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徐光启看着韩爌,恨不得一口咬死这个老货。
还真是一个老狐狸,这转身就不上当了!
而且太没有下限了吧?这就让陛下选妃了?
简直就是不当人子!
不过徐光启只能在心里骂,是万万不能够说出来的。
“如此也好,那就请首辅写一份题本吧!”徐光启毫不在意的说道。
“陛下现在在辽东,这件事情还是不要再提起。”韩爌一脸严肃的说道:“国事为重,等这件事情过去再说吧。”
韩爌:老狐狸!
徐光启:老狐狸!
两人在心里同时骂道。
如果说给皇帝大规模选妃,最不满的人是谁?
那用说吗,当然是宫里面的张皇后。
如果皇后不得宠,也就那么回事,那他们也就不用太害怕。可现在是这么回事吗?
陛下有多宠爱张皇后,难道大家都不知道?
何况现在张皇后刚刚为陛下生下了皇子,这是什么?
这就是母凭子贵!何况本身生母就已经贵不可言,这效果可是远远大于二者叠加的。
在这个时候提出这种建议,你是生怕张皇后不给穿小鞋?
虽然都说后宫不可干政,可这枕头风要是吹起来,也是没几个人能受得了。所以韩爌那么说,也就是那么一说,他才不会去出这个风头。
他已经是内阁首辅了,稳妥最重要,出风头有什么好处?
徐光启原本以为韩爌能够出这个头。现在看来他这老货就是说说而已。
徐光启瞬间就没兴趣了,刚才的话无非就是表现了他对那个蒙古人的态度,和我没关系。
他们直接就把这件事情定性为陛下的家事,不管了。
这种操作也不是第一次见了,历史上都已经出现过很多次。当皇帝想要废皇后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同意。而那些同意的人,理由就是这乃皇帝的家事,与你们有什么关系?
还曾经有人说过,乡下人多收了两垛稻米还要换老婆,何况是皇帝?
反正这些人最后都被打成了奸佞的名声,只不过有的皇帝做成了,有的皇帝没做成。
现在陛下只不过是想要再娶一个妃子,又不是换皇后,又有什么关系?
两个老狐狸相互交锋了之后,发现还是拿对方没有办法,都是奸猾如狐,谁也不上当。
只能是达成协议,偃旗息鼓。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64章 朱由校到山海关
京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由校的手里。
得到了消息之后,朱由校也没什么表现。
毕竟这件事情对于朱由校来说,早就在预料之中。在他离开京城之前,内务府那边就已经安排好了。
无论是后世还是现在,利益永远是驱动人心最关键的东西。
为了家国大业一点私心都没有的人有吗?
当然有,但这种人并不多,更多的都是有私心、但也兼顾着家国大业,这样的人更多一些。
就像前世,国家没有危难之时,军阀混战,谁也不服气,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可是当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刻,这些人就表现出了气节。比如当年的川军,十万万青年十万军。难道说那些军阀没有私心?
