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清军炮战无功,接下来怕是要派炮灰来攻城了呢。不管怎样。咱先自己做好准备再说。莫茗放下了望远镜,眼睛依旧望着前方,轻声说道。

    董学礼忐忑不安地站在阵前,他的身后是列阵完毕的约三千余部众。这些人都是他的本钱了,是他在这个乱世赖以生存乃至飞黄腾达的本钱。不过不幸的是,在他本钱还没有雄厚起来的时候,他就要走上赌场了——一个看起来胜率不是很大的赌场。

    今天上午的炮战大家都看在眼里。说实话,非我大清炮队将士们不用命,委实是那可恶的黄衣贼军的大铳太过犀利了一些,前后不过一个半时辰。自己这方六门大炮就愣是被击毁三门,还有两门在上峰催逼之下拼命加大装药量。结果不慎炸膛。弄到这么一个惨烈的局面,董学礼也心有戚戚。他以前只是听人说起过东岸黄衣贼铳炮犀利果毅敢战,但没想到人家这炮打得这么准这么猛,自己视若神器的红衣大炮竟然被对方一来二去就轰散了架,这对他思想上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看人家这城池这么坚固,火炮也这么犀利,搞不好我大清将士要在这里吃大亏啊。董学礼有些忧心,不过现在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听说这黄衣贼的首领接受了伪顺任命,当了个劳什子权节制登莱青三府的大顺宁海防御使,那自己和他们就势不两立了,因为自己如今和那伪顺是再也没有和解的可能了。

    董学礼原是贺人龙的部将,陕西人,后调任宁夏花马池副总兵。崇祯十六年(1643年)降于李自成,因为李自成非常喜欢任用陕西老乡,因此他被封为果毅将军,后随李自成进入北京。去年(1644年)农历八月,清军攻克怀庆府,据守郭家滩的董学礼向清军投降,然后他还主动写信替清军招降大顺宁夏防御使陈之龙。不过这封招降的密信被宁夏总权将军牛成虎截获,牛成虎大怒之下将董学礼的弟弟及独子杀掉,然后将其女眷拘禁。至此,彻底断了董学礼重投大顺的归路。

    历史上后来董学礼果然死心塌地为清廷效力,一路跟随多铎从河南打到陕西,立功颇多,被清廷擢升为凤翔总兵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八年时任湖广总督,参与满清对李来亨势力的几路会剿,最终于康熙五年时病死,还算寿终正寝。不过历史在这个时空起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董学礼没能随多铎一起向陕西进军,而是被一脚踢到了山东战场,来增援这里的清军。董学礼来山东之前虽然有些遗憾,但多少也有些庆幸,因为如果接着去陕西固然立功的机会多,但被人当做炮灰消耗掉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来到山东就轻松多了,听说这里只有数千名黄衣海寇,而肃亲王豪格手头拥有数万大军,那还不是一鼓而荡?白捡的功劳啊!

    不过在了解了一些东岸人在山东的所作所为后他渐渐觉得事情也许不是那么简单了。然后今天上午他看到烟台堡坚固的城墙凶猛的火力以及黄衣贼旺盛的战斗意志,他觉得也许这次来这里多半不是什么好买卖。

    攻城战,在红衣大炮出现前一直就是一项艰苦且伤亡颇大的活计,不过现在大清的炮队显然是被完全压制住了,剩下的九门宝贵的火炮谁也不敢再拉上去。那么,想要攻下烟台堡就只有一招了,那就是古老的蚁附攻城。

    比如眼下就是了。

    董学礼觉得自己应该庆幸,但他又实在找不出可以庆幸的理由。是,现在第一波冲锋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被征来的夫子,这些人哭哭啼啼地被后阵派过来的八旗包衣们恐吓驱使着,然后一人抱着一个装好土的沙袋,他们是去负责填平东岸人的壕沟的。而在他们身后,更多的夫子正被组织起来,快速地挖掘着泥土。他们被许诺,只要跑到东岸人的护城河前,并成功往里面投下一个沙袋,然后他们就可以到后阵去休息,并能得到充足的口粮供给。这些夫子们眼睛又没有瞎,当然不愿意上去白挨东岸人的炮弹,不过他们是没有选择权的,因此一个个只能祈求老天保佑了。

