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大家都明白,这件事情想要做成功,那就要花钱;如果想不花钱,那就要用点损招。
可是这种损招怕是不太容易想得出来,即便想得出来也不一定有人敢说。
“陛下,臣有一策。”
这个时候,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82章 皇家书院推广试点(盟主拂袖沾风加更)
大家顺着说话的声音看过去,原来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呈秀。
看到崔呈秀之后,很多人都是一皱眉头。
这个家伙勾结魏忠贤,做事毫无底线,这一年以来已经升了好几次官,现在已经升到了右副都御史。他的坏水可是太多了。
显然能想到损招、还敢把损招说出来的,这位绝对是排名前列的。
“哦?崔爱卿有想法,那就说说看。”朱由校看着崔呈秀,笑着说道。
事实上,朱由校也不知道崔呈秀想说什么。不过对于崔呈秀想说的话,朱由校的心里面真的十分好奇。毕竟崔呈秀这个人,那可真的是损招很多,而且毫无底线。
“是,陛下。”崔呈秀连忙躬身说道:“只不过臣这个办法不知道可行不可行,只是说出来大家商量一下,请诸位大人不要太在意。”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说出来了,你们不能太较真。
闻言,众人眉头又是一皱。
你崔呈秀的人品和胆量,大家都是知道的。能让你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办法得有多损?
“陛下,成立皇家书院之时就早有说法,要取消各地的书院。各地的书院取消了,可是他们的房宅屋子还都在。如果闲置起来,或者是另做他用,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种浪费。不如朝廷出钱把这些书院买下来直接改建。”
“臣听说,很多地方的书院都是捐建的,是地方的士绅为了给家乡的学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为了教化家乡的子弟,捐建了这么一座书院。像这样的书院,朝廷可以直接将其改为皇家书院。”
“当然了,是要书院的主人同意。改建为皇家书院之后,这些书院之中的老师同样可以继续留下来教书。如此一来公私兼顾,也能避免物议沸腾。”
这个办法,乍听之下,果然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一方面可以让书院的人继续教书、继续教化,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把皇家书院的建造成本压到最低。
可是知道真实情况的人心里面全都在骂崔呈秀,你这个办法可是缺了大德了!
什么叫朝廷出钱买下来?什么叫自愿?
你不卖就取替了你的书院。至于让朝廷出多少钱,这个要如何衡量?你敢管朝廷要多少钱,狮子大开口吗?
这件事情让谁去做?东厂?锦衣卫,还是你崔呈秀?
想想也就知道,朝廷肯定不会花太多的钱买书院,最多半买半送。
至于崔呈秀后面的话就更恶毒了,什么叫捐建的书院?
捐建书院是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面都很清楚,那是给退休回乡的高官、或者本地有名望的大儒建的,出资的人大部分都是当地的富商或者是士绅。
他们建造这样的书院,一方面是为了刷个好名声,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培养自己在官场上的代言人。
甚至很多读不起书的人都接受了这些人的资助,平日里交往也多是这些人在花钱。
不说其他的,红袖添香说起来很美,可是这女人哪里来?
有名的扬州瘦马,真以为那些盐商培养这些扬州瘦马是为了自己享用?大部分都送给这些书院里考中的士子了。
大家在一起勾连关系、结党营私,全都在这些书院之中进行。有钱有权的在这里相互勾结,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如果朝廷要建皇家书院,想要把你捐建的书院改成皇家书院,你敢不让改?你说出一个不让改的理由来试试?
你给你们当地的高官大儒捐建书院,却不给皇帝捐书院,你有几个脑袋可以砍?
到了那个时候,天下所有捐建的书院那就全都白白的改成了皇家书院,想要钱是不可能了。你要是敢不上交,那你就是图谋不轨,咱们查一查吧。
至于说让原本的老师继续留在皇家书院教书,皇家书院做主的人是谁?
肯定是冯从吾这些人,从皇家书院教的东西就能够看得出来。
到时候那些老师在皇家书院继续教书,是教他们自己的学问,还是教皇家书院让教的学问?
要知道皇家书院的老师那可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你一旦入了皇家书院当老师,那就是做了朝廷的官。嘴上没把门的,不听上面的话就胡说八道,是嫌活的长了吗?
