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领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倦鸟迷途

    这个消息张强没有隐瞒,结果两个月以后,正在杭州府的张名振跳出来了,他宣布带着他手下的八千兵马投靠华夏军。

    张强也始料不及,虽然张名振是他培养的一个肯定要挖过来的人,可张名振现在过来,对于他同鲁建国朝廷的关系是一个打击。

    可他还得接受,因为张名振有声望啊,有民望。

    两个月以后,华夏军首相周粥任命张名振为农业部部长,进入内阁。

    张名振手下的部队交给魏无忌整编,添加一些精锐的守备部队士兵以后,张名振的部队成为金华义军野战旅第17旅。

    第17旅驻守绍兴府。

    新成立的16野战旅驻守宁波府。

    受到如此打击,鲁建国朝廷不得不从各方撤兵回杭州府,结束了对金陵清军的进攻。

    而郑成功部队留下了一部分人驻守崇明岛以后,也撤回了宝岛。

    这一波对清军的进攻,鲁建国南明明军和郑成功明军损失惨重,三万人被俘或者战死,逃散两万多人,最后得到的结果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得到了镇江和崇明岛,徽州府三处地盘,但他们最终的目的地金陵却没有拿下。

    而清军则损失了五六万部队以后,保住了这个南方的重要基地,金陵,也是大明的陪都。

    在金陵的洪承畴松了一口气。

    而隆武朝廷则损失了南昌和九江,李成栋部退守抚州府,金声桓和王得仁,李有得退回汀州府。

    赣州府始终没有拿下。

    还丢了广州府,潮州府。

    因为胡奎和锋无羽被张强调了回来,萧飞的大军也回来了,胡奎和锋无羽进驻温州府,萧飞退守福州府。

    金华义军的部队全部集中到了金华义军领地上来了。

    重新换装,重新补充兵力,轮换休息部队。

    胡奎接任第1野战旅,锋无羽接手第2野战旅,萧飞接手第3野战旅,阮进接手第4野战旅,轩辕龙飞接手第5野战旅,马三立调出来接手第6野战旅,刘良佐接手第7野战旅,贺锦接手第8,9,10野战旅驻守处州府,唐殿风接手第11,12,13野战旅驻守宝中,祁三升接手第14野战旅,驻守三门县,龙珠岛,马惟兴接手15野战旅,驻守建宁府,第16野战旅由阮武接任,17野战旅由阮述接任。

    至此,张强以前的心腹都当了知府,或者调往中枢升官了,以前投靠的文官都进入了文官行列,在中枢或者地方上任高官,新挖到的明军将领也成为守备级别的武将。

    米淳担任了副首相兼金华府知府。

    古月笙成为了内阁兵部部长。

    陈函辉成了台州府知府兼水师都督,管辖水师和台州府。

    张英仍然为水师提督,实在是他手里的水师太重要了,也兵力太多了,无法一下调开,没有人手啊。

    除了阮进,阮述,阮武同时兼着水师的一支海战




第530章 南明国之难
    这个时代,官员想要获得更高的官职,百姓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武将想要立功受封,文官想要优厚的待遇,想要尊重,各个派系有各个派系的利益,而处在这个阶层最顶端的张强则想要统一大明江山,或者向更为广阔的领土发展,成为大明最强大的领主。

    李过是一时之气,过段时日他就会散尽烦恼,接受现实,人对现实的接受速度是很快的,何况是一个经历过大明之乱的枭雄。

    所以张强不为李过担心,只是勉力一番,让他摆正态度,争取重新站起来,反而张强对高杰比较看重,这个和拐带李自成老婆邢氏高杰同名的将领,很想干一番大事业,有着极为极为强烈的上进心,张强对他很重视,两个人一起走出新兵营以后,又畅谈了一路。

    最后看着他向华夏军军校方向走去,才对身边的侍从道:“去和军校的训练教官打个招呼,重点照顾这名将领,通过基本的科目训练以后,让他进入军校专业科目学习,先不必去实践什么,他经历的战斗已经够多了,这样的人才不能以常理论之,让他简单的进行一段时间的火器部队的实践和指挥以后,就开始跟着军校专业科目的课程学习。”

