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月影梧桐
2月日,北疆国防军和俄军连日大战的消息经过蒋方震发布的正式新闻,通过中外记者的报道全部刊登了出来,全国乃至世界舆论震动……西方各国民众仿佛又重新到了日俄战争后俄军的颓势,在国际金融、债券市场上,俄国卢布对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各种股票、债券价格猛跌……俄**界、政界沉浸在一片不可思议的惶恐中,虽然沙文主义分子叫嚣着要再次报复,但俄国领事在本国公使地指示下,悄悄地和北疆方面进行了接触。
德皇威廉二世接到报告后,高兴地手舞足蹈,一方面命令顾问团前去探究中国人的秘密武器,一方面又派格尔夫再次许诺提供军事贷款,要求秦时竹坚决顶住。和俄军战斗到底。
英、法、美各国舆论全部用不可思议这样的大幅标题来形容国防军的胜利。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积极介入调停。同时极力劝说俄国方面缩手……日本方面以酸溜溜的语气描绘了俄军的失败,但在私底下也不得不承认国防军战斗力之强悍,关东军方面接到最高指示,严格避免与中国方面发生冲突,同时尽快摸清国防军所用装备和战斗经历。
袁世凯政府假惺惺地予以表彰,对马占山、李春福、焦济世、夏天方、范曾文等将领各升一级,授予秦时竹勋一位,授予吴俊升勋二位……秦时竹趁热打铁,再次增加个旅的编制,任命姜登选为旅长,陆军部照例予以批准。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热情歌颂国防军地伟大胜利,所有人均感到扬眉吐气。
沈阳、吉林等大城市在得到大捷消息后,组织了盛大的游行以示庆祝,走在队伍最前头的学生代表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收复哈尔滨,将俄军从中国大地上赶出去……
天津方面的俄国驻屯军进入一级戒备,防止任何不测情况发生,各地俄租界纷纷派遣警察封锁边界,防止与激动的人群发生冲突,原本趾高气扬地俄国人现在也大都不敢上街,生怕挨中国人的打。
对局势如何发展,北疆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以张绍曾和蒋方震等人为代表的军方表示可以接受谈判,但最好能在攻打下哈尔滨之后再谈判;以张榕、熊希龄等人为代表地政界则希望能够在有利条件下停战谈判。
军方的理由很明确:第一,累经大战,国防军虽然也有所损失,但总计只损失约个旅左右的兵力,没有伤筋动骨,而这三个旅的损失换来的却是敌人六万余人,近四个师的战果,得失比例与我极其有利;第二,从军事态势上,由于俄军护路队几乎全军覆灭,整条中东铁路除哈尔滨之外基本掌握在国防军手中,为了彻底打通中东路,需要拿下哈尔滨;第三,即使俄军再次调集兵力来犯,也不用害怕,敌人势必要从外蒙或满洲里一线开始入侵,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予以阻截,在军事布局上我军也不落下风。
政界的理由似乎也比较充足:第一,经过连番战斗,国防军取得了重大地胜利。此刻停战谈判,是较好的时机,一方面能巩固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与俄国全面对抗;第二,到目前为止,除德国是相对比较明确的支持北疆外,其余列强并不好相处,特别是英、法两国。与俄国之间有协约,若是战事持续扩大,保不住他们有异动,英法一有异动则日本必然有异动,不如趁各国目前对我抱有同情心之际停战;第三,此次战斗,打出了军威、国威,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心与舆论争取已经很充足了,不必要画蛇添足,再次扩大战事,而且北疆财政状况并不太理想,支持不了持久战。
两边争论不休。关键就秦时竹如何表态,但秦时竹并不急于表态,他先要找葛洪义商量,在众人之中。葛洪义地地位最为特殊,他不仅是政府高层,也是人民党高层,更重要的是,他在军队内也有显著的影响力,双方都希望争取他。
“现在文的要和,武地要战,我想听听你地法。到底是和是战?”秦时竹劈头就问。
“是和是战,你估计早就打定主意了,问我无非是走过场吧?”葛洪义也不含糊。
“不然,两边现在争论不下,正是发扬民主的时候,我虽然打定了主意,但也是要靠说服而不是靠强力压制。”秦时竹笑着说,“只要能说服你。这个决定就算是成功了。”
“为什么?我有这么重要吗?”
