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孤独麦客
潘帕平原与团结河流域,是如今东岸控制区内对移民吸引力最高的地区。无论是本土出生的小伙子,还是来自旧大陆的新国民,都对这两个地方非常钟意。与这两地相比,查科河间以及巴西高原其他地区的吸引力就要差上不少了,只能靠政府引导和安排。
如今出现在盐城火车站附近的这一家子就是从鸭子湖流域过来的。小夫妻两个都无法在老家继承到家产,同时也没那个好运抢到在老家分配的公地(数量不多),在一些小作坊打零工也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因此一合计之下,便双双告别家乡,报名前往潘帕平原开荒,打算在那儿重新开始,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是在盐布铁路的北端南村港离船上岸的。不过因为在那里聚集的移民过多,因此又在牛栏山地区行署派去的干部们协调下,乘火车南下抵达了盐城县,让他们到指定地点报到,然后统一前往盐城以西的潘帕平原上进行垦荒。
是的,没错,在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原本局限于沿海地带的东岸人已经耐不住寂寞,开始打算向更内陆的地方进军了。盐城县以西,便是东岸人绘制的地图上称为干燥潘帕的地区,以气候较为干燥而得名,区别于降水量较多的湿润潘帕地区。
干燥潘帕的范围不小,大致包括后世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南端(即盐城县及其周边地区)拉潘帕省的大部分和圣路易斯省的南部,总面积大概在128万平方公里的样子。地貌主要以灌木干草原为主,部分地区因为水源的关系较为湿润,地貌有所不同,水草相对丰美,但占不到主流。
不过,这样的环境却并不是说不能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事实上,在后世的阿根廷,这里一直是重要的旱作农业产区,盐城港(布兰卡港)及附近地区种植着大片的小麦,这座港口也以小麦出口港而闻名。在17世纪的这个时空,东岸人开发这片旱作农业区较早,早期以开采盐资源为主,后来小麦玉米高粱花生芝麻等农作物的种植异军突起。且种植范围也日渐扩大,早就超出了当年与西班牙签订协议时那可笑的一炮之地的范围,向外延伸了很远出去。
这次上面人动了向西班牙继续购买剩余的潘帕平原的心思,因此继续向西扩张的心思蠢蠢欲动,再也压抑不住。盐城县政府看在眼里,立刻派人去国家开拓总局和移民部活动,最终取得了实权人物的许诺,允许以他们为核心向西经营,成立一个单独的垦殖区。
请不要认为这个许诺毫无价值。要知道,国家开拓总局让盐城县牵头成立单独的垦殖区,这其实就意味着未来这里将成立一个地区编制,盐城县如今的头头脑脑们都能平地升一级,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因此说什么也要弄成。因此,你们便看到了,在涌往南村港的移民过多时,他们不惜凭关系弄来许多车皮,将其中一部分人拉到了南边来,许诺给补贴给贷款给安全保障,然后成功组织起了几批西征队伍,开始向西面广阔的干燥潘帕区挺进,开展拓荒行动。
也不是没有人对他们提出质疑,事实上近在咫尺的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官员们就很不满。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分到一些人,充实各县人口,然后有更充足的劳动力开始加快羊毛运输专线铁路的修建工作。可谁成想,原本看中的人群被盐城县这个颇具实力经济强县给抢先截胡了,让他们的念想落了空,和如何不恼?