这一下子,就把这些老师也拉了进来。
崔呈秀的这个招数,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狠毒了,一方面拿了你们的钱地,另外一方面还要你们的人。
至于你说不想教书、想退休,那你就乖乖回家吧。你要是再上蹿下跳,那就怪不得别人了。
这个命令执行下去,下边肯定是怨声载道。
他们能找到理由都能够想得出来;即便是没有理由,朝堂上的这些大脑袋那也全都在他们破口大骂的行列之中,甚至会瓦解很多派别,简直就是洗牌的节奏。
以后你读书,并不是孔家门下,而是皇家书院的子弟;你的老师是皇家书院之中的老师,你的老师也不再做官,最多只能是勾连一下同窗和同年;想要把老师捧上去然后形成党派,那是不可能的了。
朱由校看着崔呈秀,脸上的表情十分精彩。
不得不说,崔呈秀这个人真的有想法,是个有才华的,而且没什么底线,做事也毫无顾忌,简直就是奸臣的表率。
当然了,对于自己来说,这是忠诚的。为国家考虑、为皇帝考虑,没有比这个再好的臣子了。
朱由校看着崔呈秀,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果真是个好办法。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或者哪位爱卿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可以说出来。”
看着皇帝灿烂的笑容,在场的人很无奈。
显然皇帝已经被崔呈秀说动心了,这个时候要的就是怎么打消皇帝的想法。
这个时候想打消皇帝的想法,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崔呈秀的办法好处很多,最简单的事情就是省钱,甚至都不用在两京十三省办皇家书院,可以直接铺开到全国。
凡是有书院的地方,全都可以改。而且只要形成了政令,各地的地方官也都会改。毕竟教化之功,也算得上是地方官的功劳。如果教化不合格,考绩也不合格。
至于考绩,直接牵扯到的就是官员的升迁任免。
在很多事情上,官员都不太在意,但是在升官和被贬官的关键节点上,他们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到时候,地方的那些书院你想改也得改,你不想改也得改。你不想改,那些地方官也会逼着你改,甚至还会更多的改、更大的改,必须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功劳和面子。
顺便挑两个改得好的直接提拔一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地方上那些人挡得住?
除此之外,把那些书院之中教书人纳入皇家书院,给他们一个官职,等于把他们养了起来。让他们好好教书、听话地教书。虽然有人会不乐意干,但是乐意干的人肯定更多。
如此一来,甚至还会有书院之中的人支持改皇家书院,这就成了拉一打一。
在如此多的好处之下,陛下根本就不可能不同意,想要打消陛下的念头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有的人看向崔呈秀的目光变得很不善。
对此,崔呈秀却毫不在意,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崔呈秀的心里面很清楚,当今陛下虽然很严苛,脾气也不太好,动辄就要杀人,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非常的让臣子们满意,那就是有功必赏。
你只要真心实意地为陛下做事、把事情办好,陛下肯定护着你,该给的赏赐也不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崔呈秀根本就没什么担心的。一旦陛下采纳了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如果能让自己去皇家书院改革的话,那好处就更多了。
“陛下,这件事情是不是太大?要从长计议啊。”孙承宗上前走了一步,语气有些担心的说道。
有了孙承宗带头,其他的大臣也连忙附和了起来,“是啊!”
朱由校看了一眼孙承宗,明白孙承宗的意思,主要是怕起乱。
朝中的这些大臣万事求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稳稳当当的。
宁可不做,也绝对不能出错。
这一点朱由校是赞同的。这样大一个国家,是绝对不能够拍脑袋实行政策的。
一旦政策有疏漏,想要改或者撤回那都是很难的事情。即便是决策者不怕犯错,朝令夕改也不是好办法。
于是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诸位爱卿说的有道理。既然太大,那就找个地方试试,就先在京城顺天府试一试。”
“朕记得京城不也是有书院吗?改一改吧。”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看向崔呈秀,直接说道:“这件事情,崔爱卿你来负责,与冯从吾冯爱卿商量。”
想了想,朱由校又补充了一句说道:“朕让顺天府衙门配合你,另外六部衙门也抽调一些人员,组成一个皇家书院筹备衙门。有什么事情,及时向朕汇报。”
听了这话之后,崔呈秀的脸上狂喜。
陛下果然没让自己失望。
他连忙跪倒在地说道:“臣领旨!”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83章 朕的皇家亲军
这件事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事情交给了崔呈秀,朱由校相信崔呈秀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也会给一个非常好的答案。
要知道,做权臣、做奸臣没有手段是不行的。
