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现在自然没有人敢小看当今的陛下。
在所有臣子参拜之后,朱由校抬手说道:“诸位爱卿免礼。”
目光在所有臣子的脸上扫过,朱由校心里面比较严肃。
作为一个帝王,手下一定要有自己的臣子,无论他是忠还是奸的,因为你需要他做事的时候,他会为你去办事。
崇祯皇帝失败就失败在这个上面了,没有人替他作事,哪怕他杀了很多人都没有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就是傀儡,当你听话的时候他们会遵照你的旨意去办;当你不听话的时候,你的圣旨就是一张白纸。
皇帝最好用的人就是东厂和锦衣卫,可是管理这个天下、富强这个国家,光靠东厂和锦衣卫可不行。他们只能够帮忙稳住皇帝手中权力,皇帝想靠他们治理国家没戏。
所以皇帝必须在朝堂上有自己的臣子忠心于自己,至少不能让所有臣子都抱团。
皇帝要把握好朝堂上的平衡。
朱由校现在就准备刷一波声望了,收买一波人心,至少要让一部分人成为自己坚定的支持者。
“昨日上午内阁次辅大学士徐光启向朕进谏,可能是怕朕不听,所以他没有上题本,而是向朕面陈的。至于说了什么事情,徐爱卿,你当着所有臣子的面再说一遍吧。”朱由校看着徐光启笑着说道。
这就是在给徐光启一个高光的时刻了,让所有的臣子都知道,徐光启是多么一个正直无私、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
到时候徐光启的那帮门徒就会帮他宣传,然后带上自己这个陛下。
朱由校想的的没错,就是带上自己,想让他们直接去宣传一个皇帝这难度比较大。
但是臣子就不一样。他们全部都是臣子,所以他们会宣传自己,出于自己自身利益的角度,他们会不遗余力的宣传。
所以作为一个皇帝,你要学会玩捆绑,学会蹭热度。
最后达到什么效果呢?
民间说这个官是忠臣、贤臣,那么宫里面的那一位就是明君;不然的话他只能是奸臣,宫里那位也只能是昏君。
只有做到这个程度,皇帝的名声才会好。
至于说办报纸引导舆论,朱由校也想过,但是他觉得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首先,大明朝物流系统慢、运输难,报纸的传播就是一个问题,只能在京师小范围传播。
即便报纸能够传播开来,这天下的读书人掌握了话语权,报纸谁来编写?
还不是他们这些臣子及其门徒?他们编写的还不是他们自己说的话?
办报纸反而更利于这些人传播他们的想法。
如果派一群太监或者自己的心腹去弄这个报纸,那这个报纸在民间会是什么风评?
到时候天下的人还会相信这个报纸上的内容吗?
何况基层的百姓都是不识字的,报纸甚至要当地的读书人读给他们听。到时候你觉得这些读书人他们会怎么读?
朱由校觉得要是自己的话,每一次报纸来的时候,自己都会拿着最新的报纸召开一场演讲会议,指责报纸上哪里写的不对,宣传一下自己的思想,还怕没有东西讲?
这样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提高了自己的名声,至于报纸上想说的东西关自己屁事?
只不过,所有问题终究绕不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
如果自己不能够把人的问题解决好,想任何的招数都没有什么用,因为那不是问题的核心。
在朱由校胡思乱想的时候,徐光启已经站出来把自己的想法再次说了一遍。
“京城在编练新军,辽东也在花钱,各地天灾频繁,朝廷正是用钱的时候。国用不足,朝廷各个地方银钱都紧缺,故臣提议,请陛下暂停宫里的营建。”
这一次徐光启目的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晰,说的非常好。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显然知道他回去又做了准备,估计这是准备上一个题本了。
不过这样也好,免得自己再说其他的了。
所有臣子都不敢置信地看着徐光启,谁也没想到徐光启居然敢说这个话。
让陛下停下宫里面的营建,把钱拿出来用在国库或者用在其他关键的地方,这对臣子他们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国家有钱用了,用的是陛下的私房钱。
在臣子们看来,陛下哪来的私房钱?天下都是陛下的,所以陛下的钱也必然是天下的。
从道理上,这说得通,但事实上呢?