    在将壕沟填平后,就轮到第二波部队上了。这些部队包括新附的登州莱州地主武装,收编的青州赵应元旧部,以及董学礼之类的明顺降军。至于柯永盛的胶州镇军李率泰的汉八旗以及那些满八旗的包衣跟役,他们的地位可比明顺降军要高多了,在新附军死光前还轮不到他们上阵。

    总之如今就是这个样子了,夫子们先上去填壕,填出一段能够走人的平路出来,然后他们就可以幸运地撤下去了。接下来上场的将是第二波部队的辅兵们,他们将负责拆除一些东岸人设置在壕沟里侧的障碍物,最后还得扛着昨天临时打制好的一些攻城器械(主要是云梯)冲到城墙下方,协助战兵们登城作战。

    唯一可虑的就是东岸人的城池不够大,作战时兵力很难展开,一次上个两千多人就已经拥挤得不行了,这个时候东岸人在城墙上哪怕闭着眼睛射箭都能百发百中,可想而知进攻的部队将会付出如何惨痛的代价。

    几声长号响起,打断了董学礼的遐思。他猛然将头转向右前方,只见原本大群拥挤在那里的夫子们猛地发一声喊,在八旗包衣们的催促下慢慢向前跑去。东岸人的炮弹远远地落在他们人群中,这更加剧了他们的惊慌心理,一些瘦弱的夫子被人挤到在地,瞬间便被无数人踩踏而过,场面惨不忍睹。

    很多人没有分配好体力,跑到半途就没有力气了,然后他们很快又被后面人撞倒在地,下场自然也是被无数人践踏。跟在夫子们身后的是一些独轮车,这些独轮车上同样堆放着一些沙袋,满头大汗的夫子们紧张地推着车子,一边祈祷炮弹不要落在自己头上,一边使尽全身力气朝前推去。

    清军夫子们出发的地点原本就在两门18磅火炮的射程内了,此时越往前遭受的火力越密集。当他们进入一千米以内后,12磅加农炮也向他们喷射出了致命的弹丸。不过他们人数实在太多,而能够打到他们的火炮数量却不是很多(六门),因此这些人虽然不断遭受着伤亡,但就一个整体来说,他们却成功地推进到了护城壕沟附近不远处。

    董学礼漠然地看着这些夫子们前赴后继地冲向那段并不宽阔的壕沟,心中暗自叹息。在这个乱世中大家都是身不由己的浮萍啊,现在是这些夫子们填壕,用不了多久怕是就要我老董来填了吧。




第二百零六章 血肉磨坊(五)
    烟台堡下,炮声震天,矢石横飞,大群被清军强逼上来的夫子们如同蝗虫一般冲了过来。

    护城壕沟离城墙不足一百五十米,这个距离已经在城头上一些短管榴弹炮的射程内了。因此,他们很快又接受了正面城墙上方两门8磅榴弹炮的摧残蹂躏。榴弹炮发射的爆炸弹在他们头顶凌空爆炸,这个杀伤力可比那些实心铁球强多了,成批的夫子被这种炮弹撂倒,然后再次被后面人无情地踩踏而过。

    夫子们在进入离壕沟五十米的距离后开始猛然加速,他们嘴里喊着无意义的音节,肩扛着沙包朝前猛冲。冲得最快的一拨人刚想将肩头的沙袋朝河面扔下去,不料后面的人拥挤了过来,将他们连人带沙袋一起撞进了护城壕沟。冰冷刺骨的河水很快将他们全身浸透,他们想发声,但嘴里全是充满泥腥味的浑水,他们想爬上岸,但头顶是如雨点般落下的沙袋以及不时摔落下来的人。很快,最先落下去的一批夫子渐渐被河水淹没,与沙袋一起成了壕沟内的填充物。

