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
至少在此之前,特别是纽兰联邦参战之后,迢曼帝国在陆心海方向上并没有绝对的战略优势。
在夕落洋这边,就更加不用多说。
因为迢曼帝国没法出兵斯班王国,更加不可能为斯班王国提供足够的军事支持,所以斯班王国要选择参战,首先就要考虑能否顶住来自同盟集团的进攻,特别是部署在直落要塞的布兰军队。
毫无疑问,斯班王国上下对此没有任何的信心。
斯班王国早就不是当年的斯班帝国了,不但没有纵横四海的无敌舰队,更缺少了傲视群雄的豪气。
早在200多年之前,被维多利亚女王的布兰王国击败之后,斯班王国就沦落为二流,甚至是三流国家。
即便到了现在,斯班王国最出名的也就只是其斗牛表演。
如果斯班军队的战斗力足够强大,当初也不用迢曼帝国提供军事支援。
用郑江明的话来说,斯班军队的战斗力也就比殖民地反抗武装稍微强一点,跟帝国的军事警察差不多。
正是如此,才一直拖到现在,等到帝
第594章 折中方案
因为东望洋那边的进攻行动还在初期准备阶段,所以不用赶时间,白止战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在把舰队丢给李铭博之后,搭乘皇室的转机返回帝国,而且没有飞机能从亚历山大港直飞帝国本土。
到达科伦坡的时候,他才知道在大半个月之前,李云翔就去了波伊国。
波伊国那边的战斗早已宣告结束。
在廉旭升到达波伊国的前线之后不久,守卫都城的波伊将领就放弃了抵抗,只是随后花了点时间进行投降谈判。
落实到根本上,其实是如何对待这个在上次大战中从忒尔帝国独立出来的国家。
要说的话,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在首次接触的时候,出面谈判的波伊将领提出,他们在都城里埋了数千吨炸药。只要城外的帝队发起强攻,他们会立即引爆炸药,摧毁这座有大量名胜古迹,还有100多万居民的千年古城。
随后,六局的谍报人员证实,波伊将领没乱说,都城里到处都埋设了炸药。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波伊将领还提出,以退出同盟集团,全面停止抵抗为条件,换取战后的独立地位。
显然,帝国当局无法答应这样的条件。
帝国当局早就向忒尔共和国做了保证,在大战结束之后,包括波伊国在内,之前属于忒尔帝国的新月地区,要么归并忒尔共和国,要么为忒尔共和国的势力范围,以维护忒尔共和国的核心利益。
按照忒尔共和国的秘密计划,像波伊国这些在上次大战中独立出去的民族国家,在战后都将归并,最多是具有高度自治权的省级行政单位。至于继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那是绝不允许的。
只是,都闹到这个份上,除非是放弃这座千年古城,不然就必须做出让步,或者说是必要的妥协。
所幸的是,波伊将领也知道,梁夏帝国与忒尔共和国不会答应他们提出的全部要求。
经过几次谈判,特别是在让忒尔共和国的代表参与,跟波伊将领面谈之后,终于谈出了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
大战结束之后,波伊国成为忒尔共和国的民族自治地区,拥有除国防与外交之外的,几乎所有自主权,并且以49年为期,也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第50年,或者是50年之后,就是否独立建国进行一次全民公投,并由此决定最后归属,即继续以自治方式留在忒尔共和国治下,还是说独立建国。
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为协议担保方。
为此,将在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的20座大城市为梁夏帝国提供租界,在另外的10座城市为迢曼帝国提供租界。
如此安排,主要是避免遭到忒尔共和国的高压统治。
正是如此,帝国还做出承诺,在波伊地区举行公投之前,会一直保持驻军,而且驻军规模不会低于15万。
这些军队,除了驻扎在军事基地之外,主要部署在20座城市的租界里面。
只是,在战后,帝国通过协商的方式,在获得忒尔共和国与波伊当局同意之后,逐步降低了驻军规模。在波伊地区爆发动荡,并且演变成为革命的时候,帝国在该地区的驻军已经不到3万。
这点兵力,肯定无法控制拥有6000万人口的波伊地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至于迢曼帝国是否派遣驻军,跟帝国没有关系。
正是如此,在白止战他们到达科伦坡之前,波伊国那边的战斗才宣告结束。
在此之前,李云翔就去了波伊国。
原因无二,开始对骆沙联邦,阔海西岸的跋窟进行战略轰炸,以此削弱骆沙联邦的战争潜力。
李云翔那么的积极,也是为了尽快发动针对骆沙联邦的战略轰炸。
之前,在巨大陆战场上,针对骆沙联邦的战略轰炸更像是在作秀,宣传意义远大于实战价值。
原因无二,骆沙联邦的重心在西大陆,巨大陆这边几乎全是荒野。
就连叶堡,也不过是一座人口
第595章 帝国野心
按当前流传的消息,忒尔当局已经在协约集团内部提出,要收回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骆沙夺走的领土。
直接一点,就是整个环墨海地区!
