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但是天启皇帝活着的时候,却一直没有给张国纪爵位。
后来张国纪在天启六年的时候自己去要爵位,天启皇帝一样没有给他。
一直到崇祯17年,张国纪因为捐了一笔钱给崇祯皇帝,这才被封了太康伯。
民间用这样的说法来证明张国纪不得宠。那张国纪为什么得不到天启皇帝的宠信?是因为朱由校和张皇后感情不好。为什么感情不好?因为张皇后不是张国纪的亲生女儿,后边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这个太康伯是天启二年就已经被封了的,只不过没有什么记载。
这件事情朱由校心里边知道,鉴于明朝历史的可信程度,朱由校就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再说这一次朱由校也没真的想让自己这个老丈人去做什么。自己把张国纪放过去,无非就是立一个牌位,真正做事的还有其他人。
伸手拍了拍张皇后,朱由校温和的笑道:“你就放心吧,朕自有安排。他可是朕的国丈,朕怎么会害他呢?朕已经传令下去了,让他们尽快给国丈拟定一个爵位,该有的都会给的。”
“妾身谢陛下。”张皇后连忙感激的说道。
“行了,这是你应得的,朕心里都明白。朕还是和你说说朕想做的事情吧。”朱由校笑着说道:“朕想再专门成立一个衙门,用来管理皇宫中的大小事务。诸如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
“这样一来呢,能够和朝廷的各个衙门分开。到时候,皇家是皇家,朝廷是朝廷,不相互参与也免得会出现什么问题。有这样一个衙门,宫里也比较方便管理,同时呢,也不容易出现贪腐的事情。”
后面的这一句不容易出现贪腐的事情,其实就是朱由校在胡说八道了。
无论什么样的衙门,贪腐都是避免不了的。
这不是衙门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只能通过制度去限制、去查,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再说了,成立内务府衙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这个。朱由校想要一个内务府,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所有跟皇家有关系的事情全部单独剥离出来,也就是为了整合自己手上所有能够动用的资源和力量,让那些东西与朝堂上不会有太多的纠葛,让自己从容的用这个衙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然了,对外的理由就不能这么说。至于需要怎么说,自己上面的理由已经告诉皇后了;也可以对外说出去,甚至传播的人选都已经选好了,一个就是皇后的老爹张国纪,另外一个就是宫里面的大太监王安。
皇后现在贤后的名声会传播的很广,张国纪这个人肯定也进入了很多人的视线。
很多人想试图通过张国纪来影响张皇后,进而影响到自己这个皇帝,这种操作对于一些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尤其是在自己表现出对张国纪的重用以及对张皇后的宠爱之后,这个情况会尤为突出。
至于王安,有了他的加入,这种趋势就会越演越烈,会有更多的人聚集到王安和张国纪他们两个身边。到时候,自己就知道都有什么人想搞事情了,等到将来需要收网的时候就直接一网打尽。
自己可以利用他们把内务府建造好,因为他们会大力支持,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87章 这个皇帝不安分
张皇后虽然想法比较多,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见识的女人,但是毕竟她的年纪还小,在宫外对朝廷上的事情也知道的不多,即便有人交代她这些事情,也没有办法彻彻底底的交代清楚。
在听了朱由校的话之后,张皇后就觉得朱由校说得有道理。
最关键的是如果自己的父亲能够做这件事情,那么也的确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父亲并没有掺合到朝堂中去,而是为皇家管理一些事情,自己身为皇后也能帮一些忙。
于是张皇后柔柔的说道:“妾身怕自己的父亲做不好,到时候耽误了陛下的事情。”
朱由校笑着摆了摆手。
这本来就是新的事情,谁能够做好、谁不能够做好都是不知道的。再说了,即便做不好也没什么,自己家的事情罢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能有什么事情?
