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如果需要,甚至能强行突防。

    比如F/A-18D,在海平面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音速,高空速度达到了1.8马赫。虽然比F-14B这样的重型制空战斗机慢得多,但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飞行,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术选择。

    不算航程,F/A-18D执行侦察任务的能力确实超过了A-6D.

    要说的话,15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实也够了,毕竟A-6D在挂上4枚反舰导弹之后,作战半径也就只有这么远。

    如果考虑到时间敏感性,也就是常说的时效性,再远也没有意义。

    只是,F/A-18D根本就不是隐身飞机。如果是在中高空飞行,那么在很远之外就会被敌人的预警机与防空战舰发现,然后遭到战斗机拦截,或者是遭到防空导弹攻击,同样无法突破舰队防空网。

    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在战术上取巧之外,还要在技术上下功夫。

    按照安排,这些F/A-18D在到达侦察海域之后,都降低到超低空,尽量把飞行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

    这个高度,已经处于防空战舰的探测盲区。

    即便是预警机,对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在300千米左右,而且受到海面反射产生的干扰,识别与锁定距离都在200千米以内。如果天气太糟糕,还会进一步缩短。

    不过,这不是关键所在。

    每架F/A-18D挂了两具任务吊舱,其中的一具搭载的是光学侦察设备,另外一具是电子对抗吊舱。

    该吊舱内,有一套完整的电子侦察与对抗设备。

    关键还有,这套设备不但能探测到防空战舰搭载的对空搜索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对预警机也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部雷达告警设备。

    依靠这套设备,侦察机能及时知道是否被敌人发现,并且在遭到攻击之前进行规避。

    此外,还能够根据截获的无线电信号,对敌人的探测平台做出大致判断,比如是不是防空巡洋舰。

    要说的话,被动探测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侦察手段。

    其实,就是靠这种侦察吊舱,那架F/A-18D才及时的发现预警机,并且沿着预警机的探测边缘渗透了梁夏舰队的防空圈,在继续向西南方向飞行的时候,遇到了那艘“青州”级防空巡洋舰。

    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

    “青州”级是梁夏海军,乃至全球最先进的防空巡洋舰,跟纽兰海军的“提康”级旗鼓相当,准确说还要强大一些,主要是采用了全新的舰体,而不是像“提康”级那样,用驱逐舰的舰体凑合。

    关键就是,“青州”级的数量并不多。

    在大战爆发前,服役的也才20多艘,全都编在航母战斗群里面,负责为航母提供直接掩护。

    也就是说,在那艘“青州”级附近肯定有一艘航母。

    用防空巡洋舰引开敌人的侦察机?

    显然是想多了。

    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再是厉害,也没法未卜先知,也就是提前知道有侦察机在朝这边飞来。

    再说,如果真知道,那就更不应该把防空巡洋舰支走了。

    在舰队防空作战中,像“青州”级这类防空巡洋舰,拥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不止是配备了先进的雷达,以及强大的防空导弹,还跟完善的指挥系统有关,也只有防空巡洋舰能够有效的指挥舰队防空作战。

    其实,在防空巡洋舰大型化之后,航母就不再指挥防空作战。

    正是如此,在收到报告之后,斯塔克没有耽搁,立即就下达命令,取消第二轮侦察,准确说是让第二批侦察机暂时留下,首先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以及护航战斗机做好起飞准备。

    因为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斯塔克做的调整,并没打乱航空部门的作战安排。

    需要做的,也就只是把执行侦察任务的F/A-18D拖到飞行甲板的后面,然后让停在待命区与机库里的A-6D与F-14B加油装弹,并且按最高出击强度的顺序,在飞行甲板上面排好队伍。

    这套作业,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主要就是,A-6D与F-14B是重型舰载机,加油与装弹需要大量时间,而“尼兹”级上总共才6座综合补给站。

    要说的话,这也是“尼兹”级的头号缺陷。

    因为基础设计是来自“纽兰”级,而且纽兰海军缺乏使用航母的经验,所以在“尼兹”级上,只配备了6座综合补给站,一次只能够为6架舰载机服务,而且位于降落区的两座还受到限制。