因此,他们联合了商界的一部分人,开始给上级有关部门施压,要求优先照顾他们。他们的理由飞航充分:羊毛运输铁路是未来1020年的国家重点工程,两条铁路干线分别从安第斯山东麓起始,然后横穿整个巴塔哥尼亚台地,在盐城港交汇,与盐布铁路联通。这样的交通大动脉,除了承担给台地区人民运输物资的重任外,最主要的则是将这里丰富的羊皮羊肉和羊毛(尤其是后者),运输出来,然后送到沿海地区各大大小小的毛纺织企业内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海量的呢绒。
东岸国内两大国营纺织厂大鱼河纺织厂平安织造厂,以及一堆后来发展起来的地方国营纺织企业私人纺织企业一同发声,不断鼓吹羊毛运输专线的重要性,力挺这两条铁路的修建,认为其能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从这个逻辑出发的话,国家就必须给巴塔哥尼亚地区配备充足的移民,同时派来更多的建筑人员,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快铁路的建设。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购地的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呢,就急吼吼地派人去越境垦荒了,实在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商界的意见自然无法忽视,但盐城县速来是中央直属的大县,上层关系不一般,双方之间的这场争执注定会没什么结果。政务院最后的处理,大概就是继续启动西进殖民计划,同时也往巴塔哥尼亚台地区送一些人口,安抚一下当地的情绪,同时也稍稍赶一下羊毛运输专线铁路的进度。这两个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有些拖延了,美洲铁路公司为此已经反应了好几次,是时候重视一下了。
上午十点钟。在火车站附近休息了一阵子的这一家子,又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开始在几位引导人员的帮助下,与另外几十人一起,向设在县政府旁边的临时集中营地走去。那里原来是海军陆战营的训练场所,屋舍齐全,被盐城县政府临时借来充作移民临时集散地,倒也物尽其用了。
营地内这会已经集中了七八百人之多,基本都是年轻人,且以单身的居多,像他们这一家子的很少。不过这也没什么,此去一路向西,行程路线基本都已固定,路上也有补给点,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岔子。到了地头后,还有民兵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因此带小孩子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安心休息就是了,明天一大早县政府就会派一个车队过来接他们上路,从此开始新的人生——远离家乡亲人,和过往生活迥异的人生。
第三百三十六章 潘帕(二十六)
这里竟然已经有人在耕种了?看着道路两旁一些泛着青绿的菜田,李正一脸惊奇地说道:这些菜的长势可真不错呢。我瞧瞧啊,有青菜有韭菜,还有牛蒡,真是不错。
李正是在东岸出生的第三代,祖父名叫李根,中国淮扬府人氏,世代务农为生。莫大帅主政登莱那会,曾经率军四处袭击满清控制区。有一次率部乘船在扬州附近登陆时,因为李根收敛埋葬了战死东岸军人的骸骨,赞其为义民,奖赏之后将其全家接往东岸定居。
李根来到东岸之后就一头扎进了自己的田地之中,然后繁衍子嗣,一如大多数移民一样。李正从小出生在鸭子湖流域的神武县,这个县有一镇六乡,八万七千人口,地形复杂,既有平原,也有山地,沼泽森林也是不少,人民生活不好不坏。
李正最大的梦想,是在当地抢得一份公地指标,然后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好好经营产业,经营家庭。但他的这种梦想终究只是一个奢望,东岸政府严苛的土地政策让很多老区无法得到足够的公地开发指标,使得很多出生在本土的年轻人无法分配到土地,只能远走他乡(不多的公地开发指标要优先照顾已经结婚的夫妻其中一方无地者),到边疆或内陆未开发地带拓荒垦殖,辛苦无比。
毋庸置疑,东岸政府的这种政策是非常让人诟病的,基层反对的声浪非常之多,一些人甚至用骨肉分离,丧心病狂来形容这种强制移民实边政策。也就是东岸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政府威望较高,行事也较为强势,若是换一个不那么给力的政府,怕是早就承受不住压力,改弦更张了。
不过饶是如此,很多人也猜测这种政策未来不一定就能持续下去了。毕竟基层阻力实在太大,人民怨气甚众,再这么弄下去怕是要出事。政府要想吸引人去实边,还是得想办法用实实在在的奖励政策,也就是说要出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靠行政命令来强制执行,把本该出的巨额成本给赖掉了。虽然他们这样做也考虑到了移民融合的问题,即尽可能让外来移民与本土出生的国民交错杂居,加快融合速度,但问题是老百姓才不管你那些大道理呢,他们要的是安安稳稳的生活,而不是背井离乡。
李正心目中对政府当然也是有一点怨恨的,不过却不严重。他本人固然想在老家生活,但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却也愿意出外闯一闯。老家神武县那边当真是什么也没有,除了种植业森林采伐业以外,就只剩一些小型工业作坊了,实在泛善可陈,想找一个工商业工作也难。或者即便找到了,从学徒或小工做起的话,收入也不能让人满意,要知道他现在也是有家室的人了,开销很大,不可能靠一个月那三五块钱的学徒工资过活。
