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俄国代表离席后,唐绍仪笑着说:“俄国代表走了就走了,谈判明天还可以继续,今天趁各国代表都在座,我们不妨谈论一下外蒙的开发和建设问题,如果俄国不承认我国主权,不停止干涉我国内政。我们绝不欢迎他和我国合作。”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各国不承认中国对外蒙的主权,中国同样也不欢迎与他们合作。
各国代表点点头,外蒙的主权掌握在谁手中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从中受益。如果任由俄国控制了外蒙,这种利益均沾的机会几乎是不可能得到的,因此相比之下还是让中国控制外蒙更好一点。特别是德国、美国、日本三家更是对秦时竹寄予了厚望,从德国地角度。秦时竹就是德国在远东的代理人,不给德国利益给谁?从美国的立场,秦时竹是支持门户开放的,对美国也很友好,这种做派比袁世凯强很多了。日本方面则认为,为了平衡俄国在远东的势力,秦时竹无论情愿与否,都必须和日本合作。外蒙的利益,日本是要定的,而且希望获得较大的一块。
当唐绍仪把修筑库张铁路(库仑到张家口),满库(满洲里到库仑)-库科(库仑到科布多),库恰(库仑到恰克图)地全盘计划托出后,引起了一片惊叹声。这个计划是如此庞大,等到完成后,将形成以库仑为中心。从恰克图到张家口。从满洲里到科布多的一纵一横“十”字形交叉铁路,总共需要修筑的里程在5000公里以上。显然。中国方面绝对没有如此大的资本修筑,必然要向各国寻求贷款。
唐绍仪说完后,对着满座的人说:“为切实开发外蒙,巩固边疆,北疆巡阅使提出了如此庞大地计划,希望各国能鼎立相助。我们期待着各国组成一个联合银行团,共同对铁路修筑进行贷款,我们打算第一期修筑库仑到张家口的线路。如果俄国方面能承认我国的主权,我国可以邀请其参加这一计划,并可以在将来铁路修筑完成后,将恰克图的铁路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接,如果俄国不承认我国地主权,那么对不起了……”俄国代表已经离场,唐绍仪这话怎么也不像对俄国方面说的,倒更像是对各国的警告。
陆征祥在旁边听了苦笑不已,会谈的风头全部给唐绍仪抢去了,倒不是他想要出风头,而是袁世凯专门交待过他,要争取中央主导,把握主动。话说得轻巧,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两国谈判,最中的是实力。仗是人家北疆国防军打的,大批俄国俘虏也是他们抓的,包围着哈尔滨的部队也是国防军地队伍,拿什么让中央主导?中央有个大义名分就可以了,还让你空手套白狼?秦时竹没有那么傻,唐绍仪更没有那么笨。别的不说,光是释放俘虏、撤退包围部队的命令袁世凯就下不了,你下命令,秦时竹听不听很难说。事情扯皮扯大了,到时候就不是他秦时竹抗命不遵,而是袁世凯变成了连发2道金牌的宋高宗。秦时竹是什么人?他可不是岳飞,有那么听话,说不定早就有赵匡胤的心了,可怜的袁大总统居然还这么交待自己。
会谈上的表现也可见一斑,唐绍仪是最早的留美学生,在前清就是一省大员,民国建立后又担任过首任总理,无论地位、资历都比自己高许多。光各国公使对待他地态度,自然有因为得胜而表示地尊敬,但也不乏欣赏之意。反观自己,说话就没有分量,别的不说,就是那次受命组阁当总理,国会愣是不同意。还得灰溜溜地称病躲医院,连代总理都没当成。当然,除了这个以外,陆征祥对此次谈判心里还是挺高兴地,为了《俄蒙条约》自己不知道去俄国使馆抗议了多少次,对方睬都不睬。这次一定要好好报复下,出一口郁闷多时的鸟气。
至于其它嘛,就商量着办好了。对于秦时竹,陆征祥隐然有一种敬佩的感觉,总感觉此人比已经暮气深重地袁世凯要强许多。作为外交官员,他是熟知历史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大的胜利,所谓对外交涉无非是讨论如何割地、如何赔款。这次机会不同了,如果能好好把握住。将来青史上必然有我陆征祥的一笔。谈判让北疆主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仗是人家打的,方案是人家提的,人家还好歹把首席代表的位子让给了自己,人要知足嘛!
