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道门法则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宝饭

    近两万亩好田荒置而无人耕作,赵然心里很不是滋味。

    红原的耕地本身就不多,整个地界上适宜开垦种粮的田土一大半都集中于此。这些田土虽然不适合种植高产的水稻和小麦,但就算是低产的黍和青稞,只要种满了,再适当调节一下天地气机,做个风水布局,亩产翻倍不是问题。到时候仅凭这两万八千亩耕地,基本上就能解决红原八万人的主粮消耗,再辅以牛羊,全县温饱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可如今呢,白白空置了大片土地,想耕种的汉民没地可种,不事生产的党项人,却把持着大片空地去接受赈济,还有更多的三部部民,躲在山里不愿下山,整个红原的发展陷入了死循环中。

    除了耕地外,更为广阔的天然草场覆盖了整个红原的西北,却无人问津。

    在红原的东南正东方向,地势渐高,逐渐进入了山区,其中以大君山哲波山羊拱山海子山四大山系为主。

    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大君山被楼观占据,建了宗圣观,剩下的三座大山则为三部占据。

    卢方主不建议赵然进山,原因是与三部的沟通和协调还没形成制度,包括最弱也是对白马院略有倾向的筇河部同样如此。

    赵然本来也不打算进山,于是听取了卢方主的建议,只是在山下远远看了一眼,然后询问山下广袤的草场有没有被三部部民占据。

    卢方主道:白马部大小十七寨,都在哲波山里,以哲波寨为主寨;查马部十一寨筇河部六寨同样如此,各自居于羊拱山和海子山中。原本他们还在山下草场放牧,但自从党项人提出要他们归还抢去的牛羊之后,三部各寨都缩进了山里,下来的不多了。尤其是去年正月发生了明军围堵哲波寨一事之后,三部基本都在山中耕作放牧,很少下山。至于这些草场,向来无人过问的。

    赵然又问:老卢你这么说来,哲波山羊拱山和海子山中,条件是很优渥的了?

    卢方主点头:这三座山我都进去过,里面缓坡谷地不少,三部加起来不过六万多人,也有说七万多人,据我看,哪怕十多万人,也足够在里面过活的了。

    赵然忍不住叹道:都是好地方啊,为何白马院没有将这些草场收档登记?

    卢方主道:原本也是这么想的,但自从党项人为耕地的事情闹出来之后,曾方丈就小心了很多,想要和三部头人商议草场的划分和归属,等商谈妥当了在入档,但从去年正月之后,此事便停顿了,三部根本不和咱们见面,我带人过来了几次,都不让进山。再者,现在从内地吸纳流民和无主之地的农户比较困难,红原地广人稀,暂时也用不到这些草场。

    赵然摇了摇头:人家千里跋涉来到这里,以为能够分田,结果还是给人打工,而且是给党项人打工,谁会愿意过来?

    方丈说得极是。

    十一月底,用了近二十天时间,大致将红原走了一遍的赵然回到了白马院,回来之后,顾不得歇息,重新将白马院关于耕地草场的记档文书,以及账房今年的账本找出来详细过目。

    第二次再看这些文书,对情况就更加清楚了。

    在白马院典造房的档籍中,共有耕地两万八千亩,全部都是有主之地,也就是登记为党项人的土地,同时记档的还有四万亩草场,其中两万亩登记为党项人所有,剩下两万亩确认无主。

    白马院今年的收入共有四笔,第一笔是天鹤宫下拨的薪俸银子,也就是常说的人头费,按人拨付,其中九成多下发给道士们,剩余两成作为办事的银钱,也就是公务费,公务费的大头还是消耗在了饭食上。总计三千二百两。

    薪俸之中,方丈和监院为头等,各一百二十两;三都为次等,各九十六两;八大执事减次,为各六十两;五主十八头再次,为各三十六两;最末是念经道童,各二十四两;另外还有天鹤宫批复的五十名火工居士,各十二两。

    第二笔来自川西总督衙门,六百二十两,用于兴建城墙。赵然如今知道了,其中的一半都拿来赈济党项人了。

    第三笔是田赋和杂耗,收了一千石黍六百石青稞,折合银子的话,大概在五百两左右。这些粮食,经川西总督衙门特批,全部留存县中,用来积建常平仓。目前,常平仓**有两千四百石粮食。

    但这个政策也就持续三年,到了明年,其中的田赋这一大头就要上缴川西总督衙门。

    最后一笔是今年举办斋醮时,商贾和百姓们敬献的香火钱,零零碎碎加起来有九十多两。

    这就是今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二年的所有收入,没有道产所出,这笔钱想要维持一个道衙合一的白马院,实在是相当局促。

    赵然看过白马院三年来的文书和记档,知道前任方丈曾致礼也在努力想办法,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消耗在调解汉民百姓遗留党项人以及三部部民之间的关系上了,颇有点顾此失彼的感觉。

    但在曾方丈临走前的总述陈词中,他对自己三年的工作成效还是很欣慰的。曾方丈自述的主要成就在于两点,其一是稳定了红原的大局,平平安安没有激起大的民变;其二便是令信力值从无到有,增加到了两万圭。

