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而且他们待遇很好,吴襄当年曾言,自己吃的不过粗茶淡饭,而三千子弟兵,却个个所吃细酒肥羊。他穿的是粗布褐衣,而三千子弟兵都穿纨罗纻绮。虽说朝廷长久发不出粮饷,他们照旧生活得很好。
祖家同样如此,祖大寿麾下数千家丁,人人骁勇敢战。与靖边军相比,他们只不过少了组织性与优胜的制度罢了。这也是杨国柱与虎大威等人编练新军,给新军们分田,而辽西各将不为所动的原因。
连同麾下,他们早己有田有产。生活无忧了,而且平日除了训练,他们也不必担心田地间的耕种,因为几乎辽西的军户。都是他们的佃农,为他们耕种卖力。
与吴家军一样。祖氏的数千家丁,纯属祖氏家族的私人武装。他们依靠祖氏的势力,个个富有。不过祖家众人依靠家丁立足,同样也非常担心麾下势力折损,这些都是各代军阀的通病,不论前世后世都是如此。
一个官将甚至突然说道:“听说,以前投靠鞑子的张存仁等人,现在个个都过得不错?”
街上突然安静下来,连祖大弼在内,街上各人,都是紧张的东张西望,惟恐隔墙有耳。
良久,有几人低声道:“确实不错,早在崇祯九年,也就是黄台吉登基的那年,张存仁就被封为鞑子国的都察院承政,韩大勋封为户部承政,姜新封为礼部承政,李云封为刑部承政,裴国珍封为工部承政。”
“甚至两位少爷,祖泽洪封为吏部承政,祖泽润封为兵部承政,特别到现在,大少爷更被封为汉军正蓝旗的固山额真,我们如果过去,想必官位也不小。”
一时间,这些祖氏家族的将官们呼吸都沉重起来,一个官将低低道:“围城几个月来,鞑子射进城内的劝降书,都有上百封了,二爷,趁这个机会,您不如劝劝大爷,干脆,降了吧?”
对于清国的态度,祖大寿态度很明确,就是不降!这其中,有对大明尽忠的念头,有为家族考虑的念头,同样的,其母亲与妻子的态度,也让祖大寿犹豫。
如历史上洪承畴的老母亲一样,祖大寿的老母也颇为忠义,死都不愿意背叛朝廷。
特别祖大寿的妻子祖夫人,虽年小祖大寿达十五岁,不过貌美且贤,而且颇有才能。她为祖大寿生了三个儿子,还常常出谋划策,让祖大寿避过多道难关,所以祖大寿对其极为敬重。
不过祖夫人从小长于书香门弟,读烈女传出身,对边塞蛮夷极为鄙视,视其为膻腥胡虏之国。她们此时身在宁远,若祖大寿降,她们极有可能自尽寻死,祖大寿对母孝,对妻敬,怎么愿意看到这一点?
所以每当部将隐晦提起投降清国之事,祖大寿都是大怒,各人无法,只得从祖大弼这边着手。
看各人七嘴八舌的劝说,祖大弼只是冷笑,他的眼神深沉,似乎与往日只知咆哮杀敌的匹夫形象大不相附,猛然他一顿狼牙棒,怒吼道:“全部给我闭嘴!”
众人一惊,就听祖大弼指着各人怒骂:“说你们蠢还不知道,尔等有读过三国吗?诸葛孔明,都知道族中兄弟分魏,蜀,吴三家做事,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上,你们倒好,让祖家子弟全部归顺到鞑子那边……”
他喝道:“鞑子算什么?他们现在虽然猖狂,也不过是蕞尔小国……”
他伸出一根小手指。
“大明虽然弱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他又伸出一个大拳头。
“大明虽然不妙,常打败仗,但谁又知道将来怎么样?说不定以后又转而强盛,这三百年天下,自有底蕴。你们看看王斗,再看看杨国柱他们,这强军的,一只只又出来……泽润他们降了也就降了,便如诸葛家一样,分事几家几国,不管哪国壮大,至少都留一只血脉下来,我们祖家若衰,有不妙的地方,将来也有一处投靠所在……”
他怒瞪着各人:“不过按你们说的,才是万劫不复!祖氏的家族子弟全部过去,只得一颗心为鞑子作事,没了利用的地方,谁知道黄台吉会不会过河拆桥?”
