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方继藩听到此处,脸就顿时冷了几分,拍案而起道:“你这是什么话,我堂堂方继藩,素来乐善好施,知书达理,以天下为己任,你说这样的话,岂不是说我方继藩强取豪夺狗一样的东西,你这样的话,真是混账至极,我要罚你,没收你两千万亩地。”
王不仕:“……”
王不仕沉默了片刻之后,终于还是重新让自己的脑子变得正常了一些,带着微笑道:“对,对,对,公爷使劲的罚吧,这两千万亩,下官下月,就将钱粮簿子送来西山,下官知错了。”
方继藩竟像是有一种一拳砸在棉花上的感觉,顿时索然无味起来,懒洋洋的打了个哈哈:“嗯,知道啦,滚吧。”
王不仕面露喜色,又作了揖,才告辞而去。
……
看着王不仕的背影,方继藩有点出神。
说实话……这个小机灵鬼,真的很擅把握时机啊。
片刻之后,王金元便听闻了消息,匆匆而来:“少爷……”
他拜倒在地,喜滋滋的道:“小人听说那王不仕欲赠西山两千万亩地,这王不仕,该多有银子啊,只是……真是奇了怪了,他急着去购地,好不容易买来的地,却又送来西山,就为了巴结少爷……少爷,您……您真是美名远播,大家伙儿,都沐浴着少爷您的恩泽,有点啥好东西,都上赶着送来了,少爷了不起啊……”
“蠢货,你再想想,他为何赠地。”方继藩眼也不抬,依旧翘着腿,呷了口茶。
王金元这才开始琢磨起来,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少爷的迫视之下。
很快,王金元便道:“听说他收购了不少的地,他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区区的翰林侍讲学士,这么多的土地,他守的住吗,就算是他守的住,此后他的儿孙们,怕也守不住,与其如此,索性不如将这大头赠给少爷,一来呢,可免去这些烦恼,二来则是给少爷一个大人情,如此,他手头上其他的土地,便可高枕无忧的收入囊中了。”
方继藩冷笑,道:“只是这个缘故吗我再提醒你一句,眼下,也只有京师和保定才有新城。”
王金元猛的眼睛一亮:“噢,小人明白了,他说是赠送两千万亩地,却晓得少爷有了土地,势必这新城要遍地开花,这里头有多大的利润啊,所谓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正因为里头的利益太大了,他收了土地,就想跟着少爷发这么大的财,心里一定不安,这两千万亩,算是给少爷的好处费,余下的那些土地,才可安心的跟着少爷一道营建宅邸,这狗东西,他反了天哪,他居然也敢卖宅子了。”
方继藩终于含笑道:“让他建吧,这都是无妨的事,这两千万亩地,咱们笑纳了,你过一些日子找人清理王不仕的土地,噢,不,不用去找人,有现成的,邓健那个狗东西,不就在吗”
王金元便嘿嘿的笑了起来:“少爷真是英明啊。”
方继藩突然怒道:“英明是英明,可是你王金元这些日子在暗地里也私下收购了不少土地吧。”
王金元:“……”
“我……我……”
&nb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伟大的发明
欧阳志是自己的得意门生。
说实话,这是自己的金字招牌,也是自己最欣赏的一个。
新政的规划,本就是方继藩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皇帝的支持之下,筹建而出的。
欧阳志是一个执行者。
在新政的过程之中,他和他的那些属官、属吏们,会遭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
因为原有的社会形态,在不断的裂解,而新的社会形态诞生出来。
于是,因为思想和理念的滞后,层出不穷的问题,开始不断的爆发出来。
想当初,有一个叫王莽的家伙,他也弄出一个新政,可是很快,就完蛋了。
这倒并非是因为,王莽的新政,有多残酷,而是因为,这新政,十之**,是一拍脑门决定的,他根本没有一群,真正去解决问题的团队,也没有一个调节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可欧阳志这些人不同,他们针对层出不穷的问题,摸索出一个个方法,而后,这些新的方法,约定成俗,最后,变成了新政中的规则,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商贾之间的纠纷日渐增多,那么,就需有一个专门调节纠纷的地方,就需要有新的法典。因为大量的人群,开始聚集,甚至有的作坊,竟是让数百人,住在一个年久失修的大宅邸里。
