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眼弗伦奇还在思考,霞飞又愤愤不平地说道:“原本情况还不至于糟到这个程度,实在是和比利时人有关。我当时为了支援比利时人,曾经派出索戴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前往援助,并发电报告知阿尔贝国王,请其将比利时军队主力转移至那幕尔要塞,如果再不行,可以再向南转移至亚眠、巴黎,等到时机合适,贵国远征军、比利时军和我军将可以在巴黎附近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口袋将德国人包围歼灭……可惜比利时人对我的话丝毫听不进去,居然率领主力逃向安特卫普。”
听到这里,弗伦奇忍不住想笑起来:别霞飞面容和善像个圣诞老人,打起友军的算盘来是丝毫不含糊。比利时人如果按照霞飞的命令行事,那等于是替法军层层设防、阻截德军,以比利时人孱弱的实力,即便不给德国人包围歼灭,也得要奄奄一息,英、法、比三角形歼敌口袋听上去很诱人,真的等到有机会反攻时,比利时人恐怕早就废掉了,大把的功劳还不是法军的?阿尔贝国王一心只想着依靠同盟保存实力,岂肯为法军火中取栗?霞飞的“妙计”不失败倒真是奇怪了。
国势 第099章 谋定后动
第099章 谋定后动
有关青岛问题的交涉在北京示威大游行后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当《人民日报》、《新华》等主要媒体以充分肯定的口吻向全国报道时,在各地同样掀起了支持政府、收回青岛的热潮。学生、商人、小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抗议、示威,“抵制日货”的口号又重新响彻各大城市,若在以前,政府肯定又要出面干涉和弹压,但现在不同,中央政府和大总统都表示支持,地方政府捣什么乱?当民众激情昂扬地走上街头时,发现迎来的不是警察的棍子和枪刺、而是笑脸和支持时,对于政府的拥护之情就更为加深了,自辛亥革命以后渐渐有些淡去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各地电影院撤去原先的既定影片节目表,再次反映当时以北疆国防军抵御俄国侵略和阅兵仪式为主要内容的《北国庆典》,在嘹亮的军歌声中,在铿锵有力的宣传话语中,很多人仿佛重温三年前的热切往事,爱国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学生志愿参军、捐款捐物等一幕幕景象再次在各大城市上演。
在中日相互进行交涉和抗议的扯皮过程中,国防军有关的军事调动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由秦时竹亲自签发的国防军大本营绝密第4号文件上,华北军区司令长官夏海强中将被任命为山东前线最高指挥官,直隶护军使兼陆军第师师长郭松龄中将率领所部负责青岛崂山湾及附近地区防御,在原来暂时代理中央教导师师长吴佩孚少将的强烈要求下,陆尚荣批准其出任陆军第22师师长,负责山东龙口地区防御,等于和师一起在一南一北夹住了胶州湾,中央卫戍师师长王云山中将率领国防军中最强悍的兵力作为山东前线部队的总预备队,沿胶济铁路和津浦路一线展开。随时用于补防,国防军在山东境内的兵力超过了五万。
事实上,早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这一系列的军事调动就已经在进行。秦时竹、葛洪义和陆尚荣等人通过研究既往历史经验得出结论,在历史同期进行的日德青岛之战中,日本是通过经过中国中立地区以完成对青岛地包围的,现在就是要提前布局,逼日本人去正面啃青岛要塞这块硬骨头。理由?国防军在山东地区进行特别演习。跟英国人说的则是:若是德国人不老实,咱们直接把青岛拿下来。
也因为如此,在中、德、英、日的外交官还在为青岛进行大扯皮时,国防军已经为青岛战局做好了准备。24日,日本拒绝了德国通过第三国所提出的,以作价6亿马克为条件将青岛转租借给日本的方案,在日本某些狂妄的人士来,“皇军只需要6个小时就可以攻下青岛!”。根本用不着付出6亿马克的高额代价。当然,德国所提出地建议中国也是知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么,中国装作不晓得,反正日本鬼子是不可能出那么优厚的条件的。而中国已提前预知了一战后马克贬值得一文不值的情况,非常乐意做一笔如此“划算”的买卖。24日晚间,德国胶州湾总督收到了威廉二世的最新电报:“尽一切努力守住青岛,并准备将其完整地交给于中国政府!”但此时。中德有关青岛问题的条约还没有最后签字,日本对德宣战地声明迫不及待地发表了。
日本对德宣战并没有出乎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料,在英日同盟的体系下,这似乎是日本“唯一”可以选择的立场,对于背后的利益交织和勾结,一般人也不会认为有太多地问题,毕竟国家之间这种来往是很正常,谈不上阴谋与卑鄙。