第一天地谈判。不是中俄间就冲突商量,而是变成了中国与各国商量,如何联合开发外蒙,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吟吟的。丝毫没有因为俄国方面的离席而不快。后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写道:这是民国外交交涉中的头一件趣事,各国对俄国完成了缺席审判。
俄国代表很快就知道了各国与中国的谈判消息,对于各国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俄国的前景甚为恐惧,在英国公使朱尔典地劝说下,只好再次坐到谈判桌前来。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如何中、俄两国如何争吵,俄国代表就是不肯离场。宁可干挨着,双方面对面吹胡子瞪眼。
借着人民党、国民党大论战的阵势,袁世凯对于宪法也发起了反击。他—再声明,他反对制定限制总统权力的宪法(和秦时竹不谋而合),国民党人无法从道义上来反驳,只好反复论述,说“宪法为一国基础,一字之出入。或关系于国本之安危。一语之增减,或关系于国民之消长。决不可忽视”之类的鬼话云云。
袁世凯见嘴上扯皮无济于事,便企图绕过国会组织法“宪法由参众两院各选同数委员起草议定”之规定,另行成立宪法起草机构,以便加以操纵控制。在袁地授意下,山东都督周自齐发出通电说:“夫宪法必由国会起草,表面虽似合共和原理,而实质上其弊甚大,因为国会中立法事件,极为纷繁,再益以最重之宪法草案,其不能得宽阔之时间,静一以求之,是可断言者。”
他主张出各省都督联合呈请大总统向参议院提议,仿美国各州推举代表之例,由各省都督,各推荐学高识宏的才俊之士2人,—为本省人,另一为非本省人者,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既立,然后提交国会,再行议决。
这个通电,遭到国民党的猛烈抨击,但得到许多都督的通电赞同。袁世凯便利用这些通电,宣布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随后国务院选定车家驹、汪荣宝、杨度等为委员。袁世凯地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国民党的反对,北京国民党本部否认宪法起草委员会,也表示不支持这个委员会,理由很明显,国民党在国会中占据了优势,如果推举代表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自然可以在里面占据多数席位。国民党再无能,也不愿意将宪法起草的主导权拱手让人。袁世凯鉴于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确实没有法律根据,便将起草委员会改称讨论委员会。这事又遇到国民党人的批驳,激烈抨击袁世凯有心劫夺,必欲将仅存一线之立法权摧残之无余而后快。袁世凯又将宪法讨沦委员会改称宪法研究委员会,但仍遭到批驳。
国民党与袁世凯势力的争论,不限于宪法的起草权,而且涉及宪法的内容。袁世凯先是一再表示反对限制总统权力的“弱国宪法”,后来又明白地提出,宪法必须规定“国务总理及陆海军总长委任之权,为总统专有,方能为正式总统之候补员。”适应他地要求,云南都督蔡锷、江苏都督程德全、贵州都督唐继尧、四川都督胡景伊、直隶都督冯国璋、山东都督周自齐、河南部督张镇芳、浙江都督朱瑞八省都督,致电袁世凯,提出制定宪法4条要点,为袁世凯张目。这4条是:、组织内阁无须取得国会同意;2、大总统任期7年以上;、大总统有解散国会之权;4、大总统有不可裁夺之法律权。袁世凯接此电,喜出望外.立刻交给宪法研究会作为议题。
这个消息发表后,国民党人立即发表文章抨击,指责都督逢迎袁世凯,实为无理取闹。国民党根本不承认什么宪法研究会,声言研究会的经费应该由都督自己拿出,所研究的结果,不得向国会饶舌一句。袁世凯的做法没有能够实现,但他敏锐觉察到,在这些问题上,无论秦时竹也好,人民党也罢,其实都是赞同他观点的,唯一极力反对的就是国民党。
国民党已成了老袁的心腹大患,也成为了矛盾突出的焦点。
北京城地谈判秦时竹已经放手让唐绍仪去干了,反正就这么点事,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复杂,复杂地是人心,或者说俄国对于接受这样一个和约的心理准备。要俄国人赔款只不过是漫天要价地架势,日俄战争打得这么惨烈,俄国人都没有赔款一分钱,这次秦时竹也没有这个考虑,他所企盼的,还是在给予俄国台阶下的前提下,尽快让国防军和俄军摆脱战争状态。光是国防军每天包围哈尔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俄国人的日子更加难过。
