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看着行进的大军,早被众人忘到九霄云外的南山路参将俞桂叹道:“这才叫王师,才叫军队啊。”
而这时,急促的马蹄声响起,后方传来大同总兵王朴,如丧考妣的嚎叫声:“唉呀呀,忠勇伯,杨老哥,等等小弟啊。”
“唉呀呀,等等小弟啊……”(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28章 中暑
王斗与杨国柱回头看去,就见大同总兵王朴大叫着奔来,他匆匆忙忙的,身边只伴几十个亲卫()。// 无弹窗 更新快//
王斗与杨国柱停下等待,王朴策着马匹,一直急奔到二人身前,才呼了口气,笑道:“急赶早赶的,总算赶上两位哥哥了。”
看他喘着气,风尘仆仆,连华丽的铁盔都歪了,显然奔得急促,身旁各人,也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
其实王斗要到今年十一月才满三十岁,王朴至少比他大个三、四岁,却毫不尴尬称呼王斗为哥哥。而且表情自然,诚恳,将门与商人家族出身,果然交际方面就是有一手。
王斗微笑道:“王将军辛苦了,你的兵马到哪了?”
听王斗语气亲切,王朴心中美滋滋的,忙道:“不辛苦,不辛苦,小弟的兵马己过怀来,离这不到十里,很快就可以赶到。”
原来王朴领军到达怀来时,听说王斗大军己到榆林堡,立时抛下大队辎重,只领数十亲卫,一路追赶,果然赶上王斗等人了。
他语气巴结道:“小弟大军自进东路后,将士们就对境内繁华安定赞不绝口。当然,小弟也严下军令,军士不得扰民触法,否则军法不容,严惩不贷。”
王朴军队军纪颇差,不过给王朴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东路境内闹事()。
他更下严令,约束将士。敢在东路扰民者,立斩。
王朴一边絮絮叨叨的说话,一边仔细整理自己的衣甲,更将掉落的几丝头发甩到后面去。
论若诸总兵中重视仪表者。当数王朴第一。
杨国柱看着王朴,问道:“王将军此次入卫,领了多少兵马?”
王朴眉飞色舞,说道:“我正兵营三千骑兵,又有新军三千,大同镇内,多有将官出征,计有一万三千人。”
杨国柱高声道:“一万三千人。山西总兵李帅那边,也有近万的人马,如此,我宣大军一共出师五万人。”
王朴意气风发。大笑道:“这下我宣大军,说话声音最大了。”
山西总兵李辅明,辽东人,原本是祖宽部下,崇祯十二年擢山西总兵官。后随洪承畴出关,此时早在辽东。
至于王朴,因为父亲王威是左都督,九佩将印。为提镇者五十年,所以受父廕。一路升迁为总兵,崇祯十一年更高升为都督同知。本身军功却没多少。各总兵面上客气,实际内心看他不起。
对这点,王朴哪能不知?所以他最善站队仗势,此时抱上王斗的大腿,又见宣大军兵强马壮,哪能不眉飞色舞?
此后,大军汇合行军,王斗部为前军,杨国柱部为中军,王朴部为后军,四万余人浩浩荡荡,往八达岭开拔而去。不过杨国柱与王朴二人,都在王斗中军部与王斗并行。
这时候,王朴才注意到王斗与杨国柱的帅旗车,不由大为羡慕:“好气派的旗车,我怎么不记得,打造一辆这样的车马呢?”
……
众军行进,一路过了岔道城,过了八达岭关城,前方就是崇山峻岭,比起东路平坦官道,这里的山地官路,就难走多了()。
各军骑军兵步兵还好,就是辎重车,炮车难行,到了正午,阳光更为猛烈。八达岭,居庸关之间的山地不比后世,很少有树木,到处光秃秃的,山石泥土反射着阳光,让人闷热非常。
众将士行军都是顶盔披甲,往往走不了多久,就汗流浃背的。
王斗也有些担忧,军士们在这样的天气阳光下行走,会不会中暑。
未时,大军在一处背阴处歇息,喝水,吃些干粮,王朴视察军队回来,连连叫道:“不行不行,我大同的将士,己经有人行军晕倒,还有马匹中暑,死了,救不回来。”
他哭丧着脸,马的耐力比较强,很难被看出有病,等病倒了,却往往救不回来。因为给马降温需要冰块,这去哪找冰块?对王朴来说,马骡宝贵,这样死了,当然痛惜。
王斗皱眉,今天特别热,闷热的天气,马骡等动物就容易发病,好在靖边军兽医众多,可以提前发现先兆,不过王朴之事,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
杨国柱同样皱眉,他军中情况还好,不过大热的天气行军,人马容易发生疾病,非战斗性减员,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王朴叫道:“两位哥哥,依小弟看,我们还是昼伏夜出吧,这样赶路凉快,将士们也没有中暑疾病的担忧。”
杨国柱沉着脸看他一眼:“昼伏夜出?那一天能走多少路?什么时候才能赶到辽东?”