    壕沟渐渐被填平,河床在抬高,河水漫得到处都是,经过无数人踩踏后,地面也变得满是泥泞。烟台堡的护城壕沟只有五六米宽,深度也只有两米,因此正对南面城墙的这段两百多米长度的壕沟很快就被那些冲过来的夫子们填平。当然他们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在长达一个多小时混乱无序的填平壕沟的行动中,他们自相践踏而死者中炮身死者推搡跌入河中而死者超过了一千五百人。如果再加上一些四散而逃却又被清军马队追上砍倒在地的,这人数可就超过两千了。

    付出了两千条人命才填平了一段很短的壕沟,董学礼心里有些胆寒,这里面接近一半都是被东岸黄衣贼军的火炮打死的啊。等到自己等人的部队开始冲锋并蚁附攻城时,天知道要拿多少人命来填。董学礼很明显地看出,东岸黄衣贼军的炮队并未尽全力,或者说目前还未进入他们所有火炮都能发挥最大威力的区域。

    董学礼眯着眼睛看了看烟台堡正面那段略带折线的城墙。以及两侧各一个带城楼的棱形多面体突出部,只觉自己的心在不断地往下沉。他打了二十多年仗了,不是那种没有见识的村夫,他很清楚黄衣贼如果将火炮安置在那两个突出部城楼上,那么蚁附攻城的清军必将同时遭到三个方向的打击。事实上无论是进攻城墙也好,还是先进攻那些突出部城楼也好,进攻的清军都免不了要腹背受敌。这对进攻方是极为不利的。

    这次搞不好要交代在这里了啊。董学礼看着这些与自己一起从河南出生入死跑到这里来的部下,心里的不安越来越浓厚。

    轰!轰!隆隆的炮声响彻整个烟台堡。

    先是两门18磅长管加农炮,接着是四门12磅长管加农炮,这几门炮每隔两分钟发射的实心铁球在清军的人群中只溅起了几朵小小的浪花,然后很快便消失在了涌动的人群中。

    清军真是心急啊,上午还炮战呢。下午就蚁附攻城了。攻城器械都不是很足吧,居然就上赶着冲过来了。烟台要塞守备队队长李文长看着前方密集的清军人流,无语地说道。

    攻城器械多了也没用。咱们城墙宽度就这么大,多了也没法展开啊。塞一堆人过来,那就是送菜。披着熊皮大衣的莫茗,在城头上慢慢踱来踱去,他身后的勤务兵与参谋们一直在劝他到旁边的城楼内通过观察孔观察敌阵。城头上还是太过危险了。不过莫茗却认为清军根本无法对他造成任何伤害,因此拒绝下城。

    目前这些攻城器械应该都是他们自带的,他们应该是一开始就做好了两手准备。这么说来清军缺粮的消息倒也不完全是流言了,粮食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出大问题,但也无法支撑很长时间就是了,毕竟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么,大家都缺粮。莫茗远远望着城外一直连绵出去很远的清军营地,继续说着。你看他们第一天来就急着修营寨修工事,主力到来后营寨还没完全完工呢,就直接开始进攻了,急成这样也真是够可以的。什么叫立足未稳,这就是啊。只可惜他算准了敌我兵力悬殊,我们没有出击的能力,所以就是这么托大。嗯。现在上来的都是送死的炮灰,真正的满八旗汉八旗甚至由汉八旗统领的胶州镇军可一直还没见着人影呢。这仗,慢慢打吧。

    冲过来的清军依旧是以新降的明顺军步卒为主,无甲的辅兵扛着长长的云梯。如同蚂蚁一般冒着炮火往前走着。他们的速度不快,因为他们需要保持足够的体力,以便在进入最后一百多米的火力密集区域后还能够快速冲锋。每一架云梯身后都跟着大群战兵,这些人披甲的比例也不高,就算有也多半穿着破烂的皮甲,棉甲铁甲几乎见不到。而走在最前面的则是一群举着盾牌的壮汉,他们身上还背着战斧,似乎是为了清扫东岸人设立的铁丝网之类的障碍物。不过他们很可能没有认识到前方的那些铁丝网究竟是何物?也许他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后才会明白这种小玩意儿会对他们的进攻行动造成多大的麻烦。

    由于距离过远,莫茗看不到他们脸上的表情,不过可以想象他们此刻应该处于一种恐惧彷徨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这些人来源复杂,战斗力普遍不高,有登莱二地的乡绅武装有收编的赵应元等部的土匪武装有收降的明军顺军。他们的共同点是训练水平较差装备较差士气较差,这其中可能也就董学礼部三千余人的战斗力最强了。

