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每个人心里都这么想,在瓢泼的弹雨中,在遍布手榴弹弧线的情景中,费了好大力气,毫不容易攻到距离战壕只有不到0米的日军第7次冲锋又被打退了。你们到底有完没完?
神尾中将和他留在军舰上的参谋班子已意识到整个师团所面临的危机了,在联系通道被掐断,断后部队被吃掉的消息明确后,他万分沮丧地发现,自己精心准备了多时的,以为可以出奇制胜的两路钳形夹击已经彻底破产,不仅如此,原本还想一举包围国防军的他们现在却不折不扣地落入了对方的范围,并且,这个包围圈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缩小。虽然情报并不完全,但从前线各路指挥官的只言片语中,神尾的参谋班子很快便判断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师团的前后左右都是支那军队,而且,数量还不小……
国势 第122章 犹豫难断
第22章 犹豫难断
进攻如潮水般涌来,又似雪崩般退去,在5团构筑的铜墙铁壁面前,日寇的进攻一次次遭到了挫败,除了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尸体还有就是到处横流的鲜血。原本略微发黄的土地已被浸沃得猩红一片,被弹片和子弹收割的断肢残臂杂乱无章地撒落田野,倒是充作了上好肥料。虽是秋高气爽,但空气中飘荡的血腥味却无论如何都难以散去,每每都往人的鼻孔中钻去,倒是让那些头一遭上战场的士兵们兀觉恶心,胃里翻江倒海。战斗之时无暇分心,告一段落后却呕吐连声。虽然战壕中亦有不少呕吐物的臭味,但大家觉得终究强过那刺鼻的人血味。
国防军虽然勇武,但并不等于士兵们就是无所畏惧的超人、铁人,恰恰相反,虽然平日训练也甚为艰苦,但只有上到战场才会体会到平日训练是多么的轻松。单就说挖战壕,平素作业,大家嘻嘻哈哈、一边谈天一边干活,倒也有趣,但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让你挖掘战壕就是大大的苦差,若是战壕不幸被敌人炮弹命中,或是埋住了正在坚守的兄弟,或是埋住了必不可少的弹药物资,此时就要在枪林弹雨中作业,心情若是不紧张才怪。
又如射击,平素开枪只是个靶子,上了战场就是活生生的人类,鬼子虽然可恶,到底也是活物,许多战士心里痛恨鬼子不假,但在开枪之际倒还有踌躇,以至于准头下降,或者要到敌人逼近后才慌乱惊觉、开枪了事。到鬼子狰狞的面目,犹自吓得腿肚子抽筋、身子发抖也不是少数,虽然没有人转身而逃,但毕竟留有阴影。原本一枪就可以致人死亡,在紧张的心情下一般却要开三到四枪才能解决问题。
若光是敌人还好,毕竟凶恶,兔子急了也会咬人,新兵们恼怒至极,必然也会开枪杀敌,反正不是你杀他就是他杀你,再加上每三个新兵一般有一个老兵带队。行伍中有了主心骨,也不会做出太过畏缩的举动。只是一旦死了自己人,触动却是相当大,眼瞅着昨天还有说有笑、一起在一个行军锅中吃饭的战友冷不防被子弹或弹片夺去性命,这种震撼却是打击最大,再辅以血淋淋的受伤或阵亡场景,饶你再是坚强,也不得不有所触动。一般如此情况通常是两个反应。第一么是性子转得暴烈,不顾一切大喊大叫,手中枪弹齐发,个别勇武的甚至还会上前一脚踢开机枪手,自己操起家伙将悲愤和怒火洒在弹链中。通常这种“爆发”只能持续几分钟,一旦战斗情势稍有缓和,这类人便怅然若失,或是自言自语。或是悲愤异常,或是嚎啕痛哭;第二么是性子转得柔弱和单纯,不顾外面战火纷飞,敌人还在进攻地情况,扑过去大声呼叫战死之人姓名,或是用力摇动该人身体,企盼其醒来,这个时候老兵往往神智清楚。要么用猛拳将其击醒,要么狠踹其屁股,希望能转移注意力,否则防守时人手不足,敌人冲过来岂不坏事……
无论如何,直面死亡与恐惧却是新兵们所修的第一课。鬼子在残暴时曾用无辜百姓或被俘官兵作为自身新兵的“训练器”,让新兵们练习杀人,借以培养胆量。国防军无此行径。很多士兵连猪狗都没有杀过,胆量自然只能在战场上培养。好在战争是催人成熟的最好法子。只要在最初的厮杀中心理没有崩溃那么后来不管如何都能咬牙坚持下来,对大多数人而言,0分钟战斗所锻炼出来的胆略和勇气往往要超过正常情况下年训练中所造就的。只有经过战争的考验,士兵们才会成熟,所接受地训练和技艺才能化为勇武。也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支军队才能称得上劲旅,才能拥有与技术装备相适应的战斗力。
