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黄金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天牛行空
贾探春这么一个并不是很受待见的贾府庶女的家里都能挂上这两位的作品做装饰品,可见贾府之富贵。
除此之外,像什么汝窑花囊、名人法帖、数十方宝砚、树林般的毛笔、花梨木的大案等等物件无不表明贾家财力之丰厚,宝砚都是论数十方来计算的。
而且这只是一个贾探春的房间,贾探春什么人赵姨娘的女儿,妥妥的庶女一个,虽然是在贾母身边养大的,可庶女就是庶女,庶女的待遇再好也不可能比正儿八经的嫡女好,吃穿用度也肯定有所差别。
所以说“假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这句话真不是吹的,而是实打实的富贵。
当然,徐景行在这里不是探讨贾家到底多有钱,说这些细节,只是因为这些细节会出现在他刻画的画面中。
没错,他就是要把书里出现过的细节尽可能的融入到他所设计的画面中。
除了这些书中出现过的物件,连书中没有描述的,他也没忽略,像是门楣窗户棱这些细节,该用什么样的结构、该用什么样的尺寸比例、该用什么形状的地砖等等,他都做过仔细的研究。
如果只看被当做背景的建筑,这完全就是一个小的古建筑模型,风格像极了他之前创作的界画,每一个线条每一寸空间都尽可能的贴近现实。
没办法,《红楼梦》这一本书就是这样的风格,看似飘渺虚幻,实则写的都是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的内容,一本书几乎写尽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虽说主要以贾家这样的勋贵人家为主,可描写社会底层细节的内容也不少,甚至更多。
所以他在做这件摆件时,也尽可能的在贴近原著的风格,毕竟他要在这么一个件小小的雕件上体现出整本书的主线,或者说是主题。
而这些极其贴近现实的细节刻画,就是整个空间布局中的第三层空间。
至于主角,就是那一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男女,准确的说,是十一女一男,唯一的男人就是贾宝玉。
这十二个人穿着打扮形态动作全部一样,基本上对《红楼梦》有所了解的人就能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像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这些简直太好辨认了,其他人的身上也各有特点。再加上各自发笑的动作完全不同,所以对着原著一看就更加清楚。
原著中,这些人是怎么发笑的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
悄悄这笑的多开心,差点笑出事故来。
而且这些人的动作神态真的完全不一样,一个人一个动作模型,原著都已经设计的非常完美了,根本不用徐景行操心,是这件作品中最最省事儿的一个环节,只要对着原著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就有了整体思路,很省事儿。
只是设计省事儿,雕刻起来却有点吃力,毕竟人物太多,细节太繁复,要表达的内容也太丰富,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这是他从业以来做的最复杂的一件作品,第一次尝试着将这么多复杂的人物刻画浓缩在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具体有多大呢也就手机充电器那么点大。
整只雕件也就快餐杯大小,刨去院墙、走廊、溪水、梧桐芭蕉等背景,也就能剩下三分之一的空间可供发挥。而且这三分之一的空间内还有不少无法动刀,毕竟他用的是高浮雕的技法,是平面雕和立体雕的结合体,得有支撑。
如果一来,可供发挥的空间就只剩下一只常规手机充电器那么点大小的空间。
而他要做的不只是在这么点大的空间上雕出十二个形态各异的人物,还有餐桌、餐椅、餐具、各式菜式等等,其中光那只大圆桌就要占据三分之二的空间,剩下的才归十二个人物形象所有。
满打满算,也就两三平方厘米大小而已。
所以雕刻的难度很高,虽然没有达到微雕的程度,但用肉眼是肯定看不仔细其中的画面,普通人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一桌子菜和人以及屋内的摆设。
但只要能看到,就一定会被这精致细巧的画面所震惊,因为他的雕工实在太细致。
&n
第1367章 不寒而栗
刘姥姥说的那一句话真有的那么好笑吗
或许有点。
但至于让这么一群人笑的那么厉害吗
当然没有。
那么为什么全都要笑的那么夸张呢夸张到做作的地步了都,而且做作的非常明显。
说明这一群人看似笑的开心,实则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在故意讨好喜欢热闹的贾母。