在得知日德宣战的消息后。外交部着实忙乎了一阵,既要发表中国政府对青岛问题的声明,又要向两个国家提交相应的照会。中国政府在声明中对日德互相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表示担忧,对远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表示“遗憾”,对上述两国有可能对中国权益造成损害地远景表示“关切”,但没有改变的是中国有关“中立”与“和平”的立场,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居然还表示“尊重”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各自选择的立场。从表面上。中国政府似乎从最初那种言辞切切、“不得利用中国领土进行敌对性行动”的强硬立场上后退。变得似乎在承认双方交战的“既成事实”,但国内媒体不但没有加以指责。反而也如释重负般地松了口气。说穿了,舆论对日德交战的前景并不奇怪,更没有奢望靠中国地恐吓就能保持远东和平的情景,他们只是担心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而自动放弃胶州湾的有关权益。现在表面上中国政府较之以前有所“软化”,但在最关键的青岛问题上政府并没有实质性的让步,再加上中德有关青岛协定正式签约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方面已经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这种轻松感自然让人愉悦,而他们分析地道理无非三条:
第一,日本理亏。虽然日本对德宣战早于中德正式声明文本公布地时间,但中德移交青岛权益的风声早就放了出来,这是时间上地先机和主动。虽然道义并不是决定国际问题的关键因素,但起码在交涉中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对中国尤为重要,万一在战后恢复交涉,也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第二,中国早有准备。国防军在山东境内大演习的消息,不早不晚,恰恰选在日本宣战前一天公布,这不由让人感慨国防部的时机把握实在是太好了。这既能在实质上增强山东地区的防御力量,又不见得是针对日德交战的敌对性动作,无论对哪个国家也都交代得过去。当然,大本营拥有破译日本外交密码能力的秘密是不可能让这些媒体知晓的。
第三,中德有秘密协作。这是舆论分析分歧最大的地方,虽然用上了可能、估计、也许等大量含糊不清、意义模糊的词语,但还是隐隐约约表达了相应的意思。表面上地协定并不可能让人出玄机,但报界的资深政治评论家认为。国防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紧紧包围住胶州湾租借地,只留下一个面东的大海让日本插手,已经拥有了最为充足的回旋余地。到日德进入战争僵持状态后,中国根据实际需要,或是出其不意地宣布接管青岛,或是已经濒临失败的德军突然向中国方面投降而让中国摘桃子。无论哪个结果,中国都是有利的一方。
自然,也有对日本恼羞成怒、悍然发动对华战争的担忧。但舆论普遍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一来日本并没有做好全面侵华的准备;二来也没有充足地理由和借口这么做。更何况英国和美国并不允许日本这么做,中国的平衡角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微妙而复杂。
在得知日德正式宣战后,秦时竹和一干大本营核心官员脸上都是洋溢着笑容。这不仅没有超出他们的预计,更重要的是中国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青岛防御能力和战斗力的显著增强,足以让日本吃足苦头,而国防军提前动员,封锁住历史同期日本从侧翼进军胶州湾的两个路上通道后(日军原本在山东龙口登陆),逼得日本只能正面硬撼青岛。套用秦时竹地话说:“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一颗够硬的核桃让日本这头饿狼崩坏几颗牙……至于德国人。他们恰好就扮演了这一角色,而且他们在替我们卖命之后还得感谢我们。”
德国在青岛的防御力量主要由海军和陆军两部分组成。在战争爆发以前,德国远东舰队拥有“沙恩霍斯特”号(旗舰)和“格奈森瑙”号两艘装甲巡洋舰(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也是德军在二次大战时期的主力舰舰名)、轻巡洋舰“纽伦堡”号、“埃姆登”号和“莱比锡”号,一艘雷击舰。五艘炮舰和三艘内河炮舰。战争爆发时,舰队主力“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纽伦堡”正在海军中将斯佩伯爵地带领下在德属加罗林群岛和南太平洋游弋。“莱比锡”号在墨西哥沿海“保护德国利益”,“埃姆登”号和其余舰只都在中国沿海巡弋,因此青岛港内的德国水上力量非常虚弱。