“不然。你是文官和武将之间地重量级人物,你倒向哪边。哪边就能取得胜利,你是这架天平上地最后一个砝码。”
“那我先不说意见,而是分析事实。”葛洪义听秦时竹如此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第一,从实力上说,俄国远胜与我,我军虽然得胜,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力量平衡;第二,文官提出的财政危机可以不用理会,继续作战我军有充足的财源;第三,是战是和,关键点不在于俄国身上,而在于袁世凯身上,或者说是在我们如何对待袁世凯身上;第四,我们通晓历史,别人并不知道,因此除了我们几个掌握全面情况外,他们并不知情,我们要做的是驾驭好后来的趋势发展,在不动声色的前提下,巧妙决断……”
“很好,很多方面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秦时竹高兴地说,“俄国实力确实在我们之上,别的不说,光是其军力的远东部分就超过国防军全部。现在地问题是如何给俄国一个台阶下,不要让他们发狂,置欧洲部分而不顾来攻我们……”
“这是我们需要极力避免的地方。”葛洪义点头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尔滨不能打。留着哈尔滨,虽然留下了钉子,但也让俄军保存了颜面。”
“这一点那就这么办理。俄军护路队是必须要撤退的,中东铁路我们必须掌握控制权,不然,如果任由俄军再度组织,我们打了这两仗就算白打了,浪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结果一无所获……”
“现在的情势必须追认。”秦时竹笑着说,“对袁世凯你有什么法?”
“我总觉得袁世凯会趁我们实力被拖在与俄军对抗之时腾出手来对付国民党,现在的情况是,你已经挑起了战斗,但大戏还没上演,你却离场了。”葛洪义补充说道,“除非宋教仁不死,否则二次革命是免不了地, 而要宋教仁不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国民党放弃责任内阁……”
“这是国民党万万不答应的。”秦时竹正色道,“所以,二次革命免不了。而且我认为不太可能再有护国战争了,袁世凯不解决掉我们是不会称帝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他们两方激战正酣时,投入战场。”
“这就需要尽快与俄国方面解脱。”葛洪义狡黠地一笑,“你不用解释了,我明白你地意思,在有利条件下与俄国停战谈判。”
“在如此有利的态势下求和,必然引起军心、民心不满,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我总不能推脱说将来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说我们要集中精力对付袁世凯吧?”
“好办,我给你支个招,谈判的事情,让外交部去做。这样,一来显得我们尊重中央,二来,若是退让、求和,其责任在于中央,在于外交部,在于袁世凯,不在于我们,甚至可以激起民众对袁世凯的不满。”
“计是好计,但袁世凯不吃这一套怎么办?如果我是袁世凯,必然做出强硬的姿态,一来引起人们好感,二来让俄国和我们的协议达不成,吃亏的还是咱们……”
“这是把双刃剑,关键你如何应用,我们可以找美国人和英法想办法,由朱尔典逼迫袁世凯让步岂不比我们更有效果?再说了,袁世凯急需善后大借款,在这个问题上他不会和俄国较真。”葛洪义笑着说道,“哪怕逼急了,我们可以找俄国秘密谈判,通报立场。”
“好,就这么办,明日开会,我提主张,关键时刻你要表态。”
“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不过你最好也找老何说说,他是四总长之一,说话还是有分量的,我们既要发挥民主地公平优势,也要发挥集权的效率优势。”
在联席会议上,经过秦时竹事先充分预备和说服,军方终于让步,同意立即谈判,文官集团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决定今年临时增加军费500万,方针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在北疆内部争论不休的同时,远在万里之遥的俄国也经历着差不多的过程。在皇宫召开的御前会议上,俄国方面也是文的要和武地要战。
国势 第172章 太炎遇刺
第72章 太炎遇刺
理由几乎是差不多,将军们难以接受被中国人打败的事实,认为只是马尔蒂诺夫个人指挥无方,下面将领不够用命而导致了失败,叫嚣俄军力量胜于国防军百倍,只要派遣大军,北疆一战可定,进而可以和日本瓜分满洲。
文官集团对继续对中国保持压力并不反对,他们所主张的是,目前时机不对。内政大臣指出,此次满洲事变,明显背后有德国的影子,中国人的军火和武器制造水平远远不及欧洲,但现在战场上出现了如此先进的武器,没有德国的帮忙是不可想象的。另外,秦皇岛港口建立了船坞,即将兴建各类船舶,很明显也是德国的支持。在满洲作战,一方面要提防日本,另一方面又要顾忌德国。在欧洲事务方面,目前俄国的重心在于巴尔干半岛,德国的阴谋很明显,就是要将俄国的注意力吸引在满洲,方便他们在巴尔干取得优势地位。
首相忧心忡忡地指出:经过此次局部失败,国内人心不稳,工人们多有反抗,日俄战争结束时那种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又初现端倪,这对俄国来说是致命的,俄国再也经受不起一次905革命的打击了,为了巩固国内政权计,也不能再次开战。大军一旦进发,国内局势如何维持?
