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素罗汉
“看这边看这边,桌上这套可以煮咖啡的,真空的那种,很好喝的!”
......
和《绝命毒师》里那间地下工厂风格很相像的二车间,顿时勾起了穿越众们遥远的记忆。
而原本勤勤恳恳当着导游的洪序,这时傻眼了:包括曹川在内的所有人已经自动散开,大伙围绕着自己熟悉那些设备纷纷开始了评头论足。
先
第250节 化工厂(三)
当前位置: > > >
合并的设备里,就包括了三车间的两组电解槽。
电解槽是生产多种化工品的必备物。电解食盐水可以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电解氧化法可以制取各种氯酸盐、高锰酸盐、过硫酸盐。
另外,湿法电解可以精制金属铜、银、金、铂。厂房里那些电镀,电抛光的样品,也都是通过水溶液电解来实现的。
有了三车间,穿越众就可以放出一头潜伏着的吸金兽:镜子。
早在穿越众出现之前的16世纪,威尼斯人就已经发明了圆筒法制造板玻璃,同时发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来制造镜子......这种2.0版的镜子使得传统的金属镜逐渐减少。
而历史上用硝酸银制作镜子,则要等到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出场。他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然后附在玻璃之上做出了3.0版镜子。至于真正的电镀银镜子,则还要等将近100年后,英国人才会发明这项技术。
而现在既然三车间已经成立了,那么穿越众很快就可以用电镀法来制造4.0版的现代镜子了。
......
轰走了以皇帝为首的捣乱团伙后,洪序在其他三个化学狗敬佩的目光中,开始集合工人布置生产任务。
化工厂的工人并不多。
尽管只要洪序张张嘴,三五百号人说话就能被派过来,但是这种套路在化工厂不好使——拧错一个阀门就会出事故的地方,外行越多,大家死得越快。
所以新开张的化工厂,不算那些外围干粗活的,现在有资格上生产线的一共只有32个人。
在这32个人里面,有20个是普通工人,然后是4个穿越众每人带2个徒弟......没办法,就是这么寒酸。
普通工人都是之前野蛮生产时野蛮选拔出来的。这些人属于性格温顺,服从性好的自然选择品——大大咧咧,放飞自我的那些货不是残废就是死了。
而徒弟们就更珍贵了。
化学是进阶科学,一个人要想接触到化学的皮毛,那么他的基础数学水平至少要小学毕业才行。
尽管穿越势力的核心教育部门:小学,现如今已经扩展到了3家。但是大伙从登岸到现在只过去了一年多时间,大批的小学生还没毕业呢。
虽说穿越小学取消了美术课,音乐课,电脑课,英语课,品德与生活课;但是就算这样,1年时间里学生也不可能数学毕业......即便是有学霸,那也是低年龄的宝贝,是留着深造的,不可能用来当技工。
所以洪序他们需要的技工类人才,就只能从识字的明人少年里寻找了。这个要求是很苛刻的:那些岁数大,知识结构已经固化的明人是没用的,洪序他们需要的,是十六七岁左右,对学习有热情,还要能在工厂吃苦的人。
通过每个社区都有的工人学习室前期筛选,再加上另一样大杀器:高工资的引诱,洪序他们好歹在工厂建成以前找来了一批学徒。
这些学徒在来到大员之前,大部分都是江南地区的伙计和织工......今年7月底发生在杭州附近的潮灾,使得江南富硕地带的大批乡下的自耕农和城市里的工人阶级破产。
而做为大明识字率最高的地区,从江南一带被抢运来的这些流民,可是好好让穿越众下属的各部门过了一把肥年。
要知道,同样是工人,从江南地区来的织户质量可是要远高于那些只会种田的泥腿子的。
这些中古时代的工人很多都识字算数,而且懂得协作,能忍受枯燥的工业流程,随便训练一下,这些人几乎都能无缝衔接到窑区下辖的各处工厂中去。
洪序他们手下的8个学徒中,有一半都是织户家的小子。
&nb
第251节 后遗症
当前位置: > > >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譬如说,当化工厂制造出硫酸后,就可以用硫酸和硝石来合成硝酸了。
另外,在比较古老的方式中,盐酸也是通过硫酸和盐来反应制取的,只不过后来被改成了电解盐制取法。这就是所谓的三生万物。有了三种酸,化工厂就集齐了神龙,就可以变出无数种化工产品来。
在试生产硫酸成功后,原班人马先是总结学习,接下来又开始制备硝酸。
硝酸的制备是最简单的接触法:浓硫酸+硝石。这种方式耗酸量大,污染高,设备腐蚀严重,在后世早已停止使用。
但是穿越众没得选。前文说过,钢城一般的合成氨工艺根本不是洪序他们这几只小猫能玩转的。
事实上,即便是化工厂现有的设备,工人们都做不到全体运转。洪序眼下只能带着同一帮人来轮流操作不同的成套设备,他们连同时生产硫酸和硝酸这种简单的工艺都做不到——没有足够的成熟技工。