这天下是皇帝的吗?
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想过,但是这个建议却不是谁都敢提的。因为皇帝对这个套路非常非常的反感,谁敢提出来都会被皇帝呵斥,甚至会惩处。
所有人自然都明白这一点,大家再看向徐光启的目光就不一样了。
虽然不至于改变他们对徐光启的印象,但是不少中立的臣子对徐光启的好感却增加了。
甚至不少在以前对徐光启抱有敌意的臣子,此时开始态度也有所转变。
这其实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关于徐爱卿的意见,朕昨日回去想了一夜,今日想问问诸位爱卿的意见。”朱由校看着臣子们问道:“爱卿们有什么想法尽可以畅所欲言,朕皆听之。”
其实这事朱由校现在就可以自己做主,但是他不能么这么做,他要把这件事情做大让更多的臣子们参与进来。
等到事情做成了,他们就全部都是这件事情的参与者,全部都有功劳。到时候他们就会很主动的把这件事情宣扬出去,甚至都不用朱由校操什么心。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85章 昭告天下
朱由校的话音落下之后,下面的臣子们面面相觑,略微有些僵硬的站在原地。
一时之间,这些臣子不知道该怎么找到自己的立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家的陛下说的暂停宫中营建的这一番话,是想看一看他们彼此的态度让他们站队,还是陛下自己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在没有确定皇帝的态度之前,在场的臣子们实在是不知道怎么选择,万一选错了,后果不是他们能承担得起的。
尤其是崔呈秀等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以朱由校的想法为基调来进行自己的一些说辞和做法,在没有弄清皇帝的心思之前,他们实在是不敢再开这个口,因为徐光启的身份实在是太特殊了。
在场的人都知道徐光启的身份,徐光启这人原本并不突出,也并不是朝中的重臣,地位也不高,是陛下一手将他提拔起来的。也就是说,徐光启是陛下的心腹。
一个由陛下的心腹提出来的意见,通常都是陛下想要做的事情,大家跟着支持就好。
可是这一次的事情和以往不一样,这明显是徐光启在向陛下施加压力,这在以前都是东林党才干的事情。徐光启这是要干什么?
一时之间大家就有一些摸不准了,谁也不敢妄加揣测。
所以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不少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了几位内阁大学士的身上,想要看看他们怎么说。
这也是之前几件事情的后遗症,朝堂上的臣子都不太敢说话了。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大臣都不敢开口的,比如孙承宗。
这件事情孙承宗并不知道,因为发生的时间太短,宫里面也没有什么人往外泄露消息,所以孙承宗不知道徐光启在朝会之前就向朱由校提了这么一条建议。
但是现在听到徐光启的建议之后,孙承宗就觉得请求陛下暂停宫中营建这件事情是一件好事。
朝廷没有钱,这是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辽东在用兵,天下各地的饥荒也比较多,朝廷需要花钱的地方也特别多,如果能暂时把宫里面的营建停下来,让皇帝把钱拿出来花在其他的地方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相比较其他人,孙承宗考虑的就不那么多,于是他向前走了一步,朗声称赞道:“陛下,臣以为此举大善。”
“如此作为,可让天下知道陛下仁慈爱民之心,也可以缓解朝廷用度的紧张,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只不过会委屈了陛下,臣等心中有愧。等朝廷宽裕了一些,一定为陛下将宫殿好好营建一翻。”
孙承宗站了出来之后,好多臣子如若顿悟般,立刻知晓了方向。
这是徐光启提出来的建议,陛下的老师孙承宗带头赞同,那么就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于是又有不少人站出来附和了。
“陛下,臣以为此举大善!”
“臣附议!”
