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除了给赵伊补足手下僚吏,保证卫国行政不至于瘫痪外,还得为他筹备粮食,让他能维持驻军和守卒的吃饭问题,并能给卫国官吏发放俸禄。
但河内的常平仓是不能动的,所以只能从鲁国那边补充。
赵无恤指点赵伊道:“帝丘可以靠这些外来人,行移花接木之计,但在卫国的地方各城邑,就只能暂时依靠当地大夫、豪长进行间接统治。好在五卿既灭,卫国会空出来一大批无主田地,你可以将这些田地授予无地的卫国贫民耕种,他们将成为支持赵氏的第一批人,在排外的卫国地头蛇中插下一根又一根钉子,等到几年后时机成熟,就可以改邑为县,加上对地方的统治了。”
“你还得感谢蒯聩,他的厚敛重税已经达到了逼迫百姓交出一半收成的程度,先将其降到五分之一,百姓必然感恩戴德。反正卫渠也修好了,再适当减免一些劳役,则卫人之心可定。”
眼看赵伊一一记下,赵无恤不由叹了口气,这个堂兄带兵可以,为政却只有中人之姿。其实若子贡不得不在曹国维持统治,让他回来管理卫国或许更合适些,但现如今,只能让赵伊硬着头皮上了。
谁让他手下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基本都是历史上名声坏透的乱臣贼子、野心家呢?
让阳虎或者佛肸、王孙胜来管卫地?想想都可怕,这些老虎还是拴在眼皮底下为好。
赵伊野心不大,也没有太多从政经验,让他在卫国主管军务,政务则由赵无恤空降的亲信士人操持,这样比较好。总之要尽快恢复卫国秩序,催促百姓下田春耕,今年或许有灾,卫国很可能会受波及,能种多少是多少吧。
而赵无恤,还得往东方去一趟,就在这几日间,那边也出了件大事……
……
帝丘的大乱已经过去十余天了,随着赵无恤乘船离开,孔圉府邸外的赵卒也陆续撤围。里面的人像是大地震后余生的老鼠一样战战兢兢地出来透气,新君继位,孔圉被重新任命为执政,他们暂时安全了。
但在那一夜救了孔氏的功臣子路,却选择在这时候结束与孔圉的君臣关系,收拾包裹离开。
孔氏父子再三挽留无果,只好赠金拜别,最后送子路出城的,还是他的一对师兄弟,颜高和高柴。
“子路,你真要离开卫国?”高柴觉得有些可惜,子路在蒲邑这三年做的很不错,如今孔氏在大乱中幸存,子路若留下,肯定会被他们倚重。
“子羔。”子路指着道边巡逻的赵卒对他笑道:“此处还是卫国么?在我看来,已经和赵氏的郡县无甚区别了,至多和鲁国一样,保留一位姬姓国君作为傀儡,行赵氏统治之实,夫子不肯仕赵,我还是回他身边去罢。”
在孔圉担任执政的第二天,赵无恤便以卫国卿族太少为由,将在动乱中立下平叛之功的赵伊强行推举为卫国的次卿!赵氏公然染指卫国朝堂,卫人却无力反对,甚至还为赵氏没有灭绝卫国五百年社稷而暗自庆幸不已。
这些事情,颜高和高柴自然是清楚的,二人都身在赵氏为臣,一时间脸上有些发烧。
子路倒不是故意埋汰他俩的,他之前过了,他与原宪等人不同,只管好自己,不会挥舞着道德大棒去逼迫别人也做同样的选择。
“就事论事,此番卫国大乱,我欠子骄,欠赵上卿一条命。”临走前,他郑重地对二人说道:“子路一人一剑,只要赵上卿有所驱使,子路一定会欣然赴死!但要我留下做赵上卿的鹰犬,恕我暂时做不到,二位就不要再劝了。”
见子路看穿了他们的意图,颜高和高柴对视一眼叹了口气,也不再劝说,只是陪着子路,往卫国南门而去。
禁令解除后,帝丘的街头再度变得拥挤不堪,就在三人试图穿过进城的人潮时,却突然听到有钟鼓声响起。
他们抬眼倾听,不禁纳闷这次的钟声又代表着什么。
上次赵军入城,钟鼓就响个不停,但这一次,却只是市肆旁在敲。
“要杀诸卿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帝丘的卫人开始朝市肆移动,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子路三人对视一眼,也朝那边走去,等他们到了城南市肆中心,人群已经摩肩擦踵,挤得水泄不通。
石氏、太叔氏、公叔氏、北宫氏、孙氏,昔日卫国的五大卿族,除了公叔戍被赵无恤“宽容大量”,准许自缢外,其余四人都在这里站着呢,左右各有一名赵卒看押。
围观的众人本来还在热烈讨论,但等刽子手带着刑具上来时,他们就静默无声了,甚至有人唏嘘道:“是真的要杀么?”