    赵然看了好几遍曾方丈的述职报告,不禁笑了。




第六十二章 议决机制
    十二月初一,赵然来到白马院的议事堂,参加他履任方丈之后的第一次三都议事。

    监院袁灏带领众人在议事堂外等候,亲自将赵然迎入议事堂中,然后各自入座。

    议事堂不大,也就是普通两丈见方,赵然和袁灏一左一右,并座于上首,下面是三都,以及列席议事的知客高功和巡照三位执事。单就三都议事的参与者而言,七人中只有监院袁灏和都厨雷善来自官府,显示了道门在其中所居的主导地位。

    袁灏当先笑道:方丈新到红原,便埋首于文书档籍之中,又不辞辛苦下乡察访,真乃吾辈楷模。

    赵然摆手:不过是了解情况而已,坐在这个位置上,时刻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就怕自己拍脑袋做决策,到时候苦了的还是百姓。虚言不必多说,咱们就开始吧,贫道是白马院的新丁,还是你们主说,我主听。

    袁灏道:方丈客气了。咳了一声,开始议事。

    诸位,今日商议的,共有三件事。先说第一个,范高功,你来说?

    高功范致节道:方丈来红原之前,应永镇灵蛇院曾监院之邀,我和聂都讲前往灵蛇院,与灵蛇院同道交流道法,聂都讲在灵蛇院经堂宣讲《玉皇经,得到灵蛇院同道们的高度赞赏,许多灵蛇院道友都来向聂都讲请教疑难。

    都管谷腾丰都厨雷善等都出言恭维了两句,袁灏和赵然则都向他微笑点头。

    都管聂致深微微颔首,道:过誉了,致节过誉了。

    范致节续道:灵蛇院举办的法会交流很成功,藩州飞龙院也打算办一次法会,前日收到了飞龙院来书,法会定于本月初六,邀请咱们白马院派人前往。

    赵然问范致节:范高功有什么建议?

    范致节道:我的建议,既然飞龙院来书特意邀请,咱们就派人去,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切磋的好机会。若是方丈能够带我等前往,那肯定是最好的。

    赵然转头问都讲聂致深:说到道**课,这是你的当管之列,你的意见?

    聂致深道:听凭方丈吩咐,怎么都可。方丈若是让我去见识见识,那我就去听一听,方丈若是让我留下,我就沉下心来做做功课。

    赵然又看向监院袁灏和都厨雷善都管谷腾丰。三人都点了点头,等候赵然启动议决机制。

    今年七月,总观下达了两份极为引人注目的诏令,其一是《馆阁修士选任十方丛林诏,选定了天下二十个县院为试点,由其当管的道馆修士出任方丈,川省明确了两个试点县份,一为谷阳县无极院,二为红原特别布道区白马院。

    其二是《三都议事程范,这是对选拔馆阁修士出任十方丛林方丈后的补充规范,其中明确了三点,一是不经三都,不得为监院,相当于废除了监院从知客高功或者巡照中选拔的潜规则;二是明确方丈参与三都议事,拥有一票投票权,改变了过去三都议事不决问方丈的惯例;三是划分了方丈和监院的职责。

    这份《三都议事程范基本上以赵然当初的建议为蓝本,只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和微调。但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细节,是赵然之前没有提到过,但是由总观下文确认的,那就是提议权在监院,而议决机制则由方丈主持。

    也就是说,什么事情可以拿到三都议事上讨论,由监院说了算,而讨论之后是否予以投票通过,则由方丈说了算。

    换句话讲,三都议事的时候,监院交待今天我们讨论几件事,这几件事是什么什么事,而方丈则说,对于这件事,我们开始投票议决,对于那件事,我认为还可以慎重考虑,下回再议。

    赵然能够理解这条规定背后的意味,那就是相互制衡。但他今日忽然发现,自己目前所在的白马院,这条规矩却给他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好处。

    因为监院袁灏和都厨雷善都是由官府选派来的,对道门的事务不太了解,或者说就算了解也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在对布道事务进行投票的时候,他们九成的几率会以自己为风向标。而在民生政务上,自己也绝对不是门外汉,比起其他方丈来说,能够更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如此一来,白马院就会逐渐演变为由方丈负责的三都议事机制!

