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一开始无论是生熟铁料还是矿石,只要运到码头就会被商行收购。这些新来的商人们财雄势大,背靠威名日显的游击将军府,从半年前就缓缓将福建的铁价提了上来。

    令广大土棍们激动的是,海东连锁商行不但敞开收购铁料,还撒出大把的银子与人合股办矿。像尤溪县和建安县这种传统的铁冶所在地,海东商行都派出了专人前去洽谈业务。

    办矿的条件极其优厚:凡是各地矿山附近的山主,矿主,土老财,乡绅,土棍之类的地头蛇,都可以空手上门和海东商行谈合作。

    有势力的地头蛇可以从商行空手套白狼,得到大笔的入股银子。这些人往往会在商行组织下,几家合伙招募大批矿工,大肆扩建原有矿坑和炉场,提高铁料产量。

    海东商行提供的好处远不止这些:精钢打制的挖矿工具和运输小车,轨道,拿着“秘图”勘探矿石带的高人,拿着充电式温度计,能建造新式炼铁炉的“大匠”这些提高炼铁效率的软条件,合作者都能从海东商行得到。

    而地头蛇们要做的,就是不停得把铁料和多余的矿石都运去码头,然后再从商行的货栈中换来上好的私盐,粮食和工具。至于银子这是最后选项,私盐和粮食在山里的用处永远比银子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




第254节 一把军刺
    当前位置: > > >

    窑区钢厂现在生产两种铸铁。

    第一种是用反射炉精炼的普通铸铁。这种铸铁用途广泛,在后世也是俯仰可见:各种铸铁水管,栏杆,基座,井盖,大门......总之,凡是粗笨,廉价的物件,用它就对了。

    一直以来,普通铸铁都是钢厂最主要的项目,一度在产品总量中占到了80%以上的份额。

    而如今随着更加高级的球墨铸铁攻关成功,普通铸铁的产量已经缓缓退到了60%,其余的份额都让给了钢材和球墨铸铁。

    球墨铸铁是一种高强度的铸铁材料。和普通的灰口白口这些铸铁不同的是,球墨铸铁在冶炼时,需要通过球化和孕育处理工艺得到球状石墨后,才能做出这种产品。

    而综合性能接近于钢的球墨铸铁,基于其优异的性能,可以用于铸造一些受力复杂,强度、韧性、耐磨性要求较高的零件。所谓“以铁代钢”,主要指的就是球墨铸铁。

    事实上,在铸造和机加工方面,球墨铸铁的用处要远远大于钢材。要知道钢材的流动性是很差的,铸件难度很高;而球墨铸铁由于其优异的塑性和韧性,至少在穿越众这个位面,球墨铸铁才是真正的明星。

    举例来说,一套木煤气发动机系统中,除了机箱外壳用薄铁板之外,内部包括各种机械曲轴、凸轮轴、连接轴、连杆、齿轮、离合器片、缸体等等在内的关键部位,其实材料都是球墨铸铁。

    即便在后世的发动机中,球墨铸铁制造的零件依旧很多。这种材料既可以用来铸造,也可以锻造,还能切削。现如今在机加工和铸造领域占据了食物链顶端的,就是这种异军突起的新型材料。

    而之前钢厂没办法生产球墨铸铁,并不是因为这种材料冶炼难度有多高......至少要比炼钢容易。问题的关键在于球化剂不到位。

    球墨铸铁在炉内孕育时,是需要加入球化剂的。而球化剂中最主要的材料是镁,或者直接用纯镁也可以。

    所以说,工业是环环相扣的。

    球化剂的先决条件是化工厂。有了化工厂和稳定出品的盐酸后,才能配合电解工艺和海水提镁工艺生产出足够的金属镁用来做球化剂。

    这就是为什么球墨铸铁只能后发制人的原因:前置条件迟迟不能到位。而一旦各方面条件具备之后,球墨铸铁的产量就增长的相当快了。毕竟再怎么说这也只是一种铸铁,冶炼难度肯定不会超过炼钢。

    ......