尤其是崔呈秀,他向前走了一步,声情并茂的说道:“陛下此举,大仁大义、爱民之举。天下百姓如果知道,必然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沐浴皇恩。”
“此等举措,陛下上可越历代君王,下可为后世帝王之楷模,实在是千秋万代之幸事!”
这一番马屁拍的让所有人都不忍直视,连朱由校都多看了崔呈秀几眼。
倒不是因为朱由校觉得崔呈秀说的不好,也不是觉得他马屁拍的太恶心,而是觉得崔呈秀说的实在太好了。
崔呈秀这个人果然没用错,是个有眼光的人,朝堂上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朱由校做这一次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刷声望。所以崔呈秀这样拍马屁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好事情。
要知道很多皇帝的好名声是怎么来的?
还就是刷出来的,被人一些人硬吹出来的。比如后世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十全老人,那就是彻彻底底的自己和臣子们吹出来的。比较起来,十全老人比起他的老子还是差多了。
所以在朱由校的身边也要有这样的臣子,崔呈秀就有这样的潜力。
于是朝堂之上全都出现了跟风的意思,不少人都学着崔呈秀开始拍马屁,那马屁拍的是天花乱坠。
“陛下实乃千古第一帝!”
“万世之楷模!”
要不是朱由校事先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恐怕都觉得他们要把自己吹捧成最牛逼的皇帝了。
“行了,朕只是做了一些帝王该做的事情。”朱由校在心里忍住了笑,摆了摆手打断了这些人的马屁,才说道:“昨日徐光启说这些话的时候,皇后也在。回到后宫之后,皇后对朕多有劝诫,甚至还说她愿意削减后宫的用度。朕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得此贤后,朕心甚慰。”
说着,朱由校突然说道:“念吧!”
站在一边的陈洪立马会意,连忙向前走了一步,伸手展开了一份圣旨。
大臣们见到这一幕,心中明白,原来陛下这是早就做出了准备。同时他们心里面也庆幸,幸亏刚才自己没有站出来反对。
于是臣子们在几位内阁大学士的带领下,全部都跪了下来,准备听这一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三皇治世,五帝分轮,尧舜正位,禹汤安民。帝者,以牧养生民为社稷。自太祖成就大业,定鼎中原,奉天承运,是为天子;传十五帝,享国祚二百余载。”
“今传之于朕,幼年继位,如履薄冰,恐有负先帝之托,当体上天好生之德,循加万物,君明则臣举,朝野同心也。”
“今内阁大学士徐光启,上体朕心,下怀藜庶,谏言于朕。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纵观古之帝王,贤良者,无一不知人纳谏,朕欲效仿之。”
“宫中营建,皆停之;所余之物料,尽数交于工部,用于各地兴修水利,助百姓增产丰收。今朕诏告大明天下百姓,自今日始,凡大明百姓有居无定所者,朕绝不兴建新宫。”
“此言天地可鉴,众臣督之,钦此。”
听了朱由校的圣旨,所有人都被震的说不出话来了。
原本大家以为陛下只会同意徐光启的建议,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了。
没想到陛下直接来了一个更狠的,昭告天下,凡大明百姓有无居所者,陛下就不营建新宫。
这样的话一出来之后,瞬间就有人意识到不妥了,其中就有徐光启。
徐光启连忙说道:“陛下,朝中虽然国用紧张,但一旦朝中用度宽裕,陛下的宫殿必然是要新建的。陛下的宫殿是大明的威望所在,此举不妥,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徐光启开口之后,其他人也全都开口了,大声的说道:“请陛下收回成命。”
看了一眼徐光启,朱由校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从真心说出来的,还是有其他的考虑。
但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徐光启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时机和分寸拿捏的都非常棒。
朱由校直接站起了身子,面带严肃的说道:“朕少年登基,有赖朝堂之上各位忠正之臣辅佐。然朝廷积弊丛生,国用不足,百姓苦不堪言,边关将士亡命于外,朝中臣子殚精于内,朕怎么忍心以建造自己的新宫?”
