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而这次从漳州北上龙岩的剿匪行动,是为了配合穿越国的既定政策而执行的:打通福建重点地区工业原料外运的渠道。
作为丁立秋近段时间努力的成果,漳州府的相关衙门已经在前期给予了剿匪行动相当多的便利。而今天带着部队来到龙岩后,丁立秋知道,接下来就要在这个小县城盘桓。战斗一段时间了,所以他的心情还是有点忐忑的。
......
已经站在码头上的明人们同样心情复杂。
随着明中叶以后各地盗匪的日益增多,总得来说,官府是头痛且疲于奔命的。近些年,像龙岩这种匪患多发的山地县,治安环境是愈发糜烂。
事实上,龙岩可以说是对盗匪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因为盗匪不但会打家劫舍,还会升级成反贼。
明正统年间,邓茂七等于龙岩县集贤里聚众起义,被镇压后,在境内东西洋(溪在当地叫洋),官府置东西洋巡检司。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当地爆发了以苏阿普为首的农民暴动,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才被镇压。
然后到了明隆庆元年(1567),朝廷实在受不了这个反贼辈出的穷山恶水之地,于是以龙岩县的东西洋巡检司为主,合并永安县一部,大田县一部置宁洋县——取“宁靖东西洋地”之意。
......宁洋县这个专门为了镇压盗匪而设立的县,只坚持了不到400年,到1956年就被国务院撤销了。
所以说,龙岩的头面人物们还是极其欢迎外来援军的,因为他们都能感觉到小冰河时代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要知道,万一山里那些大爷们又要搞事的话,县令和卫所在事后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至于富户和商贾就更不用说了,这帮人自古以来就是肥羊,出了反贼第一个挨宰的就是他们。
这就是官绅们心情复杂的原因了:他们既希望客军能大发神威剿灭盗匪,又怕这些人是银样蜡枪头,只会祸害地方,济不得用。
......
一串平底小船缓缓靠在了码头。
当先从船上下来的,是穿着一袭文士袍的丁立秋。而接客众人看到这位满面笑容,师爷模样的富态男子在几步远就开始行礼后,也纷纷拱手回礼。
双方略一寒暄,得知这位是曹川军中的师爷后,倒也没人给丁立秋摆什么官架子——在场的都明白,正经是师爷这种的,反而才是关键人物。
接下来的场面就有些不好看了:当身高1米92的卫远顶着个大光头,满脸凶残地踏着码头上的木板,咚咚咚地一步步走过来时,明人们顿时倒抽了一口冷气。
活像一只熊罴的6尺巨汉给矮小的山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当卫远躬身抱拳,大声说出:“红枪营把总卫远参见各位大人”时,挡在他面前的一群人里,很是有几个被吓得退了步......
捉弄完明人后,卫远就再没兴趣搭理这帮人啦。只见他转身挥手,然后大批士兵就从码头涌了上来......总数为200的红枪营官军,很快就冲到码头外的空地上列好了队。
这些人统一穿着绿色的帆布作训服,脚下蹬着山地作战用的高帮牛皮靴,泛着青茬的头皮上戴着短檐帆布平顶帽。
官军们手里的武器是传统的红缨枪,大刀,还有鸟铳,三眼铳和火绳枪:为了配合这5种大杀器,200人在码头上排出了一个整齐的5列方阵。
在一连串洪亮的整队,报数,稍息,立正声之后,装够了逼的大部队就开始向着天后宫营地开拔了——于此同时,200人吼出的嘹亮歌声也响彻了所经之地:“我是一个兵,枪在肩上扛,子弹上了膛,刺刀闪光芒。”
......
