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银刀驸马
而在那时洋务派官员全都束手无策之时,林义哲却一举破解这个难题!他所采用的办法。也当真匪夷所思!。
林义哲的办法,便是园工!
对于林义哲说动海外华商报效捐资修园一事。清流言官们一直异常痛恨,认为这是“媚惑君父”,“害民邀宠”的“奸佞之举”,但慑于仁曦太后的威势和此前上书反对的几个言官都被整得极惨的前车之鉴,不敢大张旗鼓的公开反对,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便会跳出来以此做一番文章。
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林义哲之所以甘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促成园工。并不是为了上位邀宠,而是另有目的!
林义哲称“园工需木甚多,皆得从台湾番地开采,现下采木由番民承办,船政由海道转运,均极妥贴,然京津之陆路转运,不甚便利,颇费时日”,若是有铁路的话。则“不但节约时日,亦可减省民力。”
而为了堵塞“清议”之口,林义哲还预先给两宫皇太后准备好了说词。针对清流言官声称铁路破坏风水。林义哲则称“士论议铁路之害,一是毁坏风水,二是损害农田。其实此二项细论之皆属虚妄。”
林义哲振振有词的说:“风水之学,重在寻龙势,有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种种,以此论之,铁路亦龙势之一,谓之金龙。吉地之龙脉,乃千年造化而成。而铁路之龙脉,乃人工修筑而成。有龙为吉。西洋各国国势日强,除其天然龙脉之外。其自行修建之‘金龙’,亦是极大助力也。”还说“此外风水之学当中,有‘呼形唤像’之论,以此观之,这铁路亦是龙势,建之可旺运势,有利无害。”
林义哲这一番似有根据又似杜撰的理论,可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一下子便破了清流们“铁路破坏风水”的反对理由。
对于清流们称铁路损害农田的说法,林义哲也毫不客气的进行了批驳,称“铁路于农田并无损害,所谓机车隆隆,震坏秧苗,乃是无稽之谈”,针对民间对此的恐惧心理,林义哲又给出了解决办法:“为不扰民起见,修筑路基时,凡农田、坟墓、山川等,绕开便可”,并指出“日本初修铁路之时,国内反对之声,与我国一般无二,为免民间物议,日政府不惜绕道修筑海坝,铁路终成。而后铁路与民有大利,日民不仅不再反对新修铁路,反而倡议多修”。两宫皇太后听了他的解释,认为有理,同意大修铁路,并将修铁路一项写进了“定国是诏”,至此修铁路的阻碍才得以破除。
但即便如此,时至今日,中土所修成的铁路,也只有区区天津到北京这一条而已,别说同泰西诸国,就是和隔海相望的日本相比,也差得太远!
而现在,林义哲却已经不在了……
李绍泉回想着当年和林义哲一起戮力同心兴办洋务的日子,一时间又是悲伤不已。
他的目光重新落到了那些黑白照片上,不由得想起了林逸青。
这些照片是天津海关的洋员德国人恩斯特?奥尔默在日本观战时拍摄的,他在厦门海关任职时,曾开过照相馆,使用的是最新式的照相机,这一次好奇心发作,竟然借机前往日本,想要体验一下战争,他用照相机详细拍摄下了这场日本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内战的详情,好多照片被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在他回到天津时,李绍泉急于了解林逸青的情况,特意请奥尔默前来督署作客,并向他打听情况,大方的奥尔默在给李绍泉详细叙述了一番之后,给了他这些照片。
看到这些照片,李绍泉才真正明白,林逸青导演的这场削弱日本的战争,进行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哪怕以他李绍泉当年平定教匪时的能力和气魄,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他现在甚至都想象不出来,林逸青会如何收场。
在枪林弹雨之中出生入死的他。会平安归来吗?
林逸青回来后,会象林义哲一样,将顽固守旧派给出的难题一一化解。让洋务事业新上一个台阶吗?
而林逸青面对清流的攻击的反应,会和林义哲一样吗?
