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第二百零三章 血肉磨坊(二)
跟役相当于我们军队编制中的军夫队。他们没有正式的军装没有军饷没有武器没有荣誉,他们活得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高善吐出一口烟圈,继续向战友们解释:附近的百姓大都被我们迁移到芝罘岛和崆峒岛上去了,清军在附近是很难征集到人手的。跟役的地位连清军的包衣都不如,修完工事后很可能会被逼着来填壕沟或者消耗我们的弹药。别用这种眼神看着我,大明的战场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连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他们在德意志不也干过这种事吗?连包衣跟役都有马或骡子骑,这帮清军的机动力很强啊。
几个人都不说话了,他们都把头凑到了观察孔这里,朝外面望去。远处,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大部分人都骑着战马,其余少数人中有的拉着马车,有的则牵着骡马,从西和南两个方向渐渐涌进了东岸人的视野内。
很多穿得破破烂烂的包衣跟役们开始在清军士兵的驱使下,拿着简陋的工具搭建营寨开挖壕沟修建炮位。由于附近的宁海州福山县文登县乃至一些卫所的城墙均已被东岸人拆毁,能用的建筑材料已经变成了东岸人的房屋,不堪用的也被扔进了港内填海修建码头栈桥,所以清军是很难在附近找到能够驻兵的场所了,他们只能就地宿营在野外。
烟台堡附近上百里内也已经找不到任何树木了,这一年来东岸人早就组织人手将其伐了个一干二净。部分用来干馏木炭做燃料,部分变成了芝罘岛和崆峒岛上大片的移民安置木屋,清军要想修营寨也成了一个难题。因为谁也不会千里迢迢从出发地就携带大量木材,这样也太傻了。那么,清军要想获得足够的木材修建供几万人居住的营寨,就只能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寻找了,这样将消耗他们大量的人力物力。
1645年3月9日,晴。西北风五级。
轰!轰!两门位于南城墙中心的12磅长管加农炮次第开火,他们射击的目标是清军某个刚刚架好的红衣大炮炮位。东岸人的炮兵在城头上看这帮清军炮手足足忙活了半天才架好了炮位,这效率让城头上看着的众人都为他们着急。好不容易等到这帮清军炮手们将这门火炮整利索,早就瞄了又瞄估算了又估算的烟台要塞守备队炮兵们立刻在李文长的命令下打出了今天的前两发炮弹。
即便清军架炮的地点东岸人事先试射过,也实地测量过,射表内都有详细的数据,但这个年代火炮的射击精度依然没法和后世比。两发炮弹均告射失。第一发射得过远,直接落到清军火炮后方的人群中,一路趟出了一条血路,碰着擦着撞着的人全都倒了血霉;另一发炮弹离清军炮位稍微近了一些,但也相隔着十几米,将正在挑土的几名跟役吓得一哄而散。
受风的影响大了。李文长心里给出了结论。但他不动声色,等待炮长们自己调整,调整装药量调整炮筒仰角。清军已经在第一线摆了六门火炮,其中四门似乎是仿制的红衣大炮,看重量估计得一两千斤了,另外两门似乎是小一些口径的火炮,但身管倒挺长。看起来射程不会太差。
清军的炮队是昨天赶来的,只比前锋部队晚了三天多一点。与红衣炮队一起赶来的还有大量步骑,包衣跟役之流的辅兵,以及征发而来的明人夫子,看人数不下三万人。这些人加上第一天赶来的数千马队,清军的精锐主力差不多已经都赶来了。毕竟,就算他们有个六七万大军,也不可能尽数调来此地。莱州登州的重要城市不可能不派兵留守。后勤运输线不可能不派兵护送,这样一来必然会极大地分薄前线清军的实力。
