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斗米式步枪每支十两银子,一万支就是十万两白银,锥型铅弹每桶六钱银子,两百万颗锥型铅弹就是一万二千两白银。

    十几万两白银说捐就捐了?

    赵斗米和天才学子们全部放下了手里的硬毫毛笔,直直的看向了朱舜。

    官僚乡绅捐个一百两银子都肉疼的几天睡不着觉,朱舜出手便是十几万两白银,还是十几万两有价无市的军火。

    这是何等的气节和情操,才能做出这么为国为民的举动。

    朱舜没去在意弟子和学子们的想法,一心在想怎么改变孙传庭的命运,孙传庭战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士缺少甲胄武器。

    送给孙传庭的这一万支斗米式步枪就是为了改变他的命运,绝对不能让这位大明的最后一根柱石,就因为缺少一些甲胄武器战死沙场。

    七日后。

    一身戎装的孙传庭来不及换上朝服,立即去太庙面见了崇祯。

    君臣二人交谈了很久,具体谈论了什么无人知晓,就连王承恩也只能守在门外。

    第二天,孙传庭连升九级,担任从二品的陕西巡抚。

    临行前,崇祯再一次面见了孙传庭,面见的地点换成了谯楼。

    孙传庭这一次前往陕西剿匪,面对的是闯王高迎祥二十万大军,崇祯只拿出来六万两白银,粮草和甲胄武器一点也没见到。

    崇祯对于这位新任的陕西巡抚,心里多少有些愧疚。

    无钱无粮,孙传庭纵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操练不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士,分明是让他去送死。

    崇祯握住了孙传庭的手臂,很用力,神情真挚的说道:“朕愧对爱卿,国库因为连年的征战已经空了,只剩下这六万两白银”

    提到六万两白银,崇祯都有些说不出口,这一趟是去征剿二十万流寇,不是去赈灾,六万两白银还没有一千副棉甲有用。

    军情紧急,京城内外的官员早就急的焦头烂额了,孙传庭站在城头,却有一股山水皆静的气息,让崇祯焦躁不安的情绪安稳了很多。

    得知自己手里只有六万两白银,孙传庭心里忍不住叹息一声,好歹也给些兵器甲胄,六万两白银还不够操练一千能征善战的军士。

    孙传庭也明白国库里没有银子了,官绅不纳粮,流寇又在各省破坏老百姓的耕种,缴纳上来的课税是越来越少了。

    不过,行军打仗不是别的,没有兵器甲胄真的不行,孙传庭知道自己说出一些话没有用处,但还是要争一争:“皇上能否给些火器,臣可是听说各位重臣手里有不少鸟铳。”

    这次过来送行的还有一些朝臣,平日里瞧见哪里有了肥缺,这群最低不惑年纪的重臣们,一个个比年轻人还要生龙活虎,都能撸开袖子当场打一架。

    现在到了大明危急存亡的时刻,一个个成了缩头王八,能不说话绝对不大声喘气,就连视线都收了回去,生怕和皇上来个对视。

    就在前一刻,这群所谓的东林党忠臣一个个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唾沫星子飞溅的大谈救国之策。

    个个都是忠君爱国的忠臣,不知道的还以为城头上冒出来一批岳飞文天祥。

    一句重臣手里有不少鸟铳过后。

    城头上,只有呼啸的寒风。

    崇祯知道这帮‘忠臣’靠不住,但是最起码也能稍微表示一点心意,不奢求多少,每位朝臣拿出来十支鸟铳,足够孙传庭组建一支千人火器军了。

    谁曾想,这群‘忠臣’一粒米也不愿意出。

    崇祯注视这帮冷漠的臣子,很想厉声呵斥一句国难当头你们就是这么报国的,想到说了也是白说,只是把视线投向了城外。

    寒风呼啸,崇祯的内心却比寒风还有冰冷,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孙传庭,胸口闷的发慌。

    这时,一名小太监急匆匆的冲上了城头,惊喜道:“皇上!”

    “工业伯说国难当头,捐献一万支鸟铳和两百万颗铅弹给朝廷用来剿匪。”

    崇祯立即转头看向了小太监,直勾勾的盯着小太监问道:“你说什么?”

