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锅炉主体被抬回来后,这几天小船陆续送来的配件也就派上了用场。然后没过两天,天后宫的后院就冒出了滚滚浓烟。

    有了这个大噱头,提着鸡鸭肉蛋去天后宫贩卖的人顿时多了起来......人人都想去后院看看那个冒黑烟的大铁炉是不是在烧小孩做法。

    于是丁立秋赶紧命令将后院单独隔离开,不管来得是什么人,都可以获得参观的机会,还可以免费喝一碗锅炉烧出来的热茶——不想这个举动在当地人中却获得了极大的赞赏。

    与此同时,小船从下游又运来了大批的“监工”。这些人都是在大员做惯了工程的,他们一来就拿着皮鞭和短棍,耳朵上插着铅笔,腋下夹着工分簿,开始指挥着县衙从四乡征来的那些民工修筑码头。

    一项新买卖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凡是能背来一筐石炭的人,就可以用石炭去码头上换取盐米或者银子。

    大部分民众是不相信的,这些被官府整怕了的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然而在困苦的生活逼迫下,总有那么几个人愿意吃一次螃蟹。

    于是,离县城十二里外的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来了,他弓着腰,背着从村后黑皮沟里挖来的一筐石炭。然后他就在众多吃瓜群众的围观下,换到了一木勺白色的盐粒——山区人通常吃得是黄色和黑色的盐沙。

    有时候买马骨不用千金,一勺盐就够。

    从这天开始,络绎不绝的“背碳工”就出现了,队伍里甚至有女人和小孩。

    ......

    事物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当几个石炭出产地附近的宗族大户搞清楚状况后,一夜之间就派出人手封了场子......有的开始设卡收税,有的干脆禁止外人挖煤,只许自家人赚钱。

    雪白的稻米和盐粒就这么没有了皮肤黝黑的山民能忍于是,围绕着几天前还一钱不值的石炭开采权,迅速发生了几起大规模的械斗,出了二三十条人命和无数的轻重伤员。

    如此迅捷的演化让余大县令瞠目结舌——事实上,他连“盐巴换石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后续影响这些都还没想清楚呢,结果事情就发展到这这个地步了。【# ……免费阅读】

    余老爷莫名有些焦躁。

    这几天应变不及的事情太多了。这伙短毛不断搞事,住营房能搬来大铁炉,修码头能整出盐巴换石炭,这一切都让习惯了中古时代缓慢节奏的他应接不暇。

    余老爷现在觉得:事情有点脱离控制了。

    所以当丁立秋跑来要求县衙出动人手,和红枪营一同出发镇压民乱时,余县令是相当不乐意的:事情是你们搞出来的,现在又要让我擦屁股

    最后在丁立秋好说歹说下,余老爷才勉强答应了下来,但还是约法三章:衙役们只管维持秩序,不负责开片,事后还要有好处......

    第二天一早,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就出发了。队伍里不但有主力红枪营,还有上百号衙役,另外还有以董大兴为首的几个商人和他们的随从。

    展示实力的时刻很快就到了:在一处矿坑前,200人的红枪营和将近800名土著对峙了起来。而衙役们和商人则早早地跑到了远方安全位置开始看戏。

    戏是很好看的。

    160名拿着红白两色木杆长矛的士兵,先是围成一个方阵缓缓逼了过去。就在双方接近到20米距离的时候,长矛兵在电喇叭指挥下瞬间全体承跪姿射击状态,然后方阵中心的40名鸟铳手就打出了4排轮射。

    穿越众cospy出的西班牙方阵虽说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是对付这些只会械斗的宗族势力是足够了。

    40发鸟铳子弹当场就打翻了20多人,紧接着就是长矛阵突进——在同样着装,同样步伐,缓缓压过来的队列逼迫下,土著们毫无意外开始仓皇后退。

    下一刻,两发美军制式震撼手雷被某个海拔很高的人从方阵中扔了出来,然后土著就崩溃了......以两颗手雷落点为圆心,密密麻麻地震倒了一大片山民,外围还有很多捂着耳朵,流着口水,被震撼成傻子在摇摇晃晃扮行尸的。

    崩溃的队伍是最好解决的,红枪营的士兵开始用刀背和枪杆将落在后边的土著统统打翻在地。

    接下来就是攻打土楼战役。

    ......

    西晋末年,百万衣冠士族迫于战乱,从中原出发,迈出了南迁第一步。唐宋时期,又数次大规模南迁,入赣南、赣东进闽西、闽北。

    而龙岩以北的长汀地区也被称为福建的“客家首府”,先民们从这里开始南下,包括龙岩,三明,漳州等地,都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

    在17世纪这个时间点,龙岩的本地土著80%以上都是客家人。而客家人留给后世最著名的是什么呢:客家土楼。

    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客家土楼,下层是用粘土和砂石夯筑而成,上层是夹板木屋。

    这些土楼通常都是体积巨大的同心圆形状和方形。一间所谓的土楼其实就是一个有着很强防御功能的小型城寨,里面居住着数十户,几百人的同族老少。

    而一个大型宗族在闽西南的标志物,通常就是土楼群。三五个,七八个正圆形的土楼聚集在山间,远望就像一堆外星人的飞碟......客家文化的标志。

    红枪营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




第284节 龙岩战记(六)
    黑皮沟矿业公司成立后,在划定范围内的大户们纷纷赶来共襄义举不来就要被破寨拉丁缴欠税,傻子才不来呢。

    这就是穿越众极力要干陈家寨的原因:打出威名后,群众工作就好做了。而这些被逼加入矿业公司的股东们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公司股份是值大钱的!