因此,在考虑再三之后,他还是告别了父母,
带着一家人南下开荒去了。走之前他就和人打听了,现在开荒热点地区是两个,一个是北方的团结河流域,但听说那里无法无天的,非常危险,不适合他这种拖家带口的人,因此作罢。另外一个就是沃野千里的潘帕平原了,听说那边气候宜人,政府支持力度也很大,前期发奖金,还有低息贷款,可以购买农具种子。房屋也可以免首付分期贷款获得,这是建国初期才有的政策,简直太优厚了,因此他非常高兴地报名来到了这里。
他们在盐城县住了一晚后,第二天便在数十名民兵的护卫下,加入到了一个车队之中,一路向西北方向而去。中途他们经过了盐西乡,一个以盐为主要产业的乡镇,并在这里的国家储备粮库领取了一些食品,然后继续西行。
三天后,他们抵达了谷熟乡(后世圣赫尔曼小镇附近),一个设立不过数月的小定居点,目前只有七八百移民的样子。因为都是冬天才过来的缘故,这里的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整饬,因此开春后他们只来得及种上了一些蔬菜,以尽可能获得一点收入。
李正以前也在家里干过农活,一眼就看出这些蔬菜被照料得很不错。他猜测,这些蔬菜的种子,应该都是来自北方种子公司培育销售的良种吧。而且这地也应该不错,营养丰富,肥力足够,或者即便不够,菜地旁边也有粪缸——一个大型陶缸埋在地面以下,上面盖着木板,充作厕所——可以随时施肥。
这里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有些缺水了。李正左看右看,没发现有什么河流,这和他老家那河汊纵横池塘遍地的情况大不相同,这里很明显是一片相对干旱之地,至少地表水有些少。怪不得那边还有人在挖着坑呢,敢情是在建人工蓄水池啊!是了,这儿气候相对凉爽,阳光不算很强,那么即便是建个露天的蓄水池,问题也不是很大,用来做农业和生活用水是足够了,李正稍稍放下了心。
其实呢,李正的担心确实有点多余了。干燥潘帕地区虽然整体较为干旱缺水,但也要分情况的。在其东部和北部,因为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降水要比其他地方稍多一些,一般有四五百毫米的样子,也够用了。而且这一片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位也不低,好好修建水利设施的话,是可以建成一大片上等粮食产区的——盐城县持续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明证,周边地区每年都能稳定出产大量优质小麦。
不过,在干燥潘帕的西部和南部,因为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少,四季分明,有点缺水。这里的夏天高温难耐,最高可能会逼近40度(一般在3638度),冬天又非常寒冷,最冷月份的绝对低温可以达到零下1015度。而且因为极地气候的影响,冬季可能会受到寒潮的侵袭,这就更让人讨厌了——尤其是在干燥潘帕的南部地区,这里已经有点表现出巴塔哥尼亚台地的气候特点了,降水稀少(300毫米左右),受强劲而持久的西风西南风的支配,昼夜温差大。
东岸人划分的干燥潘帕与巴塔哥尼亚台地的地理边界是宝兴河(科罗拉多河),以北属潘帕平原——总共约535万平方公里,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干燥潘帕128万平方公里,湿润潘帕407万平方公里——以南属巴塔哥尼亚。作为两地界河的宝兴河是一条过境河,起源于安第斯山脉,以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全程无支流汇入,因此水量其实是有限的。
宝兴河一般在春夏季节水量较为丰沛,尤其是在春末时分,水位猛涨,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点便利。宝兴河的河谷还算宽阔,有数公里之宽,但如果不是汛期的话,有水的部分(河槽)的宽度不过才几百米的样子,这已经很清楚的揭示了这条过境河流的局限性。
后世阿根廷因为土地资源极为丰富,人口也只有四千多万的缘故,对包括巴塔哥尼亚查科干燥潘帕库约西北山脉地区开发不足,一些计划中的大型水利设施总是半途夭折,胎死腹中。他们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湿润潘帕地区,仅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就居住了全国30的人口(将近1300万),因此根本没动力去开发其他区域。
军政府统治时期,倒是曾开展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开发运动。当时他们曾计划在安第斯山区展开作业,将更多的冰雪融水引入到几条过境河流之中(山区年降水量4000多毫米,多以冬季暴雪的形式存在),增加巴塔哥尼亚库约和干燥潘帕等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不过因为工程量巨大,成本过高而暂时搁置,而等到军政府倒台之后,新上台的民选政府更不可能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这些引水工程就全部作废了,说起来也是挺遗憾的。
