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就这样,从5年订定的旧税则一直施行到90年缔结《辛丑条约》为止,前后44年未曾修改一次,中国关税权力丧失殆尽。在此44年间,清政府也曾两次要求修改,都因国力孱弱而无结果,中国日益成为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直到《辛丑条约》签定时,为筹议赔款,洋大人们方“恩准”清政府要求加税的要求,但即便这样,也不容许对税率加以变更,只说将值百抽五的税则增加“切实”二字,自民国政府成立以来,虽然一直也有更改税则的建议,但列强根本没有放在眼里,阻力最多的就是英国。





国势 第095章 联合声明
第095章 联合声明
秦时竹当选总统以后,一直重视财政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厘金废除、税收调整、保护工商、扩展实业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关税问题一直进展不大,中外商品还是面临不平等竞争。唐绍仪和朱尔典的会谈也自然很难迅速取得谅解。
好在清政府虽然软弱无能,但多多少少还保留一些权力,在出口关税方面中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7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陆续调高一系列产业的出口关税,比如钨、钢铁、煤、纺织品、粮食等出口税率由5%上调至25%,并拟进一步上调。当时这在列强来简直是中国政府的自杀之举,等于是要断绝各出口商人的财路,有些报纸甚至还不怀好意地认为“中国政府必将为此付出代价”。江浙财团参与三次革命,和这一政策有莫大的关系。
但自三次革命被平定和欧战爆发后,轮到各国观察家大跌眼镜了,中国的这一政策虽然造成了7月份出口的大幅度下滑和大量货物积压,但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利益——欧战一爆发,上述货物的价格猛涨,那些商人原本因为税率调高卖不出去而迁怒于政府,到这时反而感谢起政府来。财政部的一纸命令,让他们推迟了销售,但也等来了好时机,钢铁、纺织品、粮食等大宗物资涨幅在0%左右,着实发了一笔横财,而冤大头无一例外都是洋鬼子。至于战争需要的特殊物资,如钨、铜、锑、铅等金属,涨幅超过50%,而且还有加速上涨的趋势。在德军攻破列日要塞,并向法比边境推进的时候,财政部再次下发通知,将各种战略物资出口关税提至25%。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中国是钨和锑的第一大出口国,铅的第三大出口国,美国是钨地第二大出口国,镍的第一大出口国,而智利则是硝石和铜的第一大出口国,在和他们协商后,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战略资源的出口关税,坐享“战争红利”。一时间,国际金属市场价格暴涨。
英法两国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殖民地甚多,贸易和商业发达,对于战略物资的获取相当容易,并不屑于囤积和储存,在战争爆发的头半个月就吃足了苦头——英镑和法郎轻微贬值,各种资源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各资源输出国的提价政策对德国影响很小,德国一直以来在囤积战争物资。而中国方面为了帮助德国渡过难关,故意用大量战略物资抵偿德国贷款,让他们非自愿地加速囤积,德国也因此拥有了将近年半的战争储备(石油除外)。更由于德国海军不如英国强大,一旦开战必然面临被封锁地局面。根本也不指望继续从国外进口。因此,各大资源输出国的提价行动让德国人叫好不已——这意味着该死的英国佬和法国佬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应付战争,这对德国是有利的。俄国就更惨了,虽然本身资源丰富。但限于工业和采矿实力的孱弱,短时间内无法生产,甚至于因为适龄人口大量动员后参军,连粮食和军火都开始出现短缺。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绍仪抛出了提高进口关税的建议,只要英国答应将进口关税提升至25%,中国方面可以考虑降低一些出口关税。但骄傲地英国人并不肯轻易服输,他们只同意将关税提升至75%。并且出口关税不得高于0%,双方的立场和要价相去甚远,自然是谈不拢。
在进行几轮会谈都没能取得显著进步后,唐绍仪只能向秦时竹做汇报。秦时竹微微一笑后说道:“既如此,那让秉三试试吧,我们还有一张好牌没有打呢!”