我军如此,敌军也是如此。日军虽然残暴,但毕竟大部分官兵也是在和平时代入伍的新兵,对于死亡也怀有同样的恐惧。虽然在长官的命令和老兵的督促下强行发起进攻,但害怕和畏惧的情绪并没有消弭干净。在国防军密集地炮火压制下,目睹着同伴被如雨的弹片和子弹夺去性命,很多士兵的精神趋于崩溃,在望远镜里得真切,很多原本匍匐前进的日军士兵因为经受不住压力和恐惧,往往从地上跳起来捂着头就跑,但通常只有两个下场,要么是因为身体暴露地太过明显而成为下一个殉战者,要么侥幸逃脱后被身后的军官或督战队枪毙,以免引起连锁反应而损伤士气。几乎每次进攻都可以见这样地景象,而且是越来越多。
9次进攻,日军伤痕累累、伏尸遍地,却始终不能向前推近一步,守军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却牢牢扼守着阵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头逐渐迁西,鬼子的进攻力道也逐步衰竭下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何况是九次?后续的进攻除了徒增伤亡,挫伤士气已没有什么作为。而负责进攻地联队也已经伤亡过半,没有余力再发起大规模进攻。到傍晚时分,进攻的鬼子如同退潮的潮水一般往后退去,中间夹着着哀嚎和战伤者的呻吟,原本趾高气扬的膏药旗也软弱无力地耷拉着。鬼子虽然退了,但国防军的炮群却没有打算放过他们,空中负责观瞄的飞艇紧追不舍,不断将最新的方位和坐标通报后方,炮弹如同长了眼睛似地落在敌群中。进攻时因为匐匍前进还有地形的遮蔽,炮弹的杀伤还没有这么明显,但撤退时却是直起身子前行的,炸弹开花后的杀伤力却要大上几分。
从整个态势上观察,日军在确定自身被围后,同时在包围圈的东西两端结合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包围圈的主力兵分两路,一路猛攻5团主担地西路结合部,虽然日军在5团阵地前陆陆续续集中了三个联队地兵力,但由于国防军早有准备。火炮支援得力,防御阵地齐整完备,工事、战壕修得异常牢固,表面上鬼子气势汹汹,但实质上却没有什么致命的伤害,相反还造成了进攻方大量地伤亡。据不完全统计,即便不计算炮群造成的战果,防御阵地一线所达成的损耗比就达5:。意味着鬼子要付出五倍于国防军的代价才能造成国防军的伤亡。而且,国防军有坚固的阵地可以依托,一般伤员可以得到及时医治,救治药物和条件也非常齐备,不是特别重的伤员都死不了,而鬼子的伤员却只能听天由命了,不要说缺医少药,就是连最为普通地担架都奇缺无比。很多原本可以不死的伤员被拖成了死亡,轻伤被拖成了重伤,整个联队笼罩在悲哀的气氛中。士兵一方面痛感进攻胜利希望的渺茫,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弹伤亡那可怕的前景,整体士气极为低落。
在5团阵地久经考验的时候。日军另一路则对22师64团主担的东路结合部进行了强攻。不得不承认,这是具有鲜明洞察力的一招。虽然“被迫”栖身于军舰之上,但神尾地判断力并未随着脱离现场而脱离实际,相反。在跳出固有思维、固有环境限制时,他能够得更加清楚、判断。虽然身边的参谋在具体的战术布置上要强过神尾许多,但神尾之所以能成为师团长而他们只是参谋确实也有自己的几把刷子。凭借着部队的报告,他从前锋部队遭遇阻击、后卫部队覆灭、后勤通道被掐断等一系列反常举动上嗅出了其中地危险,当参谋人员还在嚷嚷应该如何分兵以应对当面之敌时,他已经大致判断出了国防军的用意;当参谋人员还在争论究竟何处才是国防军的主力,怎样才能重新打通交通线时,神尾已在考虑跳出国防军的包围圈。固然。指挥部队如何跳出包围圈神尾并不擅长,他擅长地只是比一般日军提前4~5个小时判断出部队被包围的窘境。也正是因为他的建议,前线指挥官扩大了侦察范围,也最终确定了部队被包围的事实,而在这个时候,神尾已在神色严峻地思考突围方案了。
要突围么?不要么?这是个问题么?这难道不是么?一个个哈姆雷特般的问题向神尾奔来,尽管他有没有过莎翁的著作历史语焉不详,但相信在他的困惑一定不比剧中人少。