一旦发生了火灾,那便是数百人的死伤,因而,就必须得配套有消防,得清理掉一些滋生火灾隐患的东西。
这无数的新规则,还有新的管理,都是欧阳志带着人,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
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也绝不是说,先制定一个漂亮的法典,而后,所有人都遵守这个法典,于是,就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只有那些腐儒们才深信,只要有一套完美的‘礼法’、‘律令’,他们一拍脑门,便可覆盖天下各州,大家都遵守着这一套的礼法去做,便可万世一系,从此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现在……欧阳志遇到了他最大的困难。
没钱。
方继藩脑海里,开始有了一个计划。
先要将未来的铁路资产,进行打包,而后……
“试一试吧。”
安顿下了欧阳志。
刘瑾则乐呵呵的站在朱厚照和方继藩身边。
朱厚照等正事儿谈完了,便要抬脚起来,踹刘瑾:“狗东西,听说你在保定府,过的比本宫还快活,你这忘恩负义的东西。”
方继藩在旁劝:“别打,别打嘛,太子殿下何必脾气这么火爆呢,刘瑾这孙儿在保定府花天酒地,那也是工作需要,他吃的又不是殿下的,殿下肉痛个什么”
这么一说,刘瑾顿时流下了感激的泪,他委屈巴巴的道:“殿下,干爷爷他说的对啊,奴婢这样做,不也是为了殿下和干爷的大计嘛。”
朱厚照火冒三丈:“还敢顶嘴。”
刘瑾跪下了,呜咽道:“奴婢在保定,无一日不想念太子殿下和干爷。”
朱厚照的脸色才缓和了一些,背着手:“哼,走,跟本宫去做一个实验。”
实验……
刘瑾突然觉得自己的裤裆有点潮。
战战兢兢的,跟着方继藩和朱厚照二人到了西山飞球营。
飞球营里很是热闹。
沈傲和杨彪二人乃是老搭档。
杨彪面上,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可他依旧还能飞,而且飞的很高。
飞球已经几经改进,而在杨彪的手底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飞行员慢慢的成长起来。
每一个能优秀的飞行员,都能获得杨彪的赏赐……他娘亲自做的牛肉干。
听说太子和齐国公来了,沈傲和杨彪美滋滋的迎了出来。
朱厚照大手一挥:“少说其他的,走,咱们再试一试继藩的新东西去。”
杨彪乐不可支:“好嘞,来呀,准备飞球!”
他一声令下,一个巨大的飞球,便已开始充气。
而后,朱厚照和方继藩上了藤筐,这藤筐更大,更宽敞,里头的设施,统统齐全。
杨彪和沈傲也上了藤筐,朱厚照朝下头的刘瑾道:“刘伴伴,你上来,你上来呀。”
刘瑾下意识的,从袖里掏出一颗瓜子,放进口里,有些踟蹰。
朱厚照大叫道:“来嘛。”
这一生来嘛,叫的人都酥了。
刘瑾已经可以确信,大祸临头了。
他哭了。
磨磨蹭蹭的上了藤筐。
杨彪大手一拍,安慰他:“不要害怕,一般情况,死不了的。”
紧接着,飞球腾空。
刘瑾看着地面开始越来越远,这飞球越来越高,杨彪熟稔的开始转动叶轮。
飞球开始飞越了山峦,而后……出现在了一片平原上。
飞球已升至极高。
而在此时,朱厚照道:“大舅哥,给他将东西背上。”
沈傲忙是取了一个大包袱,而后给刘瑾开始系上。
刘瑾打哆嗦,任人摆布,努力做出一副冷静的样子:“呀,这是做什么呀,这是要做什么”
杨彪掏出了一块牛肉干,塞进他的嘴里:“不要怕,闭上眼睛,记着拉绳子就好了。”
“拉……拉绳子……”他话没说完,牛肉干就塞进了他的嘴里。
带着几分久远的记忆,是那熟悉的味道。
刘瑾来不及咀嚼。
方继藩上前来,取出了一根红绳子,道:“谨啊,干爷没什么送你的,这条红绳,是干爷从龙泉观真人那里,求来的护身符,真人亲自开过光的,你系在手上,别怕,它就像为师一样,无论在何时何地,为师都在你的身边。要坚强!”
