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当然,肯定没这么简单。
在战术用途上,“增强型航母”被当成了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的补充对待,以提高舰队的战术灵活性。
说得直接一点,用2到3艘“增强型航母”来替代1艘大型航母或者超级航母,能够显著提高在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时的战术灵活性,让特混舰队不再受航母数量的限制,获得更高的作战效率。
在具体应用上,主要针对的也就是低强度作战任务,比如在登陆作战行动当中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
严格说来,这正是在启动“增强型航母”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小型舰队航母主要用于登陆作战,到后期更是直接编入登陆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增强型航母”更像是新时代的小型舰队航母。
当然,得益于技术进步,特别是舰载机大型化,“增强型航母”没办法小型化。
只是,相对于增强作战能力,更加得控制建造成本。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太昂贵,不如建造作战能力更加完善的大型航母。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在设计阶段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军舰的设计标准提高生存能力,并且把建造成本控制在“替代型航母”的150%以内。至于具体的性能指标,比如载机数量与持续作战能力可以略微降低。毕竟“增强型航母”也主要在后方活动,能够方便的获得补给,不存在得独当一面的需求。
按最初的设计方案,“增强型航母”也就是通过牺牲载弹量、载油量,并且缩减机库面积来增强生存能力。简单说,也就是利用节约下来的吨位来增强舰体结构强度,避免采用稀缺的高强度合金钢。
关键,其实就是建造军舰必须用到的高强度合金钢。
别说是在梁夏帝国,放眼全世界,军用标准的高强度合金钢都是战略物资。不止是建造战舰需要,其他武器装备也需要,比如陆军的主战坦克。即便是作战飞机,部分零件也是由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比如起落架。
在进入战争状态后,包括高强度合金钢在内的战略物资,全都纳入了分配体系。
显然,不是说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只是,用普通钢材替代,必然会导致结构重量增加,从而对性能产生影响。
按照最初版本,“增强型航母”的载机数量减少到了36架,也就是4个半中队,载油量与载弹量都减少了四分之一,续航力降低到5000海里,持续作战能力仅5天,还无法为舰载机提供全面维护。
当然,这也跟其他性能指标提升有关。
比如为了让航速达到30节,而且在动力系统超负荷运行时达到32节,必须采用功率更大的燃气轮机,导致耗油率提高,还占用了更多的内部空间,也就只能缩小弹药库与燃料库等舱室的尺寸。
可惜的是,该方案依然没能获得批准。
不是因为性能太差,而是没有配套的产能,即能够建造中型航母的造船厂都没有控制的船台可用。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对“增强型航母”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
以当时的情况,帝国海军在东望洋方向上,至少需要用2年时间进行部署调整,然后才有望发起战略进攻。前期的进攻行动,以攻打岛屿为主,投入的作战力量不会太多,现有的特混舰队已经足够。再说了,纽兰海军已经被击溃,短期内难以构成威胁,舰队决战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帝国海军在近期的主要战场其实是在梵炎洋。
简单的说,也就是支持南方次大陆那边的作战行动,包括封锁梵罗国,阻止纽兰共和国为其提供军事援助。
因为帝国海军在梵炎洋上有很多军事基地,比如在梵炎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基地,所以对帝国海军来说,面向梵炎洋作战,对舰队的要求反到不太大,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以及掩护运输船队的护航舰队。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最紧缺的其实是用于护航作战的“替代型航母”。
正是如此,在“替代型航母”大批量建造之时,“增强型航母”迟迟没有上马。
不过,这并非坏事。
等到帝国海军需要“增强型航母”的时候,高强度合金钢的产能提升了十几倍,不再需要为建造材料犯愁。
关键还有,建造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
当然,帝国海军也对“增强型航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简单说,也就是以中型航母的吨位,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填补大型航母不足产生的空缺。