像崔呈秀这种人,他们会把事情做得很漂亮,至少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漂亮。至于私下里有多少人不满、有多少人愤恨那都不重要,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事实上,朱由校也不在意。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朱由校要打造一个强盛的帝国,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能跟上的自然就好,跟不上的就注定要淘汰,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朱由校不会去和他们商量,也不会想着所有人都在,因为带不动。
“礼部的事情说完了,下面说吏部吧。”朱由校看着周嘉谟,缓缓的说道:“吏部有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吗?现在也可以提出来。”
吏部是管官的,花钱的地方并不太多。所以朱由校问过之后,倒也没太在意。
周嘉谟向前走了一步说道:“陛下,吏部的确要用一些钱,但并不是太多。”
听周嘉谟说话之后,所有人的脸上都是一抽抽。
刚刚沈庭筠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张口就是三百万两。现在你也这么说,你可别张口也是三百万两。
“吏部只是想增加一些人员。”周嘉谟说道。
“哦,做什么?”朱由校有些疑惑的看着周嘉谟说道。
这件事情,周嘉谟已经计划很久了,这一次提出来也没有什么意外,算起来也算是一个好的机会。
周嘉谟没迟疑,直接说道:“增加一些考绩和巡查的官员。”
事实上,这是周嘉谟不得不做的事情。
对于吏部的官员来说,这段日子可不太好过。
要知道,一直以来吏部都是管着官帽子的,每年的吏部考绩对于官员来说也是要了命的事情,所以这一方面也体现了吏部的权利。
可是自从有了密奏制度之后,吏部考绩这个权力就被削弱了。
现在通政司崛起,其下还有一个巡查司,可以说抢了很多吏部的权力。
现在如果不想办法抢回来,那么吏部的地位就会逐渐的下跌。这是吏部不能够接受的,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个提议,想要把一部分权力抢回来。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情的确应该。”
“不过如果只是简单的增加考绩和巡查的人员,实在有一些小题大做了。不如这样吧,吏部制定一个方案,就像是考成法,然后在商议。”
听了朱由校的话,所有的臣子心中都是一动。
陛下一直在加强对官员的考核,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同时,陛下反对腐败的动作也一直在做。
无论是密奏制度,还是通政司,又或者是巡查司,一直都在加强。澄清官场的吏治,陛下也一直都非常的看重。
关于考成法的事情,之前也有人提到过,不过并没有真正的去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陛下是要把考成法提上日程了。
这个消息可有点大。考成法,当年张居正改革的核心法令之一,同时也是大多数官员所深恶痛绝的。
所谓考成法,其实也没那么难,只是每一个衙门把每个月要做的事情列一个单子,递到上级衙门去,到了月底便进行核销。完成足够的话,就合格;如果没有完成,那就不合格,需要严格的惩罚。
想要在衙门里面混日子?
想都不要想。
因为考成法的关键就是责任到人。一旦出事情了,就必须追究到责任人。即便你已经离任了,前面的事情也要由你来负责。
考成法可以说是在官员的脖子上套了一把枷锁,这可不是官员们想要的,大明朝的官员做官可不想做这些。
后任为前任擦屁股这种事情都快成官场上的惯例了。做一任三年的官就走了,谁会管三年之后是什么样子?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的官员都反对考成法这个政策。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死了之后,大家都反对他的原因。
在张居正当政的那些年里面,大明朝的官员被他开革了三成,这些人必然会恨张居正入骨。同时这些人身后与之相关的人,一样也不会说张居正的好话。
何况官场上还讲究一个唇亡齿寒,所以打倒张居正都快成潮流了。
现在朱由校把这个考成法搬了出来,虽然语气很随意,就是让吏部制定一个计划。但是在场的人感觉又出事了,而且是大事情。
周嘉谟则是心里叫苦,陛下这是真的要推行考成法了。如果真推行的话,那自己的麻烦恐怕就大了。
不过在这样的场合,周嘉谟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周嘉谟说道:“是,陛下。臣子回去之后就着手安排。”
周嘉谟停顿了一下,再一次开口说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官员俸禄。”
上面那件事情可以停一停,但是下面这件事情是真的要说了。如果再不办的话,他会被下面的人给掐死。
“朝廷拖欠官员俸禄数目居多,而且以宝钞折官员的俸禄,让很多官员生活困苦。这一次臣请一百万两白银,补发拖欠官员的俸禄。”
略微沉吟了片刻,朱由校说道:“这件事情,事后咱们君臣好好商议一下,也的确是件大事,要从长计议。”
听了朱由校的话,周嘉谟就是一愣。
不过周嘉谟瞬间就明白了,陛下这是要对官员的俸禄动刀子了。
他心里面明白,既然陛下没有说要怎么动刀子,那自己也没办法说什么。
于是周嘉谟连忙说道:“是,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
等到周嘉谟退下去之后,朱由校继续说道:“吏部也说完了,下面兵部来说吧。”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件事情,今天看起来是在分钱,可实际上就是陛下在给各部安排接下来的事情和任务。你要是什么都不说,估计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孙承宗向前走了一步,用力一拱手说道:“启禀陛下,兵部需要很多的钱。经过初步的核算,兵部需要白银七百万两。”
孙承宗直接狮子大开口。
这个数字出来之后,所有人都瞪着孙承宗,眼睛都快掉在地上了。
事实上,兵部能不能花七百万两?
答案是能花,甚至还不够。
可是这个钱不能全都让兵部花了。而且这么多钱全都给了兵部,那其他的衙门怎么办?