    董部毕竟是在河南战场上刚刚和大顺狠狠打过一场的,虽然孟县突围战中董部损失了精锐老兵千余人,但仍然有将近两千人成功逃出生天。后来他在收编吞并了一些河南地方杂牌武装后,兵力又膨胀到了三千多人,算是这支清军里比较能打的部队之一了。

    不过再能打又有何用,正所谓亲疏有别,你就算比李率泰的汉八旗能打,人家满清主子也不会把你当人看。为什么?因为你连人家的包衣奴才都不是,人家凭什么高看你一眼?而且你董学礼也不像胶州镇军的柯永盛,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汉八旗,胶州镇军的军官和骨干也都是汉八旗出身,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嫡系部队。你董学礼和他们比起来还差得远呢,只能够当炮灰,顶多是高级一点的炮灰罢了,可以有资格在最关键的时候才被投入战场,而不用一开始就被送上前线白白消耗掉。

    12磅实心铁球带着空气的尖啸狠狠砸向了行进中的清军队列。不时有一发炮弹击中抬着云梯的辅兵队列,蹦蹦跳跳的炮弹往往能一下子带走好几个人的性命,然后这队扛着云梯的清军辅兵顿时重心失衡,栽倒在地。更有甚者,甲城楼上的那个18磅火炮炮组将一发打骑兵或船只桅杆的链弹塞进了炮筒内,然后专捡扛云梯的清军队列打,几发之中必然会命中一发,将清军队列打得人仰马翻,城头上的东岸炮手们见此则哈哈大笑。

    两百米的正面战场宽度却塞进了足足两千人,而他们面对的则是六门不间断发射的长管重炮。不过这还不是他们最悲惨的时刻,等到进入三四百米的区域后,又会陆陆续续有六门榴弹炮加入进来对他们发射爆炸弹,到时候死亡将会剧增,他们的士气能不能支撑住这种打击还很成问题呢。

    要知道,12门轻重火炮的打击力量可不是盖的。特别是在这种正面战场宽度很小的情况下,攻击方的兵力密度不得不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伤亡也会倍增。按照东岸人火炮的发射频率,大概是每打十发炮弹便冷却十分钟,也就是说每门炮半小时内(其实是前二十分钟)能打十发炮弹,12门炮就是120发炮弹。假设命中率为六成(实际上不止,因为清军队形密集战场宽度小,且距离越近命中率会大幅上升),每半小时大概有72发炮弹能命中敌军,考虑到6门榴弹炮发射的爆炸弹中大概有一半未能炸响,那么每半小时真正能对敌人造成杀伤的炮弹大概有50多发。这50多发既有实心铁球炮弹,也有爆炸弹,甚至还有少量链弹葡萄弹,保守估计能打死打伤清军五百人以上。事实上从实战效果来看很可能还不止,实际战果应该会比这个大上2030,也就是说六百多人。

    这个杀伤是可怕的,足以让一支两千人的部队当场溃散。考虑到清军是从两千米的距离上出发的——这又是一个怨念,因为不这样根本躲不开烟台堡城头的两门18磅重炮的持续打击——同时为了保证体力和队形他们还不能走得过快,因此正常情况下他们冲到城墙下大概也需要七八分钟。

    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由于拥挤碰撞以及东岸炮弹所造成的混乱,他们可能需要十来分钟才能真正冲到烟台堡城墙下的铁丝网围栏边——当然他们更大的可能是在中途直接溃散。这样一算的话,他们依旧会在进攻途中损失掉约三百人,这个数字可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乡勇部队能承受的。



第二百零七章 血肉磨坊(六)
    他们快坚持不住了。李文长举起望远镜看了看,然后说道。眼下才六门火炮在对他们进行打击,这些人也才死伤了一两百人,这就已经开始出现零零星星的逃兵了,这令他对这批清军炮灰部队的士气又有了新的认识。

