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法则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宝饭
赵然笑了:我是修行中人,些许宵小,哪里祸害得到我面前,老袁不用担心。
袁灏道:方丈说得也是,那,我安排人手先为方丈前行联络?
赵然摆手:我就是出去走走,随便看看,我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里,你怎么联络?你们也不要跟着,该忙什么忙你们的,我就带卢方主去。
袁灏送到道院门口,典造房和客堂的两位执事也忙不迭跟了出来,招呼手下要打仪仗,都被赵然制止了,众人面面相觑,眼看着赵然离去。
袁灏手捋长须,目送赵然穿过街道,点了点头,冲众人挥手:都散了吧。
第五十九章 家访
下乡的第一站,当然就是本城。小小的红原城不过千户居民,人口四千余,其中一半是这两年从内地征募而来的贫困灾民,能大老远招到两千汉民过来填充户口,单就这点来说,曾致礼干得还算不赖。
卢方主介绍:这些百姓都租了城外的田土,种植青稞和黍,以此度日。
一边听着,一边闲逛,赵然没有走沿街的房子,而是向内穿行了两条巷道,选了一户土坯房的人家,冲卢方主示意。
卢方主上前喊门,一个老妪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出来开门,惊疑的看着门口的卢方主。
卢方主道:老婆婆,我们白马院新任的赵方丈来你们家走走,看看你们家的情况。
老妪顿时目瞪口呆,也不知该说什么,慌乱中的将二人让进了屋中。
赵然走近屋内,就见房中简简单单,没有一件家什,地面墙角铺着一片草席,席上卷着破布棉被。屋子中间架着个火炉正在烧水,下面烧的是些干草和干粪,味道很不好闻。好在仅有的一扇木窗打开着,能够透气,否则当真是挨不住。
这户人家最值钱的东西,恐怕就是架在火堆上的那口铁锅。赵然伸头看了看锅里,一锅水里面是几片草叶子,草叶子下依稀可见数得清的黍米。
老妪忙不迭的请赵然坐在火堆对面,怀中抱着的婴儿一声哭泣,她又赶紧用个木勺从锅里舀了勺黍米汤,在嘴边吹凉了,小口小口往婴儿嘴里灌进去,一时间有些手忙脚乱。
赵然打量四周,怔怔良久,一股心酸涌上心头。
自从在小君山招募流民开立君山庙后,赵然已经好多年没有见过如此赤贫的家庭了,哪怕是前年去黎州,那些黎州山民的日子也比这好过许多。
卢方主问:老婆婆,老爹去哪了?大壮呢?大壮媳妇呢?怎么都不在家?
老妪回道:大壮和他爹去北城上工了,儿媳去罗老爷那里洗衣服了。
赵然问:上什么工?
卢方主代答:应该是去给咱们白马院修城墙。
赵然明白了,前两天看白马院的文书,知道如今是农闲,院里从常平仓调来了五十石陈米,继续兴建红原县城的城墙,如今应该是主要加高北城方向。这是袁灏一力操持的,每年农闲的时候修上一段,起到的是以工代赈的作用。
赵然追问:上工的能拿多少粮食?
老妪道:上工管饭,每天还能得回两个黍米团。
赵然皱眉道:太少了。
老妪道:够了,很好的,能把娃儿拉扯大了。
赵然摇头:两个黍米团子哪里够你老人家和孩子一起吃的?
我吃少点,娃儿吃多点,尽够了。
罗老爷是谁?赵然转头问卢方主。
卢方主道:主街上挑着‘千里香’的那家饭铺就是他的,他是都府的商人,来了红原刚一年。这位罗老爷也是好心,生意做得不好,却雇了好多人家的娘子,帮忙洗衣洗碗补衣,管饭吃。此人我和他认识,曾对我言道,他本来干了半年就想关了饭铺的,挣不到银子。但若是走了,这些给他干活的人家全都要挨饿,所以每年赔些银子,坚持开业,权当周济了。
老妪也在旁边说了几句罗老爷的好话,又夸了白马院的袁灏。
赵然闲谈了几句,转过头来问老妪:老婆婆,你们家在城外分了几亩地啊?
老妪回答:三亩两分。
赵然有些诧异:只有三亩两分?
老妪道:已经很好了。
收成怎么样?今年收了多少粮食?
收了四石。
亩产一石多一些,这个产量肯定养不活老妪一家五口,赵然又问:纳了多少粮?
交了一石半。
赵然倒吸一口凉气,这个田赋可当真不低!尤其是作为刚刚授田的农户来说,绝对不应该那么重的。他转头望向卢方主,等卢方主解释。
卢方主虽然不是管税赋收缴的账房,但也多少知道一些,连忙道:方丈,白马院今年田赋十取其一,各色耗羡加三成,她说的纳粮一石半,怕是有四成不是白马院收的。
老妪插话:是呢,有六斗是给夏人的。
赵然愣了:夏人?