刘瑾:“……”
杨彪开始教授刘瑾:“你要谨记了呀,飞下去之后,你拉这根绳子,呐,是这根,别拉错了。”
刘瑾:“……”
&nbs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御批
自己掏了银子的,就是不一样。
这铁路有什么差错,弘治皇帝可要跟你拼命的。
股票的涨跌,本就和铁路的修建和未来的运营息息相关。
若是出了任何的岔子,弘治皇帝可就血本无归了。
方继藩哪里敢说什么,便朝弘治皇帝乖乖道:“陛下请放心,这工程,由儿臣的门生以及儿臣的徒孙,也就是西山建业的大工程师常威主持,有他们在,想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方继藩喊到两个名字的时候,故意音量高了一些,字也咬得稍微重些。
弘治皇帝微微皱眉,嘴角勾勒出一抹淡淡的弧度,笑道:“这么说来,你自己倒是撇的干干净净了。”
方继藩诧异道:“陛下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这都是儿臣的心头肉,儿臣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就算他们出了岔子,砍了脑袋,儿臣也是伤痛欲绝,生不如死的。”
弘治皇帝发现,自己总会被方继藩拉到他那胡搅蛮缠的层次,然后这个家伙,用丰富的经验,让自己无言以对。
他只好摇摇头,背着手,遥望着落地玻璃窗外的景色,语重心长的道:“这铁路,利国利民,朕投资铁路,并非只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啊,还有祖宗的江山社稷啊。”
方继藩和朱厚照小鸡啄米似得点头。
陛下最大,说啥都行的。
弘治皇帝随即瞪了朱厚照一眼,冷哼着从鼻孔里出气:“朕听说,蒸汽机车,还在改进你的蒸汽研究所,可要加一把劲,争取在铁路贯通之前,弄出一个更好的机车来,运力要大,要能装载更多的货物。”
“好的。”朱厚照一边咧嘴一边连连朝弘治皇帝点头:“父皇放心,儿臣一定尽心竭力。”
弘治皇帝敛了下眼眸,深吸了一口气,才徐徐开口说道:“听说保定府那里,开始推动一个叫什么统计学,是一群算学的生员鼓捣出来的,说是衡量标准,将一切进行数字化,而后,再进行统计,最后得出一个科学的数据,譬如,年产铁量,产煤量……根据这些数字的统计,衡量官吏的绩效。朕觉得,这也是好法子,不如这样吧,朕也不催逼你,你这蒸汽机车,若是到时,运力不能提高两成,朕来收拾你。”
朱厚照:“……”
原来,统计学还可以这样用的。
方继藩忍不住要佩服弘治皇帝了。
其实这统计学,看似只是列出一些枯燥的数字,可它的出现,其作用,却是极大。
在大明其他的州府,钱粮的数目并不复杂,因为其经济比较原始,而地方官呢,只需问一问,大致心里有个数,也就成了。
可在通州和保定府,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衍生,对于一个地方官吏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情况,却越来越复杂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依靠几个小吏,询问一下,就能笼统的明白事情的原委,而这时候,专职的统计,就有了作用,每日,都会有不同的数据,直观的出现在官吏们的面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统计的本质,就在于知己,把情况通过罗列的数目,看清楚了,才可以准确的做出判断。
想不到,陛下如此圣明,居然一眼看出了这统计学的妙用。
方继藩禁不住,翘起了大拇指,很是中肯的夸赞弘治皇帝:“陛下圣明,儿臣不能及万一也。”
弘治皇帝微笑:“你们西山,处处都是宝,以往……地方州府送上来的奏报,都是虚数,唯有欧阳志进来的奏报,却都是实数,且还琳琅满目,有时看的朕头疼,可是……这确实是有妙用,了不起啊。”
所谓的虚数,其实也是老毛病,文科生嘛……譬如发生了灾情,这个时代,多数向朝廷的奏报是伤亡逾千,又或者是,百姓贫苦者,万人……
这就是虚数,反正天知道具体的数目多少,直接用百、千、万的单位,至于到底是几千,是几万,或者,只是单纯觉得,霸气一点,用个万字,可实际上,却不过几百,也是有的。
这朝廷和州府之间,就好像盲人摸象,地方州府瞎着说,朝廷也只好捏着鼻子认。
可想而知,基于这样的数目,让朝廷来做决定,最后这政令是否符合实情,也只有天才知道了。
朱厚照禁不住道:“父皇,儿臣有一事启奏。”
弘治皇帝看了朱厚照一眼,精锐的眸子里透着疑惑。
朱厚照便连忙抽出了袖里的一本章程,呈到弘治皇帝面前:“父皇看了便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