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哪怕大明灭了辽东,这些人也不敢和大明翻脸,毕竟旁边还有一个林丹汗。
朱由校笑着说道:“爱卿做的很不错。朕有一件事情想要和爱卿商量。”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就把在张家口的所作所为和王在晋说了一遍。
当然了,抄家灭族的事情就没怎么提,主要提的是科尔沁事情。
听了这话之后,王在晋脸上顿时就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看了一眼朱由校,王在晋说道:“陛下,这件事情不能光让科尔沁来办,得让内喀尔喀也来,让他们一起来灭了朵颜三卫。”
“当年科尔沁支持朵颜三卫南下,现在正好把他灭了,咱们可以趁机收复大宁。只要占据了大宁,大明就有了一块前出的基地。到了那个时候,不论是用兵还是驻守,大明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看着激动的王在晋,朱由校却没有激动。
在朱由校的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一城一池的得失。
大宁这个地方曾经是宁王的封地,也是历史上非常一个著名的城市,只不过后来逐渐完蛋了。
大明军队后撤,抛弃了这个城市。这里面有明成祖朱棣的锅。
朱棣横扫漠北之后,觉得蒙古人已经不成气候,这个地方就没有必要再屯兵。其结果就是大宁后来又被死灰复燃的蒙古人侵占了。
大明重新占据大宁这个地方,朱由校没想过。他有另外一个解决的方法。
朱由校看着王在晋直接说道:“如果咱们把大宁占了,恐怕科尔沁和内喀尔喀会不干。”
他们肯定会不干。朵颜三卫的中心就是大宁,虽然他们的草原很广袤,地盘也很广袤,可是大宁这个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给了大明,朵颜三卫的草场就全都处于大明的攻击之下。
费劲巴力抢到的地盘,却在你的兵锋之下,这谁能安心?
虽然大家是合作的关系、是结盟的关系,可是这也不行啊。除非以武力压服。
可是朱由校可不想用武力压服,他需要一个新的合作方式。
(ps:书友群在简介哦!)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66章 实诚的熊廷弼
“到时候就不是他们说干不干的事情了。”王在晋看着朱由校,表情严肃的说道:“只要能够灭了建奴,这里就是我们说了算。他们的意见就不重要了。”
朱由校明白王在晋的说法,也明白他的想法,但是知道这不可行。
因为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辽东这个地方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随着小冰川期的到来,辽东会越来越冷,根本就没有办法大规模的开发,就没有办法移民过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想要统治辽东,其实很难。
而蒙古人他们要从北向南移,辽东这个地方肯定会被他们看上,双方说不定会爆发冲突。
这种情况要持续几十年,甚至小一百年才会有好转。像后来的那种闯关东,在这个时代基本是不可能的。
朱由校没有心思在北方纠缠,他需要尽快平定北方,然后将目光集中向南方、集中向海外,调动大明的国力去追寻其他的东西,而不是整日里和北方的这些民族在这里东拉西扯,因为没什么意义。
即便是需要向北,那也不是现在。所以朱由校没有王在晋的心思,也不想和他们在辽东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当然了,朱由校没有办法和王在晋解释。他说道:“如此做法还是不妥当,到时候北方还是要乱起来的。”
这件事情朱由校有过想法,因为他也了解过一些过去的事情,就比如当年的朵颜三卫。原本这些人还算得上是可以信任,是宁王手下的人,当初也帮助了朱棣,双方也曾经达成过协议。
朱棣就曾经同意过,让朵颜三卫的人在靠近大宁的长城一线以外地方放牧生活。只不过在横扫漠北之后,这里放着这些人,怎么看怎么别扭。于是之前答应的条件自然就不算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朵颜三卫怎么可能满意?
