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在大部分时候,维修车间都是用来对雷达、发动机、数据链等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
不说别的,只是给几十架舰载机的发动机进行维护,就需要大量时间,准确说是占用大量的车间时间。
那么,可以用来维护电子攻击机的时间就不会太多。
正是如此,1艘航母搭载8架电子攻击机,就已经是极限了。
其实,梁夏海军早就认识到了电子攻击机不足所产生的问题。
只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太容易。
关键,其实是技术。
按照梁夏海军做的规划,或者说是想出的办法,其实是通过技术手段,让电子攻击机不再那么的特殊。
道理也很简单,所有的电子攻击机都是以攻击机为平台,只是通过装备与挂载专门的电子战设备,并且安排电子战军官操作,获得了强大的电子战性能,而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攻击机。
电子攻击机如此的复杂,关键是技术不够先进。
如果技术足够先进,那就不需要专门的电子战设备,也不用,或者说减少电子战军官的人数。
其实,相关的先进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比如梁夏空军为“战-20”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测试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强大的电子战能力,除了能以被动工作的方式模仿电子侦查设备之外,还能够通过相位控制,对敌方的雷达进行压制式干扰。
此外,自动化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军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让操作电子设备变得不再那么复杂,也就能够用1名电子战军官来完成过去需要2名,甚至3名电子战军官才能够完成的操作。
正是如此,梁夏海军的下一代电子攻击机,跟舰载攻击机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
简单的说,通过更换少数必要的机载设备,使用相关的火控软件,并且挂载与使用专门的电子战吊舱,“攻-12”的双座型就能够执行电子攻击任务。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内部弹舱携带反辐射导弹。
这样一来,一支攻击机大队当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12架攻击机能用来执行电子战任务。因为减少了载机种类,所以还能够扩大攻击机的编制规模,比如多搭载一个大队,也就增加了12架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在参战之前,纽兰海军对电子攻击机的价值并无清楚认识。
就算知道电子攻击机很重要,纽兰海军也没认识到,平常编制的4到6架,根本就不堪使用。
结果就是,在攻打中转岛的战斗当中,两支特混舰队的EA-6B的出动强度,全都达到设计最大标准的两倍以上。
部分时候,1架EA-6B要在一天之内出动5个架次,相当于设计标准的2.5倍。
按照统计,第51特混舰队的EA-6B,每架日均飞行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第52特混舰队的更是达到12个小时。
如此高的出动强度,必然导致电子攻击机的完备率急剧降低。
在此之前,第51特混舰队就损失了3架EA-6B,而且全都是因为高强度出动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即便是剩下的15架,也只有6架处于能出动的良好状态,另外9架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办法出动。
其实,就算是能够出动的这6架,也有一些小问题。
6架电子攻击机也只够执行一次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在首轮攻击当中,斯塔克才没有动用这些电子攻击机。
按照安排,这6架电子攻击机都在战斗机之后升空。
显然,这跟通常采用的出动顺序不大一样。
以往,如果需要安排电子攻击机执行攻击任务,或者说是为攻击机群护航,得首先让电子攻击机起飞。
道理也很简单,电子攻击机飞得最慢。
在挂上了4具电子干扰吊舱,以及1具大型副油箱之后,EA-6B的巡航飞行速度不到每小时800千米,而F-14B的巡航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1000千米,即便是A-6D,也在每小时800千米以上。
为此,就需要让电子攻击机首先起飞,然后在飞行途中,通常都是在进入战区之前,跟攻击机群汇合。
要说的话,这也是海军舰载电子攻击机的主要缺陷。
在梁夏海军也一样。
因为电子攻击机的飞行速度太慢,所以每次攻击行动需要精心策划与安排,而且没法保证每次都能够执行到位。在波沙湾战争中,梁夏海军舰载航空兵有大约17%的攻击任务没有能够执行,其中超过60%是因为电子攻击机没部署到位,或者攻击机群没有与电子攻击机汇合所导致。
显然,如果电子攻击机飞得足够的快,能够全程与攻击机群一同行动,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梁夏空军坚持用重型战斗机为平台研制电子攻击机,而且尽可能的让电子设备内置,甚至取消外挂武器能力的关键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攻击机有足够快的飞行速度。
梁夏空军的“攻-8FZ”的巡航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1000千米,甚至能够超音速飞行!
