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虽然排济新内阁首辅张四知,是自己与李日宣等人的默契,不过眼下自己风头正劲,特别在前方连连大捷的情况下,不排除出现李日宣几人先挤了自己,然后再对付张四知的情况()。
李日宣这人,向来卖直邀名,表面端严清亮,事实上也是结党营私,他口口声声严正国法,私下里,何尝不是在打击兵部权威?
张四知更是个官场老手,现时彼内阁首辅大位不稳,岂不知借力打力之法?
而李待问这人保守消极,任何要花钱的人与事,都是他反对的对象。而且立场摇摆不定,不是反对,就是附意,前几日还与自己走得近,这几日不知得了李日宣等人什么好处,又摆向他们那边了。
“此事容后再议。”
崇祯帝有些恼火,这些大臣,就只知纷争,一点也不知道为朕分忧。同时对张四知有些不满,上任首辅来,毫无作为,更无首辅权威,以至诸大臣纷议连连,不能合力办事。
“还是杨卿好啊。”
崇祯帝心下叹息。
他说道:“先议白广恩之事吧,大将阵亡,总得着实先事料理,好生抚恤,不得虚文塞责,免得将士心寒。”
张四知道:“皇上英明,白广恩阵殪当场,奋勇循国,内阁的意思,是仿金国凤,贺虎臣之例,追赠其为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赐祭葬,令人建祠,加太子少保,世荫指挥指之职!”
崇祯帝点头:“再诰赠其上三代皆一品,其衣冠灵柩运回时,可令沿路官员加以祭奠,朕要让天下万民知道,为国殉身者,朕定不会稍有忘却。”
殿内各臣歌颂:“皇上圣明。”(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74章 王斗为蓟镇总兵?
老白牛:最近网络出了点问题,678,远程计算机没有反应,写好都要到网吧去发,极为不便()。(找小说素材就到 )
……
随后崇祯帝拿起洪承畴弹劾蓟镇前营参将马甫名,蓟镇左右参将陈龟图、谋孙田、游击潘吉溪、叶齐榜诸人的奏折,又有对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的弹劾奏折。
“……是役也,马甫名、陈龟图、谋孙田骄横怯阵,至没主将,今日失,事大谁贻之?臣请重处各将,以警将来,则议论分明人心震肃。……镇臣马科、唐通,徒以血气之勇愤骄自贰,失兵卒千余,然二将骁勇肯战,乞令马科,唐通戴罪御虏,立功自赎,再或专偾决难轻贷……”
拿起奏折时,崇祯帝眼中闪过寒光,蓟镇兵一战而溃,皆是马甫名、陈龟图等人怯懦,治军无方的缘故,最后连累到白广恩阵亡,一镇主将战死。
大战结束后,洪承畴、王承恩,张若麒三个大员都弹劾蓟镇诸将,前线总兵,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求情的,可见这些蓟镇官将如何的招人痛恨()。
从奏折上看,蓟镇的正兵营还是死战的,只是诸营皆溃,无力回天,总兵白广恩血战而死。
虽说蓟镇兵溃败,白广恩也有责任,不过他当场战死,就一切了结了,死者为大,任何非议罪过者,都有刻薄之嫌。
马甫名虽然也死了,不过他是溃逃冲阵时被靖边军杀死的,自然不能与白广恩相提并论。
马甫名算是马科的族亲,如果是在往日,马科早为马甫名求情了。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马科自身难保。而且蓟镇兵的溃败。也犯了众怒,一镇总兵都被连累身死,让在松山的各总兵都有兔死狐悲之感。
现在大明士卒兵将桀骜。动不动就哗变,动不动就要挟上官,处理那些蓟镇将官。也有众人杀鸡儆猴的想法在内。
趁着王斗在,强悍的靖边军在,各镇将士不敢轻动,此时不处置,更待何时?