    等到“尼兹”级开工建造后,纽兰海军才发现这个问题。

    准确的说,其实是获得了梁夏海军“薛远征”级超级航母的一些情报,得知该航母的综合补给站由“陈炳勋”级的6座,增加到9座,而且从第二批次开始,在右舷的舰岛前后各增添了一个露天维护区,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用来为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从而让补给战达到11个。

    正是如此,“尼兹”级的第二批增加了2个综合补给站,而且在舰岛前方开辟了露天维护区。

    只是,现在看来多花点时间,并不是坏事。

    总共出动了24架F/A-18D执行侦察任务,附近的侦察机在收到友机呼叫之后,都会立即赶过去。

    不出所料,很快就会有新的消息。

    果不其然,只过了不到10分钟,通信参谋送来最新的报告,又有3架F/A-18D发现了梁夏战舰。

    关键还有,其中1架还遭到了战斗机拦截,在报告的时候被敌机击落。

    毫无疑问,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在那。

    此外,根据这些F/A-18D提供的报告,已经能够大致确定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方位,准确的说是活动范围。

    大致方向没有明显变化,距离在1100到1300千米之间。

    不过,或许还要远一些。

    道理也很简单,这几架F/A-18D都没突破梁夏舰队的防空网,在外围遭到拦截,没能发现舰队里面的航母。

    在通常情况下,航母肯定更靠后,不过也不会离得太远。

    实际的距离不会超过1500千米。

    只是,这也够远了。

    当地时间13日的1点30分,在第五架F/A-18D发回报告后,斯塔克没再犹豫,下达了攻击命令。

    虽然还没找到航母,但是斯塔克非常清楚,这或许是唯一的机会。

    关键就是,在暴露行踪之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肯定会转向规避,甚至有可能在转向后全速逃逸。

    不要忘了,按照CIA提供的情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还在2000多千米之外呢。

    哪怕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全速向西航行,也要在13日天亮后,才能出动舰载机对离得近的第52特混舰队发起攻击。

    如此一来,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没有理由提前跟第51特混舰队交战。

    此外,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首要任务,其实是派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而轰炸机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有数百千米的射程,因此就算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向西撤退,也能够完成这个关键任务。

    拉开距离,还能够保证自身安全。

    显然,只需要几个小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就能够逃出第51特混舰队的攻击范围。

    要说的话,根本等不到几个小时之后,因为那些F/A-18D在发现了梁夏舰队的同时,也暴露了第51特混舰队,至少让梁夏舰队的指挥官知道,在1500千米的范围内有1支纽兰海军的特混舰队。

    不出所料,梁夏空军的轰炸机很快就会杀过来。

    不管怎样,再也不能耽搁了。

    可惜的是,还要等大约半个小时。

    不为别的,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机还没有做好起飞准备。

    如果提前出动,必然会降低航空作业效率,也就无法达到最大的出动规模。

    按照斯塔克的安排,在首轮攻击当中,3艘航母要把搭载的A-6D全都派出去,而且各自安排8架F-14B执行护航任务,分3支机群,从梁夏舰队东北、东面与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此外,还要在此后各出动4架F-14B增强舰队防空。

    也就是说,每艘航母要出动36架舰载机。

    虽然在理论上,“尼兹”级在1个攻击波次中,最多能够出动42架舰载机,但是其中包括24架F/A-18或者是A-7。如果全是重型舰载机,因为占用的甲板面积更大,所以实际出动量肯定要少得多。

    36架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此外,还要考虑蒸汽弹射器。

    连续弹射满载起飞的重型舰载机,而且一直保持最快的弹射频率,就算“尼兹”级也吃不消。要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损耗的蒸汽太多,导致锅炉的压力降低,使得蒸汽弹射器无法达到最大功率。