好在气温逐渐回升,将士们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秦时竹对于和约是持乐观态度的,但总参谋部可是丝毫不敢大意,他们还在忙忙碌碌地进行下阶段的作战准备。天气好了,意味着俄军的调动、用兵将更加顺畅,反过来,国防军的战车、飞艇优势也能发挥出来。德国方面已经表态,如果再次开战,将继续提供贷款,不过希望北疆能提供战车的详细资料,便于德国研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德国方面以提供500万马克作为代价,从北疆获得战车的全部资料还包括一辆样车。
国势 第176章 金融寡头
第76章 金融寡头
北疆做了冤大头?没有。在何峰的计划里,下一序列的战车型号已在开发当中,仿制思路是法国的雷诺ft-7坦克,这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旋转炮塔设计的坦克。所不同的是,北疆设计中的新型战车重量超过2吨,5人车组,搭载7mm火炮,正面装甲0mm,最薄弱处装甲也在2mm以上,远远比雷诺硬朗的多(雷诺是两人车组,55吨的重量)。
重量上来了,对发动机的要求也提高了,但这些何峰并不怕,他手里不仅掌握着发动机的设计图,更重要的是,他手中还有一张王牌――狄塞尔。大名鼎鼎的狄塞尔是柴油机的发明者,他凭借着这项专利,不到年就成了百万富翁。但成也柴油机,败也柴油机,由于当时的加工精度不过关,他设计出来的东西损伤极大,效率也低,故障惊人(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搞坦克总是采用汽油机)。从百万富翁到破产,时间更是短,在德国他几乎成为了骗子的代名词。
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转机,狄塞尔在北疆招募德国工程师的大潮中来到了沈阳。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后来受聘于英国,因为在海峡船舶失事而丧生,就这层意义上来说,何峰还挽救了他的生命。来到北疆后,何峰当即录用了他,还和他签了“卖身契”――狄塞尔放弃以前的柴油机专利和今后的开发专利。作为交换,他本人所负的一切债务由中国方面承担。狄塞尔是个好的工程师,却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对这样“优惠”的交换条件,自然满口答应。他不禁暗自庆幸摆脱了恼人的债务,还获得了一份报酬不错地工作,更加要紧的是还能继续专研他心爱的发动机。在何峰的关照下。他把全家都接到了沈阳,开始了自己的异国之旅。
今天何峰还是异常忙碌,不过重点就不是战车,而是和夏海燕、葛洪义一起向秦时竹递交报表,虽然只有一张薄薄的纸片,但上面却沉甸甸地装载着整个国家和未来的战略走向。
甲、总人口:中国447亿,北疆控制率92%;日本065亿,中日对比::0454;世界第一是中国;
乙、国民生产总值(gnp。单位人民币元):中国794亿元,北疆控制率297%;日本554亿元,中日对比:456;世界第一是美国,277亿元,中美对比:26;
丙、政府开支(亿元):中国49亿元,北疆控制率%;日本974,中日对比:955;世界第一是英国,4亿元。中英对比:694。
丁、钢总产量(万吨):中国4万吨,北疆控制率90%;日本52,中日对比:69;世界第一是美国,75万吨,中美对比:7249。
戊、生铁总产量(万吨):中国765万吨。北疆控制率76%;日本24,中日对比:076;世界第一是美国,46万吨,中美对比:424。
己、发电量(亿度):中国54亿度。北疆控制率47%;日本9,中日对比:90779;世界第一是美国,2475亿度,中美对比:607。
庚、原油总产量(万吨):中国未产;日本22万吨,世界第一是美国,2万吨。
辛、煤总产量(万吨):中国574万吨,北疆控制率574%;日本25万吨,中日对比:679;世界第一是美国。446万吨,中美对比:004。
壬、铁路里程(公里):中国7公里,北疆控制率29%;日本47公里,中日对比:205;世界第一是美国,9749公里,中美对比:2522。
注:中国数据是采用小说数据,除了人口变化不大外,其余都比历史数据要强。从一些到数倍不止。
注2:出于可理解的原因。日本数据除其本土外,尚包括朝鲜和中国台湾。
注:在处理日本数据时。考虑了相应地蝴蝶效应,但在处理世界第一数据时,因为变量稍小,基本不考虑。
注4:日本的生铁产量落后于钢,是因为日本靠大量进口中国生铁、美国废钢铁来炼钢。
注5:日本本土基本不产原油,但其控制下的库页岛南部有一个油田出产,不过据说原油品位不高,质量亦远逊于荷属东印度的出产。