崇祯帝也是这个想法,他登位来,文官杀了不少,武将却难得轻动,也有怕引起士兵喧变的担忧。[ 找小说素材就到]所以趁这个机会,他也决定好好处理一批人。
他说道:“洪承畴弹劾之奏,朕言。朕以天下事委督抚。所议战守之策,一切驭夷方略。官将处置,悉听以便宜从事。着缇骑于文武将吏之失事者,悉之逮捕入京,马甫名虽死,也夺之官爵,兵部议罪。马科,唐通二臣,各降官职,诏停其俸,充为事官,望彼引以为戒,勿以国家公事而渎君父不报,尸位素餐则罪不可逭。//sp; 值事太监笔走龙蛇,将崇祯帝旨意拟定书写。
阁内的陈新甲等人,都是面色严肃,这次处理的蓟镇官将不少啊,几乎蓟镇随军的参将游击都一扫而空了()。
这些人中,未必没有年年对陈新甲,张四知诸人孝敬的人员。不过对上位者而言,丢弃几个没价值的小卒是常态,这个关键的时刻,皇上震怒,陈新甲等人自然第一时间与这些犯官撇清干系。
……
还有,白广恩战死,蓟镇之位空出,任何人为蓟镇总兵,也是个问题。
总兵一般需要廷推,不过廷议纷纷,不是一时而决的事情,前线紧迫,万余蓟镇兵将无人统领,久之,必出纷乱,所以蓟镇总兵的位子,需得加快定下来。
放在往日,内阁各臣定然为一镇总兵的缺额人选抢破脑袋,各镇自认有资格的兵将,在消息传到的时候,肯定也早活动开了。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任了蓟镇总兵后,就要前往锦州前线血战,蓟镇之位,立时成了烫手山竽,各人惟恐避之不及。
兵凶战危,特别锦州附近云集数十万的鞑虏,凶险万分,没见到白广恩都当场战死了?这个时候选个自己亲近的官将,不但不是福,反而是祸害了。[ 找小说素材就到]
被选定的人选,他们肯定不会感激自己,相反,还会心生怨恨。
各人沉吟未决中,张四知双目闪动,忽然道:“臣请任忠勇伯为蓟镇总兵!”
在各人惊讶地看向他时,张四知道:“现宣府镇有二大将,忠勇伯王斗,与镇朔将军杨国柱,二将皆为国之重柱,同居一镇,实是浪费。而蓟镇为九边各镇之首,左控山海雄关,西扼居庸要塞,实为京畿之北地屏障,当以敢战大将镇之()。崇祯年起,东奴北虏,数次破口,多从蓟镇起,王斗勇冠三军,他的靖边军战力不用说,有他在蓟镇,便如戚帅当年,京畿北地,当固若金汤!”
张四知刚说完,陈新甲立时道:“臣反对!”
李日宣与李待问沉默不语,只是看向张四知的眼中,带了一丝的冷笑。
崇祯皇帝也眉头一皱,心想:“张卿糊涂了!”
张四知的用意,阁中各人如何不明白?他或许是揣摩到崇祯皇帝的心思,对王斗久居宣府镇,感到不安。毕竟宣府离京畿近在咫尺,王斗势力越大,特别在宣镇东路越发根深,所以想寻个由头,将王斗调走。
甚至以后让王斗不断在各镇中调来调去,如此,王斗没了地盘,就没有军阀藩镇之忧。
而没有地盘,就没有养兵钱粮来源,内阁大臣更好控制,这样一个敢战的大将,这么一只敢战的军队,以后只能紧紧依靠朝廷,便如戚继光当年一样,为国出力,文武相得,君臣相得,流传到后世,也是一桩美谈。
只是这种做法,万历年可以,天启年可以,甚至崇祯初年都可以,现在却不可以。
毕竟现在的武将哪比当年?朝廷是可以用这个名义给王斗下达命令,说起来名正言顺,堂堂皇皇阳谋,只是王斗万一不听呢?朝廷没办法不说,还何等尴尬,介时权威何在?
而且这样的旨意。或是朝廷文令一下达。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朝廷对忠勇伯起了猜忌之心,双方之间的温情面沙就等于**裸撕破了。后果极为难料。
要知道,王斗的手中,可有两到三万强悍的靖边军。这些年一系列战事下来,各人都可以估算出其军队的战斗力,除了杨国柱等新军,一万靖边军,不说可抵十万大明军队,五万那是板上钉钉的。
这么强悍的军队,万一心怀不满,甚至犯上作乱,他们还近在京畿()。想想就不寒而栗,东奴北虏,都没他们那么可怕。
对崇祯帝来说。他何尝没有这样的心思?他何尝看不出王斗的根本在宣府镇东路。没了东路,他与他的军队。都若无根的浮萍。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他必须考虑这样做的一系列后果。
比起左良玉等人,王斗对朝廷,对皇帝的态度,己经极为恭顺,让他打东奴就打东奴,让他去打流寇就打流寇,可谓强军的典范,文臣武将的楷模,所以他一直安抚怀柔为上,力图君臣相安,止住王斗任何可能的不轨念头。
张四知的提议不但不合时宜,甚至有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崇祯皇帝看向他的眼神极为不悦,大明现在内忧外患,还嫌不够乱吗?崇祯帝越发觉得张四知这个内阁首辅不合格,没有一点的大局方略。
而且说实在,就算王斗乖乖听令,率靖边军前往蓟镇,崇祯帝也不放心。
好歹宣府镇到京师,还有居庸关与八达岭屏障,而蓟镇到达京师,千里平川,没有丝毫阻拦,万一王斗有什么想法,从蓟镇过来,取京师有如探囊取物。
张四知初时还心中暗喜,可能迎合了皇帝的心意,为自己的庙算自得,只是一看崇祯帝的脸色,立时心中一突:“难道自己猜错了?”