在另一个外交战场上,德国特使依旧侃侃而谈,虽然双方都急于达成协议。但在利益面前却不愿意做第一个退让者:“我方原则上不反对将胶州湾租借地转让中国。但需要贵国付出我国用于青岛市政建设的投资款项并承诺将来再将一处环境适宜的港口租借给我国……”
“有关资金的事情可以商量,但特使先生。有关另租一处地要求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否则,我们的国民就要问,我国收回一处租借地然后将来再租借一处新地方,这样的意义究竟何在?”
“这个……总统阁下,我们对于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之所以要提出租借无非是想获得一个较为可靠地支撑点,您也知道,德国在华有大量的投资和借款,我们将这种租借作是彼此交往最好的窗口。”
“恕我坦率地告诉您,中国人民通常将这种租借视为屈辱,我很难让他们相信这是彼此友好的象征。”
特使耸耸肩,双手一摊,“这我就无能为力了。总统阁下,如果放弃我们在远东的重要立足点,我相信德皇陛下会暴跳如雷的……”
事实从心里来说,秦时竹并不认为这个条件有什么不妥,反正一旦德国战败,现在即便答应得天花乱坠到时候都可以翻脸不认,任何条件现在承诺都是无可无不可。只是这种消息一旦传出去,对于民众的士气、人心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中央政府好不容易挣来地印象分将会因为对德软弱而大大缩水,民众是盲信而且热烈的,不宜给他们泼冷水。而且国内特别是南方舆论由于久在英美媒体的舆论导向之中,都显得更为亲近英美一些,他们已在呼吁政府对德宣战,收回青岛。如果在青岛问题上没有一个体面的收场,难保南方继续将舆论火力对准中央。
94年月,民国外交阵线主要是两个阵地,其一是中英关系,其二是中德关系;这两个阵地的情况是互相推进、共同前进的。
中英两国政府有关即将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外交动作对于远东政局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德国特使在得知可靠消息后,第一时间给柏林发去电报,在收到明确地指示后紧急求见外交总长陆征祥,决意在青岛问题上让步。
“我刚刚收到本国电报。我方愿意加速推进青岛问题地解决,不再要求中国政府在战后继续提供一处与之相当地租借地,但希望能够拥有实质上地便利……”
“我得到的许可是,我们可以保证德国的任何正当利益,甚至我们还打算做出更多的让步,前提是贵国能够做出同样的让步。”陆征祥乐了,形势急转直下啊!
“我愿意聆听总长阁下的高见。”
“秦总统亲自指示,德国作为我国的友好国家。对中国国防和工业建设起了积极地作用,在德国交还青岛租借地后,中国政府愿意单方面向德国开放本国尚未租借的港口,比如秦皇岛,比如舟山岛拟兴建的新港口。”
“包括我**舰么?”
“包括……我们可以为贵国提供一切服务,除了没有租借的名义,贵国可以像使用自家的港口一样使用。”
“需要我国做出什么样的让步?”事已至此,德国特使也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不再用外交辞令绕口了。
“两个方面:第一,山东境内所有德国的产业权利由我国购买,其数值经双方约定后确认并由贵国以贷款形式提供;第二,全面取消《辛丑条约》中剩余的赔款,将其纳入中德友好基金并由我国全权管理。贵国需同时答应放弃领事裁判权……”
特使脑子转得飞快,这两个条件应该说并不苛刻,他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我本人原则上同意这些条件,但需要经柏林方面确认后才能完全应允。”
在中英有关西藏问题和存款问题联合声明发表完毕后第三天。中德第二次联合声明发布。德国方面表示:愿意尽快向中国交还青岛租借地,德国在山东地相应财产权利由中国以德国贷款赎买;德国同意将《辛丑条约》中剩余的德国赔款部分(前次已经转移了一半)全部纳入中德友好基金协会管理;德方支持中国废除有关领事裁判权的要求。中国方面表示,为感谢德国在山东问题上的厚意,中国愿意向德国开放有关非通商口岸港口;中国拟以中德友好基金的名义聘请一系列德国顾问来华参与建设,包括5名政府特别顾问,00名大学教授,200位各个领域地工程师,00位国防军和警察系统教官;另外。中方虽然对中德友好基金拥有全面管理权,但在重大问题上仍旧愿意与德国协商,愿意将中德友好基金建设成保持友好关系的第二条正式外交渠道。