这些都是不可一世的卿大夫啊,天生贵胄的公族,传承最久远的石氏,源于卫靖伯之孙,至今两百余年。其余太叔氏、孙氏,都有一两百年历史,就算是资历最浅的北宫氏,也延续了百余年……
这就是所谓的世卿世禄,也就是说,在这些卫国百姓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开始,诸卿就高踞卫国权力巅峰,俯瞰众生,从未掉下来过。可今天,他们却沦为阶下囚,成了到刀俎上的鱼肉。
卫国司寇太叔疾最先被杀,他作为从犯,被赵氏理官判处斩刑,鲁班的发明再度派上用场:断头台。
断头台的刀呈梯形,刀刃斜向,重约四十斤,木制支架高两丈。太叔疾被按到上面绑起时,抬起头像是有话要说,但刽子手一拉绳索,刀刃落下,快速斩断了他的颈项,头颅滚了两滚后,合上了眼睛。
围观的百姓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切发生的太快,他们甚至没反应过来。
但轮到北宫喜时,他们就有时间一睹刑罚的残酷了。
北宫喜本来是卫侯之党,被他引为心腹,但在卫宫不保时,他果断选择开门反水,引诸卿入内,于是被判处戮刑……
万刃加身,凄厉的声音不绝于耳,他只来得及挣扎几下,就被剁为肉泥。
接下来,是孙庄,孙氏的家主,他作为主谋之一,被判处的是腰斩。
众人还记得,那是七年前赵齐交战正酣的时刻,齐国公子阳生被腰斩于郓城,带给世人巨大的震撼,“刑不上大夫”这条不成文的歪理也随即被埋进历史尘埃。
今天孙庄的死却没有阳生利落,他被断头台斩断腰腹后,上半身居然还能动,一边嚎哭,一边红着眼蘸着血,在地上写下了几个字,才一命呜呼。
最后被押上来的,是首恶石圃,他被判处的是最残忍的车裂……
车裂,也称之为“轘”,春秋时,各国君主对那些弑君犯上的乱臣贼子加重处罚时,就采用车裂的办法。公元前694年,齐国“轘高渠弥”;公元前598年,楚国伐陈国,将弑陈灵公的夏征舒“轘之栗门”,公元前551年,楚国又“轘观起于四竟”。
若不是赵无恤改变了历史,苌弘现在可不会稳坐临漳学宫做大祭酒,每日玩弄乐器,夜观星象,他也会被他深爱的周人车裂、抽肠,死相惨不忍睹……
石圃目睹了三个同伙的死,轮到他时,却还算镇定,在他的手脚被栓到与马相连的绳环上时,他才挣扎了几下。
赵氏的理官在宣读他的罪状,随即马鞭抽响,马儿吃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可以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
痛苦,从不断的撕裂开始,石圃的骨骼在咯咯作响,脸上扭曲而痛苦。
“我已在烈焰中看到新台化为灰烬!”
“也将在黄泉里看着卫康叔的宗庙被推倒!”
“不出十年!”
他用最后的气力疯狂地大叫:“卫国五百年社稷!”