还是会……
想到林逸青干掉黄树兰全家的手段。李绍泉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
“瀚鹏,须知中土非日本也,官场之明争暗斗,可是比战场犹要凶险十分啊!那起子清流,都是些说人话不办人事的,你这武人的性子,落在他们手中,只怕……”李绍泉自言自语的说道。
李绍泉正自忧心忡忡之际。亲信李胜快步走了进来,将一封电报呈到了李绍泉面前。
“制台大人,京里头娄师爷的电报。”李胜躬身说道。
李绍泉点了点头,接过了电报,打开信封,取出电报纸看了起来。李胜则行礼快步趋出。
电文不长,李绍泉只看了一眼,脸色便有些变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人还没回来,京里头已经有人嗅到味道不对。这就要对他下手了!”李绍泉看完了电报,冷笑了起来。
娄春范在电报中告诉李绍泉,因日本驻北京公使柳原前光多次前往总理衙门交涉。称有乾国人违反中立,在帮助日本西南叛军作战,要求乾国方面将其召回,总理衙门一开始以“不知情”试图搪塞,后来给柳原前光催得急了,又称“可能为海外莠民所为,此辈身在外国,天朝向不闻问”,柳原前光不愿和总理衙门扯皮。干脆买通了一些言官,直接上奏朝廷。称林逸青“投身日本叛军,与日本政府为敌。挑起战火,在日侨民多受其害,又使列国误会天朝暗助日本叛军,以至天朝声名大损”,要求朝廷“赶派天兵,赴日本速擒此狂徒,平定叛乱”,使“天朝之威德布于东瀛,列国仰望”。现在已有多名言官上奏,敬亲王甚以为忧,是以透露出消息来,使李绍泉等洋务派官员周知,以便采取应对之策。
“看来这一回,还得要张侑樵出手。”李绍泉放下电报,自言自语的说道,“正好述职之日将近,便趁着这时候递牌子觐见,要皇太后帮衬一把好了!……丁益盛和沈翰宇那里,得赶紧知会一声,要他们也上折子!”
李绍泉主意一定,当下便取过纸笔,拟起电报稿来,不多时,分别给敬亲王、张霈伦、丁雨生和沈佑郸的电报稿一一拟就,他拉了拉铃,叫来了李胜,吩咐他立刻前去电报房,将电报尽数发出。
福州,马尾港。
一名布衣打扮的年轻人脚步飞快地沿着街道快步向前,很快他们便来到了丁雨生位于船政衙署不远处的宅邸,在向门房通报了之后,便进了大门,直趋后堂而来。
得报后的丁雨生匆匆过来,来人见到丁雨生后,立刻打千行礼,将电报呈了上来。
看到是天津直隶督署来的电报,丁雨生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来人行礼后便匆匆离去。
丁雨生本打算去船政枪炮所一趟,可不知怎么,眼前的这封电报却令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回到了自己的房中,立刻将电报打开,看了起来。
电报的内容不长,丁雨生看完之后,一时间又有些出神,徐睿进来时都没有察觉。
“大人……”望着脸上阴晴不定,神色不断变换的丁雨生,徐睿不由得担心的叫道,见丁雨生毫无反应,他便又重复了一次:“大人?!”
“噢,”丁雨生终于回过神来,“徐先生。”他看着一脸担心的徐睿,立刻面带歉意的笑了笑:“我这会儿一时失神了,让先生见笑了。”
“大人这一阵子过于劳碌了,当注意歇息休养才是。”徐睿一向是个明事理知进退的人,见丁雨生如此的神不守舍,关切的说道。
“若此一番劳碌能有成果,便也值了,就怕……”丁雨生叹息道。
“莫非是又有参劾大人的折子了?大人莫要让此辈扰乱了心神。”想起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徐睿强压心中的怒火,“这起子所谓的‘清流’,当中外有事之时空言盈廷,杳无实策!及军事甫定,则当政办事之人创一事则群相阻挠,制一械则群讥糜费,当真是庸言误国!”