再看陈新甲冷笑,李日宣与李待问面无表情,不发一言,更是面色一白,心下暗恨,好个李日宣,好个李待问,前两日,还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达成默契,转眼间就背后一刀,真是虚伪之辈,恨啊。
同时心中忽然有心灰意懒的感觉,未任内阁首辅人人称颂,坐上这个大位后,明刀暗枪,就层出不穷,家乡父老,还骂自己是“大闺女生的”,他再是恋栈权位,也产生了引咎归去的念头。
崇祯帝收回在张四知身上的目光,淡淡道:“蓟镇总兵之职,待锦州之战后再议()。今查镇朔将军,宣镇总兵杨国柱,老成历练,办事实心,着令蓟镇兵马,由杨国柱代为统管,节制战后,再当决意。”
陈新甲,李日宣,李待问三人同声道:“皇上圣明。”
同时各人心中一动:“蓟镇兵由杨国柱代为统管?皇上的意思是……”
张四知也出言歌颂,只是他心神不定,不免慢了一拍,心下更是惶恐。
崇祯帝心下叹息:“张卿,毕竟年事己高。”
……
谈完蓟镇之事,前线将士如何功赏是个问题,特别此战又是王斗立下大功,按他的功劳,都可以封侯了,或者加封为大将军。特别这仗才开始打,王斗就立下如此大功,等仗打完怎么说?
不过说实在,就算陈新甲现在与王斗结成同盟,若加王斗为大将军,他肯定也是坚决反对的。
明朝的大将军之位极重,不经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同意便可征调大军,还可统兵数十万,权重可杀三品命官,内阁大臣见了大将军都要下跪,有若事实上的大都督。
靖难时李景隆挂征虏大将军印平燕时,建文帝曾亲自为其推车,可见大将军之位的显赫。
封王斗为大将军,让自己见了他就叩头?还是王斗以后不经自己同意就调兵遣将?打死陈新甲也不同意。
对内阁各员来说,封赏王斗爵位还好说,反正只是虚位,只是现在大战刚开始,若王斗封侯后,再杀几个清国的王公贵族,难道还要封公封王不成?
所以功劳如何拟定,不说内阁各员头痛,崇祯帝也是头痛。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75章 塞外
商议良久,都觉不妥,最后各人只得决定先放放,着圣旨好生宣慰嘉奖,等锦州战事全部打完再说()。(找小说素材就到 )
当然,各督抚与大将可以圣旨宣慰,不过锦州前线千总以下的官将及士兵,却需要兵部立时封赏,缓慢不得。
而大明边军的斩首功次,一向赏赐丰厚,特别对东奴北虏更是如此,正德年间曾议定,一人独斩首级一颗,着升实授一级,三人共斩一颗,为首者升署一级,为从者给赏银财帛。
便是二人共斩幼小贼首级一颗,也就是不到十五岁小鞑子,为首者都可以升署一级,为从者量赏()。不愿升者,每实授一级赏银五十两,署职二十两。斩杀妇女与儿童,也一样署职给赏,不过要砍到四颗脑袋。
到了嘉靖年间,斩首一颗者,除升实授一级外,又赏银三十两,所得马匹等物,尽给本人。隆庆年更题准,与大众达贼血战,能临阵斩获首级一颗者,超升二级,不愿升者,赏银一百两,所获马牛货物尽给本人。
当然,这只是蓟镇一家,各边不得援以为例。
这是小兵的首级功赏,对军官来说,千总把总,领官军五百或一千人,部下有斩获首级十名颗,二十名颗者升一级,每多十颗二十颗加一级,一直到三级而止,二级实授,一级署职。
除首级外,大明还有头功、奇功等分别,此并不看首级,只看敌之多寡、捷之大小。阵前当先、殿后、斩将搴旗、擒斩贼首等,都算奇功。上等者,拟升,次等者。拟赏。
现在大明的功次。都是仿嘉靖例,斩首一级,升实授一级。再赏银三十两。游击参将的功次都可缓缓,不过前线低级军官与小兵的赏赐不能缓,初战刚大捷。就有功不赏?那前线的将士如何肯下力死战?