那么如何才能用雕工来表现这一点呢
在文学作品中,心理活动比较好表达,只要文笔够好就可以。
但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想要表达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心理活动,难度就很高了,跟文学作品相比,难度高出好多个几何倍。而表达方式除了最常见的以动作来表达内心活动这一种外,剩下的全是侧面刻画。
可问题是,徐景行做的这一件“刘姥姥进大观园”雕件的写实度又非常高,侧面刻画也不太好使,那样会破坏画面的真实度。
怎么办
那就只能在动作神态以及表情上下功夫,同时大量使用相对比较常规的留白技巧来衬托着一群人的心理活动。
具体怎么做呢
他抓住了一点,那就是将一群人发笑的方式做的更夸张一些,在写实的基础上越夸张越好。
这一群人笑的越夸张,那么就越能反衬出他们内心的尴尬和动作的做作。
但这一点只有阅读过《红楼梦》并且对全书有一定理解的读者才能品味出来,因为没读过这本书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一群人在笑什么,只会觉得这场面很喜庆。
所以这一层次意思就是隐藏在画面之下的,一般人品味不到。
那么喜庆的画面之下的第二层意思呢
画面之下的第二层比第一层更令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因为那才是《红楼梦》一书中刻画最多但笔墨最少的内容。
如果看过原文,可能有人会记得就在这场招待刘姥姥的宴席中有若干个细节,其中一个细节跟筷子有关。
王熙凤和鸳鸯两人为了让刘姥姥出丑,故意给刘姥姥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吃鹌鹑蛋,书中写的很清楚,底下人原本是没有准备这种象牙筷子的,是凤姐和鸳鸯特意拿出来这么一双,被贾母一说之后赶紧换上众人常用的“乌木镶银筷子”。
刘姥姥见状笑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这很正常,筷子么,不管金的银的都不如木头的用的舒服,金银的只是看着富贵罢了。
可王熙凤是怎么解释的呢
王熙凤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听听这话吓人不吓人,正常人家就算是富贵人家,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吃个家常饭还要用银筷子验毒。而王熙凤却当着众人的面甚至当着刘姥姥这个外人的面大大方方的说了出来,说明什么说明贾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祥和,相反,处处都是能要人命的陷阱,吃个饭都得先用筷子验毒。
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母是什么反应呢
在王熙凤解释了银筷子的用途之后,刘姥姥笑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而贾母在听到这番话后觉得有趣,将自己面前的各式菜肴给刘姥姥和板儿统统分了一份。
原著中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极尽精简之能,写的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要多轻松就有多轻松,看起来就是一幅日常画面。
可是细细琢磨刘姥姥看似无心的话,以及贾母的反应,不难看出贾母非常赞同刘姥姥这句话。也就是说,刘姥姥说的话,其实也是贾母想要说的,只是贾母的身份在那儿摆着,不能明着说出那种话。
所以作者在王熙凤和贾母中间隔了个刘姥姥,使得这两句对话中间多了一层隔离,一下子将那种血淋淋的画面遮掩住了,变成了 轻松的日常对话。
那么去掉刘姥姥,再来看这两句话。
王熙凤:“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贾母:“这个菜里若有毒……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有没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有就对了,因为《红楼梦》一书的基调就是这样的,揭开书里那些个美好的词汇,下边隐藏着的全是这种血淋淋冷冰冰的东西,让人无法直视。
《红楼梦》在前朝为什么会被禁止刊行真当只是因为里面那些个情情爱爱的东西犯了忌讳
如果还不明白这两句话里蕴藏着的剧烈冲突,那么换成大白话试试。
王熙凤其实是在抱怨贾府里的黑暗,说吃个饭都得不安生。
而贾母的意思则是就算贾府有一天真的倒了,贾府上上下下一个都别想逃,哪怕菜里真的有毒也要一口口全部吃光!
