能不得罪尽量不得罪,若实在躲不过了,那也没办法。
反正公孙竖就是这么想的。
他在魏国,话语权远不如人称犀武的公孙喜,因此想要把年纪轻轻的蒙仲扶上河东守的位置,公孙竖认为需要得到田文的首肯——至少不能让田文出言反对。
否则,这件事真不好说。
而此时在返回城内的队伍中,段干寅亦在私底下询问蒙仲,询问蒙仲公孙竖对其的态度,毕竟据他看来,在公孙喜过世后的眼下,公孙竖已隐隐成为河东军的领袖。
而对此,蒙仲微笑着回覆道:“公孙军将很照顾在下,是一位可敬而大度的长辈。”
听了这话,段干寅立刻就明白了,在用稍带意外的目光看了一眼远处的公孙竖,不过考虑到四周人多嘴杂,他并没有在做细问。
直到众人回到段干氏在大梁的府邸,段干寅这才又问了一遍。
蒙仲亦没有隐瞒,如实说道:“公孙军将希望推荐在下出任河东守。”
这一番话,让段干寅、田黯、段干崇几人大感吃惊,就连对这些事素来不关心的公羊平,此刻亦忍不住转头看了过来。
“河东守贤侄你确定是河东守”田黯吃惊地连声询问蒙仲。
这也难怪,毕竟在魏国,「河东守」与「邺城令」是最最特殊的两个职位,前者是替魏王治理河东、防备秦国入侵,而后者是替魏王治理河北,警惕赵国对魏国不利,此前坐在这两个位置上的臣子,便是公孙喜与翟章,即魏国硕果仅存的两位擅战之将。
纵观整个魏国,再也没有比河东守与邺城令更加特殊的职位。
“确定。”蒙仲点点头说道:“倘若公孙军将不曾诓骗在下的话。”
“这可真是……”
与段干寅对视一眼,田黯啧啧称奇道:“我还以为犀武死后,公孙竖会自领河东守之职,却没想到……”
的确,无论是段干寅还是田黯,都没有想到公孙竖竟然有意推荐蒙仲出任河东守,毕竟蒙仲实在太年轻了,哪怕他们心底也希望给蒙仲铺铺路,都不敢在魏王面前推荐,免得惹来闲言闲语。
捋了捋髯须,段干寅面带惊讶地说道:“本来老夫还打算在大王面前推荐你为襄城令,但就眼下看来……唔,不如先观望一阵。”
襄城令,顾名思义即治理襄城的县令,此番秦国与魏国言和后,秦国将他们曾经攻占的襄城还给了魏国,因此魏国朝中还在商议究竟由何人出任该城县令,因此之前段干寅与田黯有意准备推荐蒙仲,他们觉得凭蒙仲此番的功劳,出任襄城令绰绰有余。
可没想到,公孙竖竟准备推荐蒙仲为河东守——与河东守这个职位相比,襄城令简直不值一提。
想了想,田黯与段干寅商议道:“不若派人请公孙竖到兄府上赴宴,倘若公孙竖果真有这个念头的话,他必然会赴约……如此,咱们也好提前做些准备。”
“唔……”
段干寅沉思了片刻,旋即摇摇头说道:“眼下公孙竖已被田文邀请到其府上,倘若你我派人前去邀请公孙竖,田文必然得悉,恐横生枝节……这样,待今明两日大王于宫内设庆功宴时,我借故与公孙竖接触一番,试探试探,看看他有何打算。”
“这样倒也稳妥。”田黯闻言点了点头。
待二人商议了,这才放过蒙仲,让蒙仲终于有时间沐浴更衣以及歇息。
当日中午,段干寅在府上设宴,权当为蒙仲等人接风。
筵席间,蒙虎大肆吹嘘他在这场仗中的贡献,不过最让他沾沾自喜的,还得是他在新郑时的勇猛——据他所言,当晚那两名韩女都称赞他勇猛非常。
对此,蒙仲、蒙遂、乐毅等人都感到有些尴尬,但段干崇这位段干氏的大公子,却对蒙虎所讲述的那些颇为神往。
当然,可不是指蒙虎夜御二女,段干崇作为段干氏的大公子,身边可不缺女子,他向往的是蒙虎、华虎、穆武三人各率三百余骑兵,撵着秦将白起万余兵力逃奔武关的壮举。
仅千名骑兵,竟吓得过万秦军惶惶而逃,就连段干寅、田黯、公羊平这三位长辈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段干寅当即问蒙仲道:“贤侄效仿赵国组建了一支骑兵”
蒙仲点点头,解释道:“当日,秦将白起在韩国四处攻打城池,对我率下魏军避而不战,意图使我军来回奔波,徒耗体力,因此我便组建了一支骑兵……”
听完蒙仲的解释,段干寅吃惊地说道:“我原以为赵国的骑兵羸弱,没想到竟是如此厉害……骑兵当真如此厉害敌得过战车么”
“这个嘛……”蒙仲想了想解释道:“若两军摆开架势,正面交锋,骑兵绝非战车对手,但若是换个场合,千名骑兵可以凭微小的损失,轻易击败千乘战车。就像阿虎方才所讲述的,论游走偷袭,战车根本不是骑兵的对手,多半被会后者玩弄于鼓掌之上。”
“原来如此……”段干寅恍然地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当世知晓骑兵厉害的,除了一部分赵人,恐怕也就只有像蒙仲等人这样曾经在赵国游历过的人了。