外交大臣也以惋惜的口吻指出,他个人其实并不赞同停战谈判,但现在英法方面都提出希望俄国不要再扩大事态,并且保证,只要他们介入调停,就不会让俄国在和约上过分难堪。否则的话,俄国现在士气低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誉也不好。难以筹集大量军费,英法本国面临着德国巨大的压力,无法提供更大的贷款给俄国。
贷款才是俄国致命的要害,沙皇尼古拉二世问他的将军们,需要多少军队和时间才能完成作战任务?将军们经过短暂地商议后,认为至少要0万部队和个月的时间,并补充说明道,如果要巩固外蒙。还额外需要5万部队和2个月。沙皇听了心里直犯嘀咕:0万真够了吗?俄军当时在东北有近7万的部队,加上外阿穆尔增援的一个师,总兵力超过5000,但现在被国防军消灭的差不多有6万。0万部队就能拿下东北让沙皇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但手下武将信誓旦旦的样子,尼古拉二世也不能把这种疑惑提出来,毕竟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大忌。
军费经过财政大臣的测算。至少要9000万卢布,这对于本来就是财政赤字,依靠法国贷款过日子的俄国来说,根本难以筹集,何况在巴尔干半岛俄军还要保持一定地影响力。那边也需要源源不断的开销。法国既然已表态不支持俄国扩大事态,那么试图贷款只能是空想罢了。
沙皇叹了口气,只留下一个话柄,先谈判再说。军队也做准备,万一条件不利,再开战为时不晚。这个折中意见得到了大臣们和将军们的一致认可,算是定下了基调。
2月24日,中、俄两国商定在北京重开谈判,外交部以北疆政府通晓实地情况为由,要求秦时竹派人参与。秦时竹想来想去,提出了一个三人代表小组。由唐绍仪、程子玉和顾惟钧分别成行。在和几人交待任务的时候,秦时竹握着唐绍仪的手:“少川兄,此去谈判,又是回归京城,可惜不是衣锦还乡啊!”
唐绍仪有些感动,当日出走天津,真是惶恐之极,幸亏秦时竹收留并委以重任。他也很诚恳:“复生兄。此次不比以往,某原先在袁世凯手下。虽然位居总理,可实际犹如一个佣人,什么事情都得他脸色;在你手下,某虽只是一个顾问,却言听计从,颇为受用,感受大不相同……”
“少川兄过谦了,你不是我的手下,你以前是我的老上级,现在是我的顾问……这一切都拜托您了。”
“复生请放心,今番和俄国人谈判,是携得胜之势,必然有所作为。我国与俄国连年谈判,无一不以丧权辱国为结束,从来没有挺直过腰杆,遥想当年李中堂重病缠身,行将西去之时,俄国公使还在病榻之前威逼签字,真是令人叹息。”提到这个事情,唐绍仪就一脸气愤,“虽然李中堂为人可有垢病之处,但如此情势,却教人如何不痛心?我必然要勉力为国争得权益。”
“都说弱国无外交,此次我们在战场上取胜,身价自然大不相同。”秦时竹笑着拿出已经拟定好地文件,“这次我们初步提出了几项条件,算是中、俄两家谈判的基础,少川兄和诸位不妨先过目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三人当下就起来了,除掉一些虚文外,关键的条件有七项:
一、俄国方面需申明承认包括外蒙、东北在内各地都是中国固有之不可分割的领土,俄国保证永不干涉中国内政;
二、俄军承担挑起此次冲突的责任,追究当事人之责任,并向中国方面严正道歉,并在第三国代表地保证下,表示永不再犯类似错误;
三、俄军停止一切军事动员和调动,否则视为拒绝谈判、重开战端,国防军将毫不犹豫地消灭俄军;
四、俄国方面需赔偿中国方面战争费用2000万元;
五、在第三方监督下,俄国需撤退所有在华军队,哈尔滨城防交由中国方面接收;
六、在此次冲突中损失的中国普通民众之生命财产,俄国应予以赔偿,可由国际红十字会担任见证人;
七、在俄国方面接受和平调解之后,中国方面可向俄国移交伤员,在最终签署条约之后,方能遣返俄国俘虏,在此期间的一切损失和费用,均应由俄国承担……