王斗对身旁的护卫主将兼中军官钟调阳低声道:“表兄,去把王医官叫来()。”
钟调阳再过三年,就将四十岁,任了帅营中军后,他举止更为稳健,拱手道:“是,大将军。”
对一个传令兵吩咐几声,很快,一个头大如斗的中年书生匆匆而来,正是军中大医官王天学。他身旁跟着一人,却是以前他的上司,州城医学司典科王表,此时也在靖边军任职,在王天学手下担任医士。
与以前的颓废相比,现在的王天学意气风发,身上的衣衫笔挺,不再象以前那样皱巴巴的。
他还是好酒,不过却不再酗酒,适可而止。
王天学过来,对王斗摇头晃脑施礼:“见过忠勇伯。”
王斗摆摆手,说道:“王医官,现军中情形如何,可有军士马骡中暑?”
王天学得意道:“忠勇伯不必忧心,学生早在出征前。就料到此事,所以医科研发了大量的避暑药丸与解暑药丸,足供军士使用。”
王斗很高兴,说道:“好。”
又对钟调阳道:“表兄。你派一些人,送一批避暑药丸与解暑药丸到王将军与杨帅帐中去。”
钟调阳应了,王朴在旁听得亲切,高兴连声说道:“多谢忠勇伯,多谢忠勇伯,哥哥高义,小弟真是感激不尽。”
杨国柱也是郑重谢过,他们军中也有医士。不过如果军士大量病倒,却也救不过来。
让王天学退下后,王斗叹道:“夏日行军,天气炎热。疫病必不会少,王将军说得对,我们不能在阳光下长途跋涉……这样吧,以后正午到申时,大军歇息。上午与晚上子时前,大军可以赶路()。”
王朴立时赞同,连声同意。
杨国柱沉吟道:“这样一来,军士歇息的时辰就少了。怕精神萎靡,无力赶路。”
王朴忙道:“不是午时可以补上嘛?算算共有五个时辰呢。”
杨国柱思量良久。也只有这样了。
王朴又道:“现在没打仗,让将士们把衣甲都解去吧。这样凉快些。”
杨国柱与王斗还在沉吟,镇抚迟大成却道:“不可,大将军,依我靖边军军律,行军必须全副甲胄,岂可解去衣甲?那不成民团乡勇,还算什么营兵?”
此时军律,不论是大明各军,还是靖边军,都必须全副武装行军。
现在还好,衣甲有所改进,轻便许多,明初明中时,那时负重更为沉重,行军出战非常辛苦。
明时沈周曾言《用志边军劳苦》:“从军莫从口外军,身挟战具八十斤。头盔脑包重得之,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六。二五弓箭及其服,随身衣裳八乃足……”
光甲胄就八十八斤,还有干粮,水壶,衣物等,那时的边防军人辛劳,真是难以言说。
杨国柱看着迟大成,眼中闪过欣赏之色,说道:“这位镇抚说得有理,大军出征在外,不是游玩闲弄,岂可贪图爽利凉快,那成什么军队了?今日解去衣甲凉快,明日是否抛去兵器贪图便利?不可!”