“这还不算什么,即便是船政不为这些宵小所阻,也不过是临事点缀,稍加裱糊而已。”丁雨生此时已完全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他继续道:“船政于我大乾而言,不过是粉饰一新而已,即便偶有小成,却也难当真算得上是自强之途!”(未完待续)
ps: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第四百四十五章 “扬武”出世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崛起之新帝国时代最新章节!
“点缀、裱糊、粉饰?”徐睿重复吟了这几个词汇,良久方道:“今日听大人一言,方知大人果然目光如炬!若论对我大乾积弊洞察之深,满朝文武,能与大人比肩者鲜矣!”
对徐睿发自内心的赞叹,丁雨生却只能叹息连连——自己的见识,比起林义哲或李绍泉,都差了一层,但现在,林义哲却已经不在了!
“大人……”徐睿看着丁雨生,沉声说道,“现在是非常时刻,你的心,切不可乱了!”
丁雨生抬起头来望着徐睿,窗外的月光映照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嘴角眼睑处细密的鱼鳞纹,虽然老人的精神看去还算健旺,举手投足间却已老相尽显,只浓眉下一双瞳仁仍是炯炯有神,显得深不可测。
丁雨生心下一凛,这几日因为言官弹劾船政的缘故,他的心绪的确是略乱了些,虽已着力掩饰,但却没料想还是被徐睿一丝不漏的收入了眼底。
“先生说的是,我这几日,的确是有些心神不宁……”丁雨生叹道,“林文襄故去,我怎么能忍心,让他创下的船政基业,毁在我手里啊!”
徐睿知道丁雨生心中因何为难,而今“开济”四舰已然完工,新式装甲巡洋舰“扬武”已然开工,而在新任户部尚书阎丹楚的支持下,造船用款虽然勉强足用,但船政每造一舰,朝中保守势力必然掀起一轮弹劾风潮,这一次“扬武”开建,也不例外,是以丁雨生甚以为忧,经常和李绍泉互通消息,及时把握朝中动向。以便预先应对。
船政事务本来便很繁重,同时他又牵挂着远在日本的林逸青,加上还要分神对付朝中的明枪暗箭。是以丁雨生这一阵子压力巨大,显得心神不宁。
“大人切莫如此说。老朽观大人与李制台书信往来,感触颇深,是以平日对大人的书稿,多留意了一些……”徐睿叹道,“大人与李制台,都是敢为天下之先,可谓一时伯仲,不相上下啊!”
“李制台雄才大略。非我能及也。”丁雨生听到徐睿赞叹李绍泉,心中不由得暗暗叹息。
想到李绍泉的《筹议海防折》,丁雨生的心中便感佩不已!
李绍泉的文章中,丁雨生最为推崇的便是《筹议海防折》,此奏折洋洋洒洒九千余字,名为“筹议海防”,但实际上却是在敬亲王所提的“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下另行发挥,且别有推衍,以“用人”一条为例,敬亲王所提者不过“简拔人才”而已。而到了李绍泉这里,却成了改革科举,以西洋之学取士的绝大文章!
一言以蔽之。李绍泉的这份《筹议海防折》,名为应敬亲王之议而“筹议海防”,但实际上却是为一个老大帝国如何变革以求自强的而进行的战略谋划!
对于这份《筹议海防折》,世人最为熟悉的大都是其中那段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但这也只能算作是对眼前形势的描述和判断而已,实际上,李绍泉的这份奏折中真正的戏骨乃是紧跟在这段警世之言后的一句话——“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又岂能以成法敌之?!”
丁雨生喃喃自语道,一双黑沉沉的瞳仁里竟罕有的射出了几分癫狂!
不宜以成法敌之,那欲制强敌,又有何法?李绍泉自己在奏折中就给出了答案——“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穷则变,变则通!”丁雨生缓缓地自牙缝里挤出这六个字,而一双手亦已是攥得紧紧的,“外需和戎,内图变法!”
李绍泉本人的睿智与远见自不必多说,单单是这“外需和戎,内图变法!”的八字国策,就足以使他远超同侪!