“要想一口气吃掉我师团?支那人好大的口气。好大地手笔啊!”这是最令神尾所震惊的事实。甚至超过了师团被围后的震惊。在日军眼中犹如绵羊的中国人,犹如懦夫一般的中**队居然敢打皇军的主意。而且一打就是一个师团,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确信部队被围后,摆在神尾师团面前的道路只有三条。其一,全军猛攻5团为主的国防军防御阵地,希望借此突破对方防线并进入山东腹地;其二,全军后队转为前队,猛攻掐断本方后勤补给线地22师,重新确立与海军和师团未被包围部队之联系;其三,全军向中间靠拢,采用龟缩战法,等待后续部队以及增援部队为本方解围。在反复思考后,一贯以谨小慎微著称地神尾仍然做不出最佳决定。采用第一种方针很危险,深入山东腹地既是诱惑又是陷阱,特别是国防军的炮群就布置在那,神尾生怕部队陷入可怕地消耗战,要知道他的部队是来解决青岛问题而不是和中国人拼消耗的;采用第二条计策上去保险些,但也不是上佳的选择。首先,进行0°调头“转进”等于是在战略上承认打不过中国人而准备跑路了,这种荣誉的损失无论是神尾还是别的日军军官都无法接受的;其次,如果试图打通后勤通道,由于前期战线拉得过长,被包围的部队之间存在着时间差,需要通过逐次投入的办法才能进行作战,添油式的进攻没有绝对把握吃掉对面的22师,甚至有重新陷入被围困的危险,神尾在前面的战斗中已见识过了国防军的武力,他深深地懊悔——对方的实力和战斗力远远超过日方情报部门所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部队所侦察到的国防军番号,更是让他倒吸一口冷气——庞大的包围圈外沿,居然聚积了中国人7个师的兵力。特高课的情报体制毕竟还是有点用场的,这些一线师的名头和战斗力毕竟还是有些功力的。
“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神尾喃喃自语,连大名鼎鼎的卫戍师都出动了,来北京的秦大总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只是他强烈地感觉这种布置与战役安排绝不可能是青岛攻略展开后才开始调动的。神尾和周围的高层军官有过探讨,一致认为,倘若中日两家角色互换,日本绝对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应对战略,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人提前预备下了。一想到这样一个惊天的“阴谋”,神尾就感觉有些后脊梁骨冒汗。
采用第三个应对方法是上至神尾下至普通参谋都强烈反对的。龟缩防守?听上去感觉不错,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后路被断、粮草和军械得不到补充,这是现代军队最为可怖的事情,即便再有战斗力和意志力的部队,面临这样的绝境也会崩溃。再说,这种屈辱的、等待后续部队和友军前来进行“战术指导”的做法怎么可能是神尾师团的最佳选择呢?日军掌握了制海权是不错,但即便进行部队支援,神尾盘算着至少也要6~7天才能实现,这还是一切顺利,老天帮忙的结果。陷入困境的7天到底能发生多少事,谁都心中无底。若说7天后保证脱困,神尾必定是坚守待命的,可现在的情形让他怎么却无比犹豫,他不甘心如此被动挨打,他还有完成目标、“中心开花”的野心,最终是野心和侥幸压倒了犹豫,他放弃了这个方案。
国势 第123章 参谋体系
第2章 参谋体系
恰恰相反,国防军方面无论是前指和大本营都有些担心神尾会选择第三条道路。一旦如此,意味着日军和国防军将会进入防守vs防守的“最高境界”,日军拖得起,国防军拖不起……如果要转入阵地进攻,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命。对于胜利也要,损失也要小的夏海强来说,这是一个委实难下的命令。当听说神尾没有收缩固守后,夏海强和大本营的一干元老都松了口气,小鬼子还是很要面子的,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的古话,死要面子活受罪!