    和李过高杰谈过话以后,张强已经对于大顺军融入华夏军信心十足了,这些征战多年的老兵们很多人都想着安居乐业,都不想打战了,而且很多人都已经上了年纪,过了而立之年,正好是田间地头,儿孙膝下的时代,很多人都已经经过一段段时间的适应以后,散在了百姓之间了。

    投降的大顺军忠贞营有三十多万之多,大多是他们裹挟的百姓,就地安置即可,后来被迫加入,或者被俘的清军和明军这些战兵有两万之多,这些人甄别以后还有一万八千之多,一些人分到了民兵队伍,都是些青壮,一些人送到了俘虏营去,就当是安排个工作,让他们在俘虏营当杂役,或者监工头目,辅助俘虏营看管的守备士兵,民兵大队工作。

    大顺军真正的战兵只有一两万兵力,这些是效忠于大顺军的,兵龄都不长,最长的不过三年时间,这些战兵都分给了民兵大队,成为河南府的民兵,而五六年的老兵有七八千人,这些老兵八成想要回家,想要成为百姓,都安置了,剩下的一两千人挑选精锐进入守备营,去一些有战斗的地方戍守边疆。

    一部分人分到了投靠过来的忠贞营将领营地,给这些将领们一些尊重和安他们的心,别一投靠,就什么都剥夺了,至少每个人还留有一两百的家丁,散在他们领导的守备营里面,以后再慢慢的调整他们,削弱他们。

    而那些大顺军原先的十来年的老兵,跟着大顺军南征北战,对那些将领忠心耿耿的家丁级别的大顺军基层,中层军官都扔到了宝中府,沿海岛屿上去给他们个官作,让他们养老去了。

    以后会慢慢淘汰他们,让他们也回归百姓之中,他们的生活水平都提升到了地主的级别,区别于一般投降的敌军军官毕竟他们是投靠过来的。

    现在大顺军对于华夏军已经没有威胁了。

    时间飞快,一转眼就又是一个月时间,派去执行分拆水师舰队的兵部官员们已经把水师完成了分拆



第531章 李定国华夏的以色列
    内忧外患是现在南明国的写照,张强看着情报,想想南明国现在的处境,不由的感叹,汉人的民族就是这点不好,倒不如人家西方欧洲,分列成那么多小国,虽然有矛盾,可人家每个小国都是实力强大,都能独当一面,还各有各的优势。

    那个不是拿出来都能当一个亚洲的无数国家集合起来的对手,简直就是强大的代名词。

    南明国还有一点好就是他在西北方向安抚了那些反叛的土司,至少是一半以上的土司都很安定,认同他们的存在和管理。

    而且尽管远征失败,可他们还是派遣部队和补给队对西北同清军作战的部队和人员进行补给和帮助,使得他们能拖住哪里的清军,不至于让哪里的清军有时间建设当地,恢复哪里的人口和百姓。

    哪里的产出会被当地的清军官员用来支持清军同华夏军的作战,或者大金同华夏军的作战。

    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张强也没有派遣人员去哪里,一个是太远了,一个是得不偿失,在东南,西南,还有北方没有解决之前,张强不准备向大西北进军。

    这样的强硬态度下,南明国一些官员坐着说话不腰疼,依然强硬,和华夏军依然硬顶着干,迫害以前同华夏军交好的商人和或者文人,甚至被华夏军教导过的一些士兵和将官,都被他们迫害,对内压迫,对外一抹黑的强硬,看不清楚局势,不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样的道理,这就和后世一些官员一样,只顾自己贪恋钱财,那管那些钱财能让百姓好过多少,百姓好了,他们当官就舒服了,就能升更高的官,他们只顾自己,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南明国现在的情况就如清末的慈禧老太太,没有办法了,就耍泼,你不让我好过,你想打我是吧,那么我就和你们全部开战,一口气和十几个国家开战,完全不顾当下的形势,没有一点斗争的智慧。

    看着这些情报,以及情报分析,张强敲敲桌子,水师舰队调整好了,那么就让人从安南给云南的李定国补给,李定国只需要打通昆明到安南北方的道路,那么补给就从安南北方港口登陆,虽然绕远一些,但华夏军现在的水师是强大的,面对羸弱的南明国水师,华夏军可以轻松将补给物资运到安南港口,然后从港口给李定国补给。