此次辽东大捷,连斩首数,还有各种官兵头功、奇功赏赐,又督抚大将功次未定,就要多赏财帛银两。零零碎碎,算起来有近十万两之多,这个钱,自然要兵部或是户部出。
谈到银两,兵部尚书陈新甲。户部尚书李待问却是叫苦。特别李待问,更是给崇祯皇帝算了一笔帐,便是关于此次锦州大战的花费。真是难以想象的浩大。
此时云集辽东的兵马己经超过二十万。他们大多是营兵,按此时的军饷来算。每兵至少需要银一两,加米数斗,这是多少银子?
况且锦州前线中,还有数万的骑兵,这些骑兵,除基本军饷外,每月还约要二两的草豆银,如此前线的大明军队,光光粮饷,一个月差不多就要三十万两银子()。
这些前线将士,当然不能吃银子,辽东地方,也供应不了这么多粮草。开中法后,边镇的粮草大多由商人支运,只是如此大战,商人同样供应运输不了那么多粮秣,还需要朝廷支应。
千里运粮,十去其九,数十万民夫肩挑人背,小车推送,顶多牛车马车,运粮到达辽东后,一路损耗多达数倍,这样户部准备的粮草,一个月就需达数十万石之多。
战事才刚刚开始,眼见户部的库房就要掏空了,李待问四处恤补,还向御马监借了不少银子,这都是要利息的,还是利滚利,现在他只盯着秋粮税收,希望可以缓解一二。
此战的赏银,户部是可以掏一部分,不过松锦战事若长久相持下去,粮饷肯定保证不了。
他一抬官袍,向崇祯皇帝跪了下去:“臣以为,锦州之事,当速战速决,眼下的大明,打不起大仗啊,还请皇上明察!”
吏部尚书李日宣,卟嗵一声,也陪着李待问跪了下来:“臣认为李阁老所说,当是老成谋国之言。皇上发饷源源,自是军心欢动,然辽东兵多饷艰,户部一直恤补穷匮,又岂是长久之道?”
“今苏州府旱蝗,太仓州灾荒,湖州府蝗灾,山东、河南又大旱再起,村里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饿死载道,目不可忍视。嗷嗷生灵岂可坐视不救?曹贼,革、左诸贼未净,不论救济或是剿贼,皆需大批粮草,又岂能尽支于辽东?”
他说道:“今闻官兵大捷,正是士气如虹之时,当趁锐而击之,一鼓作气,尽灭鞑虏,以解锦州之围。万不可坐失良机,困守寸地,岂不闻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二人的话,听得陈新甲一惊,他身子晃了晃,差点摔倒,慌忙对崇祯帝道:“皇上,万万不可()!”
他立时跪下,说道:“圣上明鉴,锦州虽有捷报,然东奴大部仍在,战力不失,岂又可轻敌冒进?当稳扎稳打,免得给奴以可趁之机。(找小说素材就到 )兵凶战危,古有明训,一个不小心,就是举国精锐尽丧,还请皇上三思!”
锦州之战,陈新甲早与王斗交流过,依王斗说的,松锦之战,当急时急,免得坐失歼敌良机,当缓时缓,免得轻敌冒进,给贼奴以可趁之机。
数十万人的大战,又岂能一时半会分出胜负?而且此战东奴倾国而出,战力非比寻常,奴酋洪太,也非等闲之辈,所以松锦之战,比拼的就是国力,看谁能坚挺到最后。
虽然陈新甲是兵部尚书,不过打仗的事,他更相信王斗的意见。
按王斗说的,这场仗,只要大明不败,就那等于胜利。前方捷报己经传来,他这个兵部尚书,在崇祯帝眼中,印象分大大加强,又哪会冒这个仓促决战的风险?
万一失败,他这个兵部尚书就当到头了,内阁首辅,更想都不用想,所以一听李日宣、李待问的话语,立时出言反对。
李待问眼中闪过冷意,对陈新甲怒声喝道:“敢问本兵陈大人,若不速战速决,长将相持下去,粮饷何在?”
陈新甲冷笑道:“李阁老是户部尚书,粮饷问题。自然由你解决。怎地问起我来了?”
他大声说道:“我大明是相持不起,然奴贼更相持不起,岂不闻奴境之内银多粮少。便是王公大臣,也常有饥寒之忧?”
“我大明再是窘迫,东奴蕞尔小国。在粮草供应上,也不能与我大明相提并论!况且东奴青壮尽出,境内庄园田亩乏人耕种,日久粮草更难以接济,只要相持,我大明必胜,皇上请三思啊()!”