这个说法有点牵强,因为那场在梁夏帝国崛起之前爆发,几乎让所有西方列强都卷入其中的战争打响之前,墨海北岸就已经在骆沙帝国的控制之下,只是在谈判中让忒尔帝国让出了占领的克里米亚半岛。
在放弃了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当时的忒尔帝国在其他地区获得了足够多的补偿,并没有吃亏。
显然,忒尔共和国想控制整个环墨海地区,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
因为实在离谱,别说是梁夏帝国,就连跟忒尔共和国关系密切的迢曼帝国,也肯定不会答应,所以协约集团并没有公开相关消息,传出来的都是一些不那么靠谱,或者说可信度存疑的流言。
传闻的真实性,并不存在多大的疑问。
当年的忒尔帝国与骆沙帝国,那是不共戴天的死敌。
在克里米亚战争前,忒尔帝国与骆沙打了八次战争!
其实,也就是骆沙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国力大幅度降低,才让还在崛起的梁夏帝国获得机会。
上次大战,忒尔帝国加入了协约集团,跟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组成三巨头,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希望从骆沙帝国手里夺回当年被一纸协议划走的,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墨海北岸。
当然,同样跟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有关。
据已经解密的资料,在上次大战爆发之前,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跟忒尔帝国有过秘密接触,希望忒尔帝国能加入同盟集团,还开出了不算太差的价码,包括拿洛克共和国提供的无息贷款,去布兰王国采购3艘当时最为新锐的无畏舰。只可惜,在最关键的问题上面,双方没谈拢。
忒尔帝国要求获得克里米亚半岛,而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不肯答应。
理由就是:克里米亚半岛为骆沙帝国所有,而骆沙帝国是协约集团的主要成员。
虽然忒尔帝国扼守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咽喉之地,但是论实力,与战略价值,都不如骆沙帝国。
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没有理由为了忒尔帝国,放弃更加重要的骆沙帝国。
哪怕在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的干预之下,骆沙帝国没反对向曾经的夙敌,忒尔帝国发出加入同盟集团的邀请,可是在涉及切身利益,而且是国家核心利益,骆沙帝国绝对不会有丝毫退让。
此外,迢曼帝国也闻风而动。
在获知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正设法拉拢忒尔帝国之后,迢曼帝国不但派大使过去,还把2艘大型战舰派往陆心海,其中1艘是当时极为火热的战列巡洋舰,以此博取忒尔帝国的好感。
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之前,迢曼帝国成功获得忒尔帝国的青睐,用2艘大型战舰,让忒尔帝国成为了协约集团的成员,并且通过忒尔帝国与梁夏帝国建立起了联系,三巨头由此形成。
其实,即便在最后一刻,同盟集团都还有机会。
可惜的是,在得知忒尔帝国在秘密跟迢曼帝国谈判之后,布兰王国扣押了那艘忒尔帝国出资购买的战列舰。结果是,忒尔帝国的最高统帅在获知此时后,立即在迢曼大使送来的入盟缔约书上签了字。
迢曼帝国给予的不止是2艘大型战舰,还做出保证,环墨海地区,包括北面的克里米亚半岛全都属于忒尔帝国。
虽然梁夏帝国没有参与谈判,但是让忒尔帝国加入协约集团,跟忒尔帝国签署军事同盟协约,表明梁夏帝国也承认迢曼帝国做出的保证与承诺,会在集团义务的框架之下给予必要支持。
可惜的是,协约集团在上次大战当中战败,忒尔帝国也因此分崩离析。
问题就在这里。
虽然很多人都把忒尔共和国当成忒尔帝国的继承人,但是事实中,忒尔共和国并没有继承忒尔帝国的衣钵。
要说的话,忒尔共和国跟波伊国比较相似。