那是不可能的。只要面对家国大义的时候,心中有家国大义,这就足够了。大明现在的社会形态就是这样。
张家口这边被朱由校清扫了一空,肯定要被填补上的。以前或许还没什么人关注,可是朱由校在张家口弄出了这么多钱,所有人都知道这边做买卖有多么地挣钱,肯定会有无数的人蜂拥而至。
到了那个时候,一样也是士绅和勋贵填满张家口这个地方。既然如此,那还不如让内务府来做这个买卖。
一来可以为朱由校赚点钱,能够让他把钱花到正事上;二来能够引导这些人,把他们绑到朱由校的战车上;三来能够增强朱由校的实力。
内务府那边的实力增强,这些人与内务府绑定得越来越深,那么将来朱由校调动他们就越容易。
很多时候,可不是一道圣旨就能够把人调动起来。等到将来出海做生意,还需要把这些人一起绑了。
就像前世在公司上班一样,老板交代你的事情,你会认真的去完成。但是说有多么积极和主动,那就未见得了;可是如果和绩效挂钩,那就立马又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
后世那么多公司总是研究绩效绩效,里面都是有原因的。朱由校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
如果在张家口这边,这些士绅和勋贵有了大规模的生意,每年从这里赚取丰厚的利润,那么他们就会支持朱由校在张家口的一些政策。
比如扩军保平安,毕竟谁都知道战乱没法赚钱;比如清扫地方的贪官污吏;再比如严明军纪。这些事情都会有人支持,甚至在对蒙古的政策上,这些人也会站出来支持朱由校,毕竟事关赚钱。
这对朱由校来说,就是一股很大的支持力量。
自从登基以后,朱由校已经立威了,朝堂上也有忠于他的臣子。但是在整个天下当中,并没有忠于朱由校这个天子的利益团队,这一点非常的不好。
在武将当中要培养这样的团体,在文官当中也一样。亲军衙门,这是武将那边,也就是军方。而在文官这边,就是皇家书院。
那些皇家书院的毕业生,他们从进入官场开始,就已经打上了标签。一旦朱由校这个皇帝做不了事,他们就完蛋了,所以天然地就要支持朱由校。这与皇家亲军是一个道理,没有办法转换。
在生意上,那就要和内务府绑定了。就是朱由校在暗中进行布局,等到有一天这样的布局完成,朱由校想要用他们的时候,必然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坐在马车上摇晃,将手中的信件收了起来,朱由校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布木布泰,问道:“怎么样?有没有觉得很辛苦?”
“我在草原上长大,这样怎么会觉得辛苦?”布木布泰笑起来,露出了两个小虎牙。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两人的关系也亲近了。最重要的是布木布泰没有之前的畏惧,更多的则是平和。这让两人之间相处起来更舒服。
朱由校点了点头,微微皱眉说道:“这样也好,马上就要到辽东了,不知道辽东的情况怎么样。”
“陛下是皇帝,皇帝难道不知道辽东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布木布泰扑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有些迟疑的问道。
她知道这位大明皇帝在布局什么东西。有的东西她根本就听不懂,也看不明白;但有的地方还是能够懂一些的,这位大明的皇帝要在辽东搞事了。
朱由校看了一眼布木布泰,语气有些无奈的说道:“太远了。不光是京城距离辽东远,最重要的是人心远。在朕面前说话的人,那都是有所图谋的,这些人都会下意识去隐瞒一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他们不想让朕知道了,每个人都隐瞒一点,到了朕这里,你觉得还剩下多少真的?”
“做皇帝,最难的事情就是想听真话。”
布木布泰看着朱由校,轻轻的点了点小脑袋,没有说话。
这话也就只能听听。
为什么没人敢和皇帝说真话?
你想说的真话和皇帝想听的真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有的时候你说了反而会被灭掉,这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两人谁都没有再说,只有马车不断地摇晃着向前走。
离开张家口已经有些日子了,张家口的事情也料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量刑。
家产已经抄了不少,开始向着京城运过去。剩下的事情就由手下去做,算得上是大局已定。
朱由校离开了张家口,直接赶奔辽东。
这对朱由校来说,是早就已经安排好的行程。
想要到辽东,朱由校第一站就要去山海关。至于说向不向外走,这个需要到山海关再看看情况。
不是朱由校不愿意往前走,而是再往前走就危险了。不要以为辽东没有什么谍报工作,这个年代的人没有那么简单。
从大明和建奴的几次战争就能够看得出来,建奴的谍报工作很出色,不但能够收集情报、打探消息,而且在军队作战的时候,这些人也能够帮忙在城里面散布谣言、动摇人心、闹事攻打城门,基本他们什么都干过。
如果知道朱由校到了辽东,他们不杀皇帝都怪了。
自己可是皇帝,朱由校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那就是绝对不能够冒险。
他杀了建奴一万人,他们杀了他一个,那都是朱由校输了,这事不能干。
所以先到山海关驻扎,剩下的事情再说。
赶路的速度虽然不快,却也不慢。在朱由校快要到山海关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人在等着他们,正是孙传庭等人。
自从去了亲军统领衙门,孙传庭这些人自然就是如鱼得水,平日里练兵、研究各种新式的装备、研究各种新式的战法,可以说是发挥了各自的才能。
这些人虽然年轻,但都是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一时之间气氛很浓烈。
这一次孙传庭他们被抽到到了辽东,更是人人兴奋。朝廷对军功的看重,或者说当今陛下对军功的看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为此,陛下甚至重新启动了爵位系统,给那些有功的将领封了爵位。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谁不想搏一个前程?