经过一番推演和讨论,神尾师团长和部下最终商定的结果是第一、二种方案的结合体。一方面,国防军的包围圈修筑地范围不大,极大地挡住了神尾师团进行机动的空间,想迂回么?对不起,到哪里都是防守军队,你何处遁形?另一方面,后路被断、部队被包围的消息对于士气和军心影响太大。当然,目前的方针也经过了慎重考虑。神尾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动用次要兵力对5团阵地发起猛攻,给国防军营造突围方向在彼的假象,逼迫国防军将军力和技术兵器集中与此,然后再将主要兵力攻击64团,争取一次成功,跳出包围圈——神尾已打听清楚,22师是从北洋军余部改编过来的,无论价值取向还是忠诚度都无法与秦时竹的“嫡系”部队相比,他认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口和“弱点”。
听着日军朝本方阵地加速推进的消息,负责断后的22师少将师长吴佩孚不仅没有任何担忧反而倍加轻松——小鬼子气数已尽,破敌就在眼前。吴佩孚是自视甚高之人,但对于用2万吃掉对方5万也没有切实的把握,或者说认为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日军蜷缩成为刺猬,极难下口。但神尾先是对5团猛攻,猛攻不可后再命令后卫队转攻64团。却是犯了“四处碰壁”的大忌,硬生生地将防卫战打成进攻战这不是找死么?神尾地算盘固然打得很精明,但他没有料到,所有部队调动的情况和分布态势都不可能瞒过国防军头顶的空中优势。一马平川的山东平原固然不是伏击的好场所,但反过来讲何尝又是进行隐蔽和潜伏的好场所呢?环境对双方是公平的。
神尾师团面对被围困的窘境,收缩了部队地兵力,并且将全部兵力分成了两个梯队,5团阵地对面、战事激烈的是次要梯队。64团阵地对面,尚未进行战斗接触的反而是主要梯队。神尾在紧张地调度兵力,前指也在紧张地进行布置。沙盘上的日军小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开始收缩,从四面伸展的八脚章鱼状编成了哑铃状——西边小,东边大,中间细细的只布置了不到个联队的联络兵力。
推进,推进……鬼子在收缩。国防军在前进。随着情报地明确,在其他方面的国防军开始紧缩作战,各部队犹如一道道锋利的匕首,开始了向心推进。他们要么没有遭到敌人的抵抗,要么只遭到了微弱的反击。鬼子很快退出了接战。一天一夜过去后,包围圈覆盖地面积从东西宽55里变成了45里,从南北宽75里变成了60里,国防军稳扎稳打、杀机毕露。鬼子步步后退,伺机突围。但不管鬼子是快速撤退也好,节节败退也罢,国防军推进的速度也是有条不紊。既不会因为望风披靡而加快步子追击也不会因为对手负隅顽抗而放慢脚步,整条战线犹如一个整体,齐刷刷地向前推动,让神尾师团找不到任何因一部推进过快破坏战线的破绽。试了几次以后,鬼子悻悻然作罢。放弃了“诱敌深入”的计划,抓紧实施自己地计划……
大本营里,张绍曾、蒋方震等面对沙盘苦苦思索,谋求一个歼敌要诀。4万多的敌人,要想一口吞下去而又不崩坏牙确实需要点真功夫。
“报告,山东前指发来的最新侦查示意图和作战计划。”
“我。”蒋方震接过来一,原本皱拢的眉头忽地伸展开来,随手在沙盘上摆弄了几面小旗帜。聚精会神盯着沙盘的张绍曾眼前一亮。惊喜地问道:“百里兄。现在战场是这样的态势了?”
“是的,敬舆。我神尾是在发昏。”
“好好好,发昏就好。”张绍曾高兴地说道,“对我们很有利啊……”然后手指头直接指着沙盘上部队,说道,“只需如此……如此……”
“哈哈哈哈!”蒋方震大笑,然后把电报递给对方,“你他们的建议。”
张绍曾接过来一,随即哑然失笑:“大家地法都是如此嘛!”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
鬼子失败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被注定了。
神尾师团被困在包围圈中已经两天了。两天以来,包围圈构筑得愈发紧密和细致,布置的兵力也愈加从容与周到,这与国防军山东前指高效而又卓越的参谋群体是分不开的,从战略层面来加以思考的话就可以得出结论——国防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传统的军队中并没有单设参谋军官这一群体,独裁性强地、统御能力强地将军往往是一肩挑,根本容不得有同僚或者属下的争论行为,独裁性小地、统御能力弱的将军虽然往往也会发挥部下和亲信的积极性,也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但成制度的参谋军官是没有容身之地的,顶多是冠以师爷、参赞等名义的人物(而且往往是文人出身)来帮助参谋、筹划,他们一般都是统兵将军的私人幕僚,和长官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带关系,并不是随部队的进退而进退的制度人员。
