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王梓钧
他想要投资1500万元,引进一条新的罐头生产线,盖一个5000平米的出口加工车间,陈桃解释道,阿姨(郭晓兰)跟杨总起了争执,又联系到我和老郑。我们几个股东意见相左,而且拿不准情况,所以杨总就自己做了一份计划书。
宋维扬惊讶道:他找到出口路子了?
嗯,陈桃说,上个月,全国工商联举办了一次中外企业家交流会,由粤省银海集团主办。工商联也邀请了你去参加,但你又说没有大事别打扰,所以杨总就自己去了。他遇到了来自俄罗斯瑞典丹麦的罐头经销商,不知用的什么方法,居然谈成了合作意向。
我先看看。宋维扬把计划书翻开。
杨信的计划书,开篇就介绍了中国罐头的出口情况
近两年,中国的那些罐头作坊越做越大,不仅在国内把大厂给挤死一大片,而且还迅速抢占出口份额。终于,就在去年冬天,那些民营企业的罐头出问题了。
为了降低成本打价格战,提高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好多民营罐头厂开始搞歪门邪道。
他们使用糖精代替白砂糖,1元钱的原料成本直接压缩到5分钱,并混在正常罐头里面出口至欧美,而且还莫名其妙的逃过了质量检验。
消费者虽然吃不出白糖和糖精的区别,但是,加了糖精的罐头,处于零下18度的环境就有可能玻璃瓶破裂。去年冬天,北欧和俄罗斯的罐头,出现大量瓶裂现象,一查全是从中国进口的。
玩儿砸了!
好多个中国罐头品牌,包括几十年的老牌子,直接在欧洲信誉崩溃。
但西方人又特别爱吃罐头,家家户户都会定期购买。而欧美罐头价格昂贵,远不如中国罐头好卖,欧美的经销商们迫切需要中国罐头赚钱。
于是乎,北欧和俄罗斯的罐头经销商就集体来到中国,想要重新挑选值得信赖的品牌。这些洋人买了不少罐头做检验,已经挑选出七八个品牌,恰好喜丰罐头位列其中,又恰好在中外企业家交流会上遇到了杨信。
双方一拍即合。
俄罗斯的经销商比较糙,只需瓶子不被冻裂,其他什么情况都可以接受。而北欧的经销商就苛刻得多,他们认为喜丰罐头的某些数据不达标,需要提高出厂质检标准。
所以,杨信打算在鲁省建一个出口生产车间,并引进生产线和质检设备,一举打开欧洲市场。
郭晓兰和宋其志都不同意这个方案,认为花钱太多,而且出口市场一直都不稳定,说不定哪天遇到反倾销法案就完蛋了。
陈桃也不同意,她觉得应该全力拓展饮料市场,不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罐头上面。
而远在鲁省管理分厂的郑学红,这次却站到了杨信那边,并且建议研发生产新的罐头品种。
郑学红说,他在鲁省发现了一种白梨,皮薄肉厚,汁多无渣,吊打各省的所谓贡梨,有人甚至把这种白梨称为仙果。这种白梨非常便宜,只在沂蒙一带有市场,别说卖去外省,就连鲁省本地市场都比较少见。原因是皮薄易碎,难以长途运输,更适合在当地建厂做水果罐头。
但是,鲁省无数的罐头厂,都把白梨给无视了。因为白梨在去皮之后,很短时间就要发黑发黄,品相难看,就像用坏掉的果子做出来的一样。
郑学红建议改进生产工艺,加快从剥皮到漂煮环节的时间。一旦白梨罐头研发成功,必然吊打全世界的梨子罐头,称霸全球的梨子罐头市场都有可能。
宋维扬认真看完杨信的计划书,笑道:老杨和老郑很不错,进步蛮大的。
你同意了?陈桃问。
当然同意。宋维扬说。
陈桃道:你之前不是说,罐头属于夕阳产业,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吗?
那是因为没有进入西方市场的机会,宋维扬道,欧美国家的那些老外,非常爱吃罐头,而且越甜的越喜欢。不止是水果罐头,蔬菜和肉类罐头同样很受欢迎,他们在家吃牛排的时候,经常会开一两瓶豆子罐头当辅菜。如果一个美国家庭的冰箱里没罐头,说明那家的主妇不合格。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只要能站稳脚跟,年利润几千万轻轻松松。
真是这样?陈桃颇为惊讶。
宋维扬在计划书上签字,并注明意见:同意调用1500万元建造出口车间,另调50万元用于白梨罐头的研发。可与法国明星苏菲·玛索接触,请她为喜丰罐头做全球代言,3年代言费必须压到2000万人民币以下,超过此价另请明星。
苏菲·玛索这几年正迎来事业第二春,在欧美甚至亚洲都极具影响力,如果2000万人民币能请她代言非常划算。
这就是差距,姜文葛忧已经算国内顶级明星了,20万代言费都让宋维扬觉得贵,苏菲·玛索的2000万代言费反而跟捡便宜似的。
宋维扬非常感谢那些搞歪门邪道的国内同行,居然想着用糖精代替白糖。1块钱成本压缩到5分钱,貌似赚大了,其实是自己找死,白白便宜喜丰罐头找到出口良机。
不仅是国外市场,国内的东北内蒙疆藏市场,喜丰罐头估计也会在冬天焕发生机。
那些小罐头厂吃了亏也不会改,因为成本能压下来太多,温带和热带市场就足够他们吃饱,何必再花大力气稳住寒冷地区呢?