早在月日。驻青岛的胶州湾总督府接到德国参战的秘密电报后就立即向中国领土领水内地德舰发布动员令,雷击舰s90号和其中两艘炮舰匆匆忙忙赶到青岛,其余炮舰因距离比较遥远,不是就地凿沉就是“卖”给了中国政府,而上面的乘员、散居在中国各地的德国在乡军人侨民都设法经陆路赶到青岛(德国动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当时奥匈帝国海军的老式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在一周前刚刚抵达青岛,此时也理所当然地加入到战争的行列。此时青岛的海军力量虽然有所恢复,但仍然比不上战前巅峰时期的兵力。
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宣战后。“埃姆登”号曾离开青岛,不久就带着在对马海峡捕获的俄国商船“梁赞”号返回,德国海军工程人员将入坞修理地“鸬鹚”号炮舰上面的武器拆除安装在“梁赞”号之上,并配备了其余武器和海军人员,名字则沿用“鸬鹚”号,不久以后,这艘船成为印度洋上最为出名的德国伪装袭击舰。几乎与此同时,德国邮船“腓特烈王子”号也在青岛改装成为袭击舰。“埃姆登”号则带着艘补给船和9000吨煤离开青岛。前往马里亚纳群岛和斯佩舰队汇合,随后被斯佩派遣到印度洋执行破交任务。可以说。远东舰队的主要实力已经在战争爆发时脱离了胶州湾租借地,这对德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远东舰队的实力虽然可观,但并不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手,与其不敌日本舰队主力受困还不如早些脱离苦海,只是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协约国商船要倒大霉了。
在欧战爆发一星期后,胶州湾租借地总督迈耶·瓦尔代克海军上校决定不再冒险派军舰或商船突围,也否决了一些少壮派军官提出地奇袭英国租借地威海卫地计划,认为这对于青岛的防守并无多大地裨益,而且容易给中国政府增加麻烦,他的心思和精力重点放在对青岛地区的防御上。
青岛的外围防御线沿租借地的边界展开,内圈防御线主要以青岛近郊的鸡貂山、俾斯麦山和毛奇山为核心(后两座山的名字都是德国人占据青岛后取名的),有座主要炮台(由于中国方面提供的便利,青岛要塞比历史上更为牢固和严密),5座对海,座对陆,共装备5门20mm和门240mm要塞炮、5门20mm和9门50mm重型榴弹炮,6门05mm中型榴弹炮,此外还有若干门轻型榴弹炮。这几座炮台外加座多面的棱形碉堡共驻扎250人,地势居高临下、非常险要,炮台和碉堡的水泥防御层厚达近2米(反正水泥是辽阳实业提供的抵债物资,方便易得,价格实惠),算得上固若金汤,称为远东的列日要塞也毫不为过。如果以历史同期青岛各要塞的防御能力为00的话,那么到了此时这些要塞的防御力提高到了7左右(像不像三国志中用来衡量城防度的指数?)。
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在20世纪初期曾担任过驻中国舰队的海军提督,他称赞道:“至少需要整整一个军的兵力才能攻下这些要塞。”除了防守要塞的兵力外,德国在青岛还驻扎有海军陆战第营00余人,包括4个步兵连、个骑兵连,个工兵连,个炮兵连和2个机枪连。在北京使馆区和天津德租界,德国还另外驻有4个步兵连、个骑兵连和2个炮兵分队,这些部队在德国参战后也火速集结,撤退到青岛。在撤退过程中,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方便和帮助,光是备战所需要的粮食和军火就输送了一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衡量,都极大地增强了青岛的防守力量。
国势 第100章 各唱双簧
第00章 各唱双簧
甚至早在数年前秦时竹等人强势介入大国政治后,历史走向就已悄悄发生了变化,青岛作为中德军事交流的主要枢纽之一,汇聚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特别是其军事实力比起历史同期远远要强大。比如,德国在历史同期只有架老旧的侦察机,但在此时却拥有整整一个中队约6架最新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又如,青岛德军在历史同期只有几个观察气球用来进行弹道修正,但此时居然拥有齐柏林式的大小飞艇各一艘,观测气球的性能也要更上一层楼;再如,德军在历史同期除了总督府的几辆小轿车并无机械动力武器,但此时却拥有战车6辆,装甲车0辆,整整一个中队的装甲力量。这些先进装备的拥有数量虽然不多,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小,甚至于远远超过当事国本身的预计。