正是如此,“攻-8FZ”是唯一能配合战斗机执行进攻任务的电子攻击机。
当然,在这次行动当中,纽兰海军的电子攻击机不需要飞得太快,因为其掩护的对象是速度更慢的轰炸机。准确说,其实是护航战斗机也不用飞得太快,在轰炸机到达之前发起突击就行了。
不管怎样,6架EA-6B至少能够帮助F-14B机群夺得制空权。
其实,斯塔克非常清楚,他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能不能消灭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还得看运气。
如果史密斯少校的推测没错,那么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上空,或许有40架战斗机!
此外,还有数架舰载预警机,以及在防御作战当中也能发挥作用的电子攻击机。
果真如此,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或许能顶住这轮攻击。
只是,这也意味着,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必须把大部分战斗机用于舰队防空,而不是派去掩护发起反击的轰炸机。
换句话说,如果梁夏海军已经推测出第51特混舰队的大致方位,而且打算发起反击消灭第51特混舰队,除了得借助空军的轰炸机,还必须由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安排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
正是如此,斯塔克现在所担心的,其实是舰队防空。
在电子攻击机升空之后,3艘“尼兹”级航母的航空勤务人员并没停下来,而是立即让一直留在飞行甲板上面,在此之前已经挂上了空空导弹的F/A-18战斗机升空,以加强舰队防空。
接着,就是各自出动1架E-2C。
加上在之前升空的3架,第51特混舰队上空总共有6架舰载预警机!
安排这么多预警机,其实是为了给防空巡洋舰减负,让防空巡洋舰能专心执行舰队防空任务。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不动用防空巡洋舰的情况下,预警机能够指挥外围的防空战斗机拦截来袭敌机。
关键就是,E-2C只有2名指挥员,最多能够同时指挥4架战斗机作战。
如果要在同一个方向上指挥更多的战斗机,要么让防空战舰提供协助,要么多派几架预警机。
安排6架E-2C,在理论上能够同时指挥24架战斗机。
因为预警机分成了内外两批,所以能够指挥24架战斗机分批次拦截来袭敌机,从而增强防空作战的弹性。
不过,这也决定了,此战之后的10多个小时之内,没有预警机可用!
最后,才是让剩下的F-14B升空。
不过,顺利出动的战斗机只有12架。
有3架F-14B在准备阶段检测出故障,没有能够按计划升空。
最后一架F-14B离开“尼兹”号的飞行甲板的时候,已经快到上午7点了。
虽然预警机没有发现来袭的敌机,但是第52特混舰队也没有派来战斗机,甚至没有对斯塔克的命令做出回复。
对此,斯塔克也很无可奈何。
第196章 最后一吉
进攻行动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7点不到,斯塔克就收到了护航战斗机的报告。
在预定发起攻击到海域附近,遭遇了梁夏海军到战斗机。因为有EA-6B提供的支援,所以并没有遭到对手压制。
关键就是,第一批杀到到梁夏战斗机仅有8架。
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护航战斗机才能在电子攻击机的帮助下,迎战获得舰载预警机支持的防空战斗机。
严格说来,其实是相互纠缠,寻找发起攻击的机会。
空战还没结束,执行攻击任务的20架轰炸机就已杀到。
直到7点一刻,攻击行动才正式开始。
原因也很简单,护航战斗机在这个时候才击溃了防空战斗机,让紧随其后的电子侦察机前出,利用被动探测的方式,找到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例外一支航母战斗群,并且确定了大概方位。
在获得了电子攻击机提供的情报之后,轰炸机群才发起攻击。
攻击行动很是干净利落。
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分成5个编队的20架B-52G就相继投下携带的反舰导弹,也就是BGM-109B的空射型号。
之前,介绍过这种导弹。
因为遭到空军反对,国会也不愿意拨款研制第二种空射巡航导弹,所以该型导弹在已经研制成功的情况下,被转为技术储备,并没有批量采购,更别说是正式加入纽兰海军的装备序列。
关键就是,在下马之前,已经通过海军的验收测试。
此外,BGM-109的原型导弹参加过空军的“空射巡航导弹”项目的竞标,只是因为尺寸与质量超标,败给了竞争对手,后来正式列装的AGM-86。在竞标期间,原型导弹就在包括B-52在内的几种轰炸机上进行过挂载测试,还做过发射测试,完全能由空军的轰炸机挂载与使用。