    看清情况,张煌言和张亮,杜歌去了以后,全力帮助李定国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理顺行政事务,理顺军队,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稳定了李定国本部人马,李定国占领的一座大城,十几座小城的百姓和官员,并且对官员进行考核,培养,调换,一切以张煌言的手段和华夏军的制度来。

    杜歌能带兵,能管将领,还能从事一些民政事务,张煌言在哪里就是文官首领,对于他,李定国是一百个放心,因为张煌言太有名了。

    张亮一张不烂之舌,对付那些野心勃勃的李定国的手下,一拿一个准,和杜歌两个人一唱一和,加上李定国固有的威严,加上华夏军的支持,李定国手下的官员和将领很快就被镇服了,李定国本部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期间同南明国因为广西边境的几个小县城,双方还大打出手,李定国一路西去,一直打到广西州边境,重新同效忠他的几个小县城的将领建立联系,一条狭长的联络道路被开辟出来,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源供应这几座小县城同南明国的战斗。

    &n



第532章 大清危局
    北方燕京京城,一片愁容惨淡,顺治皇帝已经登基好多年了,执掌朝政也已经好几年了,却一直无法让大清强大起来。

    北方辽东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发展有限,一直以来清朝都在控制着哪里的人口发展,不允许汉人在哪里壮大,所以汉人的力量终究太弱小,可女真金人凭着自己的发展也一直没有把哪里弄得繁荣起来,到现在哪里还是穷山恶水,很多女真人生活的都很艰难。

    如果是平时,如果是以前多尔衮在的时候,多尔衮一心想着争霸天下,统一大明江山,现在大清这个时候了,豪格同大清争夺皇位,分走了很多大清的兵力和人口,使得大清再度衰弱了。

    为此,顺治皇帝考虑着往辽东等地方转移一些人口,利用汉人打下的基础,利用曾经汉人守卫大明的城池,把哪里发展起来,到时候可以利用哪里同咄咄逼人的华夏军相抗衡,这是为什么

    因为谁都可以看出来,华夏军已经有着一统天下的大势,整个南方大多数地区都被华夏军经营的繁华似锦,无数的人从华夏军哪里来到燕京说起华夏军的地盘上的事情,满脸欢喜,满脸羡慕,说起华夏军的强大,无不赞叹不已,说的头头是道,让很多清朝的忠心的汉臣都为大清担忧不已。

    顺治和孝庄皇后两个人商量多次,并且召集大臣明珠和索额图,这些清朝开国名臣,商议多次,终于下定决心,往辽东移民百万,往满洲盛京移民百万,将很多被华夏军赶出南方的女真满清士兵和他们的家眷从北方之地迁出,回到辽东,这些人将不再享受满清铁杆庄稼的优待,他们将回去成为辽东和满洲盛京一代的基层官员或者管理人员,定居在哪里。

    释放了百万被流放在哪里的满人和汉人罪犯,让他们往更远的苦寒之地去定居,扩大大清的地盘,实际上是去那些不毛之地去定居,占据哪里,在哪里繁衍生息,等大清被迫被驱赶出大明之后,哪里就是大清的地盘。

    可以说东三省现在差不多有两百万汉人和满人,但撒在辽阔的千里的三省地盘上,几乎看不出什么,没有效果,再移民两百万去哪里,至少已经习惯了汉人农耕习惯的大清可以在哪里站稳脚跟,繁衍生息。

    对他们威胁大的不仅有华夏军,还有豪格带领的大金国,大金国盘踞山西州,陕甘州,河南州一些地盘,如今吴三桂深入到了云贵州,大金的一些将领还在四山州拥有地盘,同时在蒙古草原上,他们得到了察哈尔蒙古的漠南蒙古的帮助,势力大增。

    兵力方面,大金国的兵力整合了九边大明边镇的十多万老兵,加上豪格带去的几万大清兵,几万蒙古兵,以及和大清编制一样的新军镇三镇,洪承畴后来又向哪里派去了两个镇,结果变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前期豪格哪里还通过一些走私,从大清这里弄到了不少的火器装备,至少能武装起来十个新军镇的火器部队,这让大清面对大金国的时候毫无优势。