本月初刚刚得知清军进至莱州府境内的时候,莫茗立刻就将秦尚行及其骨干军官装上了两艘武装运输舰,然后载着他们驶往了登州港外海。此时部分清军骑兵已经抵达登州城外,城内人心浮动,由于不愿降清,杨威已经有些无法控制局面。在派人上岸沟通了一番后。登州城内七千明军只有寥寥两千余人愿意跟随秦尚行等人前往烟台,其余人在城内士绅的鼓动下决定降清。眼看大势已去,也不愿投靠东岸人的杨威决定削发入山,他的一些铁杆手下也带着部众出城四散。城内剩余的三千多人(几乎全为不堪战的)打开了城门,跪迎清军入城。
面对登州这种名城,清军自然不可能不派兵留守,他们散掉了投诚的三千明军,然后在城内留驻了后续赶来的两千步卒。后来行至福山县时,虽然此地城墙地基均已被东岸人毁去,但由于地处粮道转运节点,清军依旧留了两千人驻守;后来又派了部分人手出去砍柴,再算上路途中押运粮草的留守青州莱州的,几番分薄后能用于攻打烟台的人马其实只有五万人左右,其中战兵约两万余人(含七千满洲战兵)。目前已经到的三万多人(含一万夫子)里超过一半是战兵,基本上是主力尽至,后续的四万多人(含一万夫子)预计将在接下来两天内陆续汇集。
清军到来后,当天晚上就组织包衣夫子在烟台堡南方连夜挖掘炮位,架设大炮,显示出了他们急迫的心情。想想也是,马上就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了,五六万清军顿兵烟台城下,这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大。更别说还有数量不少的夫子劳役了,这些人可也是要吃粮的。可想而知,济南的方大猷为了支应这前线总计近八万多人(六万余清军+两万夫子)的口粮以及大量战马驮兽的豆料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向济南东昌兖州一带的大地主们化缘是肯定的了,青州莱州两府也要刮地三尺,登州更是没话说,所有能吃的估计都会被清军抢走。就这样也不知道能支应多久,因此清军利速决不利久战。
东岸人昨晚就看到了清军举火修筑火炮炮位的举动。当夜值班的陆军第105连连长李仁军仔细估测了一番后,发现清军的炮位大概在离烟台堡南城墙外五百余米处。这个距离应当是清军红衣大炮的最佳射程了,在这个距离上,他们的火炮不用大仰角也能将炮弹送到烟台城墙上,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动能和破坏力。
这么说来,他们的大炮应该是比孙元化最初铸的那一批强多了。当年孙元化的那批炮,依据西人给他的射表,仰角45度时射程最大,约六百多米。在一百多年后的18世纪,英国人的一门18磅长管攻城炮在1000码(900多米)外的距离上轰击西班牙城墙,炮弹破坏了城墙一英寸多一点,被认为效果不佳。至于明末很多书籍上写红衣大炮射程糜烂十里什么的,就纯粹是不通兵事的文官们夸张扯淡了。
要知道,明人只是仿制的12磅舰炮而已,用的材质还不如原版英国火炮的铁质好,射程只会近不会远。东岸人最好的12磅舰炮极限射程1600米,但这种炮很少,大量装备的低倍径比12磅舰炮射程不会超过1200米,有效射程更是只有八百米左右。因此,清军的这批红衣大炮(12磅)的有效射程居然有五百米之多,这还是让李仁军很惊讶的。他们一定为了增加火炮射程从而大大增加了炮筒的厚度和长度,不知道他们的火炮有多重,估计一千斤是很难打住了。
