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照你这么说,我们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

    “白老弟,这可是战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战斗。要我说的话,如果纽兰军队没往奥洲部署远程轰炸机,没让轰炸机执行布雷任务,那才该感到奇怪。当前的局面,其实早就应该想到了。”

    白止战锁紧了眉头,李云翔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意味深长。

    “还没想明白”

    “你说得确实没错,可是……”话到嘴边,白止战却忍住了,毕竟他觉得自己在李云翔面前分析局势,等于在班门弄斧。

    “前几天在首辅官邸召开的全体会议,我没有回去,不过收到了消息。”

    “你是说……”

    “首辅想什么,我们不用猜。关键是,如果我们没有在近期击败骆沙联邦,还有可能出兵奥洲吗”

    “可能性不大。”

    “既然是这样,那么纽兰军队在奥洲搞的名堂,还有什么意义呢”

    “等一下,你是说……”

    说这话的同时,白止战瞪大眼睛,用万分不敢相信的目光看着李云翔。

    显然,李云翔说这番话,或者说这番话的含义,把白止战吓住了,而且推翻了他之前的所有猜测。

    “明白了”

    “李老哥,这种事情不能拿来开玩笑。”

    “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

    白止战长出了口气,接着吞了口唾沫。

    按照李云翔的意思,让帝国当局,准确说是薛远征不愿意击败骆沙联邦的原因,并不是在此之后就要出兵奥洲,而是在击败骆沙联邦之后,有国内的绥靖份子会逼迫帝国当局坐下来跟对手谈判。

    如果必须迅速击败骆沙联邦,又不能出兵奥洲,更别说坐下谈判,那该怎么办

    显然,唯一的可行之法,就是在击败骆沙联邦之前铲除内部威胁,确保能继续朝着最终目的前进。

    &nb




第551章 超级轰炸机
    次日清晨,李云翔就过来叫醒白止战,然后带着白止战去了机场。

    见到那几架体形庞大的重型轰炸机的时候,白止战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直到来到轰炸机旁边,真正感受到了其庞大,他才猛然认识到,这是迄今为止见过的,至少翼展与长度等尺寸最大的飞机。

    虽然也只有四台发动机,但是比过去的四发轰炸机明显大了一圈。

    “这是‘神雕’”

    在白止战提出疑问之后,李云翔只是点了点头,没多做解释。

    没错,这就是绰号“神雕”的“重轰-5”型轰炸机,也是帝国陆军航空兵在大战期间获得的第三种4发重型轰炸机。

    对这种轰炸机,白止战知道得并不少。

    “神雕”的研制工作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开始,而且由贺鹏飞的公司自行投资,承担了全部研制风险。

    当时,怂恿贺鹏飞掏钱研制“神雕”的人当中,就有白止战!

    为了获得陆军青睐,拿到批量生产的订单,也是为了博眼球,“神雕”在立项时的性能指标订得极为离谱。比如载弹量至少都要达到9吨,作战半径至少要有300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得超过10000米,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500千米,配备数门20毫米机关炮,还要在驾驶舱等关键部位铺设装甲。

    这么先进的轰炸机,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也未必造得出来。

    首先就得解决发动机的问题。

    其实,在研制初期,或者说概念设计阶段,头号难题也就是欠缺合适的发动机。

    在前几版设计当中,全都采用6台发动机!

    原因无二,即便采用还在研制阶段的,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量产的2000马力级风冷发动机,也需要6台,才能够让“神雕”达到主要的设计指标。如果只用4台发动机,就必须降低载荷或者缩短航程。

    在大战爆发前,陆航肯定无法接受采用6台发动机的轰炸机。

    其实,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陆航对6发轰炸机也不太感冒。

    虽然在理论上,6台发动机能提供更大的安全冗余,但是也意味着更复杂,轰炸机的完备率更低。

    此外,还得考虑采购价格与装备维护成本。

    6发重型轰炸机的造价比4发轰炸机至少多出40%,可是通常情况下,作战效率跟4发轰炸机差不多。

    关键还有,只有不到10%的超远程轰炸任务是4发轰炸机无法完成的。

    总而言之,6发轰炸机的效费比太低。

    即便战时不存在经费的问题,也必须考虑综合成本。

    制造成本过高,或者维持与使用费用过高,都意味着无法大规模量产。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神雕”在获得军方投资之后,其主要设计方向也确定了下来。