“古法”合成硝酸,从原理上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一样要经过很多流程。首先,从臭气熏天的硝田里采集到的硝石是含有很多杂质的,处理硝石中附带的各种杂质是很麻烦的工艺。另外,当硫酸和硝石在反应皿中相遇时,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猛烈地喷溅和酸雾,容易引起事故,合格的工业硝酸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将第一批硫酸全部和硝石反应完后,硝酸试制就算搞定了。看着被工人用小车推进库房的2吨成品,洪序不由得摇了摇头:无它,原料太少。
......修建在赤崁新区正北方的硝田区,正在以5亩为单位不断扩建。然而这种扩建是有很大限制的,必须要以“粪”定产。
尽管海对岸已经开展了官府允许下的公开移民行动,但是截止今天,穿越势力控制下的总人数也才刚刚超过15万人——运输和消化移民是需要时间的。
这15万人平时“出产”的粪尿,再加上一些臭鱼烂虾,就是硝池的全部原料了。而硝石的最终产量是多少呢每月20吨。
当然,这里的硝石不是指半成品“硝土”,而是指经过净化,结晶和提纯后的成品硝石。
通过硝化细菌来分解物,是要经过许多道工序的。穿越众这里已经尽可能的给细菌大爷提供了最舒适的条件:譬如遮光棚,譬如25度的恒温,譬如弱碱环境,譬如富氧,湿润的大颗粒泥土,等等等等。
尽管如此,硝石的产量还是远远跟不上消耗。
要知道,发射一次火炮,就要用掉几十上百克的黑火药,另外,不光是黑火药,火药厂和矿山那边,还等着硝酸来制造急需的硝化甘油呢。还有,窑区基地本身也需要很多的硝酸来制造产品和自我升级。
最后,多余的硝石还要去填补无底洞一般的肥料消耗......无论是氨水还是尿素,现在都是稀缺产品,对于已经开垦了两万多亩薄田的穿越势力来说,这点产量纯粹是九牛一毛。
总之,每个月20吨的硝石是远远满足不了某个饥渴的初级工业社会的。
穿越众现在只能靠荷兰人和大明方面不定期运来的硝石混日子。这种局面无疑造成了硝酸的紧缺,说它是现阶段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一点都不夸大。
测试完硝酸生产后,洪序当即下令收工。等到第二天,原班人马又测试了一遍盐酸生产线。盐酸的制备比较轻松,至少盐场今年的产量已经迈向了千吨级,不至于发生原料不足的窘事。
将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除了得到氢氧化钠外,还会有氢气和氯气产生。在反应器中将氢气和氯气通至石英制的烧嘴点火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并发出大量热。氯化氢气体冷却后被水吸收成为盐酸。
&n
第252节 机械厂
凭心而论,姚浙生是不愿意就这么放过洪序那帮化学狗的。然而就像邹国庆说的,已经都这样了,难道还能把那些化工管道拆掉不成
所以姚浙生有点郁闷。他是学机械的,对于化工设备不是很精通,这次让混蛋们钻了空子。最终当他想明白这事只能君子报仇后,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认栽了。
把小账本在心里记清楚后,姚浙生打叠起精神,开始跟着老邹在机械厂里巡查起来。
通用机械厂是窑区基地的核心部门之一。这里聚集了穿越势力迄今为止所有进口和非进口的机床,每个月都会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机械产品。
和后世的老国营厂一样,穿越众在窑区开设的通用机械厂,同样是五脏俱全。
超过1000人的大厂,除了各种车间和仓库之外,行政楼,食堂,澡堂,宿舍楼,急救室,文化课教室这些功能建筑都是必不可少的。
姚浙生走在水泥铺成的厂道上,不时就会有穿着蓝色麻帆布工服,带着藤编安全帽,推着简易滑轨板车的工人从身边路过。
机械厂的正规车间内容也很全。不但有一二三按照设备分级的机加工车间,还有热处理,锻锤这些辅助车间。
大部分“自产”的设备都在一车间,所以这里是学徒乐园。和后世兔子的很多产品一样,所谓“自产”,其实核心零件还是进口的。
机床最关键的丝杆和步进电机,眼下穿越众还造不出来。或者说,强行造出来的那些,质量就只能呵呵了。所幸这两样关键物品的体积都不大,要不然窑区这机械厂还真开不起来。
一车间有一部分机床就是这种用来培训学徒的“全自产机床”。这几台样式简陋的机床旁边堆满了各式金属下脚料,通体上下都是全自产零件,每天都要接受学徒们的蹂躏。
学徒们岁数有大有小。在大员这种疯狂移民的环境下,一切都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所以剃着青头皮,满脸皱纹的中老年学徒在任何一家工厂里都有很多。