哦,还有秦国的白起,在蒙仲率下骑兵手中吃过大亏的他,也已经说服穰侯魏冉同意他组建了一支骑兵。
忽然,田黯在旁笑着插嘴道:“倘若骑兵果真如此厉害,何不扩充你段干叔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蒙仲闻言转头看向段干氏,在略一愣神后就明白了过来。
要知道在魏国,段干氏可是在畜牧业方面的大家族,魏国的战马、耕牛,将近一半都出
第268章:封赏【二合一】
“……蒙仲,此番助公孙竖击败秦军,功不可没,特升爵上大夫,迁方城令,封食叶、舞阳两邑三千户,赐礼器,赏铁百斤、铜五十斤、金十斤,婢女十人,奴仆百人……”
在王宫大殿内,魏王遫面带笑容地徐徐道出了对蒙仲的封赏,引起殿内一片刻意压制的惊呼声。
而对此,蒙仲则是暗暗叹了口气。
自从公孙竖向他承诺过河东守的职位后,蒙仲心中难免对这个职位念念不忘,毕竟在魏国,河东守与邺城令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将职,而其中以河东守更为尊贵。
正因为清楚河东守之职的可贵,因此蒙仲心中亦有些担忧,担心魏王或许会觉得他过于年轻,因而使他与河东守的职位失之交臂。
如今一看,这份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单单只是错失河东守的职位,蒙仲倒不是不至于太过失望,毕竟就当前的状况而言,河东守应该会在翟章、公孙竖、以及他蒙仲三人当中选择一人,既然他出局了,那么公孙竖当选的可能性就非常高——而公孙竖若是出任河东守,以他对蒙仲的信赖,其实跟蒙仲自己出任河东守也没太大的区别。
问题在于魏王遫那句话,即“迁方城令,封食叶、舞阳两邑三千户。”
方城在哪
叶、舞阳两邑,又在哪里
“……”
蒙仲瞥了一眼站在身边的公孙竖,却发现后者皱着眉头、双目猛睁。
见此蒙仲立刻就明白了:无论是方城也好,叶、舞阳两邑也罢,恐怕都不在河东。
随后,魏王遫又徐徐道出了对公孙竖的封赏:“……升上卿,食安邑五千户,拜河东守,赐金制礼器,赏铁两百斤、铜八十斤、金二十斤、婢女二十人,奴仆两百人。”
果然,在公孙竖与蒙仲之间,魏王遫最终还是选择了公孙竖出任河东守。
“大王!”
待等魏王遫说完赏赐的话后,公孙竖立刻拱手拜道:“臣有要事禀奏。”
“哦”
魏王遫闻言笑呵呵地问道:“卿莫非仍对寡人的封赏有所不满,觉得封赏薄了”
“并非薄了,而是过厚。”公孙竖正色说道。
听闻此言,魏王遫哑然失笑,摆摆手笑着说道:“卿过谦了,卿值得寡人许以这样的封赏……”
“大王,这并非是老臣的谦虚之词。”
再次朝着魏王遫拱了拱手,公孙竖正色说道:“当日犀武在伊阙时,因大意被秦军偷袭,若非蒙仲设巧计挽回败局,恐三十万魏韩联军皆将倾覆于伊阙,成就秦将白起之名!……我军遭夜袭那晚,犀武奋力抵抗,不幸被秦军擒杀,臣自忖才能远不如蒙仲,索性便将兵事托付于他,此后,臣坐镇伊阙山,由蒙仲代臣指挥大军与秦军作战,几度将秦军逼到绝路,最终在惮狐城,蒙仲与韩国之暴鸢联手击溃秦军主力,继而汇兵直取宜阳,此后更杀至函谷关下……在臣看来,蒙仲之才能并不逊色于犀武,今犀武不幸战死,我河东军折损过半,秦国虽一时与我大魏和解,但必然对河东虎视眈眈,臣以为,魏王托付河东于臣,不如托付于蒙仲……”
听了公孙竖的话,殿内响起阵阵惊叹之声。
别说殿内诸人纷纷转头看向蒙仲,就连魏太子魏圉、魏公子无忌,亦在席中远远打量蒙仲。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蒙仲不过二十之龄,但却得到了寻常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赏赐——食邑三千户,纵观魏国,有几个人得到过这种丰厚的赏赐
可即便如此,那个公孙竖仍觉得委屈了此子,当众推荐此子出任河东守,这让殿内一部分魏国臣子颇感嫉妒。
『大王真会答应么』
殿内诸人纷纷转头看向魏王遫。
而此时,魏王遫正捋着髯须目视着蒙仲。
其实对于蒙仲的底细,魏王遫是很清楚的,无论是蒙仲的师承、人脉,还是蒙仲当年在赵国时曾使田文大失颜面,总而言之,蒙仲在魏王遫眼里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人才。
人才无需细说,单凭蒙仲曾出任过赵主父的近卫司马,就足以证明此人的才华,之所以说麻烦,则是因为此人与田文的恩怨。