显然,帝国海军把“增强型航母”当成了大型航母的替代品。
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
道理也很简单:超级航母太昂贵,不但没法大批量建造,巨额的维持费用也让帝国海军难堪重负。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帝国海军也不可能无限制扩充舰队规模。
再说,并非任何战斗都需要出动超级航母。
至于大型航母,效费比显然不够理想。
比如,“陈炳勋”级的建造成本大约是“薛远征”级的80%,而在高强度战斗当中的作战效率仅相当于“薛远征”级的65%。关键是,在低强度战斗中,“陈炳勋”级的效费比不比“薛远征”级高多少。
换句话说,大型航母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此外,在“陈炳勋”级之后,帝国海军没再建造过大型航母。
显然,只是重新设计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大型航母并不是理想选择,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调整了“增强型航母”的性能指标,要求用6万吨的舰体,获得相当于超级航母60%的战斗力。
显然,这个要求一点都不低。
简单的说,也就是保持“陈炳勋”级90%的战斗力,排水量降低24000吨。
即便采用最先进的造舰技术,也有很大的难度。
不说别的,要想让战斗力达到超级航母的60%,至少需要配备3部弹射器,也就对动力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采用最新型号的燃气轮机、回热蒸汽发射器与弹射器,所能减少的吨位都很有限。
正是如此,在动工建造之前,帝国海军对性能指标做了调整,降低了要求。
按最终的要求,“增强型航母”只配备2部弹射器,2套动力系统与2套推进系统,舰载机的出动率相当于“薛远征”级的50%,而续航距离、持续作战时间与最高航速等性能指标则有所提高。
显然,“增强型航母”最终演变成了中型航母。
不要忘了,在过去几十年里,帝国海军一直排斥中小型航母,可最终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增强型航母”其实是在走下坡路。
不过,也不能由此完全否定该项目的价值。
在战术层面上,“增强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在战争中的头号难题。在不大规模扩大舰队规模的前提下,增强了舰队作战的灵活性,弥补了由于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不足产生的兵力缺口。
只是,关键是在技术层面上。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增强型航母”期间所启动的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后来取代了蒸汽弹射器的电磁弹射器。
虽然早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就在着手研制电磁弹射器,但是受技术,以及现实需求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进展。主要是,现在所使用的蒸汽弹射器,完全能够满足海军的各项要求,因此在研制新式弹射器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紧迫性,也就导致海军不愿意投入太多经费。
“增强型航母”的出现,为研制电磁弹射器提供了理由。
道理也很简单,不管是配备2部,还是3部弹射器,电磁弹射器都是达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的唯一选择。事实上,只需要2部电磁弹射器就够了,而配备3部电磁弹射器能让“增强型航母”的出动效率达到超级航母的水准,从而让“增强型航母”成为货真价实的主力航母。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开始重视电磁弹射器,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来研制电磁弹射器。
虽然没有能够赶在大战期间研制成功,不然帝国海军也不会降低性能指标,但是战时进行的这些研究,为战后的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成为帝国海军在战后继续推动电磁弹射器研制工作的关键因素。
道理也很简单,需要投入海量资金的前沿技术,在战时就已取得突破,或者说已经投入了足够的资金。
要说的话,“增强型航母”是一种能够改变海军面貌的产物。
可惜的是,诞生得稍微晚了一点。
如果提前两年,甚至一年开始大规模建造,“增强型航母”很可能成为帝国海军的绝对主力。结果是,等到帝国海军决定大规模建造“增强型航母”的时候,已经没有相关的战术需求。
结果就是,到大战结束,“增强型航母”仅建造了8艘,而且都在战后出售给盟国。
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依然是以“薛远征”级为首的超级航母!