学会武艺、货卖帝王家,这是亘古以来的道理。大家现在已经到了军方,那么立功受赏、拿爵位,自然就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躲在京城自然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到了辽东就有机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自然可以好好的干一干,每个人的心气都很盛,正是初出茅庐不怕虎的时候。
何况孙传庭还在西南打过仗,这一次他也十分的有信心。
当时孙传庭就很羡慕戚元辅的军队,现在他自己也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是信心满满。
何况周围还有这么多能人,这一次自然要搞一个大动静,不然都对不起自己。
在这样的想法上,自然人人都很热烈。
朱由校到山海关的时候,明显能够感到军中的气氛,大家都是十分的热烈。虽然也有战前的紧张,但更多的是激动,全都是想立功的意思。
看着负责迎接的孙传庭、卢象升等人,朱由校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这些是未来大明的中流砥柱,也是朱由校能够纵横天下的保证。
有了这些人,他以后想做什么都能做。
朱由校走上前去将孙传庭搀扶了起来,看着众人,脸上带着宽慰的笑容说道:“诸位爱卿,一路走来,辛苦了。”
听了这话之后,孙传庭等人连忙躬身大声说道:“为国效力,为陛下尽忠,何谈辛苦?”
这话也只能这么说。
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温和的笑着说道:“如此甚好!这一次到了辽东之后,还要重用你们。现在好好的休整,到时候不要给朕丢人。”
“是,陛下。”孙传庭等人连忙说道。
这些人可是正儿八经的朱由校嫡系,全都是皇家书院出身。这个皇家书院大家就不用说了,看看人名字“皇家”,钱都是皇帝出的。
除此之外,当官之后就被重用,全都被朱由校看中提拔,之后更是直接进入了亲军统领衙门,更是陛下心腹中的心腹。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65章 王在晋的谋划(拂袖沾风生日加更)
见了心腹之后,朱由校也就没有在山海关口停留的必要。
一行人直接进了山海关。
而进入山海关后,朱由校第一个要见的人就是王在晋。
这位大明的广宁巡抚,也算得上是朱由校的心腹之臣。辽东这个地方本来就不是谁都能够来做官的,何况是这样关键的位置?