他说道:“还有,若我等投顺鞑子,祖家这些产业怎么办?肯定不是被大明收了,就是弃了。就算这场战鞑子胜,难道你等以为,鞑子会占住锦州,让我们防守?肯定会一把火烧了,然后又退回去。而没了田亩产业,我们算什么,怎么养兵?到时在皇太极手上,他要怎么捏都行,粮草,兵器,都要看别人的脸色,哪有现在舒坦?”
众人都是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皆道:“二爷高明,我等愚钝。”
对军阀来说,势力田亩兵丁就是一切,显而易见的,到了清国那方,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而这些祖家各将,他们在辽西广置庄田,私役屯军,个个都有庞大的家业,就此放弃,实是不愿。
还有,他们近在辽东,清国的消息,自也是不断传来。投降的各人,虽受重用,却也是处处拘束,哪有在大明自在?从皇帝到各个文官大员,都要看他们脸色。
特别现在明清双方形势不明,也不是做出决定的时候,便若历史上的吴三桂,一直孤悬辽东,都不愿意投降,直到崇祯帝身死,形势己定,才最后作出选择。
所谓陈圆圆之事,实是无稽,对军阀来说,区区一个女子算什么。
而眼下的大明,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对势力庞大的祖家来说,现在就投降,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他们回醒过来后,都是一连声的自责。
看众人被自己说动,祖大弼满意点头,喝道:“此次阿济格都被斩了,看来鞑子也不算什么,眼下大明势大……这场仗,只要我们能守住,祖家定然声威更甚,损失的兵马,事后都可以补充回来,辽西这块地方,最终还是我们说了算……”
他一把举起狼牙棒,怒吼道:“兄弟们,鞑子又攻城了,我们现在就赶上前去,将鞑子杀个片甲不留,让他们好好看看,我们祖家子弟的厉害!”
“杀奴!”
“跟鞑子拼了!”
“对,跟鞑子拼了!”
身旁各将都被祖大弼鼓动起来,个个举起兵器咆哮怒吼。
也有一些人看着祖大弼若有所思,没想到二爷思虑这么深远,以前没看出来啊。
以前各人觉得祖大弼只有匹夫之勇,此时众人都他的评价都高一层,看来能居上位者,都没有糊涂虫。(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79章 哨骑
“鞑子的举动很奇怪,他们这样子,是要攻下锦州,还是不攻下呢?”
锦州东有木叶山,西有东、西红螺山,西南有杏山,东南有乳峰山,又东有大凌河、小凌河()。纱帽山与普陀山在锦州城西面与西北面十余里处。
此时在普陀山众林中,正有几个靖边军尖哨营的夜不收,举着千里镜,对着山下的锦州城眺望。
有感锦州之事的诡异,王斗调动大量夜不收,对当地进行详细的侦探,没有足够的情报支持,他向来不会轻举妄动。
早在黄土岭之战前,就有大量夜不收,在尖哨营主将温达兴的带领下,一股股的散往锦州四面侦察。他们越过小凌河,女儿河,大凌河,活动范围广泛,锦昌堡、沙河堡,大凌河堡,义州各处,都是他们侦察的对象。
不过相对以往的战事,此战几十万大军盘据狭窄地域,活动的范围空间不免小了一些,而且危险性更大了,因为清军对明军哨骑,特别针对靖边军的夜不收,加强了捕杀力度,己经相继有多个靖边军夜不收阵亡。
此时这些夜不收,个个打扮有若当地百姓,只在内中穿了锁子甲,并小心翼翼的,不让千里镜的反光,暴露了自己的所在。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曾有尖哨营的兄弟,因为在阳光下举着千里镜眺望,结果被鞑子的巴牙喇哨骑察觉,最后寡不敌众战死。连尸首都抢不回来。所以尖哨营总结经验教训,不在阳光下眺望,尽量身处阴暗之所,也要避免千里镜被光照到。
