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这件事情本身也是瞒不住人的,何况朱由校也没想瞒着。
朝廷上下的官员们都认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沈庭筠很得陛下的信任。
同时也有一些人知道,这是沈庭筠拿出来的东西让陛下满意了,于是无数人开始打听这份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件事情本身就十分的敏感,现在又出了像这样的情况,自然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这个消息不是谁都有资格能拿得到的,但是星星点点的还是露出去了不少。
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关于教导学文这一方面。
反对者他们攻击的点,其实也是朱由校早就想到了的,那就是沈庭筠的这个书院并不是以教导儒学为主的。
沈庭筠的设想里,书院教导了很多学科,甚至还包括法律,这就代表着这里边有法家的东西存在。
虽然现在谈什么诸子百家已经不合适了,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了,但是可以用这个来扣帽子啊。
于是无数人朝着沈庭筠用力气,要知道这个大帽子可是可以压死人的,同时也可以团结读书人对付沈庭筠,同仇敌忾,甚至将来可以把和沈庭筠一起的人全都打上这个帽子。
也有人准备将书院的那些学子也扣上这个帽子。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在官场上还是在学术界,要将沈庭筠这些人排斥到主流圈子以外,让他们没有一点点生存的土壤。
对于反对者的这种操作,朱由校也没去管,因为有人会料理他们。
玩这一套,朱由校自己并不擅长,反而是徐光启他们更擅长。
果然,徐光启他们很快就开始反击了,无数人开始上题本,开始在学术界发起了“什么是儒学”的辩论。
甚至有人玩起了“什么样的儒学,才是现在的人需要学习的儒学。”
有人高喊出“天下的著作这么多,都是各个朝代人自己著述的。但我们是大明朝,我们需要有选择的去学,不可能把所有人的东西都拿过来学,因为这里面有好有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旗号。
朱由校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面大概也明白了徐光启他们要干什么。
这就是摆明了徐光启他们要自己编写教材了,应该是他们几个人一起搞出来的。
这件事情朱由校自己没有提,但徐光启他们还是想到了。
不过对于编写教材这件事情,朱由校还是非常关心的,因为朱由校不可能任由徐光启他们去把他们自个儿的思想灌输到书院之中去。
无论是李贽的思想,还是徐光启的天主教思想,都不行。
大明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在一定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这件事情还没到自己插手的时候,先让他们互相吵一吵吧,反正到最后也吵不出来什么。
等到事情闹腾到自己这里来的时候,自己再出手也来得及。
朱由校正坐在桌子前面,嚼着蜜饯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陈洪轻轻来到了朱由校的身边,躬着身子轻声的说道:“皇爷,皇后娘娘来了。”
皇后?
这让朱由校一愣,他没想到张皇后居然会到这里来。
不过朱由校大概也能理解小女孩的心思。刚刚结婚,新婚燕尔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
说起来自己有两天没过去张皇后那了,小姑娘怕是感到落寞了。
“让皇后进来吧。”朱由校眼中带着笑的说道。
很快张皇后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看得出来她有一些兴奋,似乎还有一些紧张。
见到朱由校之后,张皇后连忙俯身,柔声道:“参见陛下。”
朱由校笑着从龙椅上走了下来,径直来到张皇后的身边,轻轻地拉住张皇后柔嫩的小手,语气温柔的说道:“宝珠你怎么过来了?”
听到朱由校叫自己的小名,张皇后的双颊刷的一下腾起了两抹粉色的飞霞。
有些害羞的看了一眼自家陛下,张皇后咬了咬嘴唇,说道:“妾身看看……看看陛下,陛下这两天都在忙,妾身有些担心陛下。”
朱由校看着张皇后娇羞的样子,笑了笑,然后拉着她的手走到了大殿外面。
他抬头看了一眼外面晴朗的天色,转身对张皇后说道:“今天的天色不错,既然宝珠过来了,那就陪朕走一走。”
对于朱由校的这个提议,张皇后自然是没得说的。
原本她是不应该过来的,毕竟这么过来是有一些跋扈的味道在里面。可是现在大家都是刚刚入宫,争宠和巩固地位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张皇后身为皇后担心自然要多一些。
对于张皇后的担心和顾虑,朱由校是知道的,所以他选择领着张皇后出去转一圈,让所有人都看一看。
这个时候陈洪在一边走了过来,小心翼翼说道:“皇爷,那百工院那一边,奴婢去吩咐一声,告诉他们今天皇爷不过去了。”
说着,陈洪有些歉意地看着张皇后。
这话实在是不该说,现在正是皇帝和皇后你侬我侬的时候。自己来这么一嘴,实在是有些破坏气氛,最关键的是太容易让皇后记恨了。
在这皇宫里面如果让皇后娘娘记恨,自己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张皇后倒是不以为意,只是自己来的太突然了,所以对着陈洪微微笑了笑。
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行了,推什么推。朕带着皇后一起过去,你去告诉他们一声,朕和皇后一起去。”
说着朱由校转头看向张皇后开口问道:“朕要去百工坊看看,皇后愿不愿意跟朕一起去?”