    穿越众手里有龙岩一带所有煤井的坐标。当然,这些在后世需要下井工作的煤矿现在基本用不上:17世纪是有露天煤苗的。

    新成立的矿业公司很快就会在专业的勘探人员指挥下,确定几处露天煤场的位置,然后下游就会运来大批优质工具,小轨道,小矿车,还有最重要的黑和n油。当露天煤矿被揭顶后,公司的盈利很快就会打着滚上涨了。

    到这个时候,穿越众在当地就有了海量的同盟军:股东们赚到粮食和盐后,自然就会对新公司死心塌地,拥护穿越众的每一条政策。

    官府也会从中收益:不但能卖掉荒地,还能从煤矿收税。另外,这帮混蛋们历年积欠的粮米现在也有着落了:在穿越众背书下,大户们答应每到手100斤米,就还10斤的欠帐。

    总之,皆大欢喜,利益共同体已经形成。

    这种模式会在附近持续复制下去。要知道,这儿不光有煤矿,还有铁矿和高品质石灰岩。除了紫金山的金铜矿暂时“国有”之外,其余的矿藏未来都会让土著们合伙开发。

    照此发展下去,未来的龙岩就会越来越繁华,外来者会越来越多:靠本地土著那点资源,是支撑不起如此多的矿业公司的。

    穿越众会引导大批漳州厦门的豪商进驻这个山区贫困县,将他们的资源汇集进一处处矿业公司里顺便将附近的山民们归拢打包,该运走的就运走,城市化嘛,就是这样子的。

    以丁立秋和卫远为首的文武班子,来到龙岩半个月后,通过软硬兼施各种手段,终于搭建起了几个公司的框架,归拢了一批本地利益集团。

    到了这个时候,外来者们才算是初步有了群众基础,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了。

    县城,乔家馆子,雅阁。丁立秋正在宴客,来人是县衙主薄汪元宰。

    汪元宰是本地人,小吏出身,40余岁,面貌清瘦,留着一绺山羊胡,相貌很吏员,打扮也很吏员。

    汪主薄自打部队来到龙岩后,无论是征发徭役,还是bnn矿产公司的契约手续,可以说尽心尽力,属于积极向组织靠拢,大力协助,支持穿越众工作的土著拥军模范。

    “之前那些事情,汪先生不辞辛苦,奔走操劳,在石丁立秋给自己取的字今日就借这几杯水酒,在这里谢过先生了。”

    “哪里哪里,贵部来龙岩一不扰民,二不生事,反倒是修桥铺路,造福乡梓,这些汪某都是看在眼里的。”笑眯眯的汪主薄双手端起酒杯和丁立秋碰了一杯后,放下杯子继续说道:“汪某虽说是微末小吏,但亦是本地人氏,这等好事自然是愿意出一把力的。”

    “嗯,于公于私都有好处。”丁立秋挟了口五步蛇煨虎鞭后,边吃边说:“新矿场会越办越多,现如今这点孝敬也不算什么。董大兴那伙人都是做老了生意的,规矩都懂,日后县中诸位老爷个个都要家业兴旺。”

    “哈哈,那汪某就借丁先生吉言了!”话毕,两人其乐融融得又喝了两盅。

    酒过三巡,丁立秋这才开始把话题引到正事上:“不知汪先生对此次剿匪事怎么看”

    “唉,不瞒先生说,阖县人民苦盗匪



第285节 龙岩战记(七)
    丁立秋和汪元宰主薄当天的会谈是卓有成效的。双方不但统一了思想,穿越众这边还有可能得到一个林十万匪伙里的内应,可谓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无独有偶,就在丁立秋吃酒的当天晚上,城外天后宫的军营里,卫远也在吃酒。

    军营里吃酒没那么多讲究,厨房隔壁的食堂随便寻一张桌子,然后摆上酒菜就可以开整。

    客人是谁呢本地锦衣卫百户马如麟,马继功父子。

    明代的锦衣卫上至指挥使,下至小旗,这其中以世袭军户为多。而今天坐在食堂吃酒的这一对父子,就是龙岩县百户所的世袭卫官。

    现任百户马如麟今年四十多岁,身板结实,脸膛红硬,穿着一身靛蓝细布长袍,从面相和谈吐上看,倒是很忠厚一个人。

    这种情况是不少见的,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不是所有锦衣卫都是精明刁钻,“操京师语”的城里人。