清末新军改制后,虽然强调要向德国学习,也仿效德国模式建立了参谋制度、军事合议制度等,但由于袁世凯等人的操纵和蕴藏的野心。通常都把军队视为个人地私有财产,选拔参谋、下属的首要条件是此人忠诚于长官个人否,至于能力则是第二位的,参谋体系只有在主将认可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体制下,参谋制度往往名存实亡,无法形成其应有的保障力。更何况,在视军权为个人财产和立身安命所在的体制中。如果让某人出任参谋,往往意味着对其兵权的剥夺,这是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军人所无法容忍地。
于是,出任参谋的人要么是上级派遣下来监视、防范下级的监军性人员,要么是被同僚、上级所排斥的边缘性人员,要么干脆就是上级已准备予以提拔、任用的贵胄子弟,是来走个过场,前来镀金的临时性人员。第一种参谋人员与主官之间猜疑心极重。相互间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背地里的小动作却可能弄个不停;第二种参谋人员与主官之间无共同语言,几乎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相互间除了冷嘲热讽和热闹不会有其他;第三种参谋人员则是参而不谋,光顾着与主官进行个人关系维护了。参谋希望主官能提供一些镀金地方便,以便为将来升迁谋求资本,主官则希望借助参谋手眼通天的本事为自己在上司前美言几句,相互间只有彼此利用、彼此吹捧的关系而无忠心公事的做派。而且。在新军中,参谋官一般要比主官低两个级别的军衔,无论个人地位还是职位都与主官相差甚多,在遇有分歧地时候很难据理力争。
在辛亥战事趋于平定特别是秦时竹出任北疆巡阅使后,北疆系国防军的参谋制度就开始完整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熟谙后世军事体系的秦时竹虽然不可能在部队中设立政委角色,但提高、突出助手军官的作用却下了很大地功夫。国防军核心领导班子认为,要杜绝军阀现象、铲除军权为私人所有的弊端,必须贯彻四个务必:第一个是务必使部队后勤独立。使部队成为单纯的作战队伍而毋须为供应补给操心,更不给主官插手民政、干预地方事务的权限;第二个务必是指部队主要军官保持一致性、独立性和流动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所有军官要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在紧急状态下无条件服从部队长官或高军衔长官的命令,所谓独立性是指主官不能拥有任免本级助手的权力,比如师长不能任免副师长、参谋长等同级助手军官的权力,以此来保证领导团体之间在一致性基础上的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所谓流动性则是强调军官在军队系统内地自由和有序流动。以此来打断一切小团体构建或私兵团体构建过程。只要保证士兵流动与军官流动不相互伴随就形不成兵为将有的军阀割据。
第三个务必是指务必使部队编成保持高度的可控性。国防军最为突出的一条纪律就是部队不能自行补充军械和人员,任何部队如果军械出现损坏和缺失。必须通过总装备部系统进行调补,哪怕在战场上就地缴获物资也不得擅自补充(当然,事急从权,可能有多少急事呢?),除了军械,人员更不能擅自补充,必须如实将人员缺口报与总参谋部,由后者从后备师中抽调已接受过基础训练的新兵进行补充,同时必须按照地域进行搭配,防止一个师出现全是湖南兵或者山西兵的状况,而且一般也不允许补充驻地籍士兵(如某师规定驻地为浙江,如果老兵退役后要补充新兵,一般不允许补充浙江籍士兵),对军械和人员的严格控制是对付军阀化的有效法宝。
第四个务必则是务必使军官体系职能划分保持合理性与科学性,科学与社会愈进步则军队所面临地课题也日益繁多,部队内部设立地机构也日益繁多,如果将各种职权都压在主官身上,一方面冲淡了他指挥打仗、训练筹划的中心主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个人地高度集权,为了减轻主官的负担也为了削弱其附属权力,很有必要加以分权和限制。随着国防军四总部的建立,整个从上到下的管理体系开始完备起来,总参谋部负责军令,总政治部负责军法、军学与军政(人事),总后勤部负责部队军需和军衡(薪酬),总装备部负责军械,这四条线从上往下就形成了四个分子系统,在部队中必然也要有所反映,每个功能模块的领导不仅要对本级主官负责,也要对其上级对口模块领导负责,在这种术业有专攻的氛围中,部队主官更多地是作为协调者和统筹者发挥其价值,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冲淡了作战、训练指挥这个中心。比如国防军将士兵的文化基础补课和扫盲列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如果部队主官将主要精力用来抓此事,不管成绩如何,起码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官,他最应该做的,就是在本部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之间进行协调,有效安排好训练和文化补习的时间和结构安排,至于如何开展,采用何种步骤和方式进行的主要执行者是政治部主任及其下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