第211章 未来之选
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与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往根本上讲是其作战能力相对下降,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为作战半径更远、载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舰载机提供必要的支持,难以完成难度越来越高的作战任务所致。
其实,做个对比就很清楚了。
就拿作战半径来说。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重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大多都在1000千米到3000千米之间,而同时期的舰载战斗机能达到800到2000千米,大战后期的几种舰载机还达到了2500千米,能为轰炸机全程护航。很明显,就算是跟重型轰炸机相比,当时的舰载战斗机在作战半径上并没有吃亏。
在大战结束后,轰炸机的作战半径是越来越大,仅用10年时间,就由3000千米扩大到了5000千米。也就是在这10年里面,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由2500千米降低到不足1000千米。
虽然在技术推动下,舰载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有显著提高,达到1500千米,还能够通过空中加油延长,但是跟轰炸机动辄就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相比,舰载战斗机的这点作战半径根本就不值一提。
等到空射巡航导弹问世,作战半径上的差距变得更加的突出。
至于跟载弹量挂钩的攻击力,那就更加不用多说了。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即便是最好的重型轰炸机,载弹量就只有12吨,同时代舰载攻击机的最大载弹量一般在4吨左右,部分能达到6吨。按比例计算,等于轰炸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到了战后,轰炸机的载弹量扶摇直上,30吨是最低的标准,而“轰-9”与B-52等少数轰炸机的极限载弹量还超过了50吨,“轰-10A”更是创造过载弹68吨升空的纪录,纽兰空军的B-1B也创造过64吨的载弹升空纪录。即便是在作战状态下,大部分战略轰炸机的载弹量也能达到20吨。
显然,舰载攻击机的载弹量根本就没办法与之相比。
即便是“攻-5”,最大载弹量也只有10吨,而且作战状态下的载弹量,一般控制在4吨左右。
也就是说,与轰炸机作对比,舰载攻击机的载弹量是在直线下降!
此外,就算一向被当成是战术飞机优势的速度,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也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比如,“战-9B”的极限速度为2.75马赫,而“轰-10A”能飞到1.6马赫,即前者是后者的1.72倍。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舰载战斗机的最快飞行速度一般都在同时期重型轰炸机的2倍以上。
可见,舰载战斗机的相对速度反到降低了!
正是如此,舰载航空兵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准确说是在进入喷气时代之后,基本丧失了战略打击能力,沦落成战术力量。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舰载航空兵为主要打击手段的航母战斗群,不但攻击力量变得更加的羸弱,而且更容易遭到攻击,整体的作战能力明显大不如前。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前,这个问题已经显现了出来,而且受到了高度重视。
如果不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即扩大航母的尺寸与吨位,使其能够搭载与运作性能更好的舰载机,也就是通过提高舰载机的作战能力,让航母战斗群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也就是这么做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国海军在战后设计的第一种大型航母。
这种被称为“帝国”级的“超级航母”的首要指标,就是搭载与运作起飞重量为60吨的双发轰炸机,把打击半径延长到2500千米,并以此让舰载航空兵获得与空军旗鼓相当的战略打击能力。
可惜的是,“帝国”级还没动工建造就进入了喷气时代。
因为活塞螺旋桨飞机遭到了淘汰,所以“帝国”级也在这波时代浪潮当中下马,成了帝国海军的一大遗憾。
由此可见,在设计与建造航母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技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受到技术限制,航母的吨位与尺寸才没法无限制的扩大。
和平时期,对提高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毕竟面对的只是二流或者三流对手。
可是到了战争时期,特别是全球大战,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突出了。
回头来看,从东陆心海海战到围绕着霍瓦依群岛进行的这一系列战斗,无一例外的证明了航母战斗群所存在的欠缺,也就是舰载航空兵作战能力的欠缺,等于把舰载航空兵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明白,不管斯塔克多么厉害,此战都必败无疑。
在根本上,其实是兵力不够。
依靠区区5艘航母,就想拿下霍瓦依群岛?更何况,霍瓦依群岛与纽兰西海岸的距离超过5000千米,双方激烈争夺的中转岛距离洛城更是超过7000千米,如此遥远的距离大幅度的削弱了空军的作战效率。
在理论上,至少得出动9艘超级航母,纽兰海军才有希望夺得战场制空权。
不说别的,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没有击溃第52特混舰队,并且在天亮后遭到纽兰空军的全力打击,3艘航母全部被击沉,纽兰海军最多也就只能拿下中转岛,肯定无法赶在年底之前攻占整个霍瓦依群岛。等到帝国海军完成了部署调整,尤其是在1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陆续恢复作战能力之后,纽兰海军得重新跟帝国海军争夺制海权,到时候那5艘航母根本不够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