“朕意已决,尔等奉诏而行,勿复再言。”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也没有坐回去,静静的站在那里,面无表情的看着所有的臣子。
见他们还不接旨,朱由校大声的说道:“难道你们想抗旨不成?”
所有人听了这句话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不过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却开口了,“臣等遵旨。”
有了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带头之后,其他的人也知道怎么做了,于是连忙躬身说道:“臣等遵旨。”
听到他们这么说之后,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重新坐回了自己的龙椅,温和的笑道:“这道圣旨昭告天下,传诸于天下各个衙门,让天下各衙门宣扬于百姓。朕要让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朕是爱护他们的。”
“臣等遵旨。”所有人再一次答道。
这件事情必然是要昭告天下的,让所有人都知道,相信臣子们也会不遗余力,因为这一次是他们一起做出来的。
因为前面的事情,朝堂上剩下的这些官员在士林和民间的风评也不怎么好,这一次也是他们自己想要刷声望的时候。
有了这次这么好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那就退朝吧。”朱由校笑着站起来身子,向后面走了出去。
听着身后传来的叩拜之声,朱由校觉得似乎比之前几次退朝时的叩拜声音都大了不少,于是他的脚步也更轻快了。
事实上朱由校大概也能够明白,那就是朝堂上这些臣子对自己这个陛下的印象有所改观了。
前一段时间,朝堂上的气氛实在是太紧张了,搞得很多臣子都不知道该去如何做事情了。他们甚至也不敢开口再说什么,生怕自己这个皇帝会牵连到他们。
长此以往的话,就会形成一种风气,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从而会把朝堂上的风气倒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是朱由校绝对不会允许的。
回到了乾清宫之后,朱由校并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去了坤宁宫去见张皇后。
朱由校要把这件事情和张皇后说一下,因为接下来会有人吹捧张皇后,自己要让她做好准备。
当然这件事情也不是主要的,而是一个顺带的事情。
这一次的事情之后,朝堂上的局势算是安稳了下来,大臣们可以用心做事了,自己暂时也不需要在朝堂上搞什么事情了。
朱由校这一次过去坤宁宫,主要是想准备开始自己的下一步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86章 国丈和内务衙门
“皇后娘娘,陛下来了!”身边服侍的小宫女笑脸盈然的前来报信。
因为陛下来皇后这儿,对皇后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自然有人高兴,跑过来报喜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张皇后正在看书,听闻陛下来了,连忙放下手中的书。
对于朱由校来的到来,张皇后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对于自己在皇宫里面的生活,张皇后是十分满意的。
首先,陛下是一个很好的男人,长得挺好看的,对自己也足够好,说话都很温柔。想到这里,张皇后就脸泛桃花,眼睛中都带着小星星。
其次就是陛下一直都在为自己这个皇后考虑。暂停宫中营建的事,陛下要把自己捎上,张皇后当然知道这是陛下的好意。
现在陛下还在朝堂上公开夸奖自己,这样的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张皇后就更加感激朱由校了。
现在她听到朱由校来了之后,连忙带着人,笑着就迎了出去。
看着走出来就要参拜的张皇后,朱由校伸手把她给搀住了。
伸手拉着张皇后的手,看着她一双温柔明净的眼睛,朱由校笑着说道:“宝珠何必如此?咱们夫妻一体,朕以后会经常过来的,不用每一次都搞得这么麻烦。”
说着朱由校伸手揽住了张皇后的腰。
张皇后脸上飘起淡淡的红晕,不过还是将自己的身子向朱由校的怀里面靠了靠。
“陛下来了,妾身心中欢喜,自己就跑出来了。”张皇后歪着头看着朱由校俏俏的笑道。
张皇后的脸上带着几分促狭,搭配上她姣好的面容,看着真的很舒服。
朱由校不禁感叹,果然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
拉着张皇后走进了宫里,朱由校开口说道:“朕今日过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和宝珠商量一下,前面的事情宝珠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陛下,妾身已经知道了。”张皇后点了点头,柔声说道:“陛下对妾身这么好,可让妾身怎么做呢?”