我们是出过力的,我们是立过功的,你不能这么对我们。
朵颜三卫几次上疏给明成祖朱棣,希望他能够同意朵颜三卫在靠近大宁的长城一线以外地方放牧生活,说白了就是要求朱棣执行以前的承诺。
那个时候的明成祖朱棣怎么可能会把他们放在心上,自然就是毫不犹豫的拒绝。
自从那以后,朵颜三卫就一直在向南渗透。一直到后来,朵颜三卫在科尔沁的支持下才达成了这个目的。
达成了这个目的之后,朵颜三卫这么多年不断扩展,整个广宁以西的大片地区全部落入了他们的手里面。
而现在他们这个部落也变得像墙头草一样,油滑得不行,对大明也没有什么信任,双方可以说是互相提防。
王在晋见到朱由校的态度坚决,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不过他想知道陛下要怎么做,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
王在晋说道:“不知陛下想怎么办?”
“朕想把大宁建造成一个三方共管的城市。”朱由校看着王在晋直接说道。
听了这话之后,王在晋就是一愣。
三方共管?
这个三方共管是个什么鬼?
难道是要把一座城市划分成三个部分吗?那不就失去了前出的机会吗?
一旦有了什么变化,朵颜三卫就可以从大宁直袭大明,这可不是好事情。
王在晋有些担心的说道:“如果让他们在大宁,那整个北方一线都会被他们攻击。这样很危险,是不是不太妥当?”
朱由校看着王在晋笑着说道:“临之以威,诱之以利罢了。”
事实上,朱由校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那就是在大宁这个地方给朵颜三卫他们建立一个三方共管城市。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交易的城市,是一个北方大家做买卖的地方。
在这里,大明将会不断的向草原出口自己的货物,用来赚取高额的利润。
草原能够把什么东西卖回来?
除了牛羊马匹之外,还有羊毛,毛纺织业也可以提上日程。到时候这些人赚了钱,自然也就老实了下来。
现在人口还不是很多,草场养活他们很容易,尤其是还有辽东大片的土地。
到了那个时候,整个蒙古和辽东就会成为大明的毛纺织基地,每年可以赚很多钱,就可以让他们屈服下来。这就是诱之以利。
至于说临之以威,那就更简单了,草原不敢打大明。
怎么做到这一点?
让草原看到大明有多强就足够了,这个他们很快就会看得到。
王在晋还是有些担心,不觉得朱由校的想法能够做到。
这都多少年了,大明和蒙古反反复复拉拉扯扯,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有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陛下想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陛下太年轻了,王在晋要想想办法劝说一下,却不知道怎么开口。
毕竟看陛下心有成竹的样子,似乎已经准备这么做了。如果王在晋非要劝说,不但没办法劝说,而且只可能惹陛下不高兴。
这可不是王在晋想要的事情。
“这件事情朕已经有了计划,你也准备一下,按照计划行事。”朱由校看着王在晋说道:“先把结盟的事情定下来。你去联系内喀尔喀,让他们准备和咱们商量这件事情。”
“朕马上就会把吴克善放回去,让科尔沁他们准备好。到时候准备一次三方会盟,决定好这件事情之后就开始行动。”
“至于熊廷弼那边,朕也会先见一见他,再制定一个计划。”
“是,陛下。”王在晋答应了一声。
这件事情的前期就是这样做的,按照王在晋的计划也是要这样做的,所以他就不准备再劝说。
至于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王在晋觉得肯定不会像陛下希望的那样发展。到了那个时候,王在晋收拾烂摊子的时候,那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王在晋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去攻击陛下,或者说是劝说陛下。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还是回去把事情办好比较重要。
王在晋离开了。
朱由校也知道王在晋不甘心。不过没关系,以后他就知道了。
这一次的计划很大,如果能够做好的话,辽东就能够安稳很多年。黄台吉想要再出来得瑟,基本上不太可能,只能被龟缩在辽东。
在山海关待了两天,熊廷弼就到了。
