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京城里的一位大儒突然耍起了小孩子脾气,说要第一个赋诗一首。
今天过来可不止他一个大儒,还有一些东林党请来的名士,这些名士哪能把这个百世流芳的机遇拱手让人。
“不可不可,在场谁有老夫在诗道上的成就高?首先赋诗的那人应当是老夫。”
“诗赋?短短几行字哪里足够形容这里的神迹,应当由老夫来写一首词。”
“也不可不可,一首词还是短小了些,还是由老夫写上一首《工业源记》”
听到一位名士抚须大笑着说出的《工业源记》,平时心气高到天上去的名士们,都觉的自己天底下最聪颖的人,现在全是忍不住暗骂自己愚蠢,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真要写出了一篇《工业源记》,绝对是可以媲美文坛前三甲的《桃花源记》。
千古流传。
另一位名士抢声道:“那老夫就写一篇《爱工业说》。”
名士有四爱,陶渊明爱菊,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周敦颐爱莲。
四爱被天下名士视作头一号的阳春白雪,周敦颐的《爱莲说》自从宋代以来,地位与日俱增,隐隐有第一散文的名头。
众名士们又是忍不住暗骂了自己一句,反应迟钝。
确实是迟钝了,《爱工业说》的话音刚刚落下,又有一位名士争抢道:“《工业铭》是老夫的了。”
唐朝大文豪刘禹锡的《陋室铭》!
皇亲国戚,勋贵,东林党,晋商望着争抢着要为朱舜庄子撰写诗词歌赋的名士们,更加瞠目结舌了。
平日里奉上重金邀请这些名士留下几个字,都请不动这些清高的名士,今天可倒好,居然争着抢着要为朱舜的庄子撰写动辄几百字的散文传记。
这其中的差距,未免也太大了。
朱舜李州桥还有工厂主们全都在大道旁边的酒楼茶馆二楼站着,看着脸色难看的东林党和晋商,表情玩味。
又是耗费人情,又是送各种案头清供,花了很大代价请来的名士们,本意是想借助这些名士的声望彻底搞臭朱舜的名声。
结果人情和银子白花了不说,这些名士们还主动要为朱舜鼓吹,为工业之城宣扬名气。
有了这群名士的鼓吹,基建署以后怕是比北平机械局还要忙碌了。
就在这时,范家的一名管家冲了过来:“宇文大家不好了,雨下的太大了,青城庄子被淹了。”
“宇文大家赶紧回去想个办法,老爷要是怪罪下来,你我都吃不了兜着走。”
宇文德今天是过来看工业之城被水淹,结果工业之城没有半点积水,反倒是青城庄子被淹了。
勋贵们没能忍住,全部促狭的大笑起来。
“哈哈,宇文大家赶紧回去吧,再不回去青城庄子要改成青河庄子了。”
“可不是,以宇文大家巧夺天工的本领肯定有法子。”
“何止是有法子,宇文大家完全可以改建成一片小湖,以后范家吃鱼就不用去买了。”
宇文德过去听到大家两个字,舒服的通体舒泰,现在却是一声比一声刺耳,恨不得一刀捅死那名管家:“滚回去。”
管家是范家的一名远亲,听到宇文德当着这么多权贵的面辱骂他,脸色阴沉,冷哼一声离开了这里,这个仇算是结下了,以后一定找机会踩死宇文德。
宇文德不知道的是,就因为这一句滚,让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东林党和晋商看向宇文德的目光,充满了阴狠,就因为他这个所谓的苑林大家,白白浪费了大笔银子和人情不说,还让他们当着权贵们丢了脸面,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宇文德似是觉察到了东林党和晋商情绪上的变化,脸色煞白,似乎看到了自己被东林党和晋商整治的悲惨画面。
东林党和晋商的报复心极强,绝对不会放过他的,沉到永定河里面都是好的,很有可能被这些贪官污吏和奸商折磨的生不如死。
宇文德不敢在这里多呆了,慌不择路的向外跑去,出了工业之城以后到处都是泥泞土路,一路上跌跌撞撞。
在他身后尾随了一帮家丁亲随。
这些东林党成员和晋商的主要祖业就是修筑庄子房屋,工业之城有了名士们的鼓吹,又有那种神奇的石料,哪里是朱舜的对手,家道中落是注定的了。
不过在临死以前,他们要拉个垫背的,整死这个自诩苑林大家的宇文德。
宇文德前脚刚离开,东林党和晋商们神色憔悴的也离开了。
一间茶馆的二楼。
李州桥‘扑通’一声给朱舜跪下了,‘砰砰砰’的磕了三个响头,痛哭流涕道:“学生这辈子都不会忘了山长的大恩大德。”