在此之后,才赢得了海军的竞标,在正式装备后获得“BGM-109”的军用编号。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想到,在BGM-109B的基础上研制一种空射型反舰导弹,以增强远程反舰制海作战能力。
纽兰海军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要用这种导弹来装备舰载攻击机。
因为尺寸太过巨大,所以“AGM-109B”从一开始就被当成重型反舰导弹,由大型作战飞机挂载使用。
与传统的反舰导弹相比,“AGM-109B”最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是具有非常强的自主作战能力。
严格说来,可以把“AGM-109B”看成是“沉默彩虹”反舰型的低配版。
与“沉默彩虹”反舰型相比,“AGM=109B”除了对质量限制更宽松之外,主要就是降低了部分性能指标,比如不再要求超音速飞行能力。在其他方面,“AGM-109B”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
要说的话,跟KD-30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导弹其实都是妥协产物,也就是在短期之内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面前,降低了性能指标。
不过,这也是很聪明的选择、
如果没有妥协,“AGM=109B”肯定不可能在大战爆发之前达到服役状态,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有这种导弹。
按典型的进攻战术,只需要为导弹输入目标的方位信息,准确说是位置偏差不超过60千米,“AGM-109B”就能依靠搭载的雷达,沿螺旋航线飞行,完成攻击之前的搜索工作。在找到目标战舰之后,“AGM-109B”将依靠弹载雷达锁定战舰,并全程主动发起攻击,不需要载机提供指引。
关键还有,在攻击阶段,准确说是攻击弹道的末段,“AGM-109B”会主动进行大角度的蛇型机动,规避目标战舰发射的防空导弹,提高突防的概率。在击中目标战舰之前,还将近一步降低飞行高度,确保命中点在目标战舰的水线附近,以此增强破坏力,达到重创或者击沉目标战舰的目的。
当然,凭借重达1000磅,也就是454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AGM-109B”的威力绝对不可小觑。
要说的话,甚至超过了KD-30。
按照纽兰海军做的测试,1枚“AGM-109B”就能击沉1艘5000吨级的驱逐舰,或者是重创万吨级巡洋舰。即便是对付排水量达到10万吨的超级航母,也只要4到6枚就能使其丧失作战能力。
不过,“AGM-109B”并不是完美无缺。
比如弹体太大,目标特征太明显,很容易遭到拦截。
跟KD-30做个比较,就有很直观的印象了。
在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AGM-109B”的发射质量高达1400千克,比KD-30整整多出400千克,体积也比KD-30大了30%。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AGM-109B”对搭载平台有更高的要求。
即便是B-52G,也要在超载的情况下,才能够挂载24枚。
换句话说,在挂上了24枚“AGM-109B”之后,B-52G需要在往返途中各进行一次空中加油,才能够获得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要想把作战半径扩大到8000千米,就得多安排一次空中加油。
显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只是,跟KD-30比,“AGM-109B”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采用了BGM-109B的弹体,等于旧瓶装新酒。
虽然采用了很都新技术,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计存在的缺陷。
高达1400千克的自重就跟陈旧的弹体有很大关系,毕竟在设计BGM-109那个年代,像碳纤维这样的,用来替换传统的金属材料,能够大幅度降低导弹弹体结构重量的复合材料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只是,最为突出的,其实是缺乏隐身性能。
不要忘了,KD-30从一开始就是全新设计,而且把隐身性能放在首位,为全球首款隐身反舰导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