看着走在面前风尘仆仆的熊廷弼,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
虽然熊廷弼是一个文官,但此时已经不太有文官的样子。黝黑的脸庞,满脸的大胡子,说他是个武将都可以。
见到朱由校之后,熊廷弼连忙躬身行礼说道:“臣熊廷弼,参见陛下。”
朱由校看了熊廷弼一眼,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爱卿免礼吧。”
等到熊廷弼站了起来,朱由校才上下打量着他。
说起来君臣二人根本就没有怎么相处过,但外面却都知道,熊廷弼是朱由校的爱将,也是朱由校的心腹。
至于熊廷弼,心里面也是百感交集。
在辽东那个地方,熊廷弼也能感受到压力,也能够感受到陛下对他的支持。无论是钱粮还是什么其他方面,陛下对他都非常非常的支持。
这一次见到朱由校,熊廷弼心里面自然也是非常的感谢,只是一时之间有些不知道怎么表达。
朱由校看着熊廷弼,直接笑着说道:“朕已经让人准备了酒菜,爱卿陪着朕喝一杯。”
这话说的语气温和,口气随意,一看就是对心腹说的,也没有什么太客气的意思。
这种态度反而让熊廷弼心中大喜,陛下果然很看重他。
熊廷弼连忙说道:“是,陛下。臣遵旨。”
说完这句话,熊廷弼便恭敬的站在一边。
外间早就已经等着的魏朝便吩咐人开始上酒菜。
坐好之后,朱由校笑着说道:“这可是朕宫里面的好酒,爱卿要好好的尝一尝。”
“是,陛下。”熊廷弼连忙答应了一声,脸上带着笑容回答道。
君臣二人接下来便是闲谈喝酒,并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情,气氛倒也是轻松和谐。
等到吃过饭之后,残羹冷炙被撤下,茶水被端了上来,这才有了一点说正事的意思。
朱由校看着熊廷弼问道:“爱卿到了辽东之后,虽然一直有题本往来,可有些事情还是要当面说的才好。爱卿有什么要对朕说的吗?”
这话在熊廷弼听来,那就有的说了。
熊廷弼就把辽东的情况先介绍了一遍,主要说了一下眼前缺的东西,比如缺钱、缺人手,再比如下面的人人心不稳,辽东的人对朝廷离心离德等等。
熊廷弼说的都是实话,表情也很严肃。
朱由校看了熊廷弼一眼,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还真不是一个会做官的人,怪不得前世落到那样的下场。
就这么一问,你就这么直接说?
难道不应该说说以前的辽东是怎么样的?
你来到了有什么变化?你都做了什么事情?
现在的辽东情况怎么怎么好?
这样的改变都是皇帝带来的,先来拍一波马屁?
然后再说还有一些不足,哪里哪里不太行,虽然是小问题,但是解决了会更好?
这才是官场上正式的套路。
不过朱由校这种套路见得太多了,像熊廷弼这样,反而显得真实的多,很好!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67章 朕要发动统一战争!
仔细听熊廷弼把话说完,朱由校的心里面也有了底气,同时也有一些庆幸。
幸亏自己没有因为一点点胜利就乱来,不然的话,现在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显然在辽东这片土地上,很多事情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很多人觉得这里的百姓或许会抗拒建奴,毕竟这些百姓是大明的人。
事实并不是这样,这里的百姓相互交杂的非常深,很多时候你分不清他是什么人。即便能够分得清,环境如此恶劣之下,大家抱团取暖,很多时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恶劣的自然环境、官府不断的贪污、薄弱的地缘政,使得这里的百姓对大明对国家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好。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能够活下去,这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至于说谁来统治,倒没那么重要。
建奴学的不是蒙元,而是把另外一套东西运用得非常的熟练,那就是如何收买人心。
建奴在收买人心这一方面做得非常的好,所以大明辽东的统治基础并不牢靠。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澄清辽东的官员、给底层军户好处,这样才能够安稳住辽东。至于说如何改变,或者说如何改革,那这里面的学问就多了去了。