昨夜清军一共有六处在同时举火修筑炮位,全部位于南城墙外。至于西城墙,他们要跨越大片的大沽夹河洪泛区沼泽地带,此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解冻,每日白天太阳升起后就满是泥潭,连人都难走,更别提大炮了。至于说东城墙,清军还没傻到那个地步,港湾内还停着海军的两艘武装运输舰呢,虽然不是专业战舰,但两船一侧火炮加起来也十来门了,且全是射程较远的重炮,清军可不敢来这里找不痛快。因此,南城墙就成了双方的决战之地。
李文长今天一大早接替李仁军时得知了消息,然后立刻上城头督促炮手们敲掉清军的那几门火炮,而眼下的这两发炮弹就是东岸炮兵开火的序幕。两炮发射完毕后,几名炮组成员立刻忙活了起来,清膛复位装药包装弹调整炮筒仰角,动作异常熟练。而就在他们忙活的时候,城墙两侧突出部上的火炮也开始了射击。
最先开火的同样是两门12磅加农炮,它们也同样是两门炮盯着清军一个炮位打,力求先敲掉一个再说。这两发炮弹同样射失,一发打在了清军炮位下面的土丘上,没造成什么影响;另一发则打中了炮位后方的一辆马车,直接将马车打散了架,两匹挽马被飞溅的木屑刺痛,顿时嘶鸣了起来。
第二百零四章 血肉磨坊(三)
战场上硝烟弥漫。
12磅炮开火完毕后,接下来发言的是恐怖的18磅长管重炮。当沉闷的轰鸣声从炮筒内响起后,锈迹斑斑的18磅实心铁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别击向了自己的目标。他们的目标不是清军的火炮,而是在火炮后方列阵的清军步骑。这些人离东岸城墙足足有千余米,这个距离在他们的认知中是比较安全的了,因为很少有火炮能打到这里,即便能打到,也是强弩之末了,对他们造不成太大的杀伤。而且他们也不敢离火炮阵地太远列阵,因为万一敌军杀出城来他们可能会来不及保护炮兵。
不过城楼上两门18磅火炮1400米的有效射程(最大射程2000米,在城墙上射击还有距离加成)让他们知道了这里也不安全。呼啸飞来的实心铁球在清军阵型内制造了恐怖的杀伤,虽然他们已经尽量将间隔扩大了,但斜穿过整个阵型的18磅铁球在摧枯拉朽般撞倒了十余人后,又在地上蹦蹦跳跳地弹了几次连续擦碰了好几人后才最终停了下来。
中着立毙粘着即死,李文长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明末文人形容红衣大炮的词语。两枚18磅炮弹足足造成了清军三四十人的伤亡,或者说三四十人死亡更准确,因为被炮弹擦碰了即便不死也多半被带走了胳膊腿什么的,在这个时代是很难活下来的。
18磅炮射击完毕后,最先发射的两门12磅火炮差不多又准备完毕了。几名炮兵实习参谋在他们背后负责观察落点计算弹道,然后将需要修正的参数与炮长协商。炮长采纳后立刻对火炮进行调整。然后再次开火。这次炮弹依旧落空了。但偏得不多,一发又打在了干活的民夫人群里,一发从清军火炮炮位旁擦肩而过。
虽然四发炮弹都没有击中这个幸运的清军炮位,但发发不离他们身周也让清军炮手们吓得够呛,因此,他们的还击也很快就到来了。六蓬黑烟在南方五百米外次第升起,六发炮弹呼啸着飞过了护城河飞越了铁丝网,然后一头栽在了城墙根下。
装药不够。动能不足!李文长心里暗笑,估计清军火炮质量不咋地,平时应该时不时炸膛,因此他们都不敢装很多发射药,这也难怪他们的炮弹这么软弱无力了。
清军射击结束后,东岸人位于两侧突出部上的两门12磅炮也怒吼着发言了。
这次东岸人终于有了斩获!除了一发继续偏到后方挖土的人群中外,另一发则击中了一门红衣大炮的炮架。该炮直接被击散了架,沉重的炮身往旁边一歪,直接压倒了两名清军炮手,远在城头用望远镜观察的李文长都为这两个被压扁的家伙默哀。死得也太憋屈了。
