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在战术思想上,垂直起降战斗机其实是应对全球大战的产物。
说得简单一点,在全球大战当中,不管进攻与防御,都得面对一个大问题,前进基地肯定会遭到敌方重点打击,因此前线航空兵在开战之后有可能面对没有基地可用,或者无法靠前部署的尴尬局面。
显然,不能因为前沿机场会遭到打击就放弃前线航空兵。
在战术体系上,没有任何作战力量能够取代前线航空兵。
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想办法让前线航空兵降低对前沿机场的依赖程度。
对此,有两种发展思路,一是提高作战飞机的作战半径,二是缩短作战飞机在起飞与降落阶段的滑行距离。
一直以来,帝国空军采用的是第一种办法。
最典型的,也就是“战-10”。
在帝国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0”是典型的前线战斗机,其在主要任务状态下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以上,后期的发展型甚至达到1500千米,超过了西陆集团的重型战斗力。
只是,西陆集团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要说的话,这完全能够理解。
不要忘了,除了少量重型截击机之外,西陆集团重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在1000千米左右。
归根结底,就是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不过关,为了保证主要的战术性能,只能牺牲相对而言不算重要的航程。
那么,凭什么发展作战半径更大的前线战斗机?
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布兰王国研制了“鹞”式战斗机,而西骆沙在迢曼帝国的支持下研制了性能更极端的“铁匠”战斗机。只是严格说,这两种战斗机其实都是攻击机,基本没有空战的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帝国空军对垂直起降战斗机浅尝辄止的主要原因。
虽然为了获得垂直起飞能力,像“鹞”式这类采用旋转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具有非常高的推重比,也足够敏捷,但是受起飞方式限制,垂直起降战斗机没办法超音速飞行,而且作战半径都很短。比如“鹞”式在采用垂直起飞的情况下,最大作战半径还不到100千米,连保卫机场都办不到。
对追求进攻的帝国空军来说,这样的战斗机有何用?
结果就是,在完成理论研究之后,帝国空军就把垂直起降战斗机束之高阁,把相关的研制工作转变为理论研究。
简单的说,就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为今后进行相关的开发做储备。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的“中小型多用途航母”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关键就是,为“中小型多用途航母”准备的舰载机也就是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海军型。
虽然按海军的要求,对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性能指标做了必要调整,比如基本放弃了垂直起飞能力,只要求垂直降落能力,并采用跃飞甲板,通过短距离滑行增加起飞重量,以延长作战半径或者是提高载弹量。又比如,配备高性能火控雷达,配合性能先进的空空导弹增强制空作战能力。
可惜的是,这些措施没办法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以当时的技术,尤其是至关重要的发动机技术,垂直起降战斗机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突破音速。
只有获得性能更好的发动机,才有希望让垂直起降战斗机获得足够优秀的机动性能。
显然,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状态,帝国海军肯定没办法接受。
不要忘了,在“中小型多用途航母”搭载的舰载机里面,战斗机的头号使命就是为舰队提供防空养护,主要就是通过快速截击对付来袭的敌机。战斗机没有截击能力,简直就不敢想象。
虽然在此之后,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帝国空军重新启动垂直起降战斗机项目,帝国海军参与了研制工作,而且拿出了成果,但是一直到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与帝国海军都没有大批量采购与装备垂直起降战斗机。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更看重搭载常规起降战斗机的中型航母。
要说的话,其实就是在为战时的护航作战考虑。
虽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护航作战主要针对的潜艇,以反潜为主,而且当时的很多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反潜作战能力。关键是,当时的潜艇得频繁浮上海面为电池充电,很容易遭到攻击。根本不需要专门的反潜巡逻机,让战斗机挂上火箭弹,就能在远海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但是发展到现在,特别是面对能潜航几千千米的大型攻击潜艇,就必须依靠专门的反潜巡逻机。
如此一来,对护航航母也就有更高的要求。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还专门做过测试。虽然“巡-4B”在做必要的改装后,能通过跃飞甲板升空,但是需要滑行190米,还无法达到最大起飞重量,执行反潜任务的效率肯定会受影响。
关键还有,在护航作战当中,还得考虑来自空中的威胁。
其实,早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防空的重要性就已经显现出来,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要忘了,当时的护航航母搭载了足够多的战斗机。
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反舰武器,主要是非制导炸弹与直航鱼雷,严重限制了重型轰炸机的反舰作战能力。
显然,在反舰导弹问世之后,来自空中的威胁就不可小觑了。
为此,护航航母必须具备搭载与运作重型战斗机的能力,最好还能使用预警机,增强防空作战的效率。
要想获得这些能力,就必须配备大功率蒸汽弹射器。
如此一来,对航母的吨位就有很高的要求。
虽然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研究,能在3万吨级的小型航母上安装弹射器,使其能搭载与运作舰载战斗机,但是要想获得完备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完成截击任务所需的出动率,就得把吨位提高到4万吨以上。
关键还有,要想搭载足够多的舰载机,至少需要5万吨!