随着欧洲战局的扩大和深入,青岛的战备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德国方面一直在为可能来临的战事做准备,海军主力撤走了,雷击舰就s90就可以在在胶州湾入口处大模大样地布雷。而这一过程直到月22日才被艘英国驱逐舰发现并招来攻击(此时英德已经宣战,交战是合法的),s90凭借熟悉环境的优势躲入海图上标注为“浅水区”的海域,尾随的英国驱逐舰“肯奈特”号随即遭到海岸炮台的攻击,被迫返回,但布雷行动已接近了尾声。
在德国紧锣密鼓筹划青岛防御时,日本方面也没有闲着。针对中国政府所持有的、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和暧昧不清的政治立场,连日本方面都有些摸不清头脑。虽然日本人一直以说话暧昧不清、含糊不定而著称于世,但此时中国政府的太极功夫显得更甚一筹。无论是旁敲侧击还是威逼利诱,对于中国的底牌还是吃不准。日本内阁对此有过一番争论,大致认为中国是色厉内荏,无非是强撑面子硬表态而已。估计会在最后关头让步,陆军省的好战分子甚至提出,如果中国不屈服,那就把整个山东都拿下来。虽然山本权兵卫首相没有拒绝这种提议,但在随后审定地作战方案上,还是选定青岛德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
月24日,日本联合舰队重新编组完成:
第一舰队(黄海方面哨-保护通航),司令加藤友三郎中将
第一战队:战列舰摄津(旗舰)、河内、安艺、萨摩;
第三战队:战列巡洋舰金刚(旗舰)、比睿、鞍马、筑波;
第五战队:轻巡洋舰矢吲(旗舰)、平户、新高、笠置;
第一水雷战队:轻巡洋舰音羽(旗舰)、第驱逐队(驱逐舰4艘)。第2驱逐队(驱逐舰4艘)、第6驱逐队(驱逐舰2艘)、第7驱逐队(驱逐舰2艘)
第二舰队(青岛攻略-封锁胶州湾),司令 加藤定吉中将
第二战队:战列舰周防(旗舰)、石见、丹后;海防舰(对马海战中缴获的俄国海防舰)冲岛、见岛;
第四战队:装甲巡洋舰磐手(旗舰)、八云、常磐;
第六战队:轻巡洋舰千岁(旗舰)、秋津洲、千代田;
第二水雷战队:轻巡洋舰利根(旗舰)、第9驱逐队(驱逐舰4艘)、第2驱逐队(驱逐舰4艘)、第驱逐队(驱逐舰2艘)
舰队直属:特务舰高千穗、松江、熊野丸、扫海甲队、乙队(鱼雷艇艘)
舰队航空队: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携带4架法曼式水上飞机)
特务部队:工作舰关东丸、医院船八幡丸、运输舰7艘、杂役舰(旧驱逐舰)6艘
第三舰队(东中国海方面-警戒) 司令上屋光吉少将
轻巡洋舰对马(旗舰)、通报舰最上、淀;海防舰春日、日进;炮舰宇治、隅田、伏见、鸟羽、嵯峨
第二舰队是对青岛德军作战的主力,第一、三舰队只不过是担负监视和警戒的职能,此时的日本还不像日后那么狂妄,对于战局的把握还有一些谨慎和小心。为了“体现”英日同盟,驻扎于香港的英国老式战列舰“凯旋”和威海卫的4艘英国旧驱逐舰不久也加入日本舰队。
几乎在海军编组完成地同时,日本用于陆地进攻的兵力也同时集结而成。担任日军进攻的先遣部队为加强后的陆军第师团,司令官则为神尾光臣中将。第师团在加强前原本拥有第2和24步兵旅团、个炮兵和骑兵联队、若干工兵和后勤大队。通过加强另外还附加了第29步兵旅团,第6和第2师团也各自派遣出了一个步兵联队,因此最后完成加强的先遣部队总兵力达到近6万人,英国方面同样派出了第2南威尔士步兵营和第6锡克团第2连。同海军兵力相类似,英国陆军也在此役中扮演配角。不过其锡克团的战斗力非常强悍,算得上精兵强将。
由于青岛战役的特殊性和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几乎所有日本将领都将其作为一边倒地战争,认为毋须花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实现目标。因此有很多人争夺这一指挥官的位置。神尾光臣虽然也是中将,但在日本陆军中一直以谨慎而非勇猛著称,这次选中他为前线指挥官,无非是中了他谨小慎微的特点。在军部眼中,具有数量优势的皇军获得胜利只是时间问题(曾有人公开扬言6小时拿下青岛),因此并不需要像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将军那样的“肉弹派”将领,日军所需要地是将青岛战役变成一次“宣传样板”式的作战,需要的仅仅是最后胜利。并不重时间问题,也不希望像夺取旅顺20高地那样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是,能让你这么轻松如愿么?