当然,宋维扬更搞笑的是杨信和郑学红的表现,一个已经把目光转向国际,一个能在平常之中发现新商机。即便把他们放出去自立门户,估计也能做出一番事业,特别是郑学红,进步超快。
同时宋维扬也在检讨自己,他的思维还停留在21世纪,没想到一次所谓的中外企业家交流会就能直接攻破海外市场太他妈神奇了。
131【书迷】
今天是周末,草地上坐着许多男男女女,还有学生乐队一边演奏一边唱歌。
手风琴吉他萨克斯单簧管,四件乐器胡乱搭配,一个女生唱着带有东欧风格的歌儿。这种情景在90年代的高校很常见,因为娱乐活动很少,看电影的机会都不多,反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交流。
再过二十年,别说周末聚草地里欢唱了,就算到了ktv也各种玩手机。
陈桃站在路边听了一阵,怀念道:我又想起了中专时候,可惜那时我太穷,一心读书,都没想过多跟同学娱乐交流。
确实很可惜。宋维扬没有安慰,而是点头同意这种说法。
没有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没有步入社会的生活压力,大学属于一段极为梦幻的时光。身在其中或许还不觉得,等到时过境迁,才明白那是有多么美好。
陈桃突然笑道:快中午了,带我去食堂吃饭吧,我想重温一下学生食堂的感觉。
二人漫步来到中央食堂,宋维扬没有直接去打饭,而是下意识地往信息栏那边走。
如果说传条是这个时代的微信,那么信息栏就是朋友圈了。学院有事会贴告示,社团有事会贴告示,甚至学生闲得蛋疼了也可以来贴大字报。
随便扫了几眼,宋维扬便转身离开。
上面没啥重要信息,也就未来的韩国总统金大中,下星期会来复旦做演讲。
这种情况很常见,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名人演讲,有兴趣的就去看热闹,没兴趣的就当不知道。
此时的复旦特牛逼,就文科来说,公认的北大第一,复旦第二。金大中此次访问中国,跟领导人会面以后,也是直奔北大复旦,对清华什么的没有任何兴趣。
吃些什么?宋维扬问。
随便。陈桃笑道。
宋维扬打开钱夹子,掏出几张饭票,很快便打了两份饭菜。
复旦的饭票一度让宋维扬很无语,每张面额4毛钱,用那种又薄又脆的传单纸印刷,连草纸都不如,稍不注意就会被揉碎成粉末。
两人坐下闲聊吃饭,隔壁也是一男一女。
男生埋头一本小册子,偶尔扒一口饭菜,接着继续看,完全把女伴给忘了。
女生被晾了好半天,终于发怒:韩华锋,你是哑巴吗?还是把我当空气?
啊?男生抬头愣了愣,扶眼镜道,你先吃饭,等我把这篇小说连载看完。
小说比我还重要?女生气得更凶。
男生完全没有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兴致勃勃地说:这期科幻社的社刊,有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叫《生化危机,我推荐你也读一下。
女生不说话,闷头吃饭,咬牙切齿。
男生开始滔滔不绝:这小说讲的是几十年后,有家叫保护伞的美国科技公司,他们研发出一种超级病毒。凡是中了病毒的人,都会变成丧尸。丧尸你知道吗?他们的脑神经已经被破坏了,无法正常思考,也没有任何痛觉,只知道撕咬活人的血肉。作者真是太有想象力了,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类在面临大灾难时的抉择
女生还是不说话,但眼神已经可以杀人了。
男生继续说:我猜测,小说里的国家社会系统将彻底崩溃,丧失占据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而人类则在夹缝中苦苦挣扎
女生已经快把饭吃完了。
男生见对方似乎没兴趣,稍显尴尬,然后继续埋头读小说。
李耀林和聂军端着饭菜结伴而来,直接坐宋维扬旁边。
老宋,听老彭说你表姐来了,这位就是?林耀林问。
嗯,宋维扬介绍道,聂军,李耀林,我表姐陈桃。
表姐好!