其实一开始,魏王遫并未打算册封蒙仲为「方城令」,而是另有打算。
不错,正如蒙仲所顾虑的那样,魏王遫此前从未想过让蒙仲出任河东守,毕竟蒙仲实在太年轻了,而河东却是魏国的半壁江山,除非蒙仲日后再击败秦军几次,证明其才华,否则,就算魏王遫知道蒙仲有才华,也是不敢将河东交付于蒙仲的。
但话说回来,即便不打算封蒙仲为河东守,但魏王遫也不至于亏待这等人才,更何况蒙仲此番还立下了无人能及的功勋,因此魏王遫才决定封蒙仲为「封陵(风陵)令」,再赐“河东解梁邑三千户”于蒙仲。
封陵,即前些年田章、公孙喜、暴鸢联手攻破函谷关后,秦国为了求和而归还给魏国的城池,位于河东(郡)的西南角,那里有好几座渡口,向来是秦国进攻魏国的战场前线。
因此魏王遫觉得,居然蒙仲有如此才能,不如将其任命为封陵令,作为公孙竖的部下,待过些年公孙竖年老体弱之后,再由蒙仲接替公孙竖的位置。
十年,这是魏王遫自己估算的期限——十年之后,他的身体恐怕也支撑不住了,到时候传位给太子魏圉,而蒙仲本来就跟太子一系的段干氏走得近,到时候太子登基,再提拔蒙仲接替公孙竖出任河东守,如此一来,君臣更为亲近,新君会像他当今信任公孙喜与翟章那样信任蒙仲,而蒙仲对新君也会有感恩之心。
在魏王遫看来,这是最佳的安排。
然而就在今日上午时,国相田文却请见了魏王遫,说服魏王遫将蒙仲从河东迁到了宛。
是的,方城、叶邑、舞阳,三地皆位于宛,在魏、韩、楚三国边界。
当年,秦相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欺骗楚怀王,使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盟约,此后,受骗上当的楚怀王倾尽举国之兵报复秦国,两国遂爆发了「丹阳、蓝田之战」。
这场仗,令秦楚两国皆元气大伤,其中以楚国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
经过此事之后,楚怀王痛定思痛,重用屈平等重臣施行改革,并趁越国内乱之际,将其吞并,国力稍稍恢复。
但齐国为了报复楚国当年的背叛,命大将田章联合魏韩两国讨伐楚国,继而爆发了赫赫有名的「垂沙之战」。
在这场仗中,韩国趁机夺取了楚国的宛城以及周边大片土地,而魏国占据了与其国境接壤的叶邑、舞阳,以及方城。
同时,魏韩两国相约共同拥有“楚方城”——即楚国早年间为抵挡邻国入侵而建造的楚长城。
至此,方城成为魏国在西南方向的边境重城,其主要的防备对象是楚国,其次就是近些年时不时蚕食楚国领土的秦国。
今日上午,田文在请见魏王遫时对后者言道:“今秦国与我魏韩两国言和,臣猜测其或将对楚国用兵,楚国这些年,楚王熊横治国无道,致使国内混乱,怕不是秦国对手,倘若楚国屈服于秦,秦国或将胁迫楚国再次对我魏韩两国用兵,臣以为当提前在楚方城部署防备。”
不得不说,田文这堂堂薛公虽然有不少缺点,但眼力确实不凡,居安思危,向魏王遫提出了楚国这个潜在的隐患,让魏王遫深以为然。
随后,田文便顺理成章地说道:“今蒙仲在伊阙立下赫赫军功,若将此人派往宛地,镇守方城,臣以为南境可保无忧。”
魏王遫闻言犹豫不决。
不可否认,田文这番建议确实是很有道理,但问题是,方城乃是他魏国的边境,把刚刚立下大功的功臣打发到镇守边境,这算怎么回事
于是田文又说道:“可将叶邑、舞阳三千户赐予蒙仲为食邑,便再无人会误以为大王亏待功臣。”
的确,叶邑曾经乃是楚国贵族「叶公沈诸梁」的封邑,在这位叶公的治理下,邑内民居不下两千户,而舞阳亦是一座近两千户的城池,虽然因为当年垂沙之战的关系,两邑的楚人逃亡不少,但再怎么说也不止三千户,田文提议将这两座邑地合起来赐予蒙仲,足以让任何因此攻歼他的政敌闭嘴。
但显然,田文不会白白赠送好处给蒙仲,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蒙仲打发到相对贫穷的宛地去——至少相比较河东,宛地一带的确谈不上是什么富裕之地。
如此一来,纵使他田文推荐公孙竖出任河东守,蒙仲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魏王遫当然清楚田文推荐蒙仲为方城令究竟出于什么目的,但他最终还是同意了。
原因有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