现在辽东说的算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熊廷弼,另一个就是王在晋。
这与他们的官职无关,而是他们在皇帝心里面的位置。最好的体现就是他们的题本随时能递给皇帝看,看了之后皇帝就会答应。
这种信任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给予的,这让熊廷弼他们在辽东把官位坐得很稳。
得知皇帝陛下来了辽东,王在晋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
见到朱由校之后,王在晋连忙行礼道:“臣王在晋,参见陛下。”
朱由校看了一眼王在晋,站起身子从椅子上走了下来,径直走到王在晋的身边,伸手将他搀扶了起来说道:“爱卿免礼吧。”
等到王在晋站起身子,朱由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才说道:“辽东苦寒之地,爱卿在这里殚精竭力戍守,辛苦爱卿了”
“为陛下尽忠,这是臣应该做的。”王在晋连忙说道。
这其实都是官场上的套话。皇帝表现出了对你的关心;作为臣子,你就要表现出感激。
在这一次看似简单的行动当中,其实完成了一次收买人心和交付忠心。一方面是君臣之间,另外一方面也是做给别人看的。
看了一眼在身边的魏朝,朱由校说道:“给王爱卿搬一个凳子,朕要和他坐下聊。”
这种行为就表示对王在晋的尊重,也是一种重视的表现。
等到王在晋坐下之后,朱由校才说道:“辽东的局势现在很稳定,爱卿功不可没。朝中已经有人上疏给朕,想要把爱卿调回到朝中去。”
“像爱卿这样的人才,又为朝廷立下了大功,不应该在辽东这样的地方蹉跎,应该回到朝中去做更多的事情。”
这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有人想让你升官了。
对于王在晋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稍稍想一想,王在晋就明白了,这是朝中有人想让他把辽东的位置让出来。
所有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辽东马上就要打仗了。陛下这一次亲自到辽东来,为的就是布局。
最近这一年多以来,辽东的局面也一直都在好转。朝廷给的钱也多了,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也装备上了,军户的日子也好过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上来了。
可以说,一旦时机成熟,辽东必然会有一场大仗。
而陛下成立了参谋处,军功封爵的事情也在实行,那么辽东这一战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
在很多人看来,辽东这一战肯定能够打赢,他们只要能够掺合一把,那就能够捞到很多的功劳,甚至能够封爵。
那么自然就有人眼红、有人想掺和。王在晋的位置就很关键了。
王在晋说道:“臣听陛下的。陛下觉得臣该在哪里,那么臣就在那里。”
这个回答看起来很油滑,可是在王在晋的这个位置上,他已经是封疆大吏了,按道理怎么回答都可以。
如今他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明一点,就是在表忠心:如果陛下你想换个人来领这份功劳,那么臣也让出去。
事实上,和这样聪明的臣子打交道,真的是一点都不费力气。
朱由校说道:“朕已经拒绝了他们,爱卿可能要在这个地方再干几年了。”
意思很明显,你暂时走不了了,也不用担心功劳被人抢去。
王在晋还真的就松了一口气。
他在辽东已经经营出了大好的局面,朝中有人想伸手摘桃子,他还真的挺担心这件事情的。
现在有了陛下的保证,他就放心了。
虽然现在王在晋也立下了一些功劳,回到朝中也会升官,可是如果他在辽东把事情做完,那功劳就不一样了,再回到朝中也会做更大的官。
这样的机会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的,所以王在晋根本就不想走。
“不说这些烦心的事了。”朱由校语气随意的说道:“和朕说说你到辽东之后做的事情。”
“是,陛下。”王在晋连忙答应道。
随后,他便把自己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朱由校。他如何训练士兵、如何加固城防、如何结交蒙古,每一件事情都说了一遍。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的神情有一些古怪。
王在晋居然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王在晋也想要拉拢和分化蒙古和建奴,只不过王在晋的权力不够,所以做起事情来倒没有那么多的手段。
不过王在晋做的也是实打实的工作,还真让他拉拢到了人。
“你怎么选择了内喀尔喀五部?”朱由校看着王在晋直接问道。
这是朱由校没有想到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拉拢朵颜三卫是最合适的;从实力上来说,拉拢林丹汗是最合适的。
前世的大明不就是拉拢了林丹汗吗?只不过前世王在晋没有机会主政一方,也没有机会在辽东说了算,更没有机会实现他的理想。