王斗也点头,见忠勇伯及杨国柱都不赞同自己,王朴只好无奈作罢。
趁着锐气,大军不久后继续开拔,今日也不能晚上行军,八达岭到居庸关一带,都是崇山峻岭,晚上走山路,颇为危险()。特别车马火炮,很容易翻到山下去。
于是大军步骑交加,大步前行,辎重营,炮军营将士推着车马,则在后面吃力跟随。
此时可没有隧道,坑坑洼洼的官道在各山上下盘旋,上山下山都不容易。
虽然靖边军全军实现骡马化,火炮,辎重,都用马骡拖拉,不过每当火炮车辆上山时,众军士都要跟在后面推车推炮,下山时则要注意,车辆炮火不要行得过快,免得翻到路下去。
杨国柱与王朴军中,马骡没有靖边军这么多,很多要靠人力推拉,就更辛苦了。
“大伙加把劲。”
孙三杰的辎重营中,面容清隽的甲长陈旭,正用他一口浓厚的山东话对甲中兄弟喊话,一边带头用劲推着一辆靖边军战车。
这战车二轮,使用硬木打制,左右前方各有辕条,上有孔位,战时可以插上活动的挨牌。车的周身布满铁钉,看上去结实牢固,比以前舜乡军使用的独轮战车多了一轮,重量三百多斤,算轻车样式。
考虑到现清兵使用了不少火器,不比以前使用弓箭,所以现今的靖边军挨牌,与往日的白板挨牌不同,牌上包制了铁叶与皮革,用来增强防护力。上面还绘了飞龙、虎头、狮头等图样,用来惊吓敌马,类似京营使用的战车。
本来就算插上挨牌,这样的轻车,一匹骡马也可以拉得很轻松,不过由于上面载了满满的粮草,又是上坡,那骡拉着就比较困难了。需要军士帮着推拉。
王斗留了一万石粮草在涞水,差不多万人大军一月之食,不过此时出征,辎重营仍然要载一部分。
很多战车,马车上,就装满了粮草,颇为沉重。(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29章 四轮磨盘炮架
“大伙使劲……”
陈旭一边推,一边给兄弟们打气,一口浓厚的山东音格外醒目
靖边军中推行官话,也是升职的考量部分,不过陈旭年纪大了,满嘴的地方口音却难改他能升职,却在他的技艺突出,钉马掌、造桥、建哨站,各方面搞得有声有色,所以虽然没怎么打仗,他还是升到甲长
辎重营中,如陈旭这样以身作则的军官不是他一个,众多的甲长招呼着自己兄弟,还有许多队官,把总亲自上阵
众辎重兵推着马车、战车行进,顺着山道,密密麻麻的骡马辎重,一直蜿蜒到山边的尽头
“众将士加油前行啊”
赵瑄吆喝了一声,满意地看了身后的辎重营一眼,自崇祯十一年后,自家可爱的战车终于又出征了
而且如今的战车,比起以前的独轮战车加威武,怎不让这个战车狂热拥护者欢喜?
此次出战,大将军还听从了自己意见,辎重营不但载了大批的万人敌出征,还有众多的灰瓶弹,毒烟弹等武器,皆是军工厂式装备
万人敌不说,大明朝手榴弹
至于灰瓶弹,则是军工厂各员,从守城利器灰瓶得来的灵感,内有石灰,砒霜等物爆裂开后,对眼睛损伤不用说,而且吸入肺部,也会让人丧失战斗力
还有毒烟弹,这类东西明前就有出现,不鲜,明军也经常使用火箭发射毒火飞箭万历援朝战争,明军的有毒火箭就使日军大吃苦头王斗出战洛阳时,很多守军也用柴草裹以硝黄,点燃后扔下,让闯军苦不堪言
靖边军的毒烟弹,参考了明军及宋军的相关资料,内中除有火药外,还有大量的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不亚于沙林毒气
考虑到会有壕沟战,这些武器都可派上用场,王斗让辎重营载了大量的万人敌、灰瓶弹、毒烟弹等出征
当然,这些武器算双刃剑伤敌同时,也可能伤身,如当年李如松不小心吸入自家毒烟,几个月都没有痊愈所以这些武器造出来后当时王斗除下令配备解药外,还亲自指导让后勤司造了大量的口罩
由于口罩实用,医学司也拿了不少去
赵瑄还建议王斗使用燃烧弹此时称为猛火油,大明有些城池,就有配备猛火油柜,效果有点象凝固汽油弹不过王斗认为此物守城可以,野战不一定实用而且夏日出征,天气炎热,军中载着这种东西,过于危险
王斗拒绝此物出征,让赵瑄痛心疾首,不过总体还是满意的
……
他回过头来,又看向了自己的炮营,此时大批炮手,正协助马骡,顺着山道用力推着营中火炮前行
特别那些相对沉重的红夷六磅炮,还有营中大量弹药车,上面满载炮弹及火药,都需军士帮忙推拉
因为军工厂在靖边军回到东路这些时间,又打造了七门六磅炮,所以此时赵瑄的炮营,一共有红夷大炮七十门,其中六磅炮三十三门,三磅炮三十七门这也是铁模法的优势,造炮不需要顾及季节
当然,还有十门红夷大炮,三十五门大将军佛郎机炮放在涞水,大军到达京师同时,那边的守军也会将火炮及粮草运到京师,与大军汇合