    其子马继功今年20岁,方脸浓眉,看上去很沉稳。这位已经补了锦衣卫校尉,只等他老子退休,就可以顶百户的缺了。

    像龙岩这种偏僻小县,最大的官儿也不过是个七品县令,赋闲,致仕在家的官绅通常也没几个,所以当地锦衣卫的最大职责:监查士绅舆情的功能就基本被废掉了。

    而今天来得这对父子,在历史上也算是“末代锦衣卫”马继功在清兵进入龙岩时,正是当任的锦衣卫百户。

    明代的锦衣卫,说起来还是比较重要的。

    虽说这个部门有各种各样的职责,比如万历年间朝廷在朝鲜动武,锦衣卫就提供了不少有关于日本的情报平时这些大爷也偶尔抓个江洋大盗什么的。

    然而当初朱成立锦衣卫的目的,是制衡锦衣卫是皇权用来对抗绅权的工具。

    古人有时候是很直接的。身为皇帝监控,压制士绅的耳目,像京城这样的大都市,但凡是品级稍微高一点的官儿,家中都有番子常年当“坐听”。

    这就相当于纪监委派了个人常年待在领导家客厅上班一样亏得古代领导家房子都大,好吧,古人就是这么直接,感觉很萌的样子。

    锦衣卫南镇抚司是负责内部监察的且不去说它,锦衣卫北镇抚司设有皇帝专用的诏狱,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官绅,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这一款应用,才是锦衣卫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是震慑官员,压制士绅,维护朝堂动态平衡的核心功能,其余那些抓坏蛋,随驾仪卫的职能都是捎带的。

    明朝高级文武官一旦犯事,总是跑不脱“下诏狱”一回,根子就在这里锦衣卫处置官员不需要走法律程序,完全依照皇帝心意办事。要知道,一件案子要是走三法司的话,那就是按照文臣心意办事了,这里面的区别是决定性的。

    明代截止崇祯之前的多任皇帝,在锦衣卫这个问题上处理还是比较“均衡”的,总之,朝堂大体上还是平稳过渡的。

    后世流传的崇祯裁撤锦衣卫其实是谣传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锦衣卫长达290年的历史。

    然而吃死鸡上台的崇祯就不一样了。

    在162年这个时间段,崇祯即将干一件蠢事:他会消减锦衣卫的核心权利。什么是核心权利呢监察,压制士绅。

    失去了核心应用的厂卫系统,虽说没有被裁撤,但是很快就变得半死不活,然后恶果自然是崇祯自己承担了。

    这就是吃死鸡上台的皇帝天然的弱点:没有经过系统的帝王教育,搞不清楚自己的屁股在哪里。

    对于一个合格的皇帝来说,外朝官员和内朝太监是动态平衡的:哪一方开始嚣张,就要扶持另一方去打压,去撕咬,自己则稳坐。皇帝的屁股永远要坐在弱势一方。

    而在这个过程中,厂卫系统就是皇帝用来削峰填谷,保持三角平衡的核心支点。

    然而崇祯在文官忽悠下,自己把锦衣卫搞残了,就像他裁撤一年用不了多少银子的驿站系统一样。

    事情的恶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明末的士绅阶层,可以说是历朝最癫狂的时代:结社成帮,党同伐异,干预行政,把持乡里,出入公门,侵夺民产。

    这些在明清之际脱了缰绳的士大夫,彻底破坏了整个行政系统,说是祸国之源毫不夸张:崇祯初年祁彪佳出任苏松巡按时,复社领袖张溥前往谒见,即“袖出一揭。乃苏州各属者,云系名士”,要求予以照应。

    士大夫奢侈淫佚,醉生梦死,而底层的生员也毫不逊色:包揽词讼,隐漏钱粮,癫狂无态,聚众闹事,各地都发生过生员围攻当地官员的情况。

    这种破国毁政的癫狂行为,致使明清时人论到其时的江南缙绅,几乎众口一词,深恶痛绝。直到清初一系列的“哭庙案”,“钱粮奏效案”后,士绅阶层才彻底被清廷打断了脊梁,取消了这个阶层扰乱行政,偷漏赋税的能力。

    怎么说呢,这有点尴尬:因为少数民族不惯那些毛病,士绅们反而开始老老实实做回了鞭子国顺民。直至清末,士绅阶层再没有出现干扰行政运作的行



第286节 龙岩战记(八)
    就在丁立秋和汪主薄吃完酒后的第三天,县城一间不起眼小院里,丁立秋见到了汪元宰口中的二五仔苏铁枪。

    这处小院是汪主薄预备的:二五仔和东家碰面,自然不能大张旗鼓鬼知道县城里有多少人和各路盗匪有交情,凡事还是谨慎点的好。

    苏铁枪是个二十岁的普通汉子,面貌看上去很不起眼。这人见面时用布条挂着一支胳膊据说是前些日子两帮盗匪火并时受得伤。

    也正因为胳膊受重伤,人不中用了,所以他就下山回家过日子。

    古代的土匪,只要是盘踞在某一地的“坐寇”,那成员都是本地人居多,叔伯兄弟合伙“做买卖”的情况不少。

    土匪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那是个吃青春饭的活。一旦有成员年老体衰,肯定就要退出队伍,下山种田。

    这中间还包括一些受伤残疾的,攒够银子下山娶老婆的总之,吐故纳新是大自然的规律,土匪也不例外。
1...7475767778...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