东岸人打到现在已经打了十发炮弹了,才取得命中一发的战果。这个成绩只能说马马虎虎。要知道,城外的每一块区域之前可都是精确测量过的,每门火炮也都对每个区域进行了大量的试射,试射取得的数据由参谋们用数学方法进行处理,然后得出了射表。这个射表已经将风速温度等很多影响测量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了,可以说理论上东岸人的火炮应该是指哪打哪的。但现在打了这么多炮弹才命中一发,而且说不定还是运气弹,这个成绩真的算不得多好。
清军火炮的装填速度太慢了,而且他们看起来很紧张,因为黄衣贼军的火炮出奇地准,虽然大部分都没打中,但所有炮弹无一例外都在他们附近打转。说不定哪一发炮弹啥时候就落在他们头顶上了,这个精神压力可不是一般地大,这自然也会导致他们动作走形,装填工作变慢。
18磅火炮继续射击!这次一发炮弹打在清军两个步阵中间的间隙内,让他们逃过一劫,但另一发炮弹可是结结实实地再次砸进了人群中,带走了七八个人的性命。
双方就这样进行着炮战,轰了大约十来分钟,清军终于绷不住了。随着一声号响,在红衣大炮后列阵的清军缓缓向后撤到了1500米处,不过这里仍然笼罩在18磅长管加农炮的射程内。这种恐怖的火炮在城墙上有效射程可能达到了1500多米,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2100多米,虽然打到这里时炮弹动能有些衰竭,但仍然能杀伤大量人员。以清军此时的阵列密度,命中率达到七成以上的18磅重炮等闲一炮就能轰死六七个人,运气好的话打死打伤十多人也不在话下。
不过清军步阵显然不能再往后撤了,再撤就起不到保护炮兵阵地的作用了。黄衣贼军的马队随时可能会杀过来,若是他们来不及驰援炮队,那么上头怪罪下来他们这些新降之人可都吃罪不起。
刚才大约十五分钟的炮击中,清军只打了三轮射击,18枚炮弹中更是只有四枚击中了烟台堡的城墙。不过这种用砖块条石砌成的厚实城墙显然不是他们能轻易撼动的,几发炮弹只不过打掉了外层抹的水泥层而已,对城墙本体破坏有限。清军若想真正轰破烟台堡城墙的话,他们最好再将火炮朝前移动个两三百米,不过这对于笨重迟缓的红衣大炮来说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十五分钟里东岸人的火炮以两分钟一发的恒定速率进行着猛烈射击,不过依然只有一发炮弹取得了命中,这发炮弹击伤了几名清军炮手,但火炮本体未遭到破坏。
趁着清军阵列后撤,东岸炮手们也抓紧时间对火炮进行冷却。他们拿着大团湿冷的毛巾覆盖在炮筒上,毛巾上顿时冒起了大团蒸腾的雾气。这种冷却方法严格来说对炮筒是有损害的,但此时是在交战途中,为了使火炮快速冷却以便尽快投入战斗,那么便无可厚非了。
对面的清军似乎出动了马队。在付出了一两百名不值钱的新附军的死伤后,清军终于舍得将宝贵的满八旗汉八旗马队调出来了,不过他们依旧驻兵在东岸人火炮射程之外,算是远远地威慑着东岸人的骑兵部队。只要他们一旦做出出城攻击清军炮队的举动,那么他们就将以雷霆万钧之势扑上来,将这股敌军马队彻底消灭。
不过事实上他们很可能要失望了。刚刚来到城头观战的莫茗对清军火炮的射程射速精准度破坏力都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在五百米的距离上对烟台堡造成的破坏相当有限。咱这可不是什么内层夯土外层包砖的城墙,咱这可是全部用大号城墙专用砖和条石砌成的坚固城墙,厚度就没有低于35米的,最厚之处甚至达到了6米。你这些落后的火炮在五百多米外也想轰塌我的城墙,做梦呢你!因此,他压根就没打算派骑兵出城去袭击清军,就这么用大炮对轰呗,看谁先撑不住!
