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这也是斯兰大力发展包括石油化工在内的重工业的关键原因。
由帝国石油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斯兰当局提供土地与税收优惠,共同组建的“斯兰国际石化集团”,在科伦城郊外的石油精炼工厂,第一期工程的设计产能就高达1500万吨,其中500万吨是按帝**用标准生产的航空煤油。很明显,这座石油精炼工厂针对的就是帝国驻军。第一期工程就能够满足驻军的作战消耗,等产能提高1倍的第二期工程完工,总产能达到了4500万吨,不但能够满足斯兰本国的日常消耗,还能够提供给环梵炎洋地区的帝国驻军。到时候,就不再需要从帝国本土向梵炎洋地区的军事基地运送燃料,斯兰生产的燃料就足够了。
只是,这座石油精炼厂最快也要等到年底才能够进行试生产,而达到设计产能,恐怕是明年的事情了。
显然,进攻行动不可能拖到年底。
5天之后的10月22日,由帝国空军临时征用的60架大型民航客机,把第十三陆战师的近2万名官兵送到了斯兰。
这是开战之后,用民航客机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
与官兵一同送达的,还有大约5万吨物资。
其实,客货混运正是民航客机的一大优势。
拿保有量超过了2000架的C-420来说,其基本型在搭载420名乘客与80吨货物之后能够飞行12000千米,在执行航程不超过6000千米的运输任务时,在搭载360名全副武装的作战人员之后,还能装载120吨货物,并且留下轻载返航所需的燃油,即不需要在目的机场进行加油作业。
只看运输能力,C-420并不比帝国空军的“运-10A”差,甚至还要强一些。
差的,其实是场地适应能力,以及运送大型货物的能力,毕竟民航客机在设计的时候不要求装载主战坦克。
此次执行空运任务的就是C-420。
因为斯兰只有一座大型机场,存在备降时间过长的问题,也就需要留下更多的余油,所以这些客机都没达到最大装载量,不然还能够多运送大约1万吨货物。只是受客舱限制,没办法运送更多人员。
其实,民航客机在战时的主要使命就是向前线运送作战人员。
就算是在和平时期,帝国空军也经常征用民航客机执行人员运输任务,不但要比使用运输机便宜,乘坐舒适性也好得多。在执行飞行时间超过6个小时的长途空运任务时,民航客机是最佳选择。关键就一个,民航客机更舒适,能让官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到达战区之后,能立即参与作战行动。如果换成运输机,因为乘坐舒适性太差,官兵很难一直保持理想的精神状态。
对运输机进行改造,使其达到民航客机的标准,显然不可能,毕竟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大型装备。
由民航客机运送的物资,一般是轻型武器,比如随身携带的单兵武器。
当然,放眼全世界,能够在战争时期,利用民航客机在一天之内,向前线运送1个师的国家,就只有两个,即梁夏帝国与纽兰共和国,因为只有这两个国家,拥有足够巨大的民航市场。别说二流与三流国家,即便是迢曼帝国,保有的民航客机都不太多,还以中小型干线客机为主。
不过,送来的也就只是官兵,以及少量的作战装备。
第十三陆战师要想达到作战状态,还需要获取主战装备,并且花一些时间让官兵进行适应性训练。
当然,时间还比较充足。
此后几天,第十一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的官兵也陆续到达。
就算动用的是民航客机,这种战略性质的空运行动,也肯定无法做到绝对保密。
向斯兰运送了相当于3个陆战师的数万名官兵,哪怕梵罗国的情报人员都是睁眼瞎,也能看出帝国的战争意图。
当然,也就会进行反制。
在10月23日,第十三陆战师的官兵到达科伦城的次日,梵罗空军就组织发起了一次非常有针对性的突击行动。
没错,针对的就是科伦城的国际机场。
前面已经提到,在整个斯兰,只有科伦城国际机场的跑道长度超过了3000米,能够为所有军用飞机提供支持。
此外,像C-420这样的大型民航客机,因为对跑道的平整度、承载能力有很高要求,就算轻载起飞所需的滑行距离不会超过2000米,也很难在其他的机场降落,还是只能依靠科伦城国际机场。
那么,只要摧毁了这座机场,就能阻止梁夏帝国向斯兰增兵,至少是迟滞增兵速度。
要说的话,10月22日才是最理想的突袭时机。
可惜的是,梵罗国的情报机构不给力,而且军事指挥体系的反应速度也不够快,收到消息的时候,空运行动已宣告结束。等梵罗空军在当天夜间完成调度的时候,最后一架载着侨民的C-420已从科伦城国际机场起飞。
只是,梵罗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在经过谨密的准备,特别是完成前期侦查之后,梵罗空军在次日凌晨,发起了代号“铁栅栏”的突袭行动。
必须承认,梵罗空军确实是有备而来,还下了血本。
按帝国空军提交的战报,梵罗空军在当天凌晨的战斗中,至少投入200架作战飞机,还动用了一些侦察机,而且攻击机群分成了几个编队,在精心计划的时间点,从几个方向发起突击。在战术层面,梵罗空军的攻击机群做了精心编排,比如让少数快速突击的超音速攻击机在高空充当诱饵,主力机群则从超低空突防,试图利用防空雷达的探测盲区,突破科伦城的防空网。
可惜的是,这套战术早就过时了!