整个过程中,码头上除了士兵们的口令声之外,余者鸦雀无声。直到大部队远去,一干龙岩士绅才如梦方醒,从呆若木鸡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
“无怪能擒得海上巨渠,贵上当真是治下有方,好一股虎狼之师!”被整齐划一的动
第281节 龙岩战记(三)
在后世,龙岩已探明的矿物种类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石灰岩等16种矿产储量居福建全省首位,是当之无愧的矿业头马。
对于穿越众来说,当下最最需要的,就是紫金山的铜矿了。
距离龙岩县城20里不到的紫金山,五峰秀削,旭日含辉,夕阳倒映,色紫若金,在后世不但是矿区,还是一处旅游景点。
紫金山山如其名。这里不但有1吨以上的黄金储量,还有200万吨以上的铜矿储量,是中国第二大铜矿,在后世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铜娃娃戴金帽子”。
穿越众对金矿不是特别在意,但是铜矿就不一样。
事实上由于铜料的缺乏,窑区那边已经把很多库存的银锭都做成了电线——穿越国的金融现在是电线本位。
曼哈顿工程逼格听起来很高,但是在17世纪就不算什么了,全世界的银矿都等着穿越众去挖呢。
除了最急需的铜矿外,县城东北的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县城北边的“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另外,白沙,昌福山等地的煤田,漳平岭的石灰岩在后世也是很有名的。
总之,将龙岩周边的魑魅魍魉清扫一遍,与此同时疏浚水道,做好各种矿石外运的准备,这就是丁立秋和卫远他们这支先头部队来此地的任务了。
事实上穿越国在年度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就是龙岩县。明人是绝对想象不到已经被定为矿业基地的龙岩,在未来会得到多少资源,发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
而在今天和余县令的会晤中,丁立秋自然不用讲那么详细,篇章太宏伟的话,他怕吓到余老爷。于是丁师爷只是挑了点明人能理解的部分讲了讲:着重是煤矿和铁矿。
至于紫金山铜矿......那地方在后世要到“七五”期间才会被勘探出来,这会明人还不知道呢。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哼,尔等的尾巴露出来了吧”余父母貌似不屑,但是他舒坦靠向椅背的身体和微微翘起的嘴角已经出卖了他自己。
......当余应桂听完丁师爷的解释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算是落了下来:这一场从头到尾都透着古怪的剿匪行动,现在终于有了解释。
余父母是不怕外来者去挖什么劳什子煤矿铁矿的。
龙岩在后世那个工业世界的森林覆盖率是78%,在17世纪这个原始时代,森林覆盖率是超过85%的,所以当地的老少爷们压根就没有去挖石炭的习惯。
遍地都是柴草,谁还会去费力挖那些脏黑的石炭......尽管谁都知道石炭在哪里。
至于铁矿,这个就更简单了。龙岩自古以来就产铁,山里面私窑不少,曹家人愿意挖就去,余县令是不会干涉的。当然,起个课还是有必要的。
他之前有很多担心。首要怕的是跑来打秋风的战五渣客军;更加害怕的是,这是一场高层的py交易——弄一帮少爷兵来给某个官二代镀金,假剿匪,报军功这种。
后一种情况的话,万一出事,他老余是要承担政治责任的,所以自从见到丁立秋以后,余老爷就一直在打问穿越众的真正来意。
现在好了,搞清楚这伙外路人的想法后,余父母顿时踏实下来。
踏实了,智商也就回来了。余老爷这时舒服地靠在椅背上,手里端着茶碗,表情变得似笑非笑起来:“丁先生明鉴,这龙岩县山穷水困,民力匮乏。说到徭役嘛,这个...这几日天后宫修缮,县中也是征调了一些匠人的。”
喝一口茶后,老余继续说道:“若是动大工的话,这个...伤民过甚,委实不好征派啊!”
徭役,是封建官府最宝贵的财富。应役的成年男性不但要出人,还要自己出粮食,可以说官府绝大部分的工程都是由每年征发的徭役来完成的。
历朝历代,徭役都是最酷烈的苛政,力役、杂役、军役,这些压榨民众的手法不知道让多少人家破人亡。
明代徭役分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
而丁立秋和余父母这会说谈的徭役,就是后两种。
听到余县令的推诿后,丁立秋也不着恼:“县尊心系治下子民,委实可敬。不过老父母大约是误会了,学生这里要征发的徭役,是给钱的。”
丁立秋说到这里,用中指在桌面上叩了两下,然后语气很坚定地补了两个词:“稻米,盐巴。”
“嗯给钱”听到给钱后,余县令和王师爷的耳朵这下都支棱起来了:“如何给”
“凡是应役的民伕,管吃管住,工钱日结,银子,稻米,盐巴皆可。”丁立秋说到这里,微笑着又敲敲桌面:“大人只需将山里的闲散人等召来便可,其余一些花费,呵呵,不瞒大人说,还不放在我家将军心上。”
“嘶......”余应桂听到这里,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帮海贼还真是有钱啊!既如此,那件事不妨着落在此辈身上!”