中德有关联合声明的冲击力比中英联合声明的冲击力更大,观察家普遍认为,德国在对华关系上做出了巨大地、实质性的让步,无论是青岛的交还、赔款的转移还是领事裁判权的废除,都让中国获益匪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德国对于中国的拉拢不遗余力。有评论认为:“随着中德联合声明的公布。中德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近了一层。在不远地将来,德国会不会做出更大的让步以换取中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呢?如果那样。俄国在远东地区就要面临中国的军事挑战,战争的走势让人很难预料。”
如果说中国成功地利用了欧战爆发的机会,那么一直野心勃勃的日本同样没有忽视这个机会。在英德相互宣战后,元老井上馨公爵兴高采烈,在写给山县有朋和大隈重信的信中不无得意地说:“此次欧洲的大祸乱,是对大正时代发展日本国运地天佑……大正新政地发展,将为日本与欧美列强并行提携、世界问题不能将日本置之度外奠定基础。日本应该立即举国一致,停止政争,收回为一党一派利益的一切要求,例如减税废税等,巩固国家财政基础,和英、法、俄联合起来,确立日本在东洋地利权。”
时任日本首相的山本权兵卫是海军派,也是不折不扣的“英美派”,欧战爆发同样让其喜出望外,视之为千载难逢的机会,甚至一反外交文件全部送给元老过目的惯例,外相加藤高明在接到有关英国要求日本参战的照会后,连夜提请召开内阁会议。在众多元老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内阁已初步决定站在英国一边参加战争。若不是代表长州派的陆相悄悄通知了山县有朋,元老们几乎被蒙在鼓里。为了挽回局面,9日晚上,山县有朋、松方正义和西园寺公望三大元老亲自出席内阁会议,商讨日本对德政策。山县有朋从陆军既有感情出发,极力强调德国是日本的“友好国家”主张慎重考虑对德宣战事宜,遭到加藤高明的公开反对,双方剑拔弩张,几乎闹翻。
由于元老中西园寺公望也代表了亲英美的势力,对海军平素多有亲近,因此对加藤高明等人的意见实质上是赞同的,只是为了元老的“颜面”,假装训斥内阁成员几句“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空话。山本权兵卫心知肚明,一直任由加藤高明与山县等人争执,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愿。气得山县有朋大骂加藤高明“简直就是英国人!”
但日本两派之间的分歧毕竟只是在侵略目标上的分歧,不影响他们对于对外侵略扩展上的一致。为了照顾长州派的利益,也为了显示萨摩派的目标取向,最终内阁和元老达成一致意见:日本对德宣战,但目标仅限于青岛和太平洋德属诸岛,事实上不介入欧洲战局;青岛方面由陆海军配合攻略,太平洋诸岛由海军全权负责。
由于中英双方有关外交接触的开战和联合声明的起草,日本方面一时吃不准英国方面的用意,直到月6日还没有公开发表对德声明。在这短短几天内,有关外交阵线的波澜起伏是扣人心弦的。中英虽然宣布建交,但积累了一些问题,英国最初的打算并没有完全实现,依旧有用日本压中国让步的想法;在青岛问题上,英国并不反对德国将青岛交还中国,但对于中德联合声明中所透露出来的有关方针又表示极为不满,对于中国搞“以夷制夷”政策亦表示反感。在这个背景下,虽然朱尔典表示反对放手日本“自由行动”,但英国方面还是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本暗示无意阻挠后者在青岛问题上采取的立场。




国势 第096章 青岛问题
第096章 青岛问题
在这样的风云变幻中,日本内部最后战胜了反对对德宣战的少数派,于月7日发表对德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和中国水域中的一切德**舰和武装船只完全解除武装,并在9月5日前将胶州湾租借地移交日本,由日本在战后“移交”给中国。
这显然是不折不扣的讹诈,中德有关交还胶州湾租借地的方案刚刚出笼,日本就来这么一手,不但中国国内舆论大为反弹,就是英国方面也很不满意。中国国内舆论自《辛丑条约》以后,一直有亲英、亲美和亲日三个倾向,特别是在南方各省,民众对德国的认同度并不高。辛亥革命的胜利和秦时竹的上台逐步改变了这一切,德国是第一个打破对华外交封锁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德国是第二个退还庚子赔款并用于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国家,德国是对华技术输出最多、贷款最多且附加条件最少的国家,这一切都让德国的形象在普通国民中大为好转。至于军队就更是如此,德国教官严谨、守纪、战术素养较高,一直是中国官兵仰慕的对象,在国防军中俨然有向德国学习的风气,即便是海军,由于德国派出教官并派遣大量工程师参与建造新舰艇,原本海军中存在的亲英势头逐步被扭转,海军也开始崇德。