朱由校抱着张皇后,将她放到自己的大腿上,开口说道:“咱们夫妻一体,朕对你好不是应该的吗?宝珠不也应该对朕好吗?所以呢,以后就不要说这样的话了。”
“那妾身努力,早日给陛下生个皇子吧。”张皇后红着脸低头说道,声音低不可闻。
要生儿子吗?
朱由校心里面有了这样一个问号。可是自己还是一个宝宝啊,不过看着宝珠期待的眼神,自己也不能够拒绝她的话。只是宝珠年纪还小,自己要小心一些。
“这样当然是最好的了。”朱由校爽朗的笑道。
“朕今天过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和皇后商量一下。国丈这些日子都在忙什么?”朱由校看着张皇后,开口问道。
听到朱由校这么问,张皇后的心里边就有些紧张了,这是问到自己的父亲了。
虽然不知道陛下要做什么,可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张皇后都知道,这让陛下给关注上,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
因为一旦被陛下给关注上,有一半的机率是升官发财,而另一半的机率则是满门抄斩。即便不是满门抄斩,至少也是充军发配。
“陛下,可是我父亲做了什么不妥的事情吗?”张皇后小心翼翼的问道,同时有些急切的开口:“陛下,如果真的是家父做错了什么事情,还请陛下网开一面。惩罚是肯定要惩罚的,但是还请陛下不要太严厉。”
看着张皇后委委屈屈的模样,朱由校伸手把她拉过了起来,宽慰道:“行了,不是犯了什么事情,是好事情。朕有件事情想让国丈去做。”
原来不是坏事情。
但是张皇后依旧十分的担心,因为如果自己的父亲为陛下做事情,那么很可能会让一些人不高兴。
另外非常关键的一件事情就是,父亲能不能把事情做好?
如果父亲不能够把事情做好,那么也可能会让陛下不高兴。
有自己在,能够保自己一家富贵安康,父亲没必要去掺合这些事情。
即便是将来也是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自己是太后也能够保自己家。可以说家里出了自己这个皇后之后,自己家两代人甚至三代人都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们根本没必要冒什么险。
现在陛下要让父亲去做事情,张皇后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拒绝,可是她也知道不能开口。
“不知道陛下想让我父亲去做什么?”张皇后再一次小心翼翼的问道,同时眼中也带着几分忧虑。
她心里边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拒绝陛下,要不说父亲能力不行?
“事情是这样的,之前不是说停了宫里的营建,你也说要削减宫里的开销?朕就让人查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宫里边的猫腻真的不少。采买的人上下齐手,宫里的很多花销,有一大半都进了这些人的腰包。”
“原来并不是朕花的太多,而是都被他们给拿回自己家去了。你说朕能不生气吗?”朱由校沉着脸说道:“所以朕就想着整顿一下他们,然后把他们贪污的钱都拿回来。”
张皇后微微蹙眉,面色带了些愁绪,有些迟疑的问道:“陛下想让我父亲来做这件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
见到朱由校点头,张皇后的心里边就有些发慌了。
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成色,张皇后心里清楚得很。这种事情绝对不是自己的父亲能够玩得转的,关键是得罪太多人了,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看着朱由校,张皇后苦笑着说道:“陛下也太看得起我父亲了,他哪能做这个啊!”
对于张皇后的老爹,朱由校自然是有了解的。
她的老爹叫张国纪,花钱给自个儿弄了一个监生,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只不过张国纪考科举的能力不怎么样,这些年一直也没有什么效果。
原本的历史上,天启皇帝对自己的这位国丈并不怎么待见,这从不给张国纪封阶就能够看得出来。
按道理说,皇帝的老丈人基本上都能够得到一个伯爵的爵位,这是大明爵位的最低等级,如果是受宠的也有可能会被封为侯爵,比如像弘治皇帝的两个小舅子。更何况那还只是小舅子,不是老丈人。
1...6162636465...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