“这几款条件,只是我方的预期要求。等到了北京后先与外交部通气,然后再与俄国谈判。至于最后能达成什么协议,还要俄国开价如何。”秦时竹笑眯眯地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三人大喜,连声说好,特别是顾惟钧,担任秦时竹地秘书时间并不长,一下子就被派遣前去承担这么大的任务。虽然只是随员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何况刚刚到了谈判地条件,更是由衷地感受到了信任和重用。
秦时竹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跟着我做了不少时间的秘书了吧?这次可是你显身手的好机会。你是留洋博士,才学我是放心地,就是缺乏实践机会,平时的外事公文往来。只不过是一盘小菜,这次中、俄谈判才是大餐。希望你跟各位前辈好好学,把各方面的情况摸清楚,等这次历练完毕,积累了经验。我是要重用的。”
“谢巡阅使栽培。”小伙子雄心万丈。
“子玉,这次每日地会谈纪要就落实到你头上了,报告可以由小顾主笔,你审核。签字后及时地通过电报发送给我。谈判虽然是中央主持,但仗是我们打的,条件也是我们提的,我们要争取主动。”秦时竹叮嘱程子玉,“你们两个的任务就是协助唐先生完成谈判重任!”
“请巡阅使放心!”程子玉跟随秦时竹地时间也比较长了,知道他地潜台词。对顾惟钧的勉励,可以做是准备提拔他接替自己地位置地先声,而自己如果表现得好。很快就可能外放出去担任地方职务。这一年多来,担任一等秘书外放成处长、县长的已经不少,几乎成为了一个惯例,秘书处也不断有新人进来。年轻人只要有点抱负,谁不希望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呢?来自己距离这一天也不远了。这个国家,只有不断地为官僚体制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有重生的机会。
三人告辞后,秦时竹正想好好休息会。冷不防电话铃声响了。
“巡阅使。巡阅使……”左雨农在电话里焦急地说,“刚刚收到急电。南方出事了!”
“啊?出什么事?你慢慢说,慢慢说。”秦时竹的心立刻悬了起来。
“刚才程都督发电报来,太炎先生今日上街,遭人暗杀……”
“什么?”秦时竹站了起来,“现在太炎先生情况怎么样?有生命危险吗?”
“凶手行凶前,太炎先生的护卫发现了,替他挡了一下,太炎先生本人没事,只是受了点惊吓,不过……”
章太炎地护卫?那全部都是葛洪义派出去的腾龙社成员,也是北疆的宝贝。秦时竹焦急地问:“护卫怎么样了?”
“有一个护卫被击中了肩胛,当场血流不止,眼下已经送医院了,当时事起突然,凶手逃之夭夭……”
“好,我知道了。”秦时竹放下电话,马上又打电话给葛洪义,葛洪义也刚刚得知这一情报,正准备来找他商量。
“你认为是谁干的?”
“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袁世凯就是国民党。”葛洪义沉思了片刻,“上一次爆炸案地情况已经很清楚了,就是袁世凯派人所为,目的是要挑起人民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暴力冲突。但这次事件却不那么简单,存在两个可能,一是袁世凯继续行凶,挑起两党的对抗升级,二是国民党落入了圈套,认为《民立报》的爆炸案真是我们所为,要报复。”
“何者可能性更大?”
“不好说,要凶手的身份,如果是个没有什么关系的外地人,那多半是袁世凯无疑,若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小流氓,那就必定是国民党方面无疑,而且很有可能是陈其美下地命令。”
“你最近不是去监视他了吗?有什么反应?”