普陀山有关外第一佛山之称。范围广大,奇洞怪石不断,可容藏身之处极多,不过这些夜不收仍然谨慎,山下不远就是鞑子的大营,可谓众敌环绕,若身处虎穴龙潭,由不得众人不小心。
而且因为白日里锦州四面敌骑奔腾()。他们都是昼伏夜出,尽量在晚上行动。
说话的是尖哨营千总龙二,从辽东归来时,因为他的军功。他从原来的把总荣升为千总,而且还被奖赏了功勋值二百点,若换成土地,就是塞外良田二百亩。
他的身旁,还有夜不收队官余猫儿。同样的,余猫儿因随龙二哨探辽东,也获得军功,从甲长升为队官。赏下大量的功勋,往日这个卢象升督标营的家丁。己经成为非常合格的靖边军夜不收。
余猫儿身旁,还有新入靖边军夜不收不久的军士钱海。他穿了一件破旧的棉袄,头戴折上巾,看他打扮,就若辽东本地一个穷苦的农民,沉默,毫不起眼。
他静静地依在一颗大树旁,消瘦的身体似乎与树影合为一体,显然深明出哨的诀窍。
再看他们旁边的夜不收,个个皆是如此,其实靖边军夜不收的军服便是短身深红罩甲,不着臂手,以快捷轻便为主。不过若是出哨,这身打扮不免醒目,加大了暴露的危险,所以若不是阵前哨探,外出的夜不收们,个个都会乔装打扮一番。
山下就是鞑子大营,众人都很小心,各匹马的马嘴都上了嚼子,四蹄用布包裹。老规矩的,每个夜不收,都拥有三匹战马,使得他们的机动性极为强悍,靠着众多优良的马匹,在遭遇大股敌骑时,他们往往也可以逃出生天。
他们是靖边军拥有最多马匹的兵种,其实一个合格的骑兵,同样需要三匹战马,一马主用,二马备用。王斗很想为自己的骑兵营,每人装备三匹战马,不过如此一营的骑兵,就需要战马一万匹,目前来说,也不是他养得起的。
龙二半蹲在一块大石旁,使得大石的阴影,将他整个人包裹,他举着千里镜,机谨地对着山下眺望。
往山下看去,小凌河仿佛一条布带,蜿蜒镶嵌在南面的褐黄广袤原野之间()。
在小凌河的南岸,是锦昌堡。
小凌河北岸,锦昌堡的西北方位,普陀山南面脚下,又是沙河堡。
而从普陀山往东面看去,十几里外,就是锦州城。锦州位于后世的古塔区位置,离龙二这块地方并不是很远,从千里镜处看去,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边的情形。
千里镜中,似乎无边无际,潮水般的清骑正朝锦州城猛攻。
火炮的声音,攻城方与守城方的喊杀声音,便是远在山上,也隐隐可闻。还有密密麻麻的清兵跟役,正从锦昌堡与沙河堡进进出出,来回的运送辎重车马。
小凌河入沙河堡,经锦州城西南面这一段,虽然有所干涸,不过也不是人马可以涉水而过的,就见锦昌堡那一段,跨越小凌河两岸,密集地撘建着浮桥,桥面上,尽是蚁群般的人流。
在龙二看来,清兵攻打锦州城,虽然声势浩大,而且攻势猛烈,不过他隐隐觉得,他们似乎又未尽全力。
这些天,他还观察到,普陀山西面的大胜堡,大福堡清骑,都源源不断的汇集到锦昌堡,沙河堡一带,几堡的守军,尽撤一空。黄土岭之战前,龙二曾哨探过那边的几堡,每堡至少都有几千兵马防守,现在撤之一空,是什么意思?
虽然他们出哨的人员只管收集汇报,内中的悬机都有专人分析,不过龙二还是忍不住琢磨内中鞑子的意思,而且他还观察到,锦昌堡的鞑子兵,与白庙堡的鞑子兵联络频繁,这内中看来有阴谋啊。
“鞑子有什么打算,最好抓几个活口来问问。”
龙二这样想,只是相比以前,现在鞑子活口不好抓了,他们哨骑时都是成群结队,落单的鞑子兵几乎不见。
这让靖边军的情报获取,艰难了许多()。
……
“这次一定要哨探到白庙堡的具体情报!”