    这样一来,必须得充分利用飞行甲板,也就得严格按照计划行动。

    结果就是,一直等到凌晨2点过,“尼兹”号才把第一架挂着4枚AGM-84的A-6D弹射出去。

    15分钟之后,也就是2点1刻过,最后1架F-14B升空。




第193章 接二连三
    虽然安排了预警机在西南方向上执行巡逻任务,但是距离实在太远了,没法跟攻击机群保持实时通信。

    通常,在这种距离超过1000千米的作战行动当中都得依靠通信卫星。

    可惜的是,通信卫星遭到了攻击,至今都处于瘫痪状态,而且没人知道能够在什么时候恢复运行。

    结果就是,只能断断续续的收到攻击机群发回来的报告。

    首先与敌人交战的,是前出的护航战斗机。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惨烈。

    在遭到梁夏战斗机拦截之后,F-14B机群非到没有转向规避,还加速突击,凭借速度来缩短交战距离。

    其实,这也是纽兰海军舰载航空兵的典型护航战术。

    与执行防空任务比,护航任务的最大特点,其实就是没有预警机,以及防空战舰提供的支持。那么对于护航战斗机来说,在遇到防空战斗机的时候,唯一的机会,其实就是抢在被击落之前,缩短到目视交战距离之内,然后通过格斗空战来取得胜利,或者说缠住对方的防空战斗机。

    在纽兰海军航空兵看来,快速突击是最有效的护航手段。

    道理也很简单,防抗战斗机依托的是靠后部署的预警机,而护航战斗机快速突击必然会对预警机构成威胁。为了保住预警机,防空战斗机就得拦截突击的护航战斗机,也就没法对付跟在护航战斗机后面的攻击机群了。

    依据这一战术理论,纽兰海军拟定了一套很详细的护航战术。

    显然,快速突击的F-14B确实是个不小的威胁。

    只是,梁夏舰队也早有准备。

    不要忘了,在发起攻击之前,那些执行侦查任务的F/A-18D已经暴露了纽兰特混舰队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攻击机群杀到之前,梁夏舰队已经加强了舰队防空。

    F-14B机群面对的,就是以“战-9B”为首的防空战斗机。

    要说的话,梁夏舰队也下了血本。

    从3支突击集群发回的报告来看,梁夏舰队至少出动了32架防空战斗机,还构筑了两道防空拦截网。

    正是如此,在拦截了护航战斗机之后,还能对付跟在后面的攻击机群。

    只是,梁夏舰队的指挥官肯定没想到,纽兰舰队的攻击机群分成3个编队,从3个方向发起突击。

    其实,这已经违背了基本的攻击战术。

    为了提高攻击机的突防概率,或者说在遭到拦截之后的突防比例,往往会采用大机群的方式发起攻击。

    这样一来,哪怕遭到了拦截,也有部分攻击机能够突破敌人的防空网。

    此外,还能更有效的利用护航战斗机。

    毕竟,护航战斗机是掩护一个方向的攻击机群,而攻击机群里面有多少攻击机,反到是次要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把3艘航母派出的战斗机放在同一个方向上,那就是24架F-14B,肯定能够对梁夏舰队的防空网构成严重威胁,比如冲散防空战斗机,从而让攻击机群到达攻击海域上空。

    哪怕要分散敌人的防空力量,最多就分成两支机群。

    正是如此,梁夏舰队在做防空部署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东边与东北。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那确实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

    通常情况,在高强度的防空作战当中,双航母战斗群最多只能关注到两个方向,即搭载的舰载战斗机,以及2艘航母的出动速度,也就只能确保在2个主要方向上投入足够的防空力量。

    再多的话,就得增加第三艘航母。

    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航母战斗群要面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所以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往往都采用三航母战斗群。事实上,也只有3艘航母才能搭载足够的舰载机,构筑起足够牢固的防空网。

    结果就是,从东南方向突击的机群并没有遇到阻拦。

    等到前出的预警机发现来袭的攻击机群时,准确说是前出的护航战斗机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出调整。

    当时,升空巡逻的“战-9B”都处于交战状态,而紧急出动的“战-9B”还没有赶到。

    大概是担心被击落,或者是舰队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那架“指-6C”在判断出来袭敌机是F-14B之后就转向飞走了。
1...343344345346347...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