中德第二次联合声明的发表对于这种气氛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中国民间,主张对德亲善的评论骤然成为舆论主流,不但没有人主张对德宣战以期收回胶州湾,反而强烈要求政府以中德关系改善为契机,相机调整与其它各国的关系。虽然报界舆论一致公认要“遵循国际义务,维护条约神圣”。但谁都清楚清政府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于中国发展的危害。德国地让步虽然是时局不利情况下迫不得已的行为,也并没有完全让中国恢复平等地位,但毕竟是向着好的方向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这让一切有识之士欢欣鼓舞。因为,哪怕当时最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也没有幻想一夜间废除全部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平起平坐,中德联合声明所达成的成果已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在这种前提下,德国所做出的任何让步,都让国人认为是真正友好地体现。
随着日本对德最后通牒的发表。原本英国在华的民间印象又大打折扣。自民国新政府上台以来,英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大国,也是和中国矛盾与障碍最多的国家。中英联合声明本来能够缓解这一状况,但日本让人始料不及的行动又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民众认为,都是英国搞的鬼,要是没有什么劳什子的英日同盟,没有英国政府那封要求日本出兵地照会,事态不会像现在这么恶化。日本固然是虎视眈眈的罪魁祸首。英国何尝不是助纣为虐的帮凶呢?
日本对德最后通牒的发表也成为舆论批判的风口浪尖,一般报纸都认为日本是中国革命地资助者,是中国革命的同情者,也是中国要学习的榜样。但就是这个所谓的资助者、同情者兼榜样露出了狰狞面目,让人不由极为愤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日本昨日发表地最后通牒。与其说是为了维护东亚和平,保障中国权利和中立立场,倒不如说是日本狼子野心的暴露,反映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和侵略。这不能不让人愤慨,亦不能不让人奋起抗争!”
遍览所有日的报纸,都是“抗议”、“愤慨”等字样,要求政府坚决顶住、拒绝日本无礼要求的呼吁占了绝大多数,只有少数一些报纸提出请求英国、美国斡旋以解决中日争端。
在中国政府得悉日本发表对德最后通牒之后,陆征祥与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进行了紧急会见。
“我奉秦大总统之命,紧急召见贵公使!”
“我奉本国政府之命,紧急求见贵总长!”
双方剑拔弩张。上来就是针锋相对。
“请讲!”陆征祥语调冷淡,也不请对方落座,压根没有“请”的意思。
日置益脸上挂着令人恶心的笑容,开始照本宣科:“……为维护东亚和平,保障中国政府的中立地位,同时履行英日同盟地国际义务,我国政府已向独国政府(即德国)提交哀的美敦书,要求其在中国和日本水域的一切军舰和武装船只解除武装。独国在贵国胶州湾的权益由我国政府暂时托管。待战争结束之后再行移交。”
陆征祥强压住火气,愤慨地质问道:“我投身外交界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话语。胶州湾是我国既有领土,我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调整纯属敝国内政,何时轮得到贵国指手划脚?中国政府已一再表示在此次战争中保持中立地位,为何贵国政府提出如此无礼的要求。”
“总长阁下,敝国政府认为,如果中国就此接收胶州湾,等于与德国联合,自行破坏中立……”
“胡说,我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的一切条约都是基于和平目地!”
“贵总长不必过于激动,我方只是代管而已,待战争结束后将立即归还贵国!”
陆征祥心想,我要是连你这话也信,我地智商就连三岁小孩都不如,继续质问道,“我倒想问问贵国政府,胶州湾是何国领土?何国拥有主权?”
“我国政府坚持认为,中国政府如果在战争期间收回胶州湾,将是破坏和平、破坏中立的行为,将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讹诈!”