朱舜把李州桥扶起来,拿过来一条汗巾给他,淡淡笑道:“你可是基建署的署政,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一样。”
李州桥的父亲临终前,什么也没交代,最后念叨了一句五岳草堂,死不瞑目。
看着直到去世还不肯闭眼的父亲,李州桥立下了毒誓,这辈子一定要在宇文德最得意的苑林修筑方面,彻底击垮他。
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宇文德的名气越发的声名鹊起了,而他还只是籍籍无名的草民。
本来以为这辈子也会像父亲那样,带着遗憾,死不瞑目的埋进黄土。
没想到真的完成了誓言,也报了杀父之仇,以东林党和晋商的阴狠性格绝对不会放过宇文德。
朱舜安慰完李州桥,看向楼下的勋贵名士和皇亲国戚,这群人在坚硬的水泥路上惊奇的不停跺脚,刚开始还小心翼翼生怕踩坏了水泥路。
感受到水泥路堪比石壁的坚硬程度,小孩秉性的用力踩踏起来,还有不少勋贵名士和皇亲国戚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暴雨里跑来跑去。
朱舜忍不住念叨了一句可惜不是夏天,这要是夏天,光着脚在到处都是流水的水泥路上奔跑,最是有趣了。
灯笔
第三百一十一章 数理化扎根大明
庄子里来了这么多的勋贵名士和皇亲国戚,朱舜并没有过去,叫过来杨秃子让他增加巡逻的人数,不能让任何外人进入工业园区。
目字形的工业园区,两侧全部修筑了高大坚固的混凝土墙,西侧通过大铁门与工业大道相连。
工厂已经全部蒸汽化了,不需要利用水力了,翻修的新工厂全都搬离了岸边,在岸边修筑了混凝土墙,开了一些大门与小码头相连。
工人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工号牌,进入工业园区都要凭借工号牌按照顺序依次进入,谁要是迟到了,除非是特殊情况,扣除三天的月钱。
一个月故意迟到三次,直接辞退,不再录用。
工业之城工人现在不仅能赚来养活全家的银子,在乡里已经成了有身份的象征,格外珍惜工人的身份,哪里还敢迟到。
工业园区的大门口,每天清晨都会聚集大量的工人等候进入工业园区,按照各自蒸汽工厂各自蒸汽车间进行排队。
开门的时间到了,在管事的带领下依次进入,外人混进去的难度比混入紫禁城还难,毕竟各个蒸汽车间的工人都是相熟,有了外人一眼就认出来。
工业署对于混入外人的惩罚,更是严苛,蒸汽车间内的所有人一律辞退。
有了这一套严苛管理制度,再加上步兵营不停的巡逻,工业园区不会有外人了。
暴雨里,跑累的皇亲国戚走进了工业大道两旁的铺馆,很多权贵对于筑起高墙大门紧闭的工业园区很感兴趣,想要过去看两眼。
看到十余名端着火枪守在门口的家丁,只能放弃这个念头,想着哪天见到了工业伯,让工业伯带着去逛一逛。
朱舜没有出去,就是担心有人让他带着去逛一圈。
只有步兵营的乡勇看守工业园区,朱舜还是不放心,嘱咐杨秃子道:“你明天去黄宗羲那里特批一笔银子,每个班配备两只蒙古细犬,以后巡逻带着蒙古细犬。”
杨秃子本身就是一名斗狗高手,早就想驯养一群蒙古细犬了,嘿嘿一笑,转身就下楼了,去找黄抠门讨要一笔银子。
朱舜站在会馆二楼看了没有多长时间,兴安伯公子三人一起走了进来,手里拿来一堆副启,全是从松江府精一轩买来的拱花着色精美单帖,放在了黄花梨书案上。
兴安伯公子故意抹了一把脑门上不存在的汗水,叫苦道:“朱哥,为了应付那帮子达官显贵,可把小弟给累坏了,这个水泥庄子一定要先给小弟修筑一座。”
怀远侯公子对于这个水泥庄子也是眼馋的很,也清楚基建署的熟工短缺,瞪了兴安伯公子一眼:“怎么能是先给你修筑,要修筑也要先给本公子修筑。”
朱舜原来还准备耗费人情去宣扬基建署的名气,现在不用了,东林党和晋商争抢着做了一回垫脚石,卖力宣扬了基建署的名气。
收到这么一堆精美副启,早就在预料之内。
朱舜拿起精美副启,放在了一个紫檀匣子里,准备一一回帖:“你们两个就别争了,已经交代过李州桥了,过几日就会先给你们修筑。”
得到朱舜的准话,三人心情大好的出去了,毕竟还要带着工业大道上的那群没见过世面的权贵,游览这座水泥天宫。
送走了三位小伯爷,朱舜让一名美貌丫鬟喊来了舅哥宋应星,商议建立数理化小学的事宜。