显然,这个体量不比大型航母差多少。
此外,为了获得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肯定需要采用大量新技术,比如活塞行程更短的大功率蒸汽弹射器。
把这些因素都算上,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的中型航母的造价,不会比8万吨级的大型航母低多少,作战能力却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从效费比的角度来看,建造中型航母其实是一件亏本买卖。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坚持建造“薛远征”级超级航母,并且把大批退役航母进行封存处理。
只是,相对战时的巨大需求,封存的大型航母肯定不够。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哪怕按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标准组建护航舰队,至少都要30艘护航航母。
显然,实际需要的肯定更多。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在战前就启动了“替代型航母”的研制工作,准确说是前期的基础设计。
“替代型航母”最为主要的特点,其实是尽量降低建造价格。
当然,牺牲的不是作战能力,而是生存力!
严格说来,“替代型航母”就是按商船标准建造的中型航母。
具体来说,满载排水量在5万吨左右,飞行甲板的长度在280米到290米之间,最快航速不到24节,配备两部标准蒸汽弹射器,机库能容纳24架舰载机,最多能够搭载48架舰载机。
有趣的是,在进入建造阶段之后,帝国海军没有向造船厂提供统一的设计图纸。
道理也很简单,“替代型航母”根本没有完成设计,而且在大战爆发之前,也没人想过需要完成设计。
结果就是,在决定建造的时候就只有几个前期方案的概念图。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帝国海军只向造船厂提出性能指标,然后让造船厂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建造。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分成了3种,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往往被当成三个级别对待。
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灾难!
虽然三种设计的主要设备与系统都做到了统一,比如燃气轮机与弹射器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装配阶段肯定存在差别,也就得为这3种航母提供3套后勤保障系统,大幅度增加了维护保障的难度。
只是,没人能否定,“替代型航母”解决了帝国海军的燃眉之急。
三管齐下,以及让造船厂去自由发挥,最为突出的好处,也就是大幅度的缩短了航母的建造时间。
第一批6艘“替代型航母”从下达订单到建成交付,均没有超过1年!