    小太监被崇祯脸上的神色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说错话了,唯唯诺诺的不敢说了。

    从后面走过来的王承恩,郑重其事的大声宣扬起来。

    “工业伯捐献一万支鸟铳和两百万颗铅弹!”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实业家入京城
    崇祯第一次在这么多臣子面前失态了,失态的露出了帝王心思:“满朝文武竟只有朱舜一个精忠报国的忠臣。”

    不苟言笑的王承恩,却是笑了,指向了城外:“皇上,不止一个。”

    “宋老爷子得知朝廷出兵剿匪,捐助五十万石土豆面粉。”

    一名军士一个月的口粮不过三石,一年三十六石,五十万石土豆面粉足够一万大军吃上一年还多。

    东林党重臣不清楚新式鸟铳的价钱,却知道土豆面粉的价钱,一石六钱银子,五十万石土豆面粉就是三十万两白银。

    三十万两白银说捐就捐了?

    东林党重臣自己捐个三十两都肉疼,听闻有人捐了三十万两白银,全是嗔之以鼻的不相信。

    城外的情形容不得他们不相信了,因为已经成了事实。

    城外的平野上突然冒出一行行小黑点,密密麻麻,排满了整条官道。

    等到一行行小黑点走进了,东林党重臣们望见那是一辆辆骡马车,上面堆放着高高的麻皮口袋。

    这一次,正如当年宋老爷子散尽家财也要赈济大明子民,还是亲自赶着骡车前往了城门外。

    在路上刚好遇见了熟人。

    周员外、吕员外、焦掌柜、孙管事工人协会的工厂主们全都来了,这一次没有谁要求工厂主们过来,都是自发而来。

    焦掌柜早在几年前就辞去了北平火器总局的掌柜,自己开办了一家蒸汽纺纱厂,凭借长子是朱舜的弟子,蒸汽工厂开办的有声有色。

    官道上,全是各种骡车驴车,吆喝声、骡马叫声、车轱辘转动声混在在一起,显得极为热闹。

    焦掌柜赶着驴车靠近宋老爷子骡车,先一步拱手道:“老太爷好大的手笔,官道上的骡马最少有一半是宋家的。”

    宋老太爷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了,比起病入膏肓的徐光启稍微好一些,笑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国难当头,我等实业咳咳实业家,应当为大明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绵薄之力?

    排成一条条长龙的骡马车,驮着的可是价值三十万两的粮食。

    焦掌柜以前不懂朱舜嘴里的实业家是什么意思,望着半截身子入土也要亲自赶车的宋老太爷,终于明白实业家这三个字的分量。

    以实业救国为己任。

    以实业兴邦为毕生夙愿。

    焦掌柜想到自己也是实业家,脸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温醇笑意:“是啊,我们是实业家。”

    “大明的实业家!”

    在朱舜很多理念的影响下,不论自家的工厂大小,所有工厂主们自发的赶来,送来了一车车粮食,一车车布匹。

    就连那名漆匠也是送来了一车顺天大幅布。

    那是他一半的家财。

    漆匠不是工人没能分配一处水泥住宅,自掏腰包在工业之城东区买了一座靠近工业大道的楼阁。

    二楼住人,一楼平时卖些果脯蜜饯,后院堆放货物。

    这间胡记果脯铺子门口停着一辆骡车,装着满满一车的顺天大幅布,旁边还有七八辆骡车,全是一些小工厂主的骡车,等着胡漆匠一起去给孙传庭送布匹。

    胡漆匠为了今天这个特殊日子,专门换上一身崭新的松江紫花布冬袄。

    喜滋滋的刚要出门,打了大半辈子光棍刚娶没有几个月的小娇妻,拦住了胡漆匠。

    小娇妻没读过什么诗书,又在乡野间长大,性格比较泼辣:“姓胡的,把老娘的棉布给放下,当官的剿匪关你什么事,你的脑袋是不是昨晚射出去了。”

    胡漆匠已经走到了门口,在门口等他的小工厂主们听到这句泼辣的大骂,哄堂大笑起来。

    胡漆匠立即涨红了脸,平日里对于小娇妻百般恩宠的他,板着脸说道:“让开。”

    小娇妻挡在车架旁边,瞪着已经到了不惑年纪的胡漆匠:“老娘就是不让,你能把老娘怎么样。”

    放在平时,胡漆匠看见娘子瞪圆了眼睛,当场就软了,开始低三下四的说些好话。

    但是今天不行,今天是孙巡抚出征的日子,时间可不等人,急的他脸色更红了。

    两人对峙了有半盏茶功夫,眼看工业大道上的骡车越来越少了。

    卑躬屈膝了大半辈子的胡漆匠,突然挺直了腰板,一巴掌扇在了小娇妻脸上:“你给老子让开!”