    在只用4台发动机的情况下,首先得确保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次是保证至少6吨的正常载弹量。

    至于其他性能指标,都可以商量。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关键还是发动机。

    在主要行能指标确定下来的时候,能够获得的最好的风冷发动机,也就2000马力,产量还少得可怜,而且要优先满足海军的舰载机。关键是,这种专门为舰载机研制的星形风冷发动机也不够强劲,还存在输出功率随高度增加而快速衰减,无法满足轰炸机长时间高空飞行的致命缺陷。

    当时,能够获得的其实是1800马力的老式发动机。

    显然,如果只是使用1800马力的发动机,那么“神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载弹6吨的情况下获得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就算采用全铝结构,综合性能也就比前一种重型轰炸机,绰号“飞马”的重轰-4型稍微好一点,不会有本质提高。因为造价肯定下不来,所以肯定不可能取代“飞马”,获得大批量生产的机会很渺茫。

    不要忘了,电解铝并不便宜,使用铝结构的轰炸机肯定极为昂贵。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的一年多里面,



第552章 兜底
    李云翔在科伦坡呆了3个月,甚至没回去参加作战会议,跟这种即将加入战斗序列的轰炸机有关。

    现在,交付给陆航的“神雕”已有60架。

    除了斯里兰卡的20架,还有20架在无极高原接受高原环境测试,而另外20架在帝国极北地区,准备在10月份开始进行严寒环境下的性能测试。在斯里兰卡这边,是在进行高温与高湿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要说的话,高温环境对轰炸机行能的影响跟高原差不多。

    温度越高,气压就越低,发动机在海平面的输出功率就越低,轰炸机的起飞重量就会大幅度降低。

    此外,高湿环境还会对主要设备,以及轰炸机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就算不用考虑机体寿命,也要考虑发动机、电台等设备的可靠性。

    当然,还要通过试飞来确定轰炸机在各种状态下的最大航程,以及极限条件下的无故障工作时间。

    这些都将影响轰炸机的作战能力。

    3个月的时间,足够完成大部分的测试工作了。

    按照李云翔的介绍,“神雕”还没有达到完美状态。

    在高温高湿的热带地区,发动机在起飞阶段的输出功率至少降低15%,因此实际可用最大起飞重量只有56吨,比设计的64吨降低了8吨,起飞的滑行距离长达2100米,超过几乎所有野战机场的跑道长度。

    关键还有,得使用硬质跑道。

    如果保证6吨的载弹量,所能达到的最大作战半径,在半程顺风飞行的情况下仅有2500千米。

    要想达到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只能把载弹量降低到3吨,即多装3吨航空汽油。

    根据测试,如果不配备自卫武器,并且减少武器操作员,能够在3000千米作战半径下让载弹量达到4吨。

    要说的话,最大问题其实是升限。

    即便载弹3吨,而且剩余40%的燃油,也就是只有返航燃油的情况下,“神雕”的可用升限也就只有7000米。

    这个高度,可以说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设计的时候,陆航就把10000米的升限当成最理想的防御手段,还投入巨资开发了高空轰炸的瞄准设备。

    按战前的观点,因为绝大部分高射炮的有效射高都不到10000米,所以只要轰炸机的飞行高度在10000米以上,就能避开地面的高射火力。

    此外,就算有少数能打到10000米以上的大口径高射炮,也没有准头可言。

    还有,很多在大战爆发前设计与生产的战斗机,实用的作战升限都在10000米以内。

    也就是说,连战斗机都飞不了那么高。

    如果飞得比战斗机还高,那还需要害怕什么呢

    飞得够高,不但能降低作战损失,还能让轰炸机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投弹,从而提高轰炸的效率。