无非就是贪污一些银子罢了。对于朱由校来说,这本来就不算事。
因为无论让谁来做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贪污都是避免不了的。
如果将来自己觉得这点小钱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不追究张国纪,这点钱就当自己给他的,不然每年赏赐给国丈的钱也要不少。
如果张国纪拿的太多,自己觉得心疼,那就追回来呗。到时候还可以治他一个罪,顺着他这条线,把跟他在一起的那些人一网打尽。
无论张国纪做到什么程度,对自己来说都不是坏事情。所以朱由校一点也不担心。
“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吧!”朱由校直接就拍了板,语气肯定的说道。
“那就全听陛下的安排。”张皇后有些羞涩的说道。
看到张皇后这个模样,朱由校顿时食指大动,伸手将她的手拉了起来,向着寝殿里面走了进去。
还是做一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比较好。
夜深,张皇后只觉着些闷热,为了不惊扰陛下,轻手轻脚的从他怀中起身,只裹了件中衣来到窗前,伸手轻轻推开了木窗。
望着东边轻匀如绢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的皓月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一轮彩色的光圈,有深而浅,若有若无。
张皇后望着这轮圆月怔怔的发呆,她想起入宫前父亲的那一番嘱托,又想起了白日陛下的那一番肺腑之言,眼中不免染上了些许愁绪。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起得比较晚,在张皇后的伺候下吃了早饭,然后离开了坤宁宫。
往乾清宫走的路上,朱由校不断的提醒自己,以后这种事情还是控制着做吧,不然的话这身体真的受不了,不能够年少不知贵呀。万一把身体搞坏了,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回到乾清宫之后,朱由校对身边的陈洪说道:“去把几位内阁大学士给朕找来,朕有事情要和他们商量。”
朱由校要说的自然就是关于内务府的事情。
这些事情需要几位内阁大学士的同意,同时也需要他们配合,不然的话不好办。不过朱由校觉得难度不太大,因为这毕竟是皇家的事情。
另外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自己之前刚昭告了天下,内阁他们也不好意思不同意。
从表面上看,这个内务府更多是管理宫里,与他们内阁的关系也不大。在宫中事务与朝堂完成切割之后,内阁反而会更轻松一些。
至于内务府以后的发展,内阁估计也不会有太多的担心。即便有一些提防,也不会预料到内务府发展成什么样。
别人不知道,但是从后世来的朱由校却很清楚,内务府就是一个怪兽,一旦将它放开,那就会像猛虎出笼一样绝对会吓所有人一跳。
尤其是在自己这个皇帝的打造和加持之下,内务府绝对会变成一个很多人都害怕的存在。
原本的历史上,清朝内务府的发展已经很吓人了。
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忙的户部人数还要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可以说渗透到了食、住、行等各种事务。
皇帝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是内务府承办,内务府直属机构有7司3院,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
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院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统称七司三院。
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
只要自己想用内务府去做事情,那就没有内务府的触手伸不到的地方,无论是国内比较敏感的盐还是铁,亦或者是各地的任何事情,只要内务府想插手都能找到名义。
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衙门,同时也是自己这个皇帝说了算的衙门。
从成立之初这个衙门就归自己这个皇帝掌管,所以也不存在被别人把持的可能性。因为从官员的任命上,这就是一个彻底倾向于皇帝的衙门,其中包括很多的内侍和宫女。
几位内阁大学士很快就到了,他们不知道朱由校找他们有什么事情。事实上,现在朝堂上下都在忙碌,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
孙承宗和徐光启在适应内阁的同时,还要管理自己的兵部和户部,自然就是十分的忙碌,想要把上下关系全部都理顺,就需要一些时间。
除此之外,韩爌正在适应内阁首辅大学士的位置,同时需要协调好朝堂上的各个派别之间的关系。
另外他们在忙碌的就是官员的调整问题,要知道中央的变革往往代表着的都是地方上的变革,有很多位置需要调整。最简单的也要换上自己的人,这也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唯一一个稍微好点、轻松点的可能就是刑部尚书黄克缵了,他进入内阁后与之前的变化不太大,但是他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少,毕竟他也是内阁大学士了。
四个人到了之后,躬身给朱由校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诸位爱卿免礼吧!”
等到几个人都站起来之后,朱由校才开口说道:“今日把诸位爱卿找过来,其实是有一件事情想和你们商量一下。这几日在宫里,朕也想了一些事情,所以想做出一些改变。”
几个人一听这话,精神全部都紧张了起来。
要知道他们几个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改变。
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安稳胜过一切。只要能够稳定当前的局势,他们几个就足够了,这是他们最不想做出改变的时候。
现在朱由校提出要改变,他们怎么可能不担心?
朱由校却没看他们的脸色。这件事情自己必须要去做,而且势在必行。
看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陈洪,朱由校吩咐道:“把这些文书给他们送过去,让他们看看。”
说完,朱由校看向了几位内阁大学士,笑着说道:“诸位爱卿先看一看吧,然后咱们再商量。”
四个人都发到手一本册子,快速的翻看了起来。
这本册子上的内容并不是很复杂,就是关于成立内务府的一个流程。关于内务府的权责,上面也写的很清楚,就是为了方便管理皇帝陛下的一切事务。
至于成立的目的,上面也有写,说白了就是为了和朝廷做一个切割,然后比较方便管辖。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同时这样的管辖也会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能够节省一些银子,相互之间少一些麻烦。
这是朱由校成立这个衙门的初衷,册子上面也是这么写的。
“朕想着内务府成立之后,有什么事情也不用再去找诸位爱卿了。到时候朝堂上也不用再为朕宫里面的事情争吵不休,也省了麻烦。”朱由校笑着说道。
这件事情不是朱由校胡说八道,而是很早之前出过这样的事情。
有人上疏弹劾东林党,说他们对皇帝后宫的事情实在太过关注了,这不是他们应该干的事情,朝中的大臣就应该好好治理天下,不要每天总是盯着皇帝后宫那点事。
然后就有人反驳说,皇帝的事情就是天下的事情,天家无私事。
说东林党的人也被说成了是献媚皇帝、毫无底线。双方争吵不休,甚至现在朝堂上还有这样的风潮,只不过之前被朱由校搞那么一家伙之后,双方都老实了不少。
对于这种说法,朱由校是很不屑的。
什么叫做天家无私事?