月2日,第二舰队主力舰抵达青岛。巧合地是。两天后台风就袭击了青岛,日军“白妙”号驱逐舰被大风吹到胶州湾外灵山岛近岸处搁浅,船员只能弃舰逃跑。4天后,在风平浪静之后。德军“美洲虎”号炮舰在海岸炮台地掩护下冲出港口将其击沉。这一次没有见面的交火开了日德青岛战役中的第一枪。也掀开了接下来数月间日德大打出手的序幕。
当然,亚洲地区战事的规模根本无法与欧洲战场相提并论。因为那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场所。月27日。法军在右翼发动了牵制性大进攻,希望能够改变力量对比,挽回德军对本国左翼的巨大压力。但在最初地进展顺利后,法国2个集团军被当面防御地德军拖进了伏击圈,在几次尝试性的突围没有结果之后,迪巴伊慌了手脚,只能接连不断地给霞飞和卡斯特尔诺发报,要求他们迅速增援。自己却只能困守孤城。不到5天的时间,包围圈里的法军损失超过7万,所控制的领域进一步缩小,作为进攻方的德军损失也超过万余,考虑到德军以少敌众、以小围大的气魄。能耐和作用更胜一筹。
当法军陷入一筹莫展地境地时,西线德军主力并没有停下进攻地步伐,继续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横扫法军。9月2日,德军占领亚眠。英国远征军和近5万法军在坚守此地天后,终于抵挡不住宣布撤退。在亚眠战役中,德军损失不到4万,而协约国部队地损失则超过0万,其中就包括英国远征军的2万。9月4日,德军克卢克集团击碎了比利时战场上英比联军的层层抵抗,同时从东西两个方向进抵安特卫普。在比利时境内地战斗中,德军损失万余。而英比联军的损失接近万,比利时多年积攒下来的陆军主力部队几乎损失殆尽,还顺便搭上英国的2万多人。
9月初,德军几乎在各条战线都高奏凯歌。
随着日军舰队地陆续汇聚,加藤定吉宣布自月0日起封锁胶州湾,北纬55度~67度,东经00~226度的四边形范围内限制一切中立国船只通过,并要求仍旧在此水域逗留的船只在24小时内离开上述海域。次日。日本占领胶州湾外海中的一个小岛并在岛上升起日本国旗。诡称这是夺取德占领土的开始,实际上岛上连一个德军都没有。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民众。中国政府照例表示了抗议,但无论英国还是日本都不予理睬。
随着日德两国紧锣密鼓的调兵遣将,国防军“演习”的规模也日渐扩大和深入,不仅师和22师演练了“抗登陆”作战,卫戍师最为宝贵的装甲团还进行了前所未有地全副武装的纵深突破和分进合击,虽然青岛地区因台风影响而天气恶劣、阴雨连绵,各地泥泞不堪,但装甲团的战车显示了不俗的机动能力,不仅没有一辆因为道路问题而抛锚,反而在恶劣天气中顺利地抵达了演习聚集地,唯一的遗憾是油耗比平时大了不少。
连日来,在国防军大本营的秘密动员下,绥远的第师(师长马瑞风少将),察哈尔的第师(师长夏天方少将,对俄作战地英雄),山西地2师(师长杜金德少将)、甘肃的5师(师长孙烈臣中将)都陆陆续续开进山东战场,这几支部队都可以说是久经考验地老部队,不仅部队主官都是秦时竹在东北闹革命时的老部下,就是指挥系统从上至下几乎都是北疆国防军的老人。装备好,兵员整齐,训练时间长,配合默契,基本都经受过战争的考验,是国防军体系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这些部队的陆续到来,使得山东境内国防军的主力骤然上升到0多万,沿着津浦路、胶济铁路沿线陆续摆开,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防御体系。若是搁在以往,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早就该引起各大列强的注意和抗议,但在日德对立且相互宣战的情况下,居然没有引起什么太过剧烈的反应。德国人不太吭声,若是平时,他们肯定很难想象中国人居然将这么多部队都聚集到青岛要塞周围,这不是挑衅和威胁又是什么?但现在不一样啦,日本人铁了心要吞下青岛,德国虽然已将青岛的有关权益移交给了中国,但如果不放一枪一弹就逃离这个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要塞,德意志帝国的脸面往何处搁?现在德国人则盼着中国人来得越多越好,个师,不够,最好来他0个师。在他们眼中,中国部队的到来,无疑为青岛要塞的周围进行了武装护卫,任何要从陆地上突破胶州湾租借地的尝试都首先必须通过中国人这一关,表面上青岛局势危如累卵,但在德国人眼中,却是处以中国武力的严密且不失自身体面的保护下,安全得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