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
李耀林还带了一罐牛肉罐头来食堂,用刀子撬开,笑道:谢谢表姐的罐头,这两个月都可以加餐了。
没什么,一点小意思。陈桃微笑道。
李耀林嚼着牛肉,对宋维扬说:老宋,《生化危机太受欢迎,以前科幻社刊每期只印几十份,都没几个人愿意看。自从连载《生化危机以后,这才第二期,就印了600份,连不是我们科幻社的同学都愿意掏钱买。
同学,你也看《生化危机?旁边的男生突然找到知己。
李耀林笑道:何止是看啊,《生化危机的作者就在你面前。
你写的?男生惊喜道。
不是我,林耀林指着宋维扬和聂军,这二位共同创作,老宋提供故事创意,老聂把故事变成文字。
男生激动得就要跟两人握手,甚至带着三分崇拜:今天运气真好,居然能在食堂里遇到《生化危机的作者!两位大作家,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的创意?我太佩服了,完全构造出另一个真实的世界。我建议你们往《科幻世界投稿,争取让更多的科幻爱好者看到《生化危机这种精彩绝伦的故事。
宋维扬和聂军还没说话,食堂里又有学生站起来:谁是《生化危机的作者?
《生化危机的作者在这里吗?另一个学生问。
科幻学社的期刊只印了600份,但看过《生化危机的学生,绝对超过1000人,食堂里分分钟就站出来16个。
那些学生端着饭菜往这边凑,一边聊剧情,一边看看作者长啥模样。
大作家,突击小队是不是最后死光了?
艾莉丝会感染病毒吗?
肯定不会,那是女主角。
我又没问你,我在问作者。
男主角到底是谁啊?我到现在还没搞清楚。
能不能每期多连载一点内容?一个月才出一期,根本看不过瘾。
聂军本来就是那种怕麻烦的人,此刻被烦得不行,起身指着宋维扬说:我只是代笔的,真正的作者是他!你们先聊吧,我吃饱了。
众人信以为真,目送他离开。
等聂军走出食堂,宋维扬才微笑道:我呢,只提供创意,真正的作者是刚才那位。至于后续剧情嘛,我真不知道,还需要跟朋友慢慢讨论。那个,今天就不说了,大家有缘再会!
大作家,你别走啊!
就是,都是科幻爱好者,可以多交流一下。
面对纠缠,宋维扬毫无心理负担的踢皮球:你们如果想快点看小说,那就去找科幻学社的社长,让他把月刊变成半月刊。再见了!
让社长老兄头疼去吧,顺便还能逼聂军加快更新速度,哈哈,把这两个家伙一起坑。
陈桃看着宋维扬狼狈而逃,不由嫣然一笑,这坏蛋在哪里都能出风头,天生就是搞事情的能手。
132【一不小心获奖了】
我们前面说,90年代的中国高校,论文科,北大第一,复旦第二。
这个排名并非以学术和教育水平为标准,而是特指社会影响力。北大和复旦的文科生极为活跃,经常搞出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事情1993年的狮城辩论赛,全国电视播出,把复旦之名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场国际高校辩论赛而已,放在20年后,估计还没有lpl联赛受关注。
但当无数观众从电视上看到复旦学生舌战群雄,击败一个个国际名校团队,又在决赛当中喷得对手狗血淋头,其所代表的意义直接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全国媒体疯狂报道,甚至《妇女生活杂志都在赞美辩手们如何努力读书,如何刻苦学习。
那些穿着西装侃侃而谈的复旦学生,展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睿智凌厉清新和朝气,成为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缩影,被媒体评价为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辩论赛电视播出以后,不仅复旦的报考率提高了,还在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衍生出两句流行语:请不要偷换概念!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的学校里开始出现五花八门的辩论赛,电视台亦热衷于举办辩论赛。超级辩手可以成为全国性的明星,其影响力甚至足以抗衡某些影视明星,这是新世纪的小朋友们无法想象的。
虽然进入90年代,诗歌已经没落,复旦没了旗帜性诗人。但刚刚卸任诗社社长的韩博,依旧属于全校风云人物,并在全国也小有名气,这就是名校带来的辐射效应。只要你在复旦能搞出一点东西,必然受到校内外关注,并且还可以在毕业之后转化出实际用途。
复旦诗社的前任社长韩博,是个大帅比,一头长发,不仅写诗,还搞实验戏剧,风格冷峻幽默,大概相当于此时的复旦韩寒。
而随着《生化危机的两期连载,宋维扬和聂军迅速走进大众视线,跟韩博一样,也成了全校风云人物,盛海的科幻杂志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转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