卢方主一头大汗,见老妪说话有一句没一句说不清楚,连忙道:就是居于这邛溪镇上的党项人。原本这些田地都是他们的,白马院初立之时,打算重新丈量,划分田土,但这些党项人不干,颇是闹了几场。后来曾监院上任后,说咱们初来乍到,要以大局为重,便认了他们对这些田土的文契,好说歹说,让新来的汉民租种,每亩佃租两斗。
赵然气乐了:敢情咱们从内地吸纳人口过来,是给他们当佃户来着?
呃卢方主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尴尬的不做声响。
赵然又问:城外这两万八千亩耕地都租给汉民了?可我来的时候,其中有一大半都在抛荒吧?而且都在水边,是好田啊,这是怎么回事?
卢方主道:那些好田,党项人要价太高,每亩四斗到六斗不等,这些汉民租种不起。
就空着了?他们也不种?
他们不种,这些田,原本是白马查马筇河三部部民在种的,这些党项人原本是红原的贵民,不会下地干活的。
三部部民呢?怎么不下山耕种了?
当年党项人以三部部民为奴,驱使他们种地,如今奴隶逃脱出去了,谁还愿意回来?党项人前年还找了曾方丈和袁监院,说是要咱们明军出兵,把三部的奴隶都抓回来还给他们。
赵然不敢置信:这要求,他们也敢提?
卢方主苦笑:他们的确就是这么提的,被曾方丈否了。曾方丈说,各族平等,绝不允许一族以另一族为奴。
赵然点点头:然后呢?怎么处置的?
卢方主无奈道:但是党项人闹得很大,一度将白马院围了。曾方丈便亲自带着我们去三部,游说他们下山给党项人种地,三部死活不同意,当时说急了,人家就把我们赶下山了,一路下来,我们身上被唾了不知多少浓痰。下山之后还有部门在后跟随谩骂,当时情况很危急,我想调兵护卫,可曾方丈不让。
哦?他怎么说?
曾方丈说,心怀天下者,要有唾面自干的风范,别看今日受辱了,但等到红原太平之日,这些部民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就会念我们的好了。
第六十章 脊梁
赵然无语,默默消化良久,方问:以我看来,汉民租种的田地也就几千亩吧,光靠这么点租子,党项人怎么活得下去?他们还放牧么?
原本他们都有牧场的,但是一场白马山大战,这些党项人的家底基本都掏空了,最后剩下的那些牛羊马匹,都被三部部民哄抢一空,所以那些牧场也都荒置着。至于生活,他们还能勉强维持,咱们白马院每旬放赈一日,给党项人发米,补贴他们家用。
赵然看过白马院的账簿,印象中没有这笔赈济的银子啊?于是问:赈济的钱粮哪里来的?
卢方主道:都是从修建城墙的工银中挤出来的,列在营造费里了。每月都有开支,具体多少我不清楚
赵然点头:的确有修城的银子,每个月的数目都在一百两左右,是天鹤宫专款拨付的。
卢方主道:真正开工干活的月份都是农闲时候,一年也就四五个月,剩下的都拿出来赈济了。
老妪听到这里,向赵然哀求:赵方丈,你老人家在道院说话算数不?能不能给曾方丈说说情,放赈的时候也给我们汉民一口粮啊?
赵然诧异:老卢,怎么回事?放赈没有他们的份?
卢方主点头道:没有那么多粮食啊。这些粮食都是从修建城墙的工银中挤出来的,能养活党项人,已经是白马院的极限了。我记得年前有一个月粮食紧张,还是从阖院道士的薪俸中挪借了银子去买来的。
赵然无言以对,只是安慰了老妪两句,然后带着卢方主赶紧离开了——他是无法继续心安理得的坐在人家屋里了。
从这户人家出来,赵然一时也没有心情再去逛别家了,卢方主陪着他就在街巷中漫无目的的走着。不知不觉便来到西城,这里的房子明显要好得多,有几十户人家住着石木结构的大房,房中还带着小院,养着些鸡狗之类。
卢方主指点:党项人在城中主要是三族,拓跋氏米擒氏颇超氏,拓跋氏领头的是个祖儒,其他两家都是枢铭。方丈请看,最西头那家,就是拓跋家的祖儒,叫李彦思。
祖儒在西夏是个不小的贵族爵位,没想到这小小的红原城中居然也有一位。赵然默默围着这个祖儒的院落转了一圈,这位祖儒爵位不低,但过得却有些潦倒,可潦倒归潦倒,人家能耐还很大,胆子更大,不得不说,赵然对此是很难理解的。
穿行于党项人的聚集区,身着道袍的赵然和卢方主二人引来了各种眼光,有惊讶的,有不屑的,有愤恨的,还有恶狠狠的。
卢方主有些紧张,低声道:方丈,要不咱们走快一些?