    至少在大战爆发前,没人觉得高空投弹的命中率是个大问题。

    7000米这个高度,可以说是非常的尴尬,不但在战斗机的拦截范围之内,也在所有大口径高射炮的有效射高之内。

    其实,这也是采用简配发动机的必然结果。

    所幸的是,升限不够的问题,还在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

    关键就是,通过战火的考验,或者说实战检验,很多在战前总结出来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

    高空轰炸就是之一。

    早在对狭夷皇国进行战略轰炸的时候,帝国陆航就发现,在采用正确的轰炸战术的前提之下,低空进入与高空进入的损失率相差不大,而低空投弹的命中率明显更高,也就意味着能用更少的轰炸机,以及更少的投弹量来完成轰炸任务,从而把总体的作战损失率控制在更低的范围之内。

    此外就是,重型轰炸机能凭借凶猛的自卫火力对抗敌人的战斗机。

    当然,前提是不存在明显的代差。

    比如在塞岛攻防战期间,帝国陆航的重型轰炸机在f4f与p-41面前吃了大亏,



第553章 海军基地
    接下来的几天,在李云翔陪同下,白止战到包括亭可马里军港在内的,附近的军事基地转了一圈。

    海军挑来挑去,最后选择了亭可马里,不是因为科伦坡港不够大,只是不想跟捷足先登的陆军闹别扭。

    亭可马里过去就是一座军港,只不过是布兰皇家海军的军港。

    在帝国海军称霸梵炎洋之前,亭可马里是孟买到狮泉城之间的中转港,主要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在铁甲舰的时代,当地还有一座北梵炎洋最大的煤仓,能够为整支舰队提供锅炉用煤。

    因为帝国海军并不谋求军事占领,所以在帝国称霸梵炎洋的时代,亭可马里被废置。

    在上次大战结束后,布兰皇家海军重点建设科伦坡,并没有重返亭可马里。

    直到现在,亭可马里才再次受到重视。

    与李云翔那边一样,亭可马里的建设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按照白止战的了解,海军已经获得了一笔拨款,准备用一年多的时间把亭可马里打造成北梵炎洋地区头号军港。

    在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并没有打算在斯里兰卡搞建设,至少没有想过要在这里建造一座母港级别的大型海军基地。

    从狮泉城到斯里兰卡并不远,依靠狮泉城的海军基地足够支持舰队在北梵炎洋活动。

    就算到瓜达尔,也只有几千千米,对舰队来说不算遥远。

    关键还有,需要搞建设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且相对的,北梵炎洋这边的威胁还算不上严重。

    联合舰队覆灭改变了这一切。

    不管海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在联合舰队遭受惨败之后,帝国海军都不得不正视北梵炎洋的防御需求。

    在狮泉城到瓜达尔之间,确实需要一座能为舰队提供支持的大型海军基地。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选中了亭可马里。

    按照规划,军港的扩建工程分成三期。以扩充外港为主的第一期已经完成,并且投入了使用。

    现在,驻扎在外港的是梵炎洋战区的一支护航大队。

    因为会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所以护航大队的兵力规模并不是恒定的,不过变化幅度也不大。

    在大部分时候,都有近百艘护航舰艇,不过以近海小型舰艇为主,而且大部分在外执行任务。

    长期驻扎在亭可马里的,是一支近岸巡逻分队,主要任务是保护军港,防止敌人的潜艇在军港外布雷。

    此外,还有以亭可马里为基地的第十四巡逻机分队。

    要说的话,远程巡逻机比小型舰艇更管用。

    因为要掩护从狮泉城过来的船队,还要盯守前往马尔代夫与瓜达尔的航线,也就是恰好位于北梵炎洋航线中间,所以亭可马里是北梵炎洋地区的巡逻机中心基地,最多的时候部署了差不多200架巡逻机。

    毫无疑问,反潜巡逻机是潜艇的头号克星。

    因为主要用于反潜巡逻,所以部署在北梵炎洋的巡逻机,大部分是从主力部队淘汰下来的二手货,其中仅“白天鹅”就有上百架,不过在反潜作战当中,看重的并不是飞行速度与最大升限。

    要说的话,其实“白天鹅”特别适合执行反潜巡逻任务。
1...170171172173174...4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