    当钢厂可以量产这种用途广泛的铸铁后,穿越国对于钢材的需求顿时就小了很多,这也让钢厂方面减轻了不少压力。毕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炼钢的成本都是最高的。

    这样一来,产品线就很好调整了。原本打算咬牙硬上的一系列钢材加工项目现在都可以暂停,钢厂只需要进一步完善钢筋和钢丝生产线就可以了:这是唯二不能用其他材料替代的品种。

    至于未来的话,在钢材方面工业党依旧没有野心:马口铁和镀锌铁皮就是接下来三年内要爬的最高科技树了。

    马口铁可以做罐头,镀锌铁皮又叫白铁皮,是优良的容器用材,比如铁皮水桶和烟囱。

    这两种材料需要的基材都是一样的,都是低碳薄钢板。而要生产厚度只有0.2mm左右的薄钢板,眼下的钢厂是力有未逮的。这个要再积累一段时间才可以——冷轧钢生产线体积巨大,科技含量高,窑区无法自产。

    好在某势力对于马口铁的需求一时半会还不急迫。

    罐头这种玩意,最主要是用来进攻的:士兵在无后勤的野战状态下,罐头就是大杀器了。

    然而纵观全局就会发现,当前穿越势力的所有战斗都是在沿海地带进行。无论是海战还是陆战,已经进入大明体系的“游击将军”麾下的士兵,都可以在战场得到充足的后勤供应,不会出现孤军深入千里奔袭这种桥段,所以罐头这种



第255节 原始打捞
    当前位置: > > >

    于四宝是船上岁数最小的一个,年纪只有17,比他的堂兄于出水整整小了6岁。

    15岁就跟着自家老爹出海捕鱼的于四宝天赋异禀,在潜水方面无人能及,憋一口气就能下海底捞蟹。

    今儿个大伙是跟平日一样扯帆出海的。于家所在的小渔村就在莆田沿海,距离鸬鹚岛大约有20公里的海路。青鱼号一路撒网捕鱼,不知不觉就到了鸬鹚岛附近。看看天色也不早了,于承德就下令去老地方靠岸避风,准备等明日一早再回航。

    船停在大伙经常避风的一处小海湾后,渔夫们继续开始了辛勤的劳动:鲜鱼被捕捞上船后,渔夫要随时随地处理这些收获。否则的话,在南方平均20多度的高温下,生鱼很快就会变质。

    这就是问题所在:出海的渔夫没有冷鲜车和顺风快递,他们没有能力将鲜鱼送上老爷们的餐桌。这些鱼必须要经过初级加工后才能保存下来,譬如风干和腌制。

    ......

    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种。

    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的渔民们正在冰冷刺骨的北海,挪威海和冰岛周边作业。寒冷的海域中出产脂肪丰满的大西洋三文鱼和大西洋鲱,而半年见不到阳光的北海地区,天然就是一个大冰箱——这就是北欧人为什么坐在家里就能吃到冰鲜鲑鱼的原因。

    这种天然冰鲜的方式在温带地区是做不到的。所以居住在东亚的汉民族,哪怕是沿海城市里的富绅阶层,最终还是被迫养成了吃淡水鱼的习惯。人们的选择顺序是:宁可去吃多刺的新鲜淡水鱼,也不愿去吃咸鱼。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即便是人类发明了冰箱后,矛盾依旧存在,只不过转移了——不吃海鱼的原因变成了价格。

    除了富人们得以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饮食结构改变外,广大的丝们依旧只能去吃剁椒鱼头和被各种浓厚调料熬煮的淡水鱼......上百元一盘的三文鱼刺身,不是穷人能吃得起的。

    ......