    洪承畴派来的四个新军镇屡次和他们交手,前期还能胜利,后来就变成了一面倒的局势,不得不依靠数量庞大的绿营部队去拖住大金国,大金国的骑兵实在太多了,比起大清来还要多,骑兵把大清打的一次次大败而回,这也许是大清国没有人会使用火器部队的缘故吧,这时候他们尝到了



第533章 大金国的反击
    大清有洪承畴谋划,大金国也有人谋划,那就是曾经的大顺军军事宋向策,这个人本来已经死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冒出来了,对于这种每天谋划的人,假死这种事情,是肯定有可能发生的,但无论他是否真死,都不能否定这种人保命的能力肯定是一流的,而且趋炎附势的能力也是一流的。

    通过几次对话,几次谋划,拍马屁,宋向策成了豪格身边的宠臣,红人,为大金国谋划多次,豪格对他依赖性比较强。

    他对于如何打开大金国同大清国的困局,思考良久,向豪格提出了南面向华夏军示好,撤出兵力,将河南府大金国占据的地盘交给华夏军,并且和华夏军结盟。

    当然,宋向策肯定知道华夏军不会同意的,可撤出兵力少了一方的战斗消耗,大金国固守山西州的山道关隘,他早就看明白,华夏军现在无暇对付大金国,大金国撤军只能对大金国好,避免了多线作战,集中兵力扫荡那些反正军,平定内部,然后把更多的兵力调往保定府,同清军开战,先夺取皇位和京城才是正道,他就知道豪格对这个比较在意。

    这件事情办成以后,宋向策又建议豪格不要去惹南明国,将四山的地盘让出来,撤回陕甘防备吴三桂背后捅刀子,同时把云贵忠于大金国的兵力和将领也撤回陕甘,部署在陕甘,这样就集中了兵力保卫既有地盘,以后再图发展。

    同时脱离了同南明国的战斗,让南明国同吴三桂去打,双方是不会有任何和解的可能的,他向豪格解释了吴三桂对于南明的仇恨,大家都认为吴三桂是使大明亡国的罪魁祸首,是汉人丢掉江山的罪魁祸首,南明肯定不会招降他,还会集中兵力和火力去攻打他,只要他们撤军,那么那个方向吴三桂就是靶子。

    一行三人,躲躲藏藏,闪闪烁烁,在乡间小路行走,不时走上已经铺就石子,并且在石子上面浇灌了一层土石灰糯米糕等混合的土法水泥。

    这使得的道路有了水泥的模样,也有了石子的坚硬,虽然不是太美观,可走起大车来,平稳结实,还不咯脚,关键是加速了行人奔走在道路上的速度,远比土路要快很多,比土路要干净了很多,因为大明没有后世那种重达几十吨的汽车,即便有运输的马车,也绝对不会超过几吨的重量,这点重量对于这种低级的道路来说,绰绰有余,这就是张强带给这个时代的改变。

    不能说有多高级,多先进,但绝对便利。

    而且随着研发人员的增多,主要是华夏军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行业考试,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考试,低级的人员可以拿到一份官府认证的行业资格证书,拥有这些证书,你可以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卖给官府,官府支付一定的金钱买下的研究成果。

    这是行业全民认证资格证书,拥有这份证书就像读书人考上了童生一样,是一份荣耀,在村里也能获得村长或者保长,乡长的接待,并且让大家高看你一眼,在这些低级别的行政岗位上,你还能获得一份不菲的收入,还有一份基本的月奉工资。

    村里面人读个书信,认个字,或者打造个什么,找个权威认证一下,就找你,或者你拿出来的东西要比大家没有得到认证的人卖的价钱高一些,算个帐,和官府打交道都得找你。

    张煌言就一路走,经过乡村就通过带路的向导小伙子的嘴了解到这些东西。

    低级认证并不需要你识字或者读过书,只要你在行业里面能弄个拿出手的东西,并且获得官府认可就行。
1...141142143144145...5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