此战,所有的红夷大炮全部出征,又有五十五门中小佛郎机炮随行至于虎蹲炮,有效杀伤力三十步,在如今的战争,己经派不上什么用场,就不再随军
眼前这些火炮,全部都有炮架,而且仿效红夷大炮,佛朗机不再以不同厚度木枕调整仰角,而是加以改造,使用螺旋铁柄来调角就算留在路中的虎蹲炮,同样有炮架,不过虎蹲炮发射散弹,杀伤力三十步,就没必要使用曲柄与螺杆了
依得来的情报,赵瑄知道清军中打三斤与打五斤的红夷炮,使用与靖边军差不多的二轮炮架,也有使用螺旋铁柄调角,当时明军红夷小炮皆是如此,没什么奇怪的
不过奇怪的是……
清军打十几斤炮子,重达三、四千斤的神威大将军重炮,由于过于沉重,所以使用四轮炮架,发射时需要打桩绑绳固定这样的重炮,火炮射角难调,转动也非常困难
一般这样的火炮只用于守城战,攻城战,不过情报传来,清人使用一种四轮磨盘炮架,却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炮架,在炮车转向,高低调整时,数名,或十数名力士转动炮架下的磨盘,就可完成想要的结果
当时辽东守军言:“贼炮可旋可转,能高能低,虽重至万斤,数人之力即可推拉轻捷”
赵瑄心中奇怪贼奴这炮架是什么样子,不知是否从骡子拉磨那得来灵感
同时他心中豪情涌起,充满了与鞑虏炮营一较高下的**
……
“将士们加油啊”
赵瑄再对炮军营将士吆喝一声,就心神恍惚,不知道飞到哪去了
明白他的人就知道,显是在琢磨炮营之事
赵瑄自崇祯九年加入舜乡军,当时三十岁,几年过去了,他还是老性子,只对技术上的东西感兴趣,余者漠然
此时他确实在琢磨炮营及火炮问题
在五月靖边军立营整编后,此时赵瑄的炮营,计有兵员二千人,他们中炮手分三个批次
红夷大炮中,每甲十人负责一炮每二十门为基本齐射单位,设观测官一人,装备炮镜
四十门火炮为一部,设千总有千总指挥部,连各员算上,一部计有五百人
两个千总负责红夷大炮,共有一千人
大佛郎机,每五人负责一炮,设把总,有把总指挥部,连各员算上一总计有二百人
中佛郎机,小佛郎机等炮,每三人负责一炮,设把总有把总指挥部,连各员算上,计有二百人
由于观测手,瞄准手足够,装填手、弹药手技术含量不高这次出战的一百六十门火炮,都有经验丰富的炮手
又设炮营辎重一部,内弹药车多辆,专门运输弹药
又有营部这些人合在一起近千人
不论辎重部,或是营部内中多火炮学徒,他们在训练营及炮营学习各种火炮知识实战是最好的学习训练场上练一百天,不如在战场上打一天,所以这些人充为炮营辎兵,都跟随出征
此时赵瑄,考虑的是药包的问题
从以前的舜乡军炮总发展到现在,炮营各方面都非常成熟了
炮营中,徐光启等人在崇祯初年就编写的,关于火炮测距的书册《测量法义》,还有炮管测量仰角的《火攻挈要》,早有收罗到甚至何汝宾著的《西洋火攻神器说》,孙元化著的《西法神机》等,同样有收集来
这些书册,炮手炮官,都有仔细研读
对上面说的方器矩度,圆器铳规之用,都有实际研究过,不同仰角的射程及弹药用量,也有专门文册记下炮手炮官们,必须熟记于心,炮营军士技艺的考核,上等军与下等军的区别,就在于此
所以虽说红夷炮观瞄之术乃军国秘技,大明内部,都秘不外传但东路相关的炮具一一打造出来,加上大量实弹练习,对错误之处不断纠正,又有炮镜与千里镜,靖边军的炮营,操炮水平己经达到极高的程度
东路一个火炮学徒拉出去,在别人看来,都是大师级人物
药包也早在使用,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上面数本书籍,也早提到药包的运用,《兵录》就有谈:“用布或纸照样凑缝装药,仍封识号名,临时便用,先以铁钉入火门,然后用火门药”
当年舜乡军在定装纸筒弹药出来后,火炮的火药,也一样定装,当年用纸,后改为棉布,霰弹丸同样使用弹包
赵瑄现在考虑的,是药包的用料问题
使用棉布药包,炮膛内总留下未烬的残渣和烟垢,需要使用湿拖把清理炮膛,否则炮膛过热,抑或少有一点火星,便会引起火药自燃而且造成铁炮冷却时间太长了
赵瑄知道,黄铜炮或青铜炮比起铁炮,需要冷却的时间大大减少,不过考虑成本,显然东路不可能使用黄铜炮或青铜炮这样只能在药包上下功夫了,只要燃烧充分,炮膛就不容易过热,可以大大加快重装填过程
赵瑄记起一事,前些天还未出征时,自己在房内不小心引起火灾,还好立时扑灭当时赵瑄注意到一个问题,房内几匹布烧毁了,内有棉布与丝绸,丝绸烧得极快,事后连灰都没留多少,棉布则不然
这让赵瑄产生灵光,丝绸比棉布易燃,弹药的药包,是否改为丝绸药包?