“说来听听。”朱由校看着孙承宗,脸色倒是平静没什么变化。
反正兵部花钱这一点是肯定的,而且还是花钱的大户,这一点也是肯定的。
虽然孙承宗狮子大开口,但是朱由校也没什么意外的。
“是,陛下。”孙承宗答应了一声,缓缓的说道:“兵部的钱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修缮九边。”
“这一次西北因为地震,很多隘口都已经受损,实在是应该好好修缮一番了。不然的话,一旦鞑子进犯,朝廷会损失颇大。”
顿了顿,孙承宗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除了西北之外,辽东等地也需要加固。野猪皮屡次犯边,辽东各地堡寨损失颇为惨重,也全都需要修缮。”
“除此之外,各路边军军械损失也很惨重,有很多地方的边军已经没有军械可拿了。现在百工院已经铸造出了很多新式火器,臣请装备一些给地方边军。”
“各地刀枪剑戟,也请一批给地方边军。现在京城钢厂的钢产量很高,速度也很快;生产出来的刀枪比原本的要好很多。”
“甚至新制造出来的钢弩射程也远、威力也好,更不容易变形,比较适合边军使用,也应该装配一批。”
孙承宗说完,就这么站在大殿上。
大臣们切切嘈嘈,交头接耳。
听着孙承宗的话,朱由校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位兵部尚书无非就是想给边军一批钱,一方面让他们修缮城池和堡垒,另外一方面给他们换一些器械。
这两个方面的确是应该花,于是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你做一个具体的预算出来吧。”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七百万你就不用想了,实事求是,该多少就是多少。
孙承宗点头说道:“是,陛下。臣回去就算。”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说到这了,那就把另外一件事情也说了吧。朕要成立一个皇家亲军统领衙门,专门负责统领皇家亲军。至于人员构成,朕还在想,随后会告诉你们。”
听到这句话之后,大臣们脸色都变了。
皇家亲军总领衙门,意思就很明显了,这个衙门是统领皇家亲军的。
有了亲军统领衙门,那就要有皇家亲军。陛下这是要把新军划归到自己的名下。
大明原本就是有亲军的,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二十六个卫,其中十二个是洪武时期设立的,有一部分则是永乐年间设置的。
这些都归亲军都指挥使司衙门,可以说是皇帝的私人部队,不受兵部管辖、不受五军都督府指挥,只接受皇帝的命令。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式微、文官插手,亲军都指挥使衙门已经名存实亡了。
唯一一个还受皇帝直辖的,也就只剩下锦衣卫了。
显然,当今陛下是不想这样的,这是要成立一个新的亲军都指挥使衙门。陛下还给改了名字,改成了皇家亲军统领衙门。
以当今陛下的脾气,肯定不只是设立一个衙门那么简单,这是要重建上直二十六卫。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84章 朕乃绝对权威(会长生日加更)
皇帝的想法很简单,可是这件事情要怎么做?
大家心里面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想法。
内阁的几位大学士只是全都转头看向了孙承宗。
在昨天商议事情的时候,孙承宗提出了这个想法,想要把钱粮的事情拿到兵部来,让新军接受兵部的管辖。如此一来,所有的事情也就和原来都一样了。
当时内阁的几个人考虑的是陛下可能会不同意。
可是谁都没想到,陛下不但不同意,反而还要重建亲军都指挥使衙门,还改名叫皇家亲军统领衙门。
皇家亲军统领衙门一旦建成,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军队。虽然说天下的军队都是皇帝的,但是亲军和其他的军队可不一样,是一支只接受皇帝调派、不接受其他人的管辖的军队。
要知道,现在各地的军队全都是以文御武,说白了就是文官有调动的权限、有管辖的权利,一直以来都是文官争取来的好处。现在这个好处要没了。
孙承宗见众人全都看过来了,也没开口,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孙承宗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在这件事情上他是不想说话的,你们也不要再指望他了;如果谁有话的话,谁赶紧说。
事实上,其他人也想说,但都不敢说。
这件事情很大,凡是牵扯到军权,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当年皇帝的亲军被砍掉,那也是因为土木堡之变,所有的亲军都损失殆尽,加上皇帝被俘,朝堂上也乱了一阵子。最后虽然稳定下来了,但也没有心思再重新建立新军了。
英宗复辟之后,就更没有心思再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人再提起亲军。
于谦完成了亲军的改编,也没有皇帝想改回去。后来正德皇帝虽然改了,但是他活的时间太短了,根本就没来得及完成他的设想。
等到嘉靖皇帝登基之后,为了彰显他与先帝的不同,又把正德改的全都改回来了。
现在陛下想成皇家亲军统领衙门,谁反对,那就是站在了陛下的对立面。
关键问题是现在朝中没有一股势力能够和陛下相争,朝堂之上的几位内阁大学士本身也就不是一条心。即便是有人反对,也会有人赞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