注6:涉及gnp时,都采用了人民币元作为单位,以当年实际汇率进行换算,不考虑加权因素。
注7:以上数据,都采用92数字,若当年无,则酌情采用就近年份并加以修正。
秦时竹很快就完了报表,对他们几人的工作深表满意,高兴地说:“过以后,我觉得非常满意,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方针将是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而不是猜测、抓瞎。”
“从报表数据来,经过我们这么多年地努力,在硬指标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钢产量,几乎相当于真实历史上中国949年以前的最高产量。虽然与美国比较起来差距还是很大,但和日本之间的差距,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大。”何峰随即话锋一转,“但若是认为我们已取得对日均势,那还为时过早。”
夏海燕补充说明道:“经过我地研究,我认为日本对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点上:第一、日本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比我们要高,我们可以在具体产品上胜过它,但整体差距不是短期内能弥补的;第二、虽然总产量差不多。但考虑到日本地人口基数和国土面积,其实十倍于我;第三、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发展后,时间已近半个世纪,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上都比我们要完整;第四、日本在政治上处于有利位置,对内拥有充分主权,不受国际势力掣肘;第五、日本在经济上有殖民地,在中国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有相对封闭、排外的销售市场。因此。综合起来我们的力量还远远不足与日本抗衡。”
秦时竹点点头,表示理解,“我们需要对日本保持韬光养晦的方针,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我们拖得时间越久,翻脸的时刻越往后,对我们越是有利。”
大家都是会心一笑,此次对俄作战胜利。对这七人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第一次真刀真枪的和帝国主义干就有如此良好地成果,让他们对未来的信心更加充足了不少。
“还有关于轮船招商局和江南造船厂的事宜。”夏海燕掏出已经准备好的笔记,娓娓道来,“通过上海的证券交易所。辽阳控股已掌握了近两成的招商局股票。”
“股票用现金收购的吗?”秦时竹有些疑惑,“但最近蓉儿没有告诉我大笔现金流出啊?”
“不要老把眼光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好不好?再说了,打仗也要花钱,和这个比较起来我自然是只能另谋出路了。”夏海燕调皮地笑着。“这次我找熊老板融的资!”
“秉三?”秦时竹一楞,“你从他那借钱了?”
“你大概不知道,现在人民银行出台了新地借贷利率和规则。”
为了更多、更快和更好地筹集资金,从年前开始,借着发行北疆建设公债地机会,人民银行对业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首先是各下属支行的资本金提高到200万元以上,上海、沈阳、北京和天津支行为000万,太原、杭州、南京支行为500万。人民银行地控股率达到了7成以上,全线控制。
第二个重大步骤是提高存款利率,活期为日息十万分之五,相当于年利率2%,月息千分之二(相当于年利率24%),季息千分之九(年利率6%),半年息25%(年利率5%),年息6%。三年息7%。以上利率均不计算复利。比当时市场上的利率高出一大截,而且人民银行表示。只接受人民币或银元存款,存时什么币种将来支取时也是什么币种。众多精明地市民纷纷从别的银行提款存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一时间存钱的人都排起了长队,连外资银行也纷纷派人接洽,打算将外汇换成银洋,借钱给人民银行。
与高利率相对应的是,人民银行还专门出台了存款细则,规定:每一笔存款相当于一份契约,若是在到期日前支取,必须承担一定责任。活期可以随时支取,不在此限;若在到期日一个月以内支取,免于违约责任,到期日在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内,利率降低一档处理;三个月以上半年以内,按活期利息支付,半年以上一年以内,不支付利息,本金原额退还,提前一年以上不但没有任何利息,还需扣除%地手续费。出台这个规定,目的就在于尽最大可能防止提前支取,万一将来发生挤兑情况,也能有所缓解。