赵瑄知道,当时药包从纸改为棉布时,就不少人非议,暗骂自己是败家子,现在用昂贵的丝绸……
赵瑄心想:“我才不管呢,被骂是将军的事,我只管打炮”
还有,火炮的引药仍用火药筒往火门倾倒,动作慢不说,还容易被被风吹散,铳弹都可以使用定装纸筒弹药,引药为何不可?
不过引药要定装,需要考虑到易燃导管问题,还要硬直,以便一下子插入,用什么材料好呢?
……
带着满腹的心思,赵瑄随着大军前进
身前身后,众炮手推着沉重的炮车,沿着山路蜿蜒
一门门闪亮的火炮,在阳光照耀下,发出渗人的光芒未完待续)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430章 京师
当日三镇大军在水关长城处歇息,第二日又走到居庸关,离京师不过一百多里
二十三日上午,大军出了崇山峻岭,走在京畿大平原上,这路就好走多了
二十四日巳时,大军到达京师,离德胜门只有十几里路
京师的城门,北东为安定门,北西为德胜门,向由宣镇、密云进入京城要道
哨骑来报,以内阁首辅范复粹为首,内阁一干官员,如吏部尚书李日宣,兵部尚书陈甲,户部尚书李待问等人,还有诸多的京师官员,勋贵等,己在德胜门外十里相迎,这待遇,可谓极为的隆重优厚
此外,还有无数闻讯而来的京师百姓们
锦州之战,万民关注,朝野上下,无不关切,京师各大茶楼酒肆,每日就在议论此事
此战关乎国运,上至高官显爵,下至黎民百姓,对入援各将信息都极为关心特别勇冠三军,有天下第一强军之称的忠勇伯部靖边军,是无数人关注对象
早在大军到达昌平时,各方塘马就络绎不绝,听闻宣镇军,大同军,合兵竟有四万众出征应援,京畿百姓,无不沸腾
所以早早的,大家伙就来占位置,德胜门通往昌平的官道两旁,连绵十数里,都挤满了京师的百姓们各人翘首以待,伸着脖子,都期盼着宣大军们的出场英姿雄风
对此王斗杨国柱,王朴三人也紧急商议,为展示宣大军最威武的一面,决定改变行军阵列,以护卫与旗手在前,随后骑兵在后,再又步兵,最后辎军
百姓热情众多,当然不可能驱散,为防人群中恶意东奴细作以夜不收们乔装打扮,先行混入人流,以应安全,防止不测
而且王斗杨国柱诸人还接到的礼部、兵部文告,此次大军在京师活动众多
皇上除亲自赐宴壮行外,还要在大教场举行大阅兵,以振声威所以各方面礼节,也要注意练习,礼部官员们,快马加鞭赶到军中,为王斗等人解说排练
巳时正点,迎接人群中忽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来了来了”
声如海潮,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密密麻麻人头,只往西边方向看去
就见远处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大军未至,声威先至,而且伴着大军行进,还隐隐传来悠扬雄壮的行军鼓乐声音人群是哗然,所有人都极力扯起脖子
忽然,三杆巨大并列的大纛旗出现在众人的眼帘,一杆杨字大旗一杆王字大旗,中间则是血红浪涛日月旗
1...217218219220221...4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