策在马上时,谢一科这样想到。
此时他带了一队的靖边军夜不收,正奔驰在大兴堡通往女儿河的原野上。
蹄声轰隆,虽然一行才五十人,不过每人三匹马,还多是骠肥战马,蹄声击打在黄土地面上,造成的声势却不小。
这一带地势平坦,偶尔有一些丘陵,也非常平缓,沿途过去,不时可见一些细小河流,不过大多干枯了,铁蹄一冲而过,踏在浅水上,哗哗作响。
此时己是酉时,离天黑还有段时间,对谢一科来说刚好,到达女儿河边上时,正好要天黑了,可以趁黑摸过河去。没办法,鞑子兵在女儿河两岸,戒备太森严了。若是大白天的,根本避不开鞑子兵层出不穷的哨骑。
他们甚至沿着女儿河一直往上戒备数十里,还布置了大量的猎犬,让明军的哨骑,想从上游包抄也不行。当然,明军哨骑,也不是不可以再往上上上游包抄,不过也未免包抄得太远了。
因为清兵戒备森严,为侦察白庙堡的情报,靖边军夜不收们,己经折损了多员人手,每每让谢一科想起来,都心下大恨,所以他决定亲自出马。
这段时间,他多待在大兴堡之内,这大兴堡除了辽东本地兵马外,还有一部分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的新军,城堡再往南不远,就是五道岭山地。
与靖边军的长岭山防线一样,五道岭诸地,也设立了立体式的上下三道火力打击防线,曹变蛟与王廷臣麾下新军,留守山岭。
谢一科性子活跃,喜好交友,在大兴堡这段时间,可谓与当地守将打成一片()。当然,也有谢一科是靖边军将官,更是忠勇伯小舅子,众人刻意交好的缘故。
他出堡来时,堡内的守将还热情相送,临行前,还招待了谢一科等人一顿丰盛的晚餐。
众人出堡后,一路行去,四野萧条,旷野上很少见到人烟,一股淡淡的凄凉,迎面而来。
其实锦州之战开打前,从大兴堡到女儿河地带,也算是屯堡密集,毕竟这一带土质优良,四处还有多条河流,饮水灌溉都很方便,只是几十万人的大战一起,各堡的军户,都不得不避到各大堡中去,这些屯堡,就暂时废弃了。
各人经过这些庄堡,很多地方只余残屋断墙,四周茫然寂静,寥无人迹,似乎谢一科他们,是这天地原野间仅存的活物。
不过谢一科没有那么多感慨,骏马奔驰时,他的心情快美,啊,这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紧张,刺激。
此时随他哨探的,虽说只有一队人,不过这几十人中,内中却有多员夜不收官将,可谓官多兵少。
温达兴整个尖哨营,也不过六百人,分为三个千总,谢一科虽然是千总,也不过管二百人。此时队中除了他这个千总外,还有一个把总马子仁,却是崇祯九年时,曾与他一起哨探的夜不收。
想想命运极为奇特,当年谢一科为队长,带着温达兴,李有德,黄国庠,马子仁等人出哨。
转眼几年过去了,温达兴成了尖哨营的主将,谢一科反成他的部下,马子仁也升为把总,在谢一科回归尖哨营后,又重归他的麾下。遗憾的是,当年同一队的兄弟,黄国庠、李有德等人都战死了。
第一次哨探的兄弟,各人官运命运大不相同。(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80章 辎重
从娘娘宫南下不远,就是锦州湾小凌河的入海口,当地人称之为东海口()。//更新最快78xs //
宋时起,娘娘宫海域就是个繁华的港口,到了明朝,更是千帆竞渡,大量的商货,通过小凌河直接运送到锦州城内。
当王斗站在这里时,就见一片片碱蓬草,散落在小凌河入海口的两侧,透露着迷人的红光,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娘娘宫码头的对岸,同样也有一个颇大的码头,不过此时那些渡船,或被清兵毁了,或是收罗走了。
“这条河很重要,可以直接运送辎重到达锦州城下。”
王斗暗暗想到。
不比后世小凌河己经淤塞,此时的小凌河段,锦州以下,皆可通舟楫,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顺着小凌河口往下走,河水的两岸,还有诸多的盐田,一直蔓延到大凌河口。往日这些盐田,都是当地官将的重要收入,不过战争一起,这些盐田都放弃了,那些盐户们,也纷纷失去了生计。
还好前几天的时候,他们又重新找到活计,便是为靖边军等打鱼。
王斗的靖边军,之所以有强悍的战斗力,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经常有肉吃()。若论待遇之厚,当居大明各军首位,便是各官将麾下家丁们,也不可能有靖边军这样的伙食。
不过千里迢迢赶来辽东作战,后勤辎重运输,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个时代便是上好的熏肉,大热的天气下。最多也只能保存七、八天左右。
而肉瓷罐,便是有东路商人参与运送,千里迢迢的,也不能满足庞大靖边军将士的需求。所以王斗就将主意打到海鱼头上。
海洋是这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宝库,不过这个时代,利用效率太低了。
拿海鱼来说,不论渔民打出多少鱼,因为没有后世的保鲜手段,特别在夏天,经常一两天后就发臭坏掉,根本不能用来交易贩卖。也不能当食物吃,所以渔民都是贫穷的,可谓守着金山而空手回。
而内陆地带,鲜鱼又是贵重的。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鉴于此,王斗灵机一动,忆起了后世看过的一些鱼干资料,提出了一种制做方法。
便是将鲜鱼处理内脏鱼鳞后。用大锅煮烂晒干,这样处理后保存的鱼干,就算在炎炎夏日,最少也可以保存一、二个月之久。有点类似后世罐头。或此时肉瓷罐的处理方法。
此法一出,立时引起轰动。
要知道。此时沿海地带虽也有鱼干生产,不过也只是鲜鱼捕捞上来后。放在渔船上晒干,一般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晒鱼场所。而且这样的鱼干制作出来,夏日同样保存不了多久,还有色泽不佳,容易生虫等毛病。
鱼干要保存长久,需要使用大量的盐,这个时代,盐巴都是昂贵的,穷困潦倒的渔民哪舍得大规模使用?