抬起头看着朱由校,张皇后脸色有些微红的说道:“只要是和陛下一起,去哪里妾身都愿意。”
朱由校看着张皇后的样子,脸上闪过了一抹诧异,同时心里面真的有一些心动,于是伸出手抱了抱张皇后。
这一下张皇后的脸就更红了,用一种喃喃的声音说道:“陛下,这还有人看着呢。”
四下看了看,最后朱由校的目光落到了陈洪的身上,“你看到了吗?”
陈洪顿时有些无语。
你说你们两口子秀恩爱,我一个太监本身就已经被你们秀了一脸了,居然还让我回答这样的问题?
不过陈洪还是陪了一个笑脸说道:“皇爷,刚刚风大,奴婢迷了眼睛,现在什么都看不见。”
听到朱由校问这样的问题,张皇后更害羞了,轻声的开口道:“陛下……”
看到张皇后此时的模样,朱由校有一种想要带她直接回屋的想法。
这个时候了还去什么百工院?
不过朱由校自己也知道绝对不能那么干,如果真的那么干了,那就成了皇帝和皇后白日宣淫了。
一个好皇后的名声是要有的。
如果自己背上了昏君的名声,那么皇后的名声就要好一些,给臣子们一个希望,让他们有事去找皇后。
这可以作为自己和臣子之间的一个调和剂,就像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一样。
“行了,咱们走吧。”朱由校放开了张皇后,不过还是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张皇后想要把手拽出来,但是却没有得逞。
朱由校拉着张皇后的手,看着她,笑着说道:“咱们呢这是帝后情深,给他们做一个表率,让天下人都看看。”
听到朱由校这么说,张皇后便没有再挣扎,虽然有些不好意思,脸有些发红,但还是任由自家陛下拉着自己的手。
皇帝带着皇后一起来到了百工院,这对百工院上下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情。
大家都没想到皇帝居然会带着皇后一起来,不过大家也意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帝真的很宠爱皇后,要知道这个地方寻常可不是谁都能来的。
“陛下怎么会带着皇后一起过来?”毕懋康脸上全部都是疑惑,有些迟疑的对身边的徐光启问道,他想让徐光启给自己一个解释。
看了一眼毕懋康,徐光启只是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自己怎么给他解释?
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见他还是盯着自己,徐光启只好有些无奈的说道:“陛下和皇后情深是我等臣子的福分。”
毕懋康转回头,他也知道徐光启这是在瞎说。
徐光启身为内阁次辅,按道理说他应该是很忙的,平日里也没空到这里来。
但是徐光启实在是放心不下,所以他一有空闲就抽空到这里来。
今天陛下要过来,所以徐光启也跟着过来了。
现在徐光启也掌管着户部,最近正在研究怎么样育种。他已经选定好了几处皇庄,也让人平整土地了,准备开始培育农作物的种子,然后推广。
在徐光启看来,首要推广的就是番薯。这是一个好东西,如果今年试种成功,那么明年他就会大规模的推广。
另外徐光启也从朱由校那里得到了几种新的种植手法,比如择优育种和杂交。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但也算是给徐光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只不过现在天时不到,不然的话徐光启就会一心扑到这上面去了。
用朱由校的话说,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天下的百姓也好,军队也好,官员也好,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心思做事情。
即便是骂街,那也要吃饱饭才有力气骂街。
对于这一点,徐光启特别的认同,同时他也关注着百工院这边。
用徐光启的话来说,在粮食准备好了之后,军队也准备好了,器械也要准备好,那么就可以开战了。
徐光启,看着挺和善的一个老头,但是挺黑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81章 兴建钢铁城市(求订阅!)
拉着张皇后的手走了出来,朱由校的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臣子。
他走到了徐光启和毕懋康的面前,伸出手轻轻的将跪在地上的徐光启搀扶了起来,温润的笑道:“诸位爱卿免礼吧。”
等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朱由校不动声色的又牵过张皇后的小手,笑着对徐光启说道:“爱卿,今日得空过来了?”