赵然哦了一声,问:卢方主怕了?
卢方主道:也是为了方丈的安危考虑,前个月客堂的小任就是在党项聚集的街上被打了闷棍,回去后躺了一个多月。
人抓到了么?怎么处置的?
都不知道是谁干的,如何查处?
赵然皱眉,不悦道:白打了?
卢方主道:曾方丈说了,法不责众,既然查不出来,就忍忍。
赵然道:你也不用怕,跟着我,保你不会出事。
卢方主这才醒悟过来,自家跟着的可是个黄冠境的修士,不禁赧然:是是,差点忘了方丈的本事,呵呵。
赵然慢慢穿行过去,可惜一路上都没人过来挑衅,这些党项人要么蹲在路边以眼神杀人,要么围聚在一处下他们党项人的石头棋,又或者在某家院中的石桌上聚赌,就是无人前来打闷棍,让他出出胸中恶气的念头实现不能,不得不遗憾的来到北门。
这里就要热闹得多了,数百壮丁正在挥洒汗水,辛勤的修筑着城墙。赵然看见了旁边粥棚中的几口大锅,锅中正在熬着米粥,旁边的炉子上是温热着的一排排杂面团子,沸腾的热气滚滚上升。
监工的是白马院库房的道士,原本也是内地县份中的书吏出身,他自然是识得新上任的赵方丈,更何况旁边还有卢方主陪着,于是连忙赶上前来参见:卑职小道见过方丈。
赵然问:这些都是汉民?
那道士回答:都是汉民,党项人懒得很,不愿干这种重活儿。
饭食如何分发的?
上午的饭食刚发过,每人一碗米粥,一个面团。下工之后同样如此,但每人可带两个面团回家。
什么面?黍面?
黍面加了些野菜,一个二两,方丈请放心,这些都是穷苦人,咱们都是有良心的,断然不敢克扣了。
黍面还可维持几日?
库中还有三十日存粮,专为营造城墙所用。
赵然点了点头,道:城墙加到一人高就可以了,不要再往上加了。
那道士愣了愣,也不敢质疑,只得疑惑着答应了。
赵然又道:今日是贫道头一次来视察,又逢太乙救苦天尊圣诞,吩咐下去,晚上每人加两个面团。
那道士连忙点头,然后扯开嗓门高喊:今日赵方丈巡视工期,又逢太乙救苦天尊圣诞,方丈说了,今晚每人加两个面团!
正在开工的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有那离得近的,都纷纷放下手头上的活计,向赵然跪下磕头。城墙上城墙下,顿时黑压压跪倒一片。
赵然趁机道:诸位信众,我大明百姓们,等有了闲暇,请到白马院中拜一拜道尊,我白马院的同道们便算是没有白费工夫了。
数百人轰然应了。于是赵然挥了挥手,让大伙儿起身复工,壮丁们这下子劲头更足,号子声响得更加有力了。
赵然感受着人群中传来的丝丝淡淡的功德力,看着这些辛勤干活的壮丁,又看了看水一般清澈的米粥,以及那黄得发黑的面团,向卢方主感叹:这些百姓,是我大明的脊梁啊!
卢方主向赵然躬身:方丈慈悲!
赵然道:这不是慈悲,这是在弥补。老卢,他们千里迢迢从内地赶来松藩,是奔着好日子来的,可我们呢,却把苦难依旧加在他们的背上,什么时候脊梁被压断了,我们所有人就都抬不起头了。
卢方主默然片刻,道:方丈,有些话,我憋了很久了,不知该不该向方丈说。
老卢,你尽管说。
曾方丈总是说,要顾大局识大体,可是
赵然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行了,你的意思我明白的。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看怎么理解了。有什么话,咱们回去后慢慢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第六十一章 财务状况
看完城中的情况,赵然在卢方主的陪同下,出了红原城。先是在红原城周边看了看耕地,果然,很多邻溪平坦的好地方都在抛荒,反而是那些边边角角的旱田,或是沟壑起伏的坡地上,还有些农户正在烧秸秆,以为来年积肥。
除了红原城中的四千多人外,在城周十里范围内还分布着二三十个村子,其中一大半的村子都空空如也,房屋破败,不见一人,完全废弃。
还有一半的村子,则住着来不及逃走,或者没舍得逃走的党项人。
这些村子周围,同样是大片大片的耕地,却长满了野草,时不时有党项人在其上放养着可怜兮兮的几只草地藏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