暂时朱由校没有这个打算,大明的破船还有三千钉,缝缝补补的还能够再向前走走。如果这个时候把船砸了,想要建一个新的船,很可能就没办法再向前走。
所以要先维持,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再把船砸了,再换船。
“任重道远啊!”朱由校看着熊廷弼缓缓地说道:“爱卿有这个意识很好。很多到这里做官的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个意识,总觉得自己能够高高在上。”
说这句话的时候,朱由校真的非常有感触。
因为大明后来国用不足,说白了就是朝廷没有钱了,那个时候的官员们也会想办法开源节流,只不过办法比较奇葩罢了。
比如取消驿站、让人下岗,这样就可以省一笔费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征赋税。
所谓加征赋税,有的时候是提升赋税的额度,比如让百姓多教一点;更多的则是今年把明年的收了,最多的时候甚至收到了十几二十年之后。
然后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让百姓再苦几年,熬过去就好了。”
结果却是利用这样的政策,官员们横征暴敛、地方士绅玩命地侵吞土地,使得很多百姓没有了土地、流离失所,遍地流民。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末年会有那么多流民的原因。除了天灾之外,更多的就是人祸。
熊廷弼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得。对于自己选定的这个人,朱由校更满意了。
原本朱由校还觉得原本的历史上有人说熊廷弼粗鲁、说他暴躁,心里面还有点担心。可是这次见到熊廷弼之后,听了他的话,朱由校可以肯定熊廷弼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辽东的百姓不稳,执政基础也不稳定,很甚至很多将领想的是不跟大明干,而是可以跟建奴干,谁给的好处多就可以跟谁干。
在这样的思想之下,根本没法打仗。这也是熊廷弼坚持守的原因,因为守还有的搞,要是打的话就没得搞了。
熊廷弼听了朱由校的话,心里面顿时就松了一口气。
他说的这些话其实详细说起来有一些离经叛道,如果这要是传出去的话,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
在到山海关之前,熊廷弼曾经想过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要不要和陛下说?陛下听了之后会不会不高兴?
他想了一路,也纠结了一路。如果陛下不高兴,说不定他老熊就会被处置,在辽东所做的一切就都完蛋了。
可是见到朱由校之后,熊廷弼还是没忍住。
陛下待他很真诚,还和他一起吃饭喝酒,这种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面对这样的帝王,熊廷弼觉得就没有什么必要有私心。如果不说,后果就很严重。所以熊廷弼就把这些话全都说完了。
结果也是好的,陛下没让他老熊失望。
看着熊廷弼,朱由校说道:“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了,回去好好干吧,朕会支持你的。日子还长,也不用太着急,这不是一日之功,朕不是急功近利的人。”
“是,陛下。”熊廷弼连忙站起身子,躬身说道:“有了陛下的支持,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如果有人闹腾,熊廷弼也可以下手处置。至于京城那边,如果有人看他不顺眼,有陛下在,他们也怎么不了他。
“说说眼前的事吧。”朱由校看着熊廷弼问道:“交给你的事情很有把握?”
听了这话之后,熊廷弼的面容也严肃了起来。
前几天他就已经接到了朱由校的密旨,知道了皇帝让他做什么。可是他没想到,皇帝这次居然亲自来了。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熊廷弼看着朱由校,小心翼翼地说道。
朱由校看着熊廷弼,笑着说道:“有什么该问不该问的?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朕虽然不会自诩明君,那是听听臣子怎么说,听听他们的建议,这个还是能够做得到的。”
“是,陛下。”熊廷弼答应了一声,问道:“陛下让臣牵制黄台吉,不知所谓何事?”