    青鱼号上的渔夫们在泊船之后,借着夕阳的余晖,开始了腌制咸鱼的工作。所有捕到的鱼都要开膛破肚取出内脏,然后再用盐粒抹遍鱼身。

    闽地缺盐,于承德他们现在用的,是村里偷偷用铁锅煮的一点私盐。即便是这样,盐的数量还是不够,所以一部分鱼要挂在绳缆上做成风干鱼才成。

    每当这个时候,于四宝就会脱成赤条条的样子,然后一头扎进海底去玩。

    鸬鹚岛附近的礁石海岸,海水清澈无比。而今天当于四宝扎入海底后,却隐约在水下看到了一处黑乎乎的影子。憋着气又斜斜往下潜了十多米后,于四宝看到了一条倾倒在海底的福船。

    2个多月的时间还不足以让船被海砂覆盖,所以四宝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条大福船。

    掉头出水后,四宝深吸几口气,然后又一头扎入海中。这次他是垂直从船上方下潜的,所以时间还算充裕,没过多久,他就钻入了福船的艉楼中。

    艉楼中尸体不多,只有一具已经过度,露出不少白骨和鱼齿痕的人尸漂浮在舱顶。

    ......当天战斗的时候,福船几乎所有人都在甲板上,所以船沉时活人都游走了,死人也早已被海流冲跑。而艉楼里这位,则是很早之前就被重机枪子弹穿死在里面的。

    17世纪的小渔民于四宝自然是不怕尸体的。这个时代下至贫民百姓,上到豪绅大户,但凡是活到成年的,对于各种死人的经验都要比后世人多无数倍。

    所以于四宝进舱后,很快就将注意力放在了倾倒的舱室角落里......的一块微微发出金属光泽的物体上。

    少年的思路很朴素:凡是金属,就是有用的。所以他捞起那块物体后,来不及细看,就掉头游出了很快被泥沙搅浑的船舱,一路往海面急急游去。



第256节 乐极生悲
    当前位置: > > >

    事实证明,于承德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于四宝在当天晚些时候,成功找到了一处柜角间的裂隙。

    接下来就是艰苦卓绝的撬门过程了。于四宝拿着那把坚韧的粗钢军刺,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终于沿着柜板之间的缝隙将柜子撬开了一个口。

    这个口不大,但足以让于四宝伸进头臂。

    艰辛的劳动终于到了收获时间:除了那些已经变成泥浆的文书信件之外,一个荔枝木匣子随后被拖了出来。

    匣子随小,但是沉重。于四宝将匣子拖到甲板上后,先是上浮换气。等他再次潜下来后,伸手轻轻一扭,就将匣子上那个指肚大的精巧铜锁给扭断了。

    匣子里摆放着整整齐齐的12枚金锭。

    这些成色上好的金锭每个都是10两重,即便按照大明的金银汇率,12枚金锭的价值也超过了1000两白银。

    当于四宝分三次将金锭送上船后,包括他老爹于承德在内的所有人都疯狂了。

    幻想了无数遍的情景真出现在面前时,老成事故的于承德再也绷不住了,他在大笑中宣布了一条大伙多年以来的愿望:买新船!

    1000两银子,可以买到一条通体硬木打造的300料好船。而于承德在宣布了这条消息后,自然也不会亏待这些多年来跟着他一起赶海,一起吃苦,一起抗击海盗的伙计们。

    于是他按照古老的渔民之间的合伙风俗当众承诺:等买了新船之后,所有弟兄都可以分到一股。

    这下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兴高采烈的渔民们把船上最后一点糙米拿出来伺候了功臣于四宝同志——青鱼号已经在外头多滞留了三天,从昨天开始其他人就只吃鱼了。

    吃完最后一点米饭后,于四宝在9月正午的阳光下,又一次潜入了海底。

    一下午的时间,少年将沉船艉楼和附近的海底统统搜索了一遍。这次的收获就没有那么多了:一柄黄铜望远镜,六七把上好的刀斧和短标枪,几块发黑的散碎银子,几件用来喝水吃饭的平常瓷器,最后还有两枚铁球炮弹......这些就是全部了。