“回陛下,今日臣沐修,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做,就过来百工院看看。这里也做得很不错,毕懋康做得很好,一切都井井有条的。臣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了。”徐光启笑着说道,脸上尽是满意赞赏之色。
对于徐光启总是往百工院跑,朱由校心里面知道的一清二楚,这是自己乐于见到的。
不过有一件事情是需要自己要关心的,那就是徐光启的身体。
要知道徐光启也不年轻了,整日里忙碌着户部和内阁的事情,抽空还要往百工院这边跑,朱由校还真的担心徐光启两头兼顾会有一些吃不消。
于是朱由校面带关切之情,语气之中带了些许担心的说道:“爱卿还是要注意身体。朝事繁杂,朕离不开爱卿,爱卿一定要多多保重。”
朱由校对沈庭筠所赏赐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朝野上下,徐光启自然也是知道的。
现在听到朱由校的关心话,徐光启心里面略微感动,随后笑着道:“谢陛下关心,老臣知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然后才转头看一下站在另外一侧的毕懋康。
在徐光启的面前,毕懋康的资历比较浅、地位比较低,官职也上不得台面,所以他一直乖乖地站在侧后方看着徐光启和朱由校说话。
当然,毕懋康的心里面也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有一天,自己也要同徐光启这般和陛下说话。
以前毕懋康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和资历都不行。
在百工院这么长时间以来,虽然毕懋康的资历还是不行,但是能力却得到了非常大的开发。
同时毕懋康也认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推着自己往前再走一些的。
所以毕懋康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带着朕过去看一看吧!”朱由校温和的笑着对毕懋康点了点头。
“是,陛下。”毕懋康心中欢喜,答应了一声之后,连忙转身在前面带路。
朱由校牵着张皇后的手,穿过一个满是各种大型工具的院子之后,有一个非常空旷的大广场蓦然跃入众人眼中。
毕懋康指着地上的一些旧痕迹说道:“陛下,这里之前就是炼铁厂。”
朱由校点了点头。
这个地方朱由校是知道的,因为这里是百工院最早建立的一个生产基地。
作为一个从后世来的人,朱由校心里面很清楚,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那就是万物基于钢铁。
如果钢铁练造不过关,那么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用谈,放大了说,就是材料工业支撑起了其他的工业。
无论你的设计多么的精妙,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支撑,你也就是做不出来。
在大明朝,钢铁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大明朝的钢铁产业就已经很发达了,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尤其是产量。
可能少数精端钢铁的炼制还是不行,但是在钢铁的整体质量上,大明绝对是全世界最好的。
比如像大马士革钢,那肯定是比大明的钢铁要好,但是锻造难度大,对铁矿的要求极高,产量也非常低,没有大规模使用的价值。
大马士革钢这种东西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
当然了,在特定的时候会有特定的作用,类似大马士革钢的东西也要发展,但不是现在。
四下看了看,朱由校笑着说道:“这里看来已经拆得差不多了。”
“回陛下,的确已经拆的差不多了。该搬的东西都已经搬走了,臣已经让人准备选址建造新的钢铁厂了,全部采用这一次新研发出来的工艺。”毕懋康眼中充斥着希望,同时也带着跃跃欲试。
朱由校点了点头,转头看向了一侧的徐光启开口问道:“户部有这么多银子吗?”
要知道建造一座全新的钢铁厂,是需要大量花钱的,这一点朱由校的心里面很清楚。
从选址到建设,然后到投产,每一项都是要烧钱的,没有大量的钱财投入是绝对不行的。
这一次百工院弄出来的炼造钢铁的方式,其实就是后世的高炉。当然并没有后世那么高精尖,只是土高炉。
但是都会极大的提升产量和钢铁的质量,具体的技术朱由校没有看,但绝对是现在整个大明的科技结晶,集中了钢铁行业的所有高精尖技术,同时还有百工院自己开发出来的独家技术。
对这方面,朱由校也不是很了解,但自己看过投产之后的数据。
按照毕懋康的设计,这将是一个年产五万吨的钢铁厂。
朱由校计算过,现在大明的每年钢材产量大概在1800万斤左右,这里的斤指的是明代的斤,也就是16两,换算到后世的计量单位,大概就是14,400吨。
而毕懋康要建造的这个钢铁厂年产量是5万吨。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个钢材厂一旦建成,那么产出的钢铁量就是大明一年全国产量的三倍还多。
当朱由校看到这个计划书的时候,差点没把自己的下巴惊掉了。
这当然和后世没有办法相比,因为后世年产量动辄就是百万吨,可是这是什么时候?
在同时代这绝对是了不起的存在!