说完他对崇祯皇帝连连叩头,嗵嗵有声。
这时张四知也在陈新甲身旁跪下,说道:“臣附意!本兵肺腑之言。一片为国为民之心,天日可鉴,”
说完后。又慢条斯理看了李日宣、李待问一眼。眼神阴沉无比。眼见内阁首辅之位不保,张四知有点破罐子破摔起来。不过临退之前,定要给李日宣、李待问二人下点眼药。
比起李日宣、李待问二人的背后一刀,陈新甲虽然与他争斗激烈,反倒有点象君子之争,不象二人那么阴险。这一刀,让张四知深深记在心中,此仇可谓不共戴天,不知不觉,他己经与陈新甲结成了同盟。
眼见阁臣纷争激烈,各有各的道理,崇祯皇帝不由犹豫起来,紧捏奏折,久久不语。
……
崇祯十四年八月,在松锦前线明军与清军血战时,临近东路,塞外满套儿之地。
满套儿便是后世的丰宁地区,南部多山地,群山绵亘,茫茫林海。北部水草丰美,尽是辽阔的高原草滩,从西北往东南,有汤河、潮河两条大河。
这二河,汤河往东南后,经过密云镇的冯家堡,石城堡,一直通向通州,天津等地。潮河同样如此,经过密云镇的古北口,在密云与汤河交汇,进入密云后,二河又称白河。
崇祯十二年,钟显才奉王斗之令,开拓满套儿,又移流民,在满套儿诸地,沿着汤河、潮河两岸,设立了众多的屯堡。还有大量东路商人涌入,在境内设立畜场,矿场,伐木场等等。
总体而言,满套儿南部,矿场与伐木场较多,北部草滩疏林地带,各屯堡附近,畜场较多,各式的鸡场,鸭场建立,还有牛场,羊场等等()。
他们每年都生产出大批的肉瓷罐,畅销东路各地,有军队这个大客户在,不愁肉产品贩卖不出。特别崇祯十三年时,满套儿发现金矿,更吸引了众多商人的进入。
由于获利颇多,塞外广大的地盘,己经成为东路商人眼中的金矿。
崇祯十三年下,甲等拥军模范,镇东商行会长郑经纶与副会长赖满成,因为积极响应王斗开垦塞外的号召,更被幕府嘉奖功勋值一百点,并被许可佩剑而行。[]
要知道,时舜乡军,现在靖边军计算军功的“功勋值”可谓非常珍贵,一百点功勋值,足以兑换塞外良田一百亩,或是草场山地五百亩,这些都可以世世代代传家的,只要王斗在一日,就保证这些土地归他们所有。
以中国之民千百年来对土地的热诚,谁不眼热?而且,这些土地上,若发现什么珍贵的矿产资源,同样归拥有人所有,只需上缴收入的三成便可。
明显一个例子,赖满成选到的山地中,本来多温泉,奇峰异洞,他原本打算建个山庄的,却不料无意中发现了金矿,立时轰传四野。
赖满成有怀壁之忧,要将金矿献给王斗,却被王斗所拒,言幕府之律一法九鼎,岂有失言收回之理?此事之后,所有的东路商人都放下心来,开拓塞外的热情越发高涨,除想获得实利外,还想获得功勋值。
毕竟军队塞外开拓的土地所得,都归王斗所有,而没打下的土地,也没有安全感,没有军队保护啊。况且,王斗许可与幕府联合,却不许可私自拓土,所以想要获得封地,就只有从王斗手中获得,功勋值,就是其中的途径,可多渠道获得。
越来越多的商人武装出境,雇佣退役的舜乡军,招募护院家丁,刀客剑客镖师什么的,幕府“宗师堂”设立后,许多拥有剑士身份的武者也被这些商人雇佣,加入各种塞外开拓队()。
这些商人开拓队装备精良。因为幕府大力支持。所以各队都拥有大批犀利的东路鸟铳手铳与盔甲,他们主动刺探塞外各个部落情报,测绘山地水源。配合幕府的情报司人员,源源不断将各样情报发回。
而随着东路匪患的肃清,境内太平。武器的收缴,也早己完毕,往日各人出门必随身携带防身武器的现象消失不见,现东路能随身携带兵器的,也只有军人与学生。
而普通的军户百姓,商人什么的,要持武器,必须办理持剑证与持铳证,经幕府镇抚司与情报司证实忠诚可靠。方可拥有鸟铳,手铳,刀剑。盔甲等武器。而且平日不许携带出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