这种手法对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钱庄业、典当业等就不合适了,等于要把资金牢牢吸纳在银行里,但对于小市民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对现款的流动性要求并不是那么迫切,要知道,北疆三年期的债券利率也只有%,可见多么划算。
对银钱业来说,人民银行此举是把握住了他们的命脉。存款和放款,是钱庄、票号业的本分业务,钱庄地真正发展,也必须存款丰厚,放款有利。特别是上海钱庄,依靠庄票周转和外商银行拆票,往常能以二三万两资本做几十万两以至一二百万两生意。但这种办法,业内也自知危险,称曰“架空”(可不是架空小说),而谋求增加存款,充实资力。
原本上海钱庄的存款有股东存款,私人存款、工商存款、同业往来等。又以股东和私人存款为主,其后工商存款(主要是商业)渐增,可占40%左右。庚子之役后,赔款外债款集中上海。但进入宣统年间,钱庄的日子变得不太好过,首先是因为橡皮股票风波,众多钱庄损失惨重;其次是因为辛亥革命,一方面关税全部移存外商银行,钱庄的官府存款消失,另一面是当时在上海掌权的陈其美等人对工商业的勒索,使得钱庄的工商存款下降,再一方面是革命动荡,经营困难,市民一般也将大量现洋握在手中,不肯出手,造成了辛亥革命后钱庄的倒闭浪潮。
市场刚刚有所回暖,人民银行又推出了杀手锏。这种金融方针一执行,上海就感受到了银根紧缩地威胁,特别是那些反应迟钝,思想落后地钱庄掌柜,进入手里的活钱越来越少,人民银行完全成了当地金融界地霸主,连带着外资银行也要顾忌三分,自然,人民币也成了通行的货币。当然,人民银行在挤占旧有银钱业空间的同时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吸引他们购买人民银行的股票,入股、参股,并发挥他们在当地人头熟悉、业务经验丰富的优势,一一委以相应职务。市面的资金都被吸引去了,无法募集大笔流动资金进行短期拆借,旧有银钱业失去拆借业务后,处境日益困难,不接受这个橄榄枝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一句话,在似波澜不惊的动作背后,人民银行对几个重点大城市已经开始在进行金融整合,利用优势地位完成旧时银钱业的转轨。
国势 第177章 军舰开工
第77章 军舰开工
人民银行对旧时银钱业的第二个打击在于“洋厘”利润的消失。中国原本惯用外国银元,继而自铸银元,但由于本国白银产量很低,所需白银始终依赖进口。进口的白银,主要存在外商银行之手(中国银行存有小量),少时千余万两,多时数千万两,足以控制白银供给量。又由于对外贸易长期入超,贸易收支总是赤字,更加加剧了白银短缺的敏感度,使得银行存银有以少博多的力量。庚子以后,赔款和偿付外债银两集中上海,外商银行因控制汇价,亦有力控制这批银价(如拾高汇价即可收缩银根)。所以,银拆的长期趋势虽由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决定,其上下起伏,却常是由外商银行操纵。
由于清政府时期记账单位通用银两,而外国银行的白银储备都是银元,这银两和银元之间的兑换比例就成了一个每日上下浮动的数字,称为“洋厘”。这个比例就个别交换而言,基本是稳定的,但涉及数额大时,就变成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小市民完全可以不用管这些,对他们来说,铜元和银元间的兑换比例更有意义(这个操纵比例也操纵在银钱业手中,但对大规模金融影响不大)。
等到人民银行强力介入,特别是人民币发行后,由于与北方的商品往来一律要用人民币交易,人民币的使用空间迅速扩大,再加上人民银行上海支行实力雄厚,人民币可以方便的兑换成银元和外汇,使得货币更加坚挺。在还有一层意义上,由于东北货物处于出超状态,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盈余(包括大量的德国马克、日元贷款),而东北的外汇盈余基本全部掌握在人民银行手中。在东北本地这么大的外汇根本用不着。全部交易给了上海支行,可以方便动用,“洋厘”市场逐渐萎缩,加之江浙两省在经济上和北疆相互依赖度的加深(由于江浙两省和北疆有税收饶让协议,相互豁免了厘金,双方各自地产品在对方领域内有着极好的销量。北疆提供了江浙所需要的煤炭、钢铁、煤油、大豆等物资,同时又是江浙轻工业的重要吸纳地)废除银两本位改用银元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