这不过就是一个理由罢了,一个让东林党能够真正掺合到皇帝后宫的理由。说白了,东林党需要的就是一个牌位、一个傀儡皇帝,什么事情都听他们的就好了,至于皇帝自己的想法,根本就没那么重要。
在场的几位内阁大学士都是人精,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自然也听出了自家陛下的意思。
他们也看出来了,这位少年天子并不想被他们管束着,想要挣脱出去有自己的一片天。
从之前这位陛下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得出来,并不是一位安分守己的皇帝。
东西是看完了,但是几个人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决断,因为实在是不知道该同意还是该反对。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个内务府成立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
“陛下,不知道这个内务府大臣是怎么任命的?”这个时候,孙承宗先开口了。
朱由校看了一眼孙承宗,脸色倒是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微微笑了笑。
朱由校大概能猜到孙承宗在想什么,他是在担心内务府最终会沦为自己这个皇帝盘剥天下的工具,就像东厂和锦衣卫一样。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88章 谁当内务府大臣?
臣子在防止皇帝盘剥天下这方面的警惕性都是非常非常厉害的,所以朱由校也知道孙承宗这么想是什么意思,也是出现在大臣之中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
不过朱由校原本也没有打算叫内务府变成自己敛财的工具,也没打算将其变成类似锦衣卫和东厂那样的衙门。
自己已经有了东厂和锦衣卫了,所以朱由校也不会再重新成立一个这样的衙门,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就可以了。
至于说敛财的工具,虽然内务府这个衙门也会为自己这个皇帝赚一些钱,但如果单纯的把内务府视为皇家的敛财工具的话,那实在是太低端了。
敛财只是内务府的附加功能之一,更多的主要是自己想用内务府控制经济命脉,从而达到通过经济控制天下人的目的。
如果真的做到了朱由校想要的目的的话,内务府这个衙门就会成为后世的国有企业,甚至是央企。
因为国家性质是皇帝,所以国有企业这些东西就应该是属于皇帝的,倒是也可以通过互补或者朝廷来控制,但是现在却不行。
朱由校信奉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自由主义,自己相信只有强有力的行政力量保证,才能够更加的执行到位。
把国有(中央)企业交给大臣或者商人来做是绝对不行的,他们心里面除了钱,估计什么都没有。
所以必须有强大的行政力量来保证去执行,而内务府就是这个行政力量的根源。
只有在体系之中的人才会对体系心怀畏惧,体系之外的人并不会,关键是那些人也不好控制。
如果真的是内部出了问题,想要解决不还是自己一句话的事情?
看了一眼孙承宗,朱由校温和的说道:“朕准备在内务府设立三位领班大臣,其中一个为宫里面的太监;一个从都察院调个人过来,作为监察;最后一个署理事务,三个人等级平等。”
对于互相牵制这件事情,朱由校从来都不会放松。
因为没有了监察,没有了制衡,那么无论是什么人都一定会出问题。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朱由校是赞同的,所以他绝对不会放松监察。
听了朱由校的这句话,孙承宗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显然朱由校的这个回答让他很高兴。
孙承宗满意的退了回去。
“那不知陛下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这个问题是徐光启问出来的,显然他对这件事情很关心,准备掺合一把。
显然徐光启也已经意识到了,内务府管事这件事情和户部牵扯的比较深。
“宫里面朕想让王安去做。”朱由校看着眼前的四人,朗声说道:“王安老成持重,在宫里面办事也比较妥帖,而且风评也比较好,朕准备让他来操持这件事情。另外一个人,朕准备让太康伯来做这件事情。”
朱由校呷了口清茶,骨节分明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了两下,复又说道:“剩下的那个人,朕还没有想好。不知道几位爱卿是不是有合适的人选举荐?”
说实话,朱由校提出来的两个人选,还是让孙承宗他们有一些意外。
王安,这个大伴他们都是知道的,同时他们也知道王安这段时间的处境并不是特别好。谁都没想到,陛下会在这个时候把王安给弄出来。
要知道,所有人都以为再过一段时间王安就会被弄死;即便是不被弄死,也不可能再留在皇宫里面了。
谁想到这一次王安居然翻身了?