这件事情熊廷弼还不知道,朱由校也没有告诉他。
不过熊廷弼在这个时候问出来,倒也不是什么让人意外的事情。毕竟皇帝已经到了辽东,这显然就是要搞事情。
而皇帝交代他做的事情,那就是这次搞事情中的其中一个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可能会在无意中办了坏事,所以熊廷弼才会问。
同时他也担心这个事情陛下如果不想告诉他,那么就麻烦了。在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熊廷弼很小心。
朱由校笑了笑说道:“还以为你要问什么呢,原来就是问这个。那朕就和你说说。”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直接站起来身子对陈洪说道:“把地图挂起来。”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就和魏朝一起把地图挂了起来。
这幅地图自然不陌生,熊廷弼看了一眼就知道是辽东的地图,而且周围的态势也画得清晰明了,比起他的地图要好上不少。
熊廷弼没想到陛下还有这样的好东西,瞬间就动了心。
熊廷弼准备等到陛下说完事情,就把这件地图拿回家去。
朱由校握着杆子,指着地图对熊廷弼说道:“你看看建奴所处的位置,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他们都需要和人打仗。”
“向北方,他们需要走进密林山岭之中,那里可不好走。而且山林之中也不是他们想去就能去的,那里也有人。他们想进去也没那么容易。”
朱由校说的也有人,是指那一带的其他部族。其中有比较有名的、后世大家都听过的,就是鄂伦春族。
建奴如果想往北,就要经过鄂伦春族的地盘。那里山高林密,进去就出不了。
“向南是大明,向东则是朝鲜。”朱由校继续说道:“南边走不通,建奴已经被堵在了辽阳与沈阳一线,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突破。”
“至于说向朝鲜出兵,那更不可能。建奴若是向朝鲜出兵,战线就会拉长;朝鲜也会向咱们求援,咱们可以趁机断了建奴的后路。所以建奴不可能向朝鲜出兵。”
“那么目标也就只能是一个,直接向西方出兵。到了这个时候,建奴可以侵吞蒙古的部落,可以壮大他自己。从以前他们的所作所为就能够看得出来,结盟蒙古,共同和大明为敌,这就是他们所图谋的事情。现在他们向南向东都不行,那么西边的蒙古就更为重要了。”
“如果朕所料不错的话,他们应该会逼迫内喀尔喀、科尔沁、朵颜三卫等部族,让他们投靠自己。如果这些蒙古部族不投靠的话,就会被建奴吞并。”
“这个时候如果咱们大明不管的话,那么建奴的实力就会膨胀得很厉害。即便咱们大明在管,建奴悄无声息的进行,我们也很难办。所以要提前想办法,这个地方一定要握在大明的手里,至少要切断他们伸向西边的那只手。”
于是朱由校就把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看着熊廷弼说道:“所以朕需要你把声势搞起来,大军前压,弄出一副要攻打建奴的样子来。声势要浩大,让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这里,朕要挑起一场战争,有内喀尔喀和科尔沁结盟,在漠南蒙古发动一次统一战争。无论是朵颜三卫,还是其他的部落,只要是不投降、不服从,全部消灭掉。”
“朕会在暗中支持他们,给他们提供兵器和所需的东西。对了,你们换下来的装备也可以给他们。广宁以外的这一片广大土地上,不需要太多的势力。”
“一旦这个计划完成,林丹汗只能被堵在西边,没有办法再向东。而建奴伸向西边的手也会被斩断,到了那个时候,咱们大明就有了很多转圜的余地。”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68章 科技代差
听了朱由校的设想,熊廷弼脸上的表情反而严肃了起来。
这个设想不能说不好,但是也不能说哪里好。熊廷弼还是有一些担心。
于是熊廷弼说道:“陛下,如果他们做大了反而不妙。”
“做大?”朱由校笑着说道:“这个朕倒是不担心。”
这倒不是安慰熊廷弼,朱由校是真的不担心。原因也很简单,中原能够碾压草原的部落,实际上就是因为武器装备的原因,说白了就是科技的原因。
在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用的铁剑、使用盔甲,那都不是草原能比的。草原没有这个生产的实力,也没有这个生产的能力。
一直到了唐朝以后,草原民族南侵,让他们学会了很多的东西,结果就导致了这种科技上的代差被抹平了。
等到了宋朝以后,北方被辽人占据,草原的科技自然就更加地发展了起来,一直到蒙古就达到了巅峰,使得双方没有了科技上的代差。
1...213214215216217...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