为了解决运输的问题,毕懋康直接提出了在有铁矿和煤矿的地方进行建造。
同时毕懋康还研究出了煤炭的脱硫技术,虽然不太成熟,但是勉强也能用。
除此之外,在炼制好钢铁的时候,就使用木炭。
总之毕懋康提供给朱由校的是一份完善可行的计划,在第一期就需要投入百万白银。
一旦这个钢铁厂建成,那么这就将是重新建造一座城市,会汇聚大量的人,无论是来这里做工的,或者是来这里做生意的。
这简直就是后世的钢铁城市。
这个时代的技术并不发达,很多事情都需要人工去做,所以这个大钢厂必然会用到非常非常多的人。
当时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朱由校久久不语,然后就把毕懋康送到了徐光启那里。
结果可想而知,徐光启这个小老头对这个计划是十分的赞同并且支持,
用徐光启的话说,一旦朝廷可以炼制这么多的钢铁,就可以用来打造更多的兵器和铠甲,同时还可以制造更多的农具。
这对大明朝上下都是好事情,还可以促进挖矿业的发展。
如果把这些钢铁卖了赚钱,也能为朝廷增加收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同时在朱由校的指导下,百工院那边还搞出了水力冲压机,使用水力冲压机来锻造盔甲,效果非常的好。
当下的钢铁不合格,需要更加多的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完成一次冲压。
倒不是说现在锻造的钢铁不好,而是柔韧度不够,不适合进行冲压,想要进行冲压就需要重新调整,比起建造新的钢铁厂更麻烦。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朱由校第一次见到了大明打造的板甲,是由水力冲压而成的。
最后是朱由校听说过一句话,抛开重量谈防御就是耍流氓。
但是板甲在同等的重量之下,的确有更好的防御力。关键是它能够通过水力冲压机大规模的、快速的量产,这是普通的盔甲制造比不了的。
刀枪剑戟也是一样,全部都可以冲压一次成型,制造的速度还非常快。
在得到这样的结果之后,朱由校就有些拦不住了,这个政策得到了徐光启的支持。
等到朱由校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完,徐光启就已经把这个政策提交到了内阁,然后就得到了孙承宗的支持。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政策就在内阁那边通过了。
现在这里已经拆了,外面已经开始选址建造新的钢铁厂了,具体选址还没有定下来。
不过朱由校估计也就是那么几个地方,北京城附近有铁有煤的地方并不多,但是其实也不少。
可以放眼到河北省去,后世的河北省,反正朱由校觉得徐光启他们肯定会选一个好地方。
这件事情朱由校自然也是支持的,他一直担心的就是银子的问题。
要知道朝廷上下的开销可不小,虽然前一段时间自己抄家得了一些银子,但是越往后的开销就越大。
无论是辽东还是西北,那里都将会成为十分庞大的烧钱区域。
“回陛下,户部的银子暂时够用。”徐光启开口说道。
不过徐光启有一些犹豫,想说什么又怕刺激到朱由校一样,没有继续说出口,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看着徐光启这个模样,朱由校自己先笑了,看着徐光启说道:“爱卿有什么话但讲无妨,朕虽然不敢自诩明君,可是这虚心纳谏还是能够做到的。”
“是,陛下。”听了朱由校的话,徐光启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一样,面容严肃地说道:“陛下,国用不足,朝廷各个地方都缺钱。京城在编练新军,辽东也在花钱,各地天灾频繁,朝廷正是用钱的时候。臣觉得是不是把宫里的营建停一停?”
说完这句话之后,徐光启就不再开口了,躬着身子低着头就那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这句话出来之后,在场的人全都不吱声了,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了脖子,又像是被瞬间冻僵在了原地。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182章 请陛下暂停宫中营建
听了徐光启的话,朱由校脸上倒是没有什么不高兴的神色,而是笑眯眯的看向了他。
朱由校当然知道徐光启口中所说的宫中营建是什么意思。
这件事情其实也不是自己的锅啊,真要追的话,正好能追到自己爷爷万历皇帝那里。
在万历25年的时候,皇极殿、建极殿、中极殿三大殿和皇极、会极、归极,三门被焚毁。
自从那以后,宫中的营建就一直断断续续的在修这些地方。
期间皇帝和臣子们的扯皮也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几座大殿需要的木料需要从云南贵州深山之中采伐运出来,然后经湖广等地运到京城。这一路上可以说是花费甚多,死伤惨重。
自己老爹泰昌帝登基之后,皇极殿工程终于继续开工了,是老爹拿出了100万两的内库银子资助下推进了工期,但也仅仅只建到一半。
也就是说现在朱由校平日里居住、廷议、朝会所使用的地方只有原来三大殿的一半而已。
对于老爹泰昌帝掏内库修宫殿的这种行为,东林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支持的。
自从老爹上位之后,东林党就一直在忽悠老爹花内库的银子,动辄就是百万两。
老爹的内库前前后后出去了好几百万两,朱由校现在想想,甚是心疼。
甚至原本的历史上王化贞还在辽东那边搞,要100万两银子贿赂蒙古族让他们为自己卖命,这样的军事政策其目的也是让老爹再出百万两。
现在徐光启说这样的话,显然就是盯上了修三大殿这件事情。
事实上按照历史上正常的发展,到了明年这个建造也会停下来。
但是在天启五年到天启七年就会再一次重启,大明会在这两年投入600万两的银子,将这三座大殿建造完成。
后世很多人都说修三大殿是天启皇帝昏庸的表现。国家已经困难到这种程度了,你一个皇帝居然为了自己的舒适还花这么多银子修建三大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