同时他们几个也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可能是陛下故意的。
在陛下收拾东林党的时候,陛下就把王安给冷落了起来。现在东林党已经被收拾掉了,所以陛下要把王安给弄出来了,显然这是有目的性的。
不过对于王安这个人选,他们感觉倒是不错,没有理由反对。
至于说太康伯张国纪,这个人是皇后的父亲,可是能力不一定怎么样,甚至不太好。
要知道太康伯从来没有做过官,不过就是一个监生而已,家里面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产业,可以说他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内务府。
太康伯这个人是最不合适的人选,可是陛下就是选了他。难道陛下不知道太康伯没有这个能力吗?
这是不可能的。
在场的几个人自认为对陛下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陛下,他不可能不知道太康伯干不了这个,可陛下还是把太康伯给送上去了,那这里面就有事情了。
难道仅仅是因为宠爱皇后?
要知道这段时间陛下和皇后感情甚笃的传言可不少。一旦牵扯到了感情,尤其是少年天子,就让韩礦孙承宗他们几个有些拿不准了。
“臣觉得陛下做主就好。”徐光启先开口说道。
这一下其他几个人又有些发愣了,转头疑惑的看向徐光启。
这个问题是徐光启先提出来的,也是他第一个提出赞同的。他们总觉得事情怪怪的,这里面应该有事情。
可是看徐光启的样子,是不可能把这里面的事情告诉他们几个的,所以他们也就不用开口问了。
不过徐光启已经开口赞同了,其他几个人心里面也明白在没有搞清事情的内情之前,贸然的发表看法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于是孙承宗开口说道:“臣等也没有意见。只是关于成立内务府的事情,还是要和朝臣们商量一下。”
虽然孙承宗是这么说,但是在场的人谁都没有在意,包括他自己。
一件内阁达成决定的事情,皇帝也同意了,下面的人基本没有反抗的余力,他们能做的无非就是上一些题本弹劾。
可是上去的题本内阁甚至都可以不往上送,即便是送上去了,朱由校这个皇帝也可以留中不发。
朝廷如果产生大规模的矛盾,那么必然就是皇帝和内阁之间出了问题。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其他的人没有什么办法。
就比如嘉靖皇帝和大臣闹大礼仪之前,他的圣旨几次被封驳,就是内阁拒绝将皇帝的圣旨下发。
在大明朝,皇帝的圣旨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比较重要的就两种,一种是中旨,一种是圣旨。
中旨比较简单,就是皇帝下的,司礼监写的,不经过内阁,然后由太监们去宣旨了。这种中旨,文官是可以拒接的。
当然了,不是皇帝允许他们不接,而是他们自己搞出来的,玩的就是一个特殊。
除了文官之外,其他人就不行,尤其是武将是没有权力拒绝中旨的。如果他们拒绝,那就是抗旨,这个罪名可是十分严重的。
除了中旨以外,剩下的就是圣旨了。
这个就比较重要了,通常都是关于朝廷的事情。皇帝如果让内阁拟旨,那么就会加上内阁的印章,到时候再传令下去,这就会成为一道圣旨。
但是如果不经过内阁,那就只能是中旨,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内阁不同意呢?
这就有了封驳。就是皇帝的旨意,到了内阁之后被打回来了,没有人会尊崇,就没有办法形成圣旨。如果你发中旨,下面的人还是会拒绝。
所以如果皇帝和内阁的意见不同,甚至爆发了矛盾冲突,那就是大事情。
但是如果皇帝和内阁的意见相同,那么下面的人没有什么反抗的余地。
现在这件事情,皇帝已经和内阁大学士们商量完了,也就是说内阁和皇帝达成了意见一致,下面的人只需要听命执行就行了。
如果下面的人想要反对的话,也可以上题本抗议一波,但是朝廷搭不搭理他就不一定了。
所以剩下的所谓的征求意见只是走一个形式罢了,这件事情已经没有其他人说什么的余地了。
“那就按照诸位爱卿说的办吧。”朱由校笑着说道。
此时此刻,朱由校很愿意让他们来操办这件事情。因为如此一来,这就把自己的事情变成了大家的事情。这样做起来人就更多了,量也更大,难度就更小。
这种事情前世朱由校也见过,通常情况下都是公司遇到什么困难了,老板就会这么干。
一句话就是,老板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公司困难了,大家共度时艰。
但是公司赚钱的时候,老板开跑车找会所嫩模的时候,跟你可就没什么关系了。
朱由校现在干的也是这件事情,那就是把自己要成立内务府的事情变成了内阁来做。
即便是有人反对或者攻击,那么针对的也会是内阁多一些,自己能够从容的脱身,甚至可以站在一边当裁判。这么做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韩礦几个人听了朱由校的话,躬身说道:“是,陛下。臣等回去就办。”
1...6263646566...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