其实,在22日夜间派遣侦察机去科伦城搜集战场情报,就已经犯下大错。
没有特殊目的,为什么要让战术侦察机冒险飞往科伦城?
此前,梵罗空军的战术侦察机最多也就是在科伦城西边上百千米之外活动,很少挑衅帝国空军与海军的防空战斗机。
道理也很简单,梵罗空军的战术侦察机是用二代战斗机改进而来,而驻守斯兰的帝国空军与海军,装备的全都是三代战斗机。哪怕侦察机一般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也很难在防空战斗机面前占到便宜。
何况,科伦城是帝国驻军重点守卫的战略要地。
要说的话,也就是因为战术侦察机存在暴露作战意图的问题,帝国空军与海军都在寻找更稳妥的侦查手段。虽然帝国空军与海军仍然装备了大量战术侦察机,但是在战时主要用来执行战果甄别任务。简单说,就是在突击行动结束之后,再让侦察机上场,确认是否已经达到了作战目的。
也就是因为梵罗空军突然加强了侦查力度,驻守科伦城的帝国空军才提高战备级别。
结果就是,等到梵罗空军的攻击机群杀到,帝国空军早已经严阵以待。
至于交战结果,反到没什么悬念。
梵罗空军所采用的突击战术,主要针对由地面雷达支撑起的防空系统,在预警机面前就成了跳梁小丑。
此外,梵罗空军出动的作战飞机,也以二代机为主。
别说是攻击机,即便是数量不多的护航战斗机,也主要是MG-23与F-4E,仅突前编队是8架MG-29。
跟“战-10B”面前,梵罗空军的这些作战飞机根本就不够看!
关键还有,防空战斗机全程获得2架“指-8C”的支持,把KK-12A中程空空导弹的性能发挥到了极限。
整场空战,完全就是一边倒。
仅用15分钟,“战-10B”机群就通过2次视距外拦截,击落了8架MG-29,消除了预警机受到的威胁。
此后,防空战斗机在预警机的指挥下,开始拦截来袭的攻击机群。
更加重要的是,梵罗空军严重缺少空射导弹这样的远程对地打击弹药,即便是精确制导炸弹都没多少。大部分攻击机携带的是传统的铁壳炸弹,仅少数携带了用来对付机场跑道的集束炸弹。
这些弹药的投掷距离一般只有几千米!
别说天上有防空战斗机,哪怕面对地面的防空系统,梵罗空军的攻击机也未必能够到达投弹空域。
按帝国空军公布的战报,此战总共击落146架敌机,且自身没有遭受损失。
因为在梵炎洋上空作战,而且大部分敌机都是在超低空飞行,所以不存在敌机在负伤之后逃脱的说法。
不过,梵罗空军公布的战报,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
当天晚上,梵罗空军不但宣称已经摧毁科伦城国际机场,还在空战当中击落了近百架梁夏空军的作战飞机,包括1架大型预警机,突击行动取得了大胜,并且一举夺得该地区的制空权。
随后,梵罗当局发表了外交声明,除了宣称斯兰当局充当梁夏帝国的走狗之外,还要求斯兰立即投降,并且号召周边国家抵抗来自梁夏帝国的残暴统治,与梵罗国一同创建光明的未来。
由此,在南方次大陆的南端,以空中打击为主要交战手段的战斗正式开始。
梵罗空军抢先发起攻击,只可惜好景不长,帝国空军很快就用行动宣示全球头号空军的恐怖实力!