“据说他和黄兴吵了一架,虽然内容不得而知,但听说双方闹得很僵……他最近和会党的人来往还是很密切。”葛洪义分析道,“袁世凯暗杀章太炎,没什么必然的理由,要说有用处,无非是挑起两党的斗争;而陈其美暗杀,借口可就充分多了,**已经全部发完了,对国民党的冲击相当大,不排除对方恼羞成怒后做出这样的举动。”
“加紧排查,增派人手,一定要弄清楚是谁干的。”
“是!”
袁世凯也于当天收到了消息。“章太炎遭暗杀?死了没有?”
“没死,连毛都没伤到一根。”
“谁干的?”
“除了陈其美不会有别人……”赵秉钧恭恭敬敬地说。
“很好,我要他们两家怎么狗咬狗……”袁世凯摸摸脑袋,“少川已经来了,你去好好接待一下,怎么说他也是我们北洋地老人,这么多年地交情不是说没就没的。”
“是!”
“最好能从他地嘴巴里探出些北疆的动静来。”袁世凯冷笑一声,“秦时竹居然把唐少川派出来了,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大总统,他这是一步臭棋。”赵秉钧讨好般地说。
“他毕竟年轻嘛……”
2月的最后一天,经中华民国外交部邀请,英、法、美、日、德、奥匈和意大利七国驻华公使组成外交调停团,联合负责调解此次纠纷,应中国方面的要求,德国公使担任调停团团长,英法两国公使担任副团长。
上海租界内的一处鸦片馆,陈其美正和几个相貌猥琐的人在吞云吐雾。
有人讨好般地说:“老大,事情已经办妥啦!”
一缕清烟袅袅升起,陈其美打了个满意的哈欠:“嗯,怎么样?没把人打死吧?”
“没有!您交待过的,我们怎么敢往死里打啊?顶多是吓唬吓唬他罢了,也该他命好,有人替他挡了一枪。”
“是吗?没弄出人命来就好。”陈其美满不在乎地说,“不给他一点教训,他还真不知道这一亩三分地谁做主。”
国势 第173章 物色人手
第7章 物色人手
“老大,我就想不通了,这家伙这么起劲骂你,你怎么就这么……”
“政治的事情你不懂,章太炎这样的人物,是能说杀就杀的?章疯子和我们的梁子十年前就结下了,为什么一直没对他动手?就是因为这个家伙是个疯子,让他吃些苦头,吓他一吓也就够了。真要是把人打死了,黄克强能饶过我?”
“黄兴算什么东西?整天一个缩头乌龟,对弟兄们是过河拆桥……”
“算啦,他也有难处,就不说这个了。”陈其美狠狠吸了口烟,“现在我们党在大选占了第一,马上就要入主中央了,等兄弟有了差事,不会忘记你们几个的……”
“那多谢老大提拔了……等将来老大做了总长、部长,咱们弄个处长、司长当当总有吧?”
有人用淫荡的语气说:“老子可是听说八大胡同里的娘们不错。”
哈哈哈,全是粗俗不堪的笑声……
在上海发生的种种勾心斗角自然瞒不过宋教仁的眼睛,他对陈其美也多有不满,但他天性率直,易相信人,轻易就被对方瞒过了,除了去望《人民日报》记者和章太炎的护卫外,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他总以为,搞政治就是要争夺民心,掌握真理、正义,像暗杀这种手段,前清时期对付大官僚还可以,现在已是民主时代、共和时代,如果依旧使出这些招数,只能被别人所轻视。
可惜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他一直把民主、共和奉为圭泉,一直主张学欧美,却恰恰忘记了这些国家的民主体制也是历经上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在最初的阶段。暗杀、投毒等恶**件层出不穷。民主不是一味包治百病地良药,民主在中国只是温室中的花朵而已,根本经不起风浪的摧残。他宋教仁相信民主,绝不代表大多数人相信民主,在这一点上,秦时竹等人比他清楚得多也成熟的多。
当然,宋教仁对于人民党的态度还是相对比较友好的,除了坚持责任内阁和完全的国民党内阁这两点。他对人民党并无多少成见。他总是主张,一个健全的民主体制要有两大政党对峙,在中国比较成熟,相对有号召力地就是人民党和国民党两家。对于袁世凯,他虽然不满此人的权术和独裁行径,但总是天真地以为,袁世凯还没有坏到骨子里,对于国民党下层一直在酝酿的“二次革命”。他是不赞同的,他所主张的还是议会道路这一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