想到这里,余老爷顿时来了精神。只见他腰板一挺,双眼炯炯有神地看着丁立秋,然后缓缓说道:“曹将军欲来龙岩兴做一番,同为朝臣,学生是要鼎力相助的。只是眼下有一桩事拖住了学
第282节 龙岩战记(四)
第二天中午,那串小船又从下游的金山镇来到了龙岩南门码头。
30多个从大员调拨的基建人士从船上走了下来,这支队伍的核心是两个搞工程的穿越者。
他们两人是有分工的。
其中一位将带着手下和民工在南门外修建码头。考虑到未来会有大批机械,人员和散货从这里装卸,所以码头是要大力扩建的:不但要建木桩客运码头,岩石钢筋货运码头也至少要建一座。
而另一位曾经挖过河沙的老兄,则负责带领民工疏浚河道——就在他们登上龙岩码头的同时,下游的九龙江已经有海底捞开始作业了。
水利是一项大课题。
龙岩这种山旮旯,在17世纪搞不好水利的话,就不要想挖什么矿了。这个时代可没有国道和高速路来运输矿石,一切都要靠水运。
中古时代的水道有个特点:水量大,但是航行条件差。每当遇到一些流速减缓的拐弯地带,无论是江河还是溪流,就总会淤积出一些浅滩和沙洲之类的恶心地形。
另外,一些河中的钉子户礁石也是行船大敌。
在后世,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某个基建狂魔国家的水道上充斥着各类采砂船,航道早已被挖得深不见底,政府天天都在打击私挖滥采。
而17世纪的龙岩这边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海底捞从九龙江一路挖上来还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上游的龙岩也需要同时开工配合,用人力将拦路虎清除。
这个工程还是很急迫的,现在大一点的船,只能停在下游的金山镇,所有物资都得换装小船才能运到龙岩,运输效率太低。
疏浚航道只是前期任务,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水库。
福建这个地方吧,常年雨水不断,就没有休息的时候。闽西山区就更是如此了,降雨量相当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原始的山间水道自然是灾害连绵,山洪泥石流不断。所以修水库是必须的,哪怕是单纯为了调节水量,降低灾害,保证矿石船的全年运输,也要修水库——不需要很大,可以是一连串的小水库。
后续的水库工程将在码头和疏浚工程完毕之后开始。到了那个时候,大批在前期磨合过的民工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后世在龙岩这一带有柄溪水库,而17世纪的山川地形谁也不知道改变了多少,所以勘探工作将会在剿匪工作完毕之后进行——满地土匪也没办法修水库。
总之,即将到来的1629年是穿越国的“水库建设年”。骨子里就有着基建狂魔基因的穿越众,不但要在闽西的山麓中修水库,还要在台南平原的上游修建水库。
前者保证工业,后者保证农业。
同船而来的还有很多樟木箱子和麻袋。箱子里装得是曹川从后世带来的原装工艺品红木二八大盖,麻袋里是稻米和盐。
樟木箱子很快就被送进了天后宫,麻袋则留在了码头。今天就会有一排工棚在码头上搭建好,这些货物很快就会作为工资在未来被支付出去。
拿到自己熟悉的枪械后,士兵们很快就擦起了老伙计。当然了,按照计划,这些枪是不能在明人面前显露的。而等到它们亮相的那天,也就是土匪狗带的那天。
......
林大斤蹲在天后宫门外不远处的树下,一边挠着头上的虱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后宫的大门。
大门口有4个拿着刀矛和鸟铳的士兵,身姿直挺,身材孔武有力,身上透着杀气。
这帮昨天突如其来的官兵,给古老,宁静的龙岩县城里带来了无穷的谈资。事实上,很多人都不认为他们是官兵:绿色对襟短褂,长裤,大头皮靴,这种古怪的装束可不像是穿着胖袄的大明官兵。
直到县衙的差役和小吏们放衙后,通过他们的嘴,人们才知道,这伙人是海上一个招安大将的手下,被派到龙岩来剿匪的。
当天晚上,“水浒传”的故事就在老夫子们嘴里开始流传了,而县城里的说书先生自然是紧跟市场潮流的,一个个都开始紧急温习起方腊和宋江之间的段子来。
林大斤今天来到天后宫门外,目的是身边那只老母鸡。
细竹篾编的篮子里,一只肥大的老母鸡正闭目在里面养神。而林大斤直愣愣在树下观察了半个小时后,最后还是一咬牙站了起来,提着竹篮,一步步往大门走去。
守门的哨兵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矮小黑瘦,面貌憨厚的明人。
“干什么的!”
听到喝问后,林大斤本能的住了脚,然后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又畏畏缩缩往前走了几步,然后伸出手上的竹篮,指了指老母鸡。
“嗯拥军的”
林大斤木纳地继续站在那里。
“卖鸡的”
林大斤点了点头。
“不错不错,看来龙岩的群众还是有眼光的。”值班班长笑呵呵地打趣一句后,就命令一个哨兵带着林大斤去了偏门。
天后宫的偏门林大斤自然是知道的:龙岩县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来过天后宫,地形都是熟悉的。
偏门也有哨兵。进去偏门后,过道对面就是一排厢房。如今这排厢房已经被改造成了厨房和食堂,当林大斤来到厨房门
第283节 龙岩战记(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