这样的冲突发生在一家之主贾母和孙媳妇王熙凤之间,说明什么说明贾府内部已经
第1368章 六贼无踪
徐景行在完成这件以“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为题材的摆件之后,停工一天,啥也没做,好好的在四合院周围逛了一天,美美的放松了一整天。
没办法,这些天确实太累,先是耗尽精气神刻了一篇《诫子书》,跟着就搞了这么个大工程,就算是他,也有点扛不住。
休息一天之后才接着回去工作。
依然是《红楼梦》题材,这本书里有太多的画面可以刻画。
光是十二金钗以及十二副钗就够他做好几个系列了,再加上书中出现过的精品小诗词,又是一个大工程。
十二金钗和十二副钗这个系列,他主要做牌子,正面是人物像,背面是判词,没有判词的就又他自己补上,或者摘录前辈古人的评语,反正有画有字完全符合牌子的格式,再得体不过。
而且这些牌子上全是中规中矩的内容,没有做的像之前那件摆件那么复杂,画面或悲伤或平和或英气或凄婉,唯独没有那种冷冰冰的现实和血淋淋的冲突,都挺美好,适合任何人收藏把玩。
当然,这样一来,这些牌子的价格肯定不会太高,顶多比市场价稍微高个一两成。
不过这才正常,毕竟是开店,就算走精品路线,也得准备一些精品中的低档货。
这些十二金钗以及副钗的牌子还有之前做的一百零八将牌子都是这种,都是纯粹的玉牌,没什么特殊功效,但适合把玩收藏,雕工、材质、题材都是精品,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买家。
没错,只要还有人读四大名著,相关题材的作品就不缺买家。
就拿《水浒传》举例,现在很多人批判这本书以及书中的人物,觉得那些人根本不算什么好汉,个顶个全是大恶人,不值得推崇等等,甚至有人说《水浒传》根本算不上名著。
但就算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本书里的很多人物,相关题材的作品依然有无数人追捧,毕竟爱好这个东西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很多人就喜欢《水浒传》,谁也不能说什么。
而且《水浒传》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比其他名著差,能得到大众的喜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至于现在流行的解构和反传统风潮,并不会影响这本书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
在《红楼梦》之后,就是《西游记》了。
不过估计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并不多,因为单纯的读书,从文字角度来欣赏,《西游记》的精彩程度跟电视剧相比要差一些意思,而且电视剧拍的确实经典,就算现在再看电视剧,除了道具特效有点落伍,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尤其是演员的演绎实在太过精彩,以至于人们提到西游记,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章老师他们演绎的那些个经典形象。
包括徐景行。
另外《西游记》原著中的主角形象可不是那么讨喜,相反,同样充斥着浓浓的黑暗风,只有唐僧才有点主角的样子。
而电视剧则完全相反,孙猴子是主角,老猪和沙和尚都的形象也都比唐僧讨喜,甚至连白龙马可能都比唐僧有人缘,因为唐僧在电视剧中老干一些脑残的事儿,就跟《水浒传》中的宋江一个德行,屁本事没有还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最后还得靠孙猴子来撑场子。
当然,原著跟电视剧孰好孰坏不太好说,因为原著是原著,电视剧是电视剧,电视剧是面对全部年龄段观众的,甚至有点偏儿童向,自然不能搞的跟原著一样黑暗。
但只谈群众基础,那百分百是电视剧版占优,或者说是占据绝对上风。
所以徐景行没考虑太久就决定以电视剧版为主进行二次创作,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方面,反正真计较起来,《西游记之》中可以当做雕刻题材的故事也不是太多,比较适合的也就“猪八戒背媳妇”“猪八戒吃人参果”“猪八戒偷西瓜”“孙悟空偷蟠桃”这些。
没办法,谁让《西游记》中最出彩的两个角色都不是人来着,一个猴子一个猪,都是十二生肖之属,比较好发挥,随便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能弄一个喜庆的画面出来,所以他暂时能想到的题材多是以这两位为主。
当然,也有“大闹天宫”这种热血型的。
另外以花果山为题材也可以做不少精彩的山子摆件,有山有水有猴子,多唯美的山水画面。
所以尽管《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只有四个,可是能发挥的空间反而更大,随便将孙猴子从出世到成佛,基本上截取任何一个画面都能撑起来一件作品。
不过等他完成《西游记》系列之后,最让他满意的几件作品却多是以唐三藏做主角的。
第一件雕的是唐僧牵着马离开长安城的画面。
画面很简单,以巍峨的长安城以及城门口送别的唐皇等人群为背景,以牵马而行的唐僧为主角,画面简单但充斥着浓浓的萧瑟之气,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但唐僧的眼神却非常坚定,平和的面容,坚毅的眼神,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决心和气概却充斥着整个画面。
没错,他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点。
这是西行的起点,也是唐僧的心志最为坚定也最为纯粹的时刻
第1369章 大圣出世
徐景行之所以能走上修行之路,除了如意手套的辅助外,最关键的因素是小和尚裴清德的指点,或者说是醍醐灌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