“不,这是忠告!”
“送客!”
这注定是一次不欢而散地谈话,陆征祥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方会如此厚颜无耻!
在随后召开的内阁会议上,气氛沉闷,人人脸上都带着凝重的神情。听取了陆征祥有关外交交涉的汇报后,秦时竹问道:“诸位对这一问题有何法和建议?”
新进入内阁担任司法总长地梁启超首先发言:“无论从外交惯例还是从国际公法来,日本的举动都是对我国内政的干涉,因此,我认为应该严正声明立场,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民政总长岑春暄附和道:“小鬼子欺人太甚。咱们可不能示弱!”
“对,公理如此,我们要据理力争!”教育总长范源濂也是如此表态,一时间内阁成员都主张**,捍卫主权,这让秦时竹多少感觉有些欣慰。在座的众人,除梁启超等少数外,多半都是浸淫官场许久的老手。都是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之辈,现在来,胸中那份激情和爱国热情并没有消磨殆尽。
“卓如兄的立场我是赞同的,大家地意见我亦认为是正当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日本人的威胁和恐吓?”
“这……”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这个态不容易表啊,谁都清楚日本此次对胶州湾志在必得,威胁和恐吓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招来武力进攻。这是要极力避免的后果。如果那样,不但中日关系将急剧恶化,中国所需要的和平与稳定局面也将被打破。战场上的胜负是一个方面,光是为此次战争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又该需要多少?20年前,中日已交手过一次,当时中日地实力对比远没有像现在这么失衡,依旧是一败涂地的结局。20年来,中国每况愈下。《马关条约》大大伤了元气,维新变法遭受夭折,《辛丑条约》几乎让中国国将不国,辛亥革命让中国赢得了喘息之机,但这只是实力最虚弱之时的反弹;反观日本,20年来利用从中国得到的权益大肆发展,0年前又击败了俄国,国力蒸蒸日上。此次有备而来。难保没有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怎么办?**,坚持收回青岛免不了要和日本硬碰硬。这个国家是只认强力和拳头地,对他讲公理没有丝毫作用;对日妥协,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国内大好局面又可能毁于一旦。在座的众人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又恨得牙痒痒!
“禀总统,从时间上说,中德声明先于日本对德通牒;从道义上说,青岛问题纯属中国内政,顶多是中德相互关系,因此未必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财政总长梁士诒了一下众人,慢悠悠地说道,“我是否和英国人交涉一下,由他们出面居间斡旋……或者,也可以请美国人居间调停。”
工商总长周学熙附和道:“现在日强我弱,骤然开战不是一个妥善地办法,倘若失败,免不了《马关条约》第二,我意思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要以慎重为好。”
秦时竹若有所思,继续点头。
外交总长陆征祥涨红了脸,一言不发,外交交涉并不是单纯靠公理和意气用事就可以实现,关键还是手中的实力,前面俩人的话虽然有些示弱,但说出了实际情况,他愤慨归愤慨,毕竟还没有失去理智。
“禀总统,国防军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事关国家领土完整,决不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日本恫吓也好、威胁也罢,我们都不用管他,坚决按照既定方针办!”国防总长陆尚荣站起来表态,军人么,就要有铁血气概!
葛洪义也道:“日本是一条贪得无厌的饿狼,我们今天如果退让,那么明天他就能得寸进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我主张坚决抑制。谈判也好、调停也好乃至战争也好,我们都要奉陪到底!”
秦时竹还是点头,众人一时吃不准他的态度。内阁总理张謇自三次革命后已经边缘化,近日一直称病在家休养,内阁事务都是由葛洪义负责居间联络,可谓是总统的左膀右臂,他的发言难道代表总统的真实意思?打仗不是小事,虽然总统一直以来对战事毫不手软,也打赢了好几次,但这次毕竟是面对日本,很多人心里还有些打鼓。
“诸位……”秦时竹见众人地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知道该轮到自己表态了,“方才听了大伙的意见,我心里也有了底。青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从表面上,青岛一直为德国所租借,咱们也从来没有收回的心思,这次日本人硬要,咱们给了他似乎也没有多大的损失,不就是换个国家租借么……”
1...274275276277278...4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