就算某些商人有这个财力,然有盐的鱼干,等若购买的百姓,吃肉的同时还吃盐,不但与官府的盐政相冲突,还触犯了庞大的利益集团,怎么死都不知道()。
所以几千年来,渔民们守着宝山,却一直贫穷,庞大的海洋资源得不到利用。
王斗的方法说来简单,但若推广开来,使得大规模的水产品得以进入内陆,不但无数渔民得到生计致富,还可以活民无数,至少沿海的百姓,灾荒年时,吃鱼总比吃树皮草根好吧?
当然,这种巨大伟大的历史意义,此时很多人想不到,不过商人对利益总是敏感的,王斗的初衷只是供应靖边军的肉食需求,很多商人却立时窥到这其中的巨大商机。
在大明朝,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养牛什么的难养,不过这个时代的海鱼资源,可谓无穷无尽,虽有鱼季之说,不过庞大丰富的鱼类资源,显而易见是不会缺乏的。
想想每年庞大的鱼干制作出来,这其中利润是多少?不说别的,单单在辽东,这数十万明军,需要的鱼干就是个天文数字。
很快的,此时随在军中的镇东商行会长郑经纶,带着大量的东路商贾,拜访了王斗,提出愿意与忠勇伯分成,除供应靖边军的鱼干外,还打算将这种鱼干运到大明各处贩卖。
鱼干的名字他们都想好了,就叫王公鱼,这其中有郑经纶等人讨好王斗,也有靖边军情报司的推波助澜在内。
不但是东路商人,就是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王承恩,监军张若麒等人也震动了,还有身在辽东的各位总兵,甚至此时汇集在杏山,松山的众多商贾们也是心动。
此次大战,除了官方组织的运输队外,还有大量的大明商人为大军运送或提供粮草,可谓晋商,京商,浙商,徽商齐出。
洪承畴等大员看到鱼干代替一部分粮食的意义,毕竟眼下大明供应前线粮草极为紧迫,让士兵们吃大量的鱼干,不但可以补充肉食,还可以节省很多粮草()。
毕竟就在辽东打渔,比千里运输粮食,成本低太多了,以往是鲜鱼保存不易,现在有此等良方,岂能不用?
各位商人是眼热内中利润,若王斗只是卑微小卒,此等良方他们山寨就山寨,窃取就窃取了,又待如何?
不过此时却是不敢。
忠勇伯威震天下,若一怒之下,让他们路遇鞑贼怎么办?各人虽然后台深厚,很多人与洪承畴,邱民仰,王承恩等关系密切,然不见得后台会与王斗闹翻来维护他们。
所以与王斗合作分成是必然。
各位总兵背后,则站着密密的商贾,他们是辖内诸多商人势力的保护伞或合作人,境内很多产业。都有他们的干股,便若大同历代总兵,其实便是晋商的代言人之一。
边军私通塞外,历来己久。满洲未崛起前蒙古强大,那时各边镇将官,就己经走私运输,贩卖各类紧俏违禁商货,发了大财。他们当然不能明面出马,所以各大小商人,就是他们的合作对象。
这些总兵,当然要为他们背后的商人说话。顺便自己也发点财,一时间,言说拜访王斗的人络绎不绝。
王斗未想到自己的灵机一动,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最后他吩咐辎重营将官孙三杰与各人商谈,达成一系列协议,组建了一个巨无霸似的渔业商行。
这内中,忠勇伯王斗,蓟辽总督洪承畴。监军张若麒,监军王承恩,辽东巡抚邱民仰,辽东诸兵备。还有此时身在辽东的诸多总兵都入了股,还有各省各地的大商人们。
各人协议中。生产的鱼干称之王公鱼,并统一使用东路标志()。这是众人不约而同赞同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