    小娇妻捂着通红的脸蛋,呆呆的看着胡漆匠,她怎么也不敢相信没骨气的胡漆匠,为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当官的,竟然敢打她。

    孙管事赶着三辆驴车正好路过了这里,刚好看见了胡老哥挺直腰杆的一幕,忙不迭给了他一个台阶:“胡老哥赶紧走,再不走就赶不上孙巡抚出征了。”

    胡漆匠打了小娇妻以后,双腿立即有些发软,听到孙老弟的催促,迅速跳上了车架,扬起鞭子抽了一下骡子:“对对对,赶紧走,再不走就赶不上了。”

    身子缩进车架中间,用布匹挡着自己,生怕被小娇妻看见。

    这样的一幕,发生了很多,心思各异的工厂主们在看到那座雄伟京城的一瞬间,心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我们是实业家。

    两腿发软的胡漆匠,不仅不软了,还站了起来,望着绵延不见尽头的骡马长龙,自豪的大吼了一声:“我可是实业家。”

    周围的小工厂主们听到这一声大吼,内心激荡不已,全都是站了起来。

    满脸自豪,放声大吼。

    “小的也是实业家。”

    “我也是,我也是。”

    “哈哈,咱现在也是实业家了!”

    我是实业家的鬼哭狼嚎,彼此起伏的响彻平野上,有一种难以言明的豪情。

    放声吼完,胡漆匠与其他工厂主们对视一眼。

    哈哈大笑。

    城头上。

    王承恩继续吐出一个个名字:“周员外捐献布匹二十车,吕员外捐献布匹十二车,朱舜三弟子的父亲焦掌柜捐献布匹六车”

    崇祯望着绵延而去不见尽头的骡马长龙,眼睛发热,似是有些东西要掉下来。

    再也说不出话来。

    只是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些都不能算是名字的名字。

    灯笔



第三百一十六章 超级大国计划
    孙传庭有了火器粮食布匹,临时招募了一千多名丁壮,前往陕西去上任了。

    在临走以前,对着那些自称为实业家的作坊主们,躬身长揖。

    孙传庭提前出山去对付闯王高迎祥了,朱舜准备开始自己的第二步了。

    工人会馆。

    朱舜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继续抽丝剥茧:“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流寇是永远征剿不完的,杀死了闯王高迎祥会有李自成,杀死了李自成也会有其他人继续成为闯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寇问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流民、财赋。”

    流民问题极其严峻,流民在各地流窜,盘踞在各省州城省城附近,平日里经常干一些抢劫偷盗的事情,扰乱各地的稳定。

    等到闯王高迎祥在官兵的围剿下损失了手下,这些流民就是流寇最优质的兵源,这也是流寇越是征剿人数越多的原因。

    经过抽丝剥茧,第一条脉络就很清晰了,只有解决了流民问题,就能釜底抽薪的抽走闯贼的兵源,一点一点的耗死闯王高迎祥和李自成。

    怎么解决,就需要先搁在一边了,流民问题和土地兼并是一体的,是三千年来永远走不出的一个怪圈。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明朝就要出现一位拥有大魄力的皇帝,效仿太祖进行土改,实现土地国有化。

    朱舜只能先搁置这个问题了,开始抽丝剥茧财赋:“朝廷没钱,主要因为朱元璋和朱棣给后代挖了两个大坑,一是官绅不纳粮,二是国家养猪计划。”

    “要想解决官绅不纳粮,几乎等于消灭官僚地主阶级,比土改还要困难,只能从国家养猪计划入手了。”

    朱舜抽出了一张泛黄纸张,用简体字在上面开始罗列大明的国家养猪计划,从中分析出问题的根源。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为了防止藩王们有样学样,废除了宗藩的行政权,只保留了经济权。

    大明给予宗藩丰厚的俸禄和大量田产,好吃好喝的在封地养着,一辈子混吃等死,不能出封地,更不能参与朝政。

    当初宗藩的人数少,大明养着宗藩毫不费力,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数目急剧膨胀已经成了明代一个巨大的寄生阶层。

    直到天启六年,宗藩人数多达六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人。

    朱舜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汁,提起写下了山西、河南等各省的名字。

    山西,每年课收上来的粮食是一百五十二万石,宗藩的禄米支出却达到了三百一十二万石。

    河南,每年收缴的粮食是八十四万石,宗藩的禄米支出达到了一百九十二万石。

    除了江南以外,各省收缴的粮食还不够宗藩禄米的一半,这就需要从江南的粮赋里抽调绝大一部分去养猪。
1...143144145146147...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