第596章 胜利的烦恼
忒尔共和国在这个时候漫天要价,可以看成协约集团内部矛盾的冰山一角。
不管是一直三心二意的罗利王国,还是突然变得积极的斯班王国,以及现在要清算历史的忒尔共和国,反映出来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协约集团的内部,围绕着分配战争红利所产生的矛盾。
不过,这样的矛盾根本无法避免。
用郑江明的话来说,这是“胜利的烦恼”。
必须承认,郑江明难得的乐观了一回。
只是,白止战一直觉得,现在还没有到乐观的时候。
大战真的就要结束了吗
显然,还远没有到说结束的时候。
不说别的,三个主要敌对国,即纽兰联邦、骆沙联邦与布兰王国,都还在奋战,没有一个被打败。
即便是洛克共和国,也不是那么太平,拖住了迢曼帝国百万大军。
狭夷皇国要稍微好一点,不过几千万狭夷人的吃喝问题,同样是压在帝国肩膀上的一负重担。
哪怕胜利唾手可得,跟已经取得胜利依然有本质的差别。
如同上次大战,到了最后几个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同盟集团已经是胜券在握,肯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结果在守望者海峡大海战之后,同盟集团不得不接受现实,跟梁夏帝国进行谈判。
要说的话,就算骆沙联邦与布兰王国已经战败,只要纽兰联邦还没有投降,就不能说已经取得了胜利。
跨洋远征,绝不是说着玩的事情。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每年都在战略层面上,针对下一场全球战争,跟陆军进行联合兵棋推演。
前前后后的十多次推演,哪怕方法与过程不同,结果却如出一辙。
哪怕孤军奋战,帝国都能够在世界岛,以及世界岛的周边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在跨洋远征几乎都以失败收场。在后面几年的推演中,还加入了迢曼帝国的成分,也就是借道迢曼帝国,从夕落洋这边进军孤大陆,并开辟第二战线。只不过,推演结果没多大差别,远征依然以失败收场。
不是帝队不够厉害,而是跨洋远征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从东望洋这边出发,即便前期的行动一切顺利,获得了北马群岛与霍瓦依群岛等立足点,提供后勤保障的海运航线畅通无阻,投入150万到300万大军远征纽兰本土,也要动用大约2000艘万吨级货轮,安排上千艘护航战舰,并且在沿途岛屿上部署数千架执行反潜任务的巡逻机。
为了驾驭这些舰船,守卫航线沿途的军事据点,还要投入大约100万兵力。
此外,能否用300万大军征服拥有近2亿人口,本土面积超过800万平方千米,横跨整个北孤大陆的纽兰联邦,依然存在很大的疑问。真要说的话,这也是在推演期间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
按海军的观点,陆军提出的远征行动,实在是太乐观了。
就算让能力最强的将领去指挥远征纽兰联邦的作战行动,这点兵力也不够。
其实,陆军并不是盲目乐观。
在最后几次推演中,陆军对作战方案做了调整,150万到300万,只是攻占纽兰联邦西海岸所需要的兵力。在向东推进,进入了北孤大陆腹地,也就是翻过落基山脉之后,还要增加数倍的兵力。
如果以军事占领为目的,需要的兵力很可能会超过1000万。
在此,陆军提到了一个关键因素。
纽兰联邦是全世界唯一不禁枪的大国,民间拥有的枪支,不但远远超过了军队,还占全球枪械总量的一半。
要说的话,纽兰联邦差不多就是全民皆兵。
当然,至少具备全民皆兵的能力。
在攻打纽兰本土的时候,需要面对的将不是上千万纽兰大兵,而是数千万,甚至上亿武装起来的纽兰公民。
严格的说,应该称之为民兵。
这正是必须加大兵力投入的主要原因。
问题就在这里。
按陆军在战前拟定的几份攻打纽兰本土的作战计划,哪怕最为乐观的一份,提到的兵力需求都不低于1000万。
在初期制订的几套计划当中,
第597章 盟友的价值
ァ新ヤ81中文網 <首发、域名、请记住
要说的话,能不能彻底打败纽兰联邦,一直就是帝国高层在“能否取得全面胜利”这个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这个问题,也是帝国内部矛盾的主要诱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