在新历151年第三季度,这6艘航母全都加入了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而且全在东望洋活动。
6支以“替代型航母”为核心的护航舰队,成为了运输船队的守护神。
此外,通过建造第一批,锻炼了造船厂的工人,也让帝国海军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第二批开始,“替代型航母”采用了统一的设计图纸,而且就是第一批3个型号中的一种。
简单的说,综合性价比最好的那一种。
因为能满足帝国海军的作战需求,所以“替代型航母”的第二批,帝国海军一次性的下达了12艘的订单,此后又增加到了24艘。虽然后来对建造计划做了调整,增加了一些额外要求,最终只建造了20艘,最后4艘被取消,但是算上第一批6艘,总共26艘“替代型航母”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中的主要护航力量,为数百支运输船队提供了掩护,也为取得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其中的10多艘,在战后依然十分活跃。
虽然第一批次采用商船标准,但是在第二批次,帝国海军提高了要求,主要是增强在高海况下的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第二批次的可用寿命都远远超过15年。
因为技术标准较低,而且作战能力算不上强大,所以在战后,“替代型航母”都被当成废品处理。除了状态较差的几艘被直接拆解掉之外,另外的10多艘,都援助或者出售给了友好国家。
显然,对其他国家来说,“替代型航母”是货真价实的中型航母。
在这些航母中,有几艘参加过后来的局部战争,还是所在海军的绝对主力。
当然,对帝国海军来说,这些全都是后话。
即便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对“替代型航母”也不太满意,毕竟是按护航作战的要求设计建造。
哪怕在建造第二批次的时候,提高了技术要求,“替代型航母”的作战使用都受到严格限制。特别是在高海况之下,往往因为糟糕的适航性能丧失作战能力,或者是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正是如此,在动工建造第一批“替代型航母”之后,帝国海军就另立炉灶。
准确的说,其实是以“替代型航母”为名,建造一种真正意义的中型航母,以增强舰队作战的战术灵活性!
这就是“增强型航母”计划。
第209章 生不逢时
战争时期,帝国海军对进攻力量的需求是永无止境,而最有力的进攻手段也就是依托于航母的舰载航空兵。
显然,航母肯定是多多益善。
正是如此,如何在战时获得足够多的航母,成为了帝国海军必须认真考虑,并且着手解决的问题。
“替代型航母”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
只是,在开工建造之前,帝国海军就已认识到,“替代型航母”只是应急之作,并不是理想选择。
如果只是用于护航作战,那么按照商船的标准建造,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护航作战行动都是在后方进行,很难遇到真正的挑战,而且能获得包括岸基航空兵在内的其他作战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事实上,第二次全球大战当中,那些用商船改造的护航航母并不比按照军舰标准建造的小型航母差。
可问题是,要让“替代型航母”去执行其他的作战任务,那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显然,对于满载排水量达到了5万吨,最多能够搭载50架舰载机的中型航母,肯定不止局限于护航作战。
前线指挥官调派护航航母执行其他的作战任务,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了。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统计,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3年里面,护航航母有大约70%的时间在执行跟护航无关的任务,比如向前线运送作战飞机,甚至是直接参与作战行动。即便在战争后期,护航航母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做本职之外的工作。关键是,护航航母遭受的损失,仅有不到三分之一跟护航作战有关,另外的三分之二都是在执行非护航任务时所遭受。
可见,实战对护航航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
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海军决定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础之上,研制一种性能更加强大的中型航母。
这就是“增强型航母”。
要说的话,“增强型航母”的发起时间并不晚,几乎是跟“替代型航母”同时开始,只是推进速度慢得多。
道理也很简单,条件不成熟。
不要忘了,大战才爆发,主要造船厂的头号任务是建造航母、巡洋舰、驱逐舰、两栖攻击舰与大型攻击潜艇等主力战舰,即便是规模较小的造船厂,也承担起了辅助舰船,以及运输船只的建造工作。
此外,建造舰船的数量,不但受到造船厂限制,还跟钢铁的产量直接挂钩。
帝国的大型钢铁厂几乎都在沿海地区,而且紧挨着港口,主要就是为了降低运输环节的费用。
其实,帝国的很多造船厂是由钢铁厂发展而来。
毫无疑问,在大战初期,就算有迫切需要,也要受现实约束,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
要说的话,这也是“替代型航母”坚持采用商船标准的关键所在。
如果采用军舰标准,那么在立项的时候就会被否决,因为在战争初期,达到军用标准的高强度合金钢的产量根本就满足不了造舰需求,连主力战舰都没办法保证,更别说是重要性不够高的辅助舰船。
只是,帝国海军没有因此放弃“增强型航母”,至少设计工作没受到影响。
与“替代型航母”相比,“增强型航母”最突出的变化,也就是采用军舰标准,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