半柱香过后。
一位戴着西洋眼镜的中年儒生,迈步走进了会馆,一旁的仆役赶紧接过来**的油纸伞。
宋应星没像其他人那般,径直走过去,略微停顿了脚步,温文尔雅的微笑点头,在仆役受宠若惊的神色里,走上了二楼。
走到悬挂会首公舍牌子的门口,推门而入,看见了坐在官帽椅上的朱舜,温和笑道:“十朋,这么着急有何事。”
几名美貌丫鬟送上茶壶,端上茶食,主动关门退了出去。
朱舜示意宋应星喝口茶先缓一缓,等到他喝了几杯茶,淡淡笑道:“三兄,数理化小学差不多可以推行了。”
宋应星放下手里的茶杯,儒雅的脸容,出现了一丝苦笑:“十朋是见不得为兄闲着了,刚把前往北方五个州府的学子选定,又要挑选数理化小学的义学先生。”
朱舜笑了笑,没有说话,站起来亲自给宋应星倒了一杯岕片茶:“能者多劳。”
“再者说了,数理化小学的重要性,三兄心里应该是有数的。”
顺天府的数理化人才潜力已经被挖掘殆尽,接下来朱舜就要建立小学自己培养了,一旦建立了小学,科学就不再是无根浮萍,正式在底层扎下了根基。
宋应星很清楚数理化小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在他看来甚至超过了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一棵桃李树结出的累累硕果,而数理化小学却是种子,一颗颗撒在乡野间的科学种子。
有了这些科学种子才能一茬又一茬的结出果实,要不然京师大学堂最后只能沦为空中楼阁,招收不到任何精通数理化的天才学子。
宋应星想起一件事,温和笑道:“教材问题就不劳十朋费心了,为兄已经整理出了一套适合六七岁孩子的教材。”
“另外,你所说的六年制,时间太过漫长了,为兄整理的这套教材,可以达到你所说的六年级知识水准的同时,还把学习时间缩减为了三年。”
“三年数理化小学,二年新式学堂,三年京师大学堂,等到这批孩子培养出来,刚好到了娶妻的年纪了。”
朱舜已经准备好了一套六年制的小学教材,没想宋应星整理出来一套只需要三年的教材,缩减了整整一半,大大缩减了培养数理化人才所需的时间成本。
等到这些学子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大致在十四五岁左右,放在后世还是未成年,在大明已经可以娶妻了,更加符合大明的风土人情。
朱舜郑重拱手:“科学的种子,以后就拜托三兄了。”
宋应星却是站起来,深深长揖。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播下一颗颗科学种子,远比编撰一部《天工开物》让人心潮澎湃的多。
对于大明王朝来说,遗泽万世。
第三百一十二章 橡胶娃娃
教育问题,是朱舜在崇祯八年的头等大事,不光是要在乡野间埋下科学的种子,还有一件堪称转折点的大事。
帝师。
太子朱慈烺已经六岁了,正是改变他的观念和思想的最好年纪,朱舜要用《毛概》、《太祖自传》、《太祖兵法》亲自培养太子。
不求太子朱慈烺能够成为太祖那样的千古伟人,只要能够吸收这三本旷世奇书的三成知识。
大明这艘腐朽的烂船,就有救了。
不过要想成为帝师,还需要一个契机,朱舜坐在工业之城里,静静等着契机的到来。
崇祯八年,大明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苦熬到崇祯八年的袁崇焕被东林党骂死了,没了袁崇焕的压制,晋商疯狂涌向了女真,给女真送去了急需的各种辎重。
袁崇焕的死给崇祯减轻了很多压力,这位辽东督师坐镇辽东快十年了,积威深重,正如东林党所说万一出现了第二个赵匡胤,大明王朝就毁在了他朱由检的手里。
崇祯一直没能下定决心,担心袁崇焕死了以后没人抵挡的住建奴大军,大明各省到处都是流寇,这个时候建奴再来插一手,内忧加外患,大明财政用不了几年就会崩溃了。
但根据东林党呈上来的奏章来看,洪承畴已经基本扑灭了流寇,东林党又送来袁崇焕有二心的各种奏章,崇祯终于在八年下定了决心。
已经过了春分时节,京城又下起了一场大雪。
漫天大雪,天地一白,远远的看去,就像是一幅静谧朦胧的水墨画。
在这幅水墨画里走过出一个人,一名落魄中年。
一身囚衣。
袁崇焕走出了牢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