仗打到现在,东岸人除了消耗了几十发炮弹外,人员方面是一根毛也没伤着。反观对面清军,那些以投降明军为主的步阵已经被东岸火炮打死打伤了一百多人,火炮损毁一门炮手也阵亡了五六个,更别提那些被火炮惊散的夫子劳役了。此时那些八旗包衣们正硬着头皮心里发毛地上前,一边乞求着炮弹不要落在自己头上,一边拿着刀枪恶狠狠地将那些夫子们逼到前方去,继续修筑那些尚未彻底完成的炮位。
炮战继续进行着。冷却完毕的东岸火炮再次以两分钟一发的射速打出了几轮火力急袭,在这几轮炮击中,清军火炮终于又被击毁了一门,那同样是一门红衣大炮,附带着还报销了两名炮手。而清军的反击依旧是软弱无力的,他们的射速极慢,好不容易打过来的炮弹落点也不一,在东岸人略带折线的城墙上破坏力几乎不值一提。照这种打法,清军要猴年马月才能打破烟台堡的城墙啊!
也许是看到自己的炮队所起的作用有限,清军主帅也不再要求将剩余的火炮都调到前线了,因为去了也没用。他们在派人与炮队的指挥官沟通一番后,清军火炮的威力立刻陡然增大了起来,看起来似乎是上头特别要求他们加大了火药装填量。不过这么做显然是要悲剧的,清军的火炮质量虽然比明军强了太多了,但显然也是有着极限的。在两发炮弹狠狠击中了烟台堡城墙,并打落了大片水泥砖屑后,还未来得及高兴的清军炮队乐极生悲,一门火炮突然炸膛,碎裂的炮身直飞起一米多高,附近的七八名炮手非死即伤,可谓惨烈至极。
至此,清军的六门火炮已经被毁三门,其中一门彻底损毁一门损坏严重,还有一门炮车散架,炮身也受了轻微损伤,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再利用了。不过东岸人却没打算放过他们,除了两门18磅炮依旧在一刻不停地寻找着射程范围内的清军士兵外,其余四门远程加农炮继续用猛烈的炮火打击着清军的炮队,而清军的反击间隔也越来越长,精准度也下降得厉害。
第二百零五章 血肉磨坊(四)
炮战继续进行着。
上午10时许,清军又一门炮出现炸膛,附近四名炮手五六名夫子两名监督的包衣当场倒地。而在这之前,清军的一门略小口径的火炮也荣幸地被两发炮弹命中,光荣地散架。六门火炮损毁了五门,而这才只过去了两个小时而已,清军终于认识到了他们的对手和明军不同和李闯不同,甚至和他们之前所遇到过的任何对手都不尽相同。
东岸黄衣贼军,铳炮犀利四个字真不是盖的,黄衣大炮也岂是浪得虚名!两个多小时的炮战,双方火炮六对六,虽然黄衣贼占着地利,火炮精度射程威力也较大,但己方损毁五门火炮而对方无一受损这个事实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双方炮队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如果双方都用红衣大炮的话,多半也是黄衣贼在炮战中获胜。
眼前的形势已经很明显了,再打下去也是无益。因此,随着一声号响,清军炮队督战的包衣忙活着的夫子都如大赦一般潮水般朝后退去。他们有理由高兴,毕竟任谁在一个炮弹乱飞乱蹦乱跳的环境中待上两个多小时都会崩溃的,这精神上的煎熬可不是一般地大。
调挺身队1大队第34两个中队上来,其中第3中队驻甲城楼(南城墙左侧突出部),第4中队驻乙城楼,军夫队调500人过来输送物资弹药转运伤员,56中队在军营内待命,芝罘岛上的710中队也随时做好增援准备;烟台守备队补充连的150名火枪手上中段城墙。所有人披重甲;陆军第104连全副武装进至南城墙下屯兵点处待命烟台炮兵连在军营内待命;八旗新军第1营上街巡逻。禁止任何人随意走动。驻扎在码头边的八旗第2营于军营内随时待命。作战参谋,就这样执行命令吧。在城楼上观战至今的莫茗突然向跟在自己身后的参谋下令。
作战参谋一个立正,然后大声重复了一遍莫茗的命令,在得到确认后离开下楼传令去了。随着命令的传出,烟台堡内口令声四起,接着便是有节奏的脚步声兵器碰撞声铜哨声,各部皆按照命令按部就班行动了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