难能可贵的是,大乾官员之中,非只李绍泉一人能有“今日所急,惟在力破成见,以求实际而已!”的睿智明断及全力推动洋务事业的戮力前行,只是李绍泉等人所能施展的舞台实在是太窄太小了……
“不过敢为天下么……”丁雨生想起了死去的林义哲,突然颇为自失的一笑,“怕就是即便你走在天下先,却亦死于天下人之先,而那些抱残守缺之辈,却未撼动分毫!”
“老朽以为,天下的事情,不过事在人为罢了!”徐睿看着丁雨生,摇了摇头,不以为然的说道。
“大人以前说曾过,今日中土之情势,欲求振作,惟‘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八字!”徐睿目光幽幽的继续道:“而老朽以为,以朝廷内之掣肘重重,单凭大人一己之力,欲行变法,其难不啻于登天,而既然堤内有损,何不堤外补之?”
“如何补之?”丁雨生容色不动的追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林文襄在时,曾去过海外……”徐睿的一双眼里放射着幽幽的光,“于西洋之情势所知甚详,徐某记得,林文襄曾言:今日之西洋,便如我中华之春秋,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且各大强国均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广行纵横之策也……”
“大人国学深厚。自然一定知道春秋时晋楚相争时,楚之亡臣巫臣所为晋国献上的‘联吴制楚’之策!”徐睿的声音猛地低沉了下去:“老朽以为。以今日大乾之国力,自居晋楚可谓自蹈死路,而甘为吴国,方才是自全自强之道!”
“先生说的好!”丁雨生轻赞一声,仅那“联吴制楚”四字,他就已明白,自己支持林逸青所做的是何种打算,徐睿已然一清二楚!
徐睿看着丁雨生。突然笑了笑,说道:“不过大人可要小心,林文襄回国后不过是小小的说了那么句‘西国亦崇圣教’,就立时成了以夷变夏的汉奸,可若当真大行这‘挟洋自重’之策,那恐怕这个汉奸名头,大人一辈子也是逃不掉的了。”
“那又如何?”丁雨生冷冷一笑,道:“以今日之情势,我船政即便是添船购炮,大治海军。最好也不过似弄个苟安一隅的局面而已!究其根本,似兴海军、造铁路等,都不过是练兵、简器、造船等权变之术。细枝末节,若要当真力图自强,使我大乾能屹立于今日这大争之世界者,惟有力破陈规,施行变法!”
“若当真能使国家变法图强,我便做了这汉奸,又当如何?”
听到丁雨生说出这样的话来,徐睿的眼中也放出光来。
“大人竟然有如此觉悟,那老朽便也陪着大人。也做一回这汉奸好了!”
“多谢先生开导,我这便去船厂看看。”丁雨生此时心怀大畅,一扫刚才的低落。“一日不去看看这船,心里便觉难过不已,呵呵。”
“大人请便。”
一身便服的丁雨生急匆匆的来到了船厂一处船台区,此时这里已经被搭起的高大木棚遮挡得严严实实,周围有许多持枪的船政海兵在来回的巡视。使厂区弥漫着一种少有的紧张气氛。
丁雨生来到了木棚门前,两名持枪守卫虽然认识丁雨生,却依然不折不扣的依照规章向他索要了勘合(证件),在丁雨生出示了勘合,他们查验无误后,才放他进了木棚。
进到了木棚之中,首先映入丁雨生眼帘的,便是船台上正在紧张施工的“扬武”号轻型装甲巡洋舰。
大批工人围着已然完工正在敷设装甲的舰体忙碌,在不远处的一张桌子旁,总工程师达士博和副手安乐陶、斯弓赛格等洋员以及魏瀚、陈兆翱等船政学堂学生正围在一处,商议着什么。
丁雨生没有马上过去,而是立在那里观看着施工。他看到工人们用吊机将一块块巨大的钢板吊起,运到架上施工。此时“扬武”号的舰体四周的多处部位都已经装上了钢板,阳光透过木棚的窗户照在舰体已经敷设上钢板的部位,发出幽幽的乌光,更显出这艘未下水的战舰的高大雄伟。
丁雨生看着这艘目前为止中土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战舰,几天来心中的不安和急躁渐渐消失。
在“开济”级四舰完工后,青洲船坞也已完全竣工,丁雨生本打算完成林义哲的遗愿,建造中土自己的铁甲舰,法国方面也允诺予以支持,但朝中顽固守旧派竟以“琉球复国”、“日本内乱”为借口,认为中土的海防形势已经“转危为安”,而现下“国用不敷”,要求暂缓(实际上是停止)耗费巨大的新式蒸汽军舰的建造,丁雨生得知消息后又惊又怒,立刻联系闽省官员上奏反复辩争,并且不顾户部拨款未到,便抢先开了工,只是建造的并非是铁甲舰,而是装甲巡洋舰。
为了不给人落下口实,丁雨生还紧急要求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修改“扬武”级的设计,在保证航速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加强装甲防护。于是达士博绞尽脑汁重新修改了设计,使新型装甲巡洋舰可以抵御铁甲舰大口径火炮的轰击。在达士博修改设计完成之后,“扬武”级二舰便开始了紧张的施工,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和保密起见,达士博等洋员和魏瀚等船政学堂学生全都吃住在工棚之中。经过紧张的努力,如今“扬武”和二号舰“超勇”的舰体建造已然初具规模。