    不堪一击!莫茗言简意赅地评价道:现在上的不过是一些乡勇泥腿子以及辅兵而已,算不得什么中坚力量。这些乡勇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村,也没杀过人,现在被大炮这么一轰自然是天旋地转晕头晕脑的。然后再被周围死伤的同袍们的鲜血一刺激,求生本能一发作,这时候哪还管什么军令不军令的,先跑了再说!呵呵,如果清军都是这种货色,一百年也攻不下烟台堡。

    我估计也差不离。满清看来是不会舍得将自己宝贵的八旗兵拿来攻城了,如果他们不想就此无功而退的话,一些绿营中坚乃至汉八旗就不得不披挂上阵了,嘿嘿,也好,到时候就让他们尝尝烟台要塞这个血肉磨坊的厉害。李文长笑了笑,然后放下了胸前的望远镜。

    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清军溃散的人越来越多,军官也渐渐喝止不住,甚至一些基层军官和骨干还带头逃跑,这支部队就这样可耻地崩溃了!他们甚至仅仅死伤了两百人而已,只占他们总人数的一成,但他们就是这样无可抑制地溃散了,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乡勇武装就是这么不可靠。

    对面一直列阵在后方的满洲正蓝旗马队这个时候终于有了动作,他们分出了数百名骑兵,这些身穿棉甲头戴避雷针的满清骑兵策马朝溃散的清军步卒冲去,然后将跑得最快的一百多人团团围在中间,并将他们的武器收缴;同时他们还命令后方的一部清军步卒上前将这些溃散的乡勇溃兵收容起来。摄于满清大军的积威,这些乡勇泥腿子们丝毫没有任何反抗的念头。

    接下来就是残忍的一幕了。被围起来的最先撤退的一百多清军被驱赶到了阵前,正当他们还不明所以的时候,早就准备好的一队清军步弓手迅速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们射杀当场,让人看了目瞪口呆。侥幸没死的清军也被随后上前补刀的正蓝旗甲兵们一一斩杀,战场上敌我双方一时肃然,浓烈的血腥气渐渐开始弥漫起来。

    这个年代满清部队的纪律是严明的。而他们也就是靠着这种严明到严酷的纪律一次次以少胜多,将数量是他们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明军一一击溃。那些跑得稍慢的溃退乡勇们在震骇之余也有些庆幸,幸亏慢了点,不然死的就是他们了。不过他们一定也对今天的这一幕长时间内刻骨铭心。以后再逃跑的时候一定会多想想了,而这,也正是清军将领们的目的。

    这波清军溃退后,清军大阵内安静了半个小时。不过很快,早就准备好的第二波一千人再度上前。这次他们没有扛云梯,所有人都排成了更为松散的队形。他们甚至连大盾都没举——事实上在炮弹面前也没啥用,似乎是为了减轻负担以便能够更快速地行动。很多人怀里抱着火油剪子大斧,看样子是准备先破坏东岸人设立的障碍物。

    这次炮击的效果就差了不少了。特别是那几门长管加农炮,命中率大大下降,每发命中的炮弹所造成的伤亡数也下降到了原来一半。担任现场指挥的李文长看莫茗站在一边没发话,于是主动下令这几门炮降低射击频率。他倒不是担心火炮损坏,东岸的这类火炮寿命普遍在五千发以上。超过清军红衣大炮的十倍以上,他下这命令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减少炮弹和火药的损耗。

    火药倒没什么,崆峒岛上就有硝田和火药配置作坊。虽说产量也就那样,但供应烟台这边是绰绰有余并且还能剩余不少了。不过这炮弹就没法自产了,至少暂时没法自产,还是省着点用比较好。当然这也不是说东岸人的弹药短缺,往澳洲运送移民的船只返程时携带了大量的物资,其中除了与日本进行交易的商品外。装的最多的就是从本土经新华夏转运而来的机械设备零件以及武器弹药了。而且其中严格规定了武器弹药的比例,三趟往返20个船次中至少有七艘船装的是各类炮弹子弹以及武器,足够东岸人打好几场大规模的战役了。不过本着能省一点是一点的精神,对这种效果不大的炮击降低频率还是很有必要的,谁知道明年万一出点啥意外会怎么样呢?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1...210211212213214...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