    赵然忽然想通了这一点,于是试着主持了第一次议决。

    多与外院交流道门经义,可以增长我们的学问开拓我们的眼界,这是好事。但我初来红原,很多情况还不了解,这次法会就不去了,建议委托聂都讲和范高功二位,代表我们白马院去藩州。如果没有别的意见,咱们现在就议决。

    赵然高高举手:我同意。

    监院袁灏也立刻道:同意。看了看赵然举起的手,也迟疑着举了起来。

    都厨雷善道:我同意。先举了左手,然后立马又换成右手。

    都管谷腾丰也举手同意。

    都讲聂致深点头:同意。但他很矜持,没有举手。

    全票通过,赵然向袁灏和雷善微笑,心道果然如此。

    第二件事,是袁灏提出来的,由雷善补充。白马院已经在内地招不到流民了,川西总督府今年招募了一批,特意分给红原二百余人,这些人月底前就要到达红原。

    雷善建议,将这些即将抵达红原的百姓安置在离城最近的一处废弃村落中。

    谷腾丰继续百无聊赖的点头,聂都讲皱眉深思,其后在问及他意见时,他却没什么可说的,同样是点头。

    袁灏又问参与议事的三位执事,除了巡照想说未说之外,知客和高功都表示没有意见。

    在赵然看来,这就是如今白马院的现状,在民生政务方面,道门出身的道士基本都不懂不关心,在布道事务上,官府出身的道士同样不懂不关心,故此在三都议事中就呈现出了这么一个割裂的现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第六十三章 周转房
    袁灏就安置新到汉民的事情询问赵然,赵然想了想,道:这两天恐怕要下大雪了吧?

    今日天色阴沉,云层压得很低,由此迹象观之,明日最多后日就要下一场大雪。雷善所说的村子,赵然去过,已经废弃了三年,许多屋子都破漏不堪了,这场大雪一下,除了天寒地冻之外,恐怕更严重的,是将许多本就破损的房子压塌。

    赵然问的是雪,其实说的是住处。

    雷善道:库房准备从常平仓取出二百石粮食,组织人力前往修缮房屋。

    来得及么?

    尽力完成。

    这个回答赵然肯定不满意的,但他初来乍到,不愿意给人难堪,便就此放下,只是重新起了个话头:将他们安置在村子里,那就是以此定居了?将来他们以何谋生?

    准备安排他们租种土地。

    那附近的土地,党项人要多少租子?

    每亩四斗。

    加上白马院课征的田赋和杂耗,那就是每亩七斗?

    哪怕这里的田土较好,亩产一石五斗以上,这个负担也实在是太过沉重了。赵然追问到这里,雷善便沉默了。

    沉默良久,雷善艰难的道:要不,明年白马院免除他们新到之人的田赋?

    不免党项人的租子,却免白马院的田赋,说出来当真是令人极为无奈。

    袁灏和雷善对视一眼,雷善咬牙道:或者不给党项人租子。

    话音刚落,范高功在堂下立即高声反对:万万不可!曾方丈耗时三年,才勉强稳住了这些党项人的民心,不给租子,等于强抢他们的土地,到时候恐有民变之忧!此议万万不可啊!

    高功和知客巡照一样,只是列席三都议事,以备咨询,没有问到他们,他们是无权主动发言的,故此都讲聂致深当即斥责:三都议事,哪里轮到你来妄言,闭上嘴!

    范高功当即低头:是。

    聂都讲向雷善笑道:致节也是关心则乱,雷都厨莫要怪罪。不过,致节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不给租子,等若将他们的田土无故夺走,别说这些粗俗蛮横的党项人了,就是放在内地,也是要引发大变的。

    雷善勉强笑了笑,不再多说。

    赵然看了看袁灏,袁灏面无表情,同样不发一言。

    赵然道:我有个建议,不知是否可行,说出来,还请诸位指教。既然无法确定这些新到流民的未来生计,那就干脆再等一段时间,先不确定他们的去处。

    雷善问:那人来之后,住在哪里?

    赵然道:我这些天转了转城里城外,对一件事比较满意,就是咱们红原修筑的城墙,我亲自上去走了走,差不多能并排走五匹马。在缺乏工匠的偏僻之地,在县里钱粮匮乏,总督衙门下拨又不宽裕的情况下,只是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便立此厚墙,充分说明了诸位的能耐和才干,表明了各位的敬业和专业,我要代红原百姓,代天鹤宫杜方丈,代总督府夏总督,向诸位表示感谢!

    说着,赵然起身,向大家躬身施礼。

    堂上众人都称不敢,起身回礼,坐下后却都不明所以,搞不清赵方丈怎么忽然说起城墙了。

    只听赵然续道:照我看,红原的城墙一定要精打细磨,不可为了赶工而粗制滥造,咱们完全可以用十年之期,建设一座川西大城,故此不必急于一时。我以为,是否可以考虑暂缓目前城墙的修建进度,将壮丁们召集起来,兴建一些临时居所,以容将来一批一批到达红原的流民,在没有确定他们具体落脚之处的时候,权充周转之用?

    这是对城墙的修建不太满意?在座的都是同一个念头,尤其是主持修城的袁灏和雷善,都不由暗自猜测,这位赵方丈对城墙到底有哪里不满意。

    但这个问题又没法提出来,因为赵方丈刚才说了,对城墙的修筑比较满意,并且高度赞扬了大伙儿,同时代表这个代表那个向大伙儿致以热诚的感谢,你这时候再去问他哪里不满意,完全说不通啊。看来只能私下找机会打听了。

    雷善更关心的是赵然所说的周转房问题,于是问道:方丈说的周转房,建在哪里?
1...331332333334335...6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