第222章 心腹大患
在23日夜间,帝国空军发动了首轮进攻。
当时,丁镇南正在返回卡拉港的途中。因为需要绕行避开梵罗国本土,航程增加了数千千米,所以飞行时间延长到了近6个小时。跟以往一样,丁镇南上飞机之后就睡觉,充分利用了飞行时间。
首轮空中打击,分多个波次进行。
参战的作战飞机多达数百架,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投入战斗。
最先到达,并且负责开路的,并不是在波沙湾战争当中大杀四方的隐身攻击机,而是战略轰炸机。
显然,这体现出了帝国空军的战术灵活性。
关键就是,在扩大打击范围之前,必须干掉拦路虎,也就是部署在特里凡,得到严密保护的远程警戒雷达。
要说的话,这部由纽兰共和国生产的远程警戒雷达,一直都是帝国空军的心腹大患。
不说别的,超过600千米的探测距离就足够覆盖整个斯兰岛。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的作战飞机只要升空,还没爬升到巡航飞行高度,就会被这部雷达发现。
虽然帝国空军针锋相对的部署了干扰设备,还专门加强了电子战能力,但是只要那部雷达雷达仍然在工作,帝国空军在斯兰这边的部署与活动就没秘密可言,更别说大规模的兵力调动。
显然,就是那部雷达发现了飞往科伦城的民航客机,然后判断出帝国空军正在进行战略空运。
按理,这类高风险突击行动,更适合动用“攻-11A”这类隐身攻击机。
在波沙湾战争当中,帝国空军就动用“攻-11A”摧毁了伊军的指挥中心与通信结点,让伊军全面瘫痪,作战部队都只能各自为阵。在随后的战斗中,几乎所有高风险任务都是由隐身攻击机执行。
要说的话,“攻-11A”是帝国空军手里唯一能够突破现有防空系统的打击力量。
只是,“攻-11A”主要针对的其实是战术与战役级别的防空系统,在战区与战略级别的防空系统面前,反到没什么优势可言。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攻-11A”实现雷达隐身的基本原理。
虽然帝国空军宣称“攻-11A”能实现完全隐身,但是实际上,只是在几个主要方向,把反射的特定波长电磁波的强度降低到极低,让防空雷达无法从背景辐射中,辨别出攻击机反射的信号。
降低反射的电磁信号的强度,就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吸收电磁波,二是改变电磁波反射方向。
前者,主要靠吸收电磁波的特殊涂料。
后者,则是在气动外形上下功夫。
因为任何一种特殊涂料多只针对部分波长的电磁波,外形隐身同样与波长有关,所以这也直接决定了,“攻-11A”只能在少数的雷达面前实现隐身。做为战术攻击机,肯定主要针对工作在厘米与毫米波段的火控雷达,对分米波段,以及波长更长的警戒雷达,隐身效果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此外还有,在几个特定的方向上,“攻-11A”的RCS值不但没有减弱,反而超过了常规作战飞机。
正是如此,“攻-11A”的作战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
对付远程防空警戒雷达就不是“攻-11A”的强项,要不然的话,丁镇南也不会安排武装直升机对付伊军的远程警戒雷达,让陆军航空兵打响波沙湾战争的第一枪,却没动用隐身攻击机。
这次的情况也一样。
就算远程警戒雷达受工作波长的影响,哪怕探测到了隐身攻击机,也未必能够获得准确数据,比如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无法直接引导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不过可以及时的发出防空警报,让承担要地防空的野战防空部队能部署到位,而且采取有效的战术,就能够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其实,在帝国空军组织的对抗演习中,野战防空部队早已经证明,提高防空系统的战场机动性能,特别是火控雷达的战术灵活性,能够把拦截隐身攻击机的作战效率提高数倍,大幅度削弱隐身攻击机的突防能力。
一台部署在飞行路线附近的火控雷达,就能够让“攻-11A”折戟沉沙。
显然,了解这套战术的,不止是帝国空军,还包括纽兰空军。
原因就是,代号“夜鹰”的F-117A在数年前就已正式入列,纽兰空军也由此成为了第二支获得隐身攻击机的空中力量。通过F-117A隐身战斗机,纽兰空军肯定掌握了对付隐身攻击机的战术。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特里凡的那部远程警戒雷达在3年前,也就是F-117A正式服役之后不久,进行了一次技术升级,而且由纽兰空军承担全部工程,在完成之后没有发布任何消息,甚至没有让梵罗空军承担相关费用。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消息,此次改进与探测隐身目标有关。
主要就是,这部雷达离帝国本土,以及主要的海外军事基地最近,也就最有可能探测到帝国空军的隐身攻击机。
换句话说,如果纽兰空军想要获取“攻-11A”的第一手性能数据,就得充分利用部署在特里凡的远程警戒雷达。要不然,纽兰空军没有任何理由自己掏腰包,为梵罗空军升级并不算落后的雷达。
此外还有,该雷达一直是由纽兰空军提供维护服务。
关键还有,特里凡有3座由纽兰军队控制,或者是与梵罗军队共用的军事基地,都有可能部署了野战防空系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