    看到儿子最后捞上来的瓦罐瓷器后,于承德果断停止了打捞工作,并且下令明早返航。

    首先,青鱼号上的补给已经耗尽,再待下去人也受不了。其次,根据于承德的经验:既然自家小子没有发现大量的白银,那么这艘沉船就一定是载货出航不久后就翻沉在这里的。

    这样的话,那些贵重货物,譬如生丝绸缎这些势必早就毁掉了;而且于承德也不会让自家小子冒险钻入危险的货舱。

    所以,是时候回去了。青鱼号这趟出海,原本就比往常拖延了好几天时间,家中妻女这会还指不定怎么担忧呢。

    于是第二天一早,大伙就快快乐乐地返航了。渔夫们一边磨掉那些刀斧身上的锈迹,一边在争论着新船到底是叫青鱼号还是大青鱼号这样的哲学问题。船头上一路笑声不断,直至他们回到渔村码头那一刻为止。

    ......

    6点出发,没用3个小时,青鱼号就跑完了10余海里的航路。赶在上午10点之前,站在船头的于承德便远远望见了自家渔村那处破烂的小码头。

    埕尾村就在莆田东岸,和南日岛遥遥相对。全村上下一共只有11户人家,2条渔船,是一处小得不能再小的贫瘠渔村。

    而当兴致勃勃的于承德望见自家码头时,顿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暗道一声不好——码头上惯常出来接船的那些村人此刻貌似气氛不对。等船再靠近一段距离后,于承德定睛一看,那坐在码头上披散着头发,正在嚎啕大哭的,不是自家的老妻又是谁来着

    ......青鱼号急匆



第257节 辞职
    当前位置: > > >

    外号叫“猴子”的中年人也是埕尾村人氏。此人从小外向,不甘心打渔度日,成年后便时常出外营生,留下他老娘一个在村里受苦。

    好在埕尾村拢共不过10来户人家。虽说是多姓杂处,但是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早已将这些村民拧成了一股绳:不互相扶持的话,在各种天灾和面前所有人都活不了。

    猴子就这样变成了村里的“消息灵通人士”。

    常年在外四处奔波给商人们当差的他,每到年末总会带点银子回来看看老娘,然后再给闭塞的村民们吹一通牛逼,让他们感悟一番外面的花花世界。

    与往年不同的是,前不久猴子却打破常规,突然间回来了......要知道现在离年底还早呢。他回村后的第一时间,就找上了村里的话事人于承德。

    通常来说,埕尾村出面应付各路官差粮役的,是白胡子老头村长巴爷爷;然而实际上掌握着全村丁壮的于承德,才是真正的主心骨。

    猴子一见到于承德,就手舞足蹈得将他前不久去痍州大员港贩货的情况描述了一番。口齿便利的他接下来又给于承德宣讲了对岸的移民政策,总之,除了剃发之外,去大员就可以吃饱穿暖,脱离苦海,走上人生巅峰是没跑了。

    ......这些好听的故事于承德自然是不信的。天下乌鸦一般黑,海对岸的大王即便眼下缺人耕种,背地里怕是也没安着什么好心,苦哈哈们到哪里去都是受苦,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然而从小就视于承德为权威的猴子这次却不买账了。他不但对某人的陈旧观念嗤之以鼻,还试图继续给老大洗脑。这中间他满村乱窜,叫嚣着要把自己老娘接去大员过神仙日子......

    很是有几个年轻人被他忽悠得动了心。

    看到这种局面,于承德也有些头痛,于是他最终还是妥协了。双方商定,等这次大伙捕鱼归来后,村里就派人先送猴子和他老娘去大员,然后等“观察员”回来报告情况后,其余人再做定夺。

    然而世事无常。于承德没想到的是,今天他捕鱼归来后,不用猴子再催促,他本人就主动提起了这事。
1...6667686970...1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