这些人的职业五花八门。木匠,铁匠,石匠,锁匠,篾匠总之,凡是从大明朝来此的手工业者,都会得到一个进工厂实习选拔的机会。
传统的手工业者没见过形形色色的机器设备,所以在出徒之前,没人知道他们适合哪个岗位。这些学徒们会像实习医生一样,首先在多个岗位轮转一圈。这之后再根据他们本人的兴趣和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分配工作。
这就是姚浙生他们进入一车间后看到的场面了老中青三代学徒围着几台简易车床在练手,戴着黄漆头盔,年龄并不大的土著“老师傅”正在教导他们。
一车间里剩下的车床都是普通货。这些由工业党们diy出来的土货相貌丑陋,品种齐全,各种镗,铣,刨,磨应有尽有,像两排黑乎乎的狗熊一样卧在那里,不时发出各种怪叫。
这两排机床是穿越势力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农机担当”。几乎所有不需要精密配件的机械,包括各种农机和诸如制砖机在内的小型设备,眼下都是由这些车床来负责生产。
这些机床有一个统一的特征最耗材料的床身都是由大理石来制作的。
大理石结构精密质地均匀,稳定性好,强度大、硬度高,
第253节 钢厂和矿石
和学徒遍地的一车间不同,二车间这里就有穿越众出现了。生产“精密仪器”的地方,必须要有懂得计算机的工业党人来镇场子。与此相对应的是,几乎所有的“中级”技工都在这间厂房上班。
穿越众的对于工人的技术等级划分没有后世那么复杂,就是简单的三阶:初级,中级,高级。这三阶里每阶只分了两级,也就是说,六级工就到头了。
即便是这样,眼下能升级到高级工的人一个都没有。工厂对高级工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能简单编程,然后按照图纸要求,在控制屏上设定刀头进給的各项参数就可以了。
然而这就是天堑。
后世哪怕一个中专生都可以轻松做到的事,在这些文盲工匠眼中不啻于天书。
目前车间里最高级的四级工,也只能做到用二指禅在键盘上输入设定好的固定程式——就像他们在大明朝干的那样,先死记硬背一套数据,然后再做出产品。
知识决定一个人的上限。这些缺乏基础理论知识的工匠们,一旦遇到天顶星科技就原形毕露。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大明朝就是这样的环境。再说了,后世的年青人都是从小玩着手机,课外去网吧开黑,天天吃鸡的货色;在键盘上根据图纸需要,修改一些简单的数据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难度。
然而这些工匠们就不行。首先,此辈没上过初中,所以他们大部分人是看不懂需要简单几何知识的图纸的。其次,他们没有玩过o,所以面对一块ipad那么大的工控屏幕时,这帮货顿时就麻了爪,理解不能。
所以眼下的局面就是:一旦有了新的工件,就必须要值班的穿越众先将一切参数都设定好,然后再交给这些工人们去执行。
至于能自行搞定全部程序的高级工匠,现在一个都没有。所谓的中级技工们,必须要有几年时间来恶补基础知识才可以。
三车间就是穿越众专属的核心车间了。几套从后世进口的吉特迈数控加工中心是工业党们最宝贵的财产。这种5轴c加工中心能搞定复杂曲面,理论上可以加工出螺旋桨和宝马车发动机,是真正的工业母机。
当然了,某个丝势力现在的螺旋桨都是生铁铸造的,他们也造不出宝马车,所以只能用加工中心来生产一些低级车床的配件,算是大材小用了。
看似光鲜热烈的生产活动,其实底子下面依旧是空虚的内涵。就拿最重要的钢材来说,眼下除了质量合格的粗钢之外,窑区钢厂既轧不出车壳所需的特殊薄板,也炼不出高端发动机所需的钢种。
所以宝马车之类的高端货色永远只是传说;粗笨,低效率的老式煤气发动机才是工业党当前努力的目标。
工业是环环相扣的。
最简单的地方也是最困难的地方。从一块钢锭,一个螺丝钉开始,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到位,系统最终都会将这个问题放大后显现出来。
窑区现在就是这样一种局面。除了机加工能力比较强劲外,包括原料在内的其他环节都只能用薄弱来形容。事实上,即便在机加工领域,离开穿越众的话明人依旧是玩不转的,是个瘸腿领域。
巡视完机械厂后,对现状并不是很满意的姚浙生和邹国庆,又坐上电三轮专车去隔壁钢厂转了一圈。
钢厂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当初只有2台小电炉的寒酸局面了。除了后期又陆续进口2台5吨电炉外,钢厂还自力更生地通过diy方式攒出了化铁炉,反射炉等一批冶金设备。
随着海东连锁商行进驻到福建沿海的各大码头,广大的闽人矿主们突然发现日子竟然红火了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