此时的达士博和魏瀚等人仍在全神贯注于工程之上,丁雨生想了想,没有向往常一样的上前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而是转身来到了“超勇”号的舰体前。
由于很早就对外国人的无孔不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为了保证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能够占得先机。对于“扬武”号和“超勇”号的建造工程,丁雨生采取了最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他的命令下,工人们不辞辛苦的搭建起了巨大的木棚。将两座船台完全遮蔽起来,丁雨生同时下令增派人手。以勘合验明身份,严格出入,没有勘合的人一概不许进入。象身为船政大臣的自己,有一次就因为视察时因忘带勘合亦未能进入船台区。正是因为这些严格的措施,象对乾国始终不怀好意的日本和俄国,对于船政在建的“扬武”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工程,茫然无知,毫无察觉。
丁雨生仔细地察看着“超勇”号已经日渐成形的舰体。虽然只是远远的看着,但他还是能从巨大的龙骨、乌亮的钢板和整齐的铆钉上,看出中土工人的精熟技艺。
尤为难得的是,中土工人按照达士博的设计,对船壳板也进行了特别加厚,特意让船壳板和装甲板外缘齐平,使船体更为坚固。
看到这一切,丁雨生的心中感到一阵难言的欣慰,此前的焦虑至此减轻了许多。
正是眼前的这些中土工人,又增加了他将船政办到底的决心!
丁雨生走出了木棚。来到了石坝之上,他放眼望去,看着已然形成规模的船政厂区。一时间又变得信心十足了。
丁雨生出了船厂,回到家中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这时他想起了李绍泉来的电报,不由得又有些为林逸青担忧起来。
“日本已经给削弱得差不多了,你还是赶快回来的好。”丁雨生又看了一扁李绍泉发给自己的密电,心中琢磨着该如何行事,给林逸青脱困的同时,为他的归国扫清障碍。
差不多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也有人在为林逸青的事忧心不已。
已是深夜了。但坐在院中的敬亲王穆麟德?宜欣看着自己的这座宏伟壮丽的王府,却仍然没有丝毫的睡意。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时人对他的这座敬亲王府的描述。
敬王府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前身原为大乾全隆朝权臣成坤的第宅和佳庆皇帝的弟弟荣林的府邸。
敬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花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可以说是中土园林建筑的典范。
敬王府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成坤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成坤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一百十六米,后墙共开八十八扇窗户,内有一百零八间房,俗称“九十九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与府邸相呼应,敬王府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敬王府花园又名“翠锦园”,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宁煦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藤萝紫花盛开,十分雅致。戏楼南端的又有园中之园。花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月色下的花园景致更是千变万化,别有一番洞天。
1...172173174175176...6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