如今东岸共和国只有七百多万人,几乎没有任何人地矛盾,人均资源占有量比后世阿根廷还要多,因此在可以预见的不短的未来时间内,他们应该也不会有动力去疏浚加深河道,同时打通山区一些隘口,将更多的冰雪融水引过来,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也许未来当东岸人口达到几亿乃至十亿,人地矛盾变得较为突出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搞这种大规模的引水调度工程吧,但现在是不可能的。
所以,问题现在很清楚了。东岸人现在对潘帕平原的开发,只会限于湿润潘帕以及农业条件较好的干燥潘帕部分地区(比如沿河或地下水丰富的区域)。至于干燥潘帕的西部和南部,在他们的计划中,是作为牧场而存在的,不太可能会大规模移民开发。兴许会有一些定居点,但那只限于沿河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带,或者为了在战略上对西班牙人形成包围圈而设置的有一定军事色彩的定居点,但数量肯定不会多,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第三百三十七章 潘帕(二十七)
1689年11月15日,李正等人所在的车队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最终抵达了忠兴乡(位于后世阿查将军镇附近),李正一家四口人就在此定居。而忠兴乡显然还不是他们这支车队的终点,事实上还有大约三百多人要继续向前,前往永淳乡(位于后世贝尔纳斯科尼小镇附近),那是有一个军事哨所,同时也是一个新设乡镇,此时农业部副处级巡视员金达莱正在这里进行着考察。
与他一同在这考察的,还有来自库尔兰公国的卢卡斯茨威格骑士。此人是瓦格纳总督的亲密助手,前新库尔兰殖民地首府雅各布港法官,现商务专员,专门负责向东岸采购各类商品。
茨威格骑士从小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即便那个时候他父亲的经济情况已经很不乐观了),能够熟练运用德语和拉脱维亚语,曾经加入库尔兰公队在首都米陶服役。被调派到新库尔兰服役后,因为在征讨刚果人的战斗中屡立功勋,被瓦格纳总督任命为雅各布港法院法官,自此走入了中层行列。
在法官的职位上工作了数年之后,因为帮助瓦格纳总督处理了一些隐秘的事务,他很快得到了褒奖,全权负责起了向东岸共和国采购商品,是雅各布港两位商务专员之一。商务专员不必每次都跟船出海,可以坐在雅各布港的办公室内处理事务,顶多定期去码头仓库检查一下,看一看账目对不对罢了,非常轻松,同时还有很多外快可捞,可谓轻松愉快。
不过作为新上任的官员,茨威格还是决定跟船出一次海,熟悉一下流程,同时也看一看他十分向往仰慕的华夏东岸共和国。他已经跟随一位曾经在东岸留学的官员学习汉语很久了,目前可以凑合着对话,写字肯定是不行了,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瓦格纳总督年初的时候去了一次东岸,采买了一大批设备回来,同时也被迫在东岸人的盐布铁路上投入了相当不菲的一笔资金。瓦格纳总督苦笑地告诉茨威格,盐布铁路短期内是不可能有分红的,这笔钱基本上就相当于无偿借给东岸人了,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回来。关于这件事,他会好好向本土方面解释的,希望大公能够谅解吧。
茨威格骑士带队的船只是在七月份出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抵达东岸北方的重镇交河港,然后便沿着海岸线南下,前往东岸大草原及鸭子湖流域。因为季风和洋流的缘故,他们这一路又折腾了一个月左右,最终才抵达了贸易大都市青岛港,将总计四艘船上满载的货物销售一空:主要是标准尺寸的木板船只桅杆烟叶蔗糖热带干果草药毛皮及刚果黑奴。
这些商品都是东岸共和国需求量比较大的,其中有些能自产,有些不行。不过为了扶持新库尔兰的相关产业,工商部每年还是会强制要求进口一批商品,让库尔兰人是大为感激。与他们享有同样待遇的还有位于加勒比海的自由邦王国,这个黑人占主导的国家大量向东岸出口橡木棉花干果和毛皮,进口各类工业品,每年的贸易额都很大,说穿了其实就是经济扶持,以让他们可以更有力量地在莫河(密西西比河)流域站稳脚跟。
其实,像橡木这种东西,东岸国内就没有替代品吗?怎么可能!巴西那边森林资源丰富得很,要什么没有?无奈政策方面有限制,要通过经济来增强影响力,就只能如此了。
茨威格其实这回足足装了两船的标准板材及桅杆来到东岸,其中一部分在镇海港交割给了镇海造船厂,一部分在东方港交割给了大鱼河海军造船厂。剩下的一船木材,则在东岸人的要求下,运输到了盐城港码头,交由当地的国家开拓总局的官员。
这些木材,都是为了在潘帕平原上建造房屋的。潘帕在原住民的语言里是无林平原的意思,可见这个平原上森林资源已经匮乏到了一定地步,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相当的困扰。以早期的东岸大草原为例,那里同样没有太多的树木,人民生活做饭都没有足够的柴禾,工业生产更是缺乏燃料,不得不从鸭子湖流域大面积砍伐森林前来救急。
现在的潘帕平原面临的局面其实是一样的。尤其在盐城县这边,木材更是缺乏,只能从国内外输入。这次盐城县与国家开拓总局通力合作,在干燥潘帕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殖民开发活动,就向外采购不少木材,其中就包括来自自由邦和新库尔兰的标准尺寸木板,用来搭建房屋,补充砖石等建材的不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