现在有了这样的机会,王在晋的选择不一样了。
王在晋倒是不慌不忙,说道:“臣原本是没有注意到内喀尔喀五部。可是到了辽东之后,臣就发现蒙古也不是当年的蒙古。”
“自从林丹汗登位之后,看起来是声势浩大,可实际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漠南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蒙古大汗只能支配辽河套的察哈尔部,仅被漠南诸部奉为名义上的共主。漠北的外喀尔喀更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而漠西卫拉特仍然与蒙古为敌。”
“在这些部落当中,有一些与大明有接触,甚至能够为大明所用。臣最早注意到的也是朵颜三卫。可是这么多年了,朵颜三卫是什么德行,想必大明很多人都知道。”
“墙头草随风倒,这样的人根本就靠不住,也不值得交往。如果真的用他们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背叛你。”
“而在其他部落当中,科尔沁部与建奴的牵扯最深,也是最不容易控制的部位。所以臣也没想与他们有交往。”
“但是内喀尔喀就不同了。臣已经了解到在萨尔浒之战之时,努尔哈赤率军围攻铁岭。内喀尔喀中最有实力的宰赛(斋赛)率万人援明,不料抵城时铁岭已失守,其后又与野猪皮兵交战,大败。宰赛及其二子与巴克、色本、桑噶尔等均被俘获。”
“内喀尔喀一直就与建奴有仇。在这件事情之后,他们也曾经请过林丹汗,希望林丹还能够帮助他们把人要回来,甚至想联合林丹汗一起讨伐建奴。”
“只不过林丹汗都没有理睬,内喀尔喀的局面就一直不太好。当时努尔哈赤正以铁岭之战中所俘的“奇货”宰赛为人质,要挟内喀尔喀与自己结盟。”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内喀尔喀只能答应和努尔哈赤结盟,可是心里面却一直不开心。在漠南的这些蒙古部落当中,内喀尔喀是最合适和大明结盟的人选。”
“臣到了辽东之后,一直在积极地与内喀尔喀他们接触。之后臣就发现,内喀尔喀当中有很多人都是亲近大明的,他们不满意努尔哈赤,也不满意林丹汗,他们需要大明的支持,希望能够和大明一起做些什么。”
朱由校看了一眼王在晋,没有揭穿他的话。
事实上,王在晋话里面表达的意思要更深一些,那就是内喀尔喀是有野心的,他们不想一直做别人的附庸。在这件事情上,他们需要大明的帮助。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如此,内喀尔喀最终选择了翻脸,五个部落有的被努尔哈赤灭掉了,有的被林丹汗兼并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王在晋说的是可以相信的。
这就要说说林丹汗的另外一个缺点,这个人很小气,没有大汗的心胸。
现在的蒙古可以说四分五裂,但是林丹汗想要的却不是统一整个蒙古,而是像一个部落之主一样不断去侵略和吞并其他的部族。
这引起了很多部族的警惕。尤其是在内喀尔喀的事情,林丹汗不但不出手帮忙,还在旁边看热闹等着捡便宜,这样的大汗怎么可能服众?
这边的部落离建奴比较近,随时都可能被袭击,林丹汗也不帮他们撑腰,总想着借建奴的手消灭这些人,然后自己吞并这些人的草原和部落。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大汗?
原本的历史上,战败的内喀尔喀部落前去投靠林丹汗,林丹还把他们的首领杀了,把他们的部落吞了。
这样的大汗,怎么可能不让人寒心?
这就导致了另外一件事情,林丹汗手下的很多人宁可选择投靠努尔哈赤,也不跟着他干。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管理左翼三万户的大臣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
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带着手下投靠了黄台吉,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林丹汗更加地捉襟见肘。
所以说,林丹汗那就是一个草包,看起来很声势浩大,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
尤其是林丹汗还做了另外一件蠢事。
蒙古草原上很多的部落都是信奉黄教的,林丹汗却皈依了红教。这导致了很多信奉黄教的部族对林丹汗非常的不满。
所以大明想要指望林丹汗,那是不可能的,那就是一个蠢货。
蒙古草原上已经没有天降猛男了,想要统一是不可能的了,各自为战是可以的。
两百多年过去了,他们早就不是元朝时候的蒙古人了。要知道,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他们也是分裂的,
朱由校虽然知道王在晋话里面的意思,但是也没有拆穿他的意思。王在晋之所以这么隐晦的说,就是怕自己拒绝了他勾连内喀尔喀的事情。
但实际上,朱由校根本就不在意。
这样一来更好,原本还担心科尔沁做大,现在有了内喀尔喀牵制,那就更好办了。
1...212213214215216...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