“也将随石氏而亡!”
下一刻,四肢断裂,血流满地,白花花的肠肚也从被拉破的肚皮里流了出来,马儿惊恐地嘶鸣,围观的卫国人,却死一般寂静,一言不发……
包括已经自缢的公叔在内,卫国五大卿族的家主,居然就这么完了。
不止是他们,连早已预料到这一切的子路,包括事先知道结果的颜高等人,也震撼不已。
如果说,七年前公子阳生的死,只是贵族礼法的大厦上掉下的一片瓦的话,那今天五卿同赴黄泉,却赫然是殿堂内轰然倒地的五根柱子。
或许一如石圃临死前诅咒的一样,卫国的社稷,也将摇摇欲坠,现在还硬撑不倒,只是赵无恤不想让他们这么快倒台而已,他已移花接木,让同宗赵伊做了卫国次卿,接手这座庙堂了。
这时候,已经有百姓看不下去,捂着嘴陆续离开,他们中许多人也参与了动乱,跟着诸卿围攻卫侯,如今诸卿被杀,他们却被赵无恤饶了一命,不加追究,不由暗自庆幸。但那架血迹斑斑的断头台,将会一直立在市肆中心,让每一个路过的人忘不掉今天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心怀敬畏。
对卫国新朝廷的敬畏。
子路也默默随着人潮向外走去,也不知为何,在看到五卿的死时,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满心恐惧和庆幸,反倒感到了一丝痛快……
他虽然按照夫子的要求,去学礼乐,学仁义,但他贫寒的出身,以及二十年来屡屡受挫的仕途,让他对大多数贵族怀有敌意的不满。
“肉食者鄙!”这是每一个卫鲁穷士的心声。
所以在看到鲁国三桓倒台,看到卫国五大卿族毁于一旦时,他没有如夫子一般忧心忡忡,为“礼崩乐坏“而痛心疾首,反而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是活该。
“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他如此对自己说,去了五卿,又来赵卿,贵人依然是那些贵人,官府依然是那个官府。
但真的毫无变化么?子路想起了在鲁国发生的事,至少在那里,先前被三桓鄙夷的穷士庶民,开始陆续走进朝廷,登堂入室。
“学而优则仕。”子路的小师弟,陈国人子张说的这句话,已经在鲁国成为事实。虽然那些人学的,不尽然是礼乐仁义,还有邓析的刑名之术,甚至是农耕、百工、数术,这些孔子眼里的“小道”。而卫国接下来发生的事,不过是鲁国十年来的翻版。
既然如此,旧的礼乐崩坏,也不全然是坏事吧?至少,吾等这些穷士,在赵氏的统治下,比以前更容易出头。
子路晃了晃头,驱散这种不好的想法,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想下去了,否则,他这二十年来为人处世的宗旨也会就此坍塌。他加快了脚步,朝西南方向走去,子路要去楚国叶县,回到夫子身边,将卫国发生的事告诉他。他会告诉他,赵氏投下的影子又笼罩了一个邦国,他们孔门子弟能去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
仲由脚步匆匆,而在涂道上与他擦肩而过的,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他从南方来,竹杖芒鞋,腰带长剑,站在朝阳下,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他正望着舟船不息的卫渠颔首不已,仿佛能从那些行色匆匆的兵卒和商贾脸上,看出什么来……
半响后,孙武露出了笑。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赵氏在东方,有战事啊……”
ps:第二章在晚上
(未完待续。)
春秋我为王 第924章 祸乱之源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春秋我为王最新章节!
时隔数年未归,鲁国的春风还是那么温暖而熟悉,洙水之畔,赵无恤抬头瞧了瞧北归的鸿雁,心里暗道,自己的归宿不知是邺,还是鲁呢?或许,心安之处便是故乡吧,还是在季嬴的小院子里他的心才最为安定。
不过鲁国同样也有他的家人,他的妾室和长子。
赵无恤偏过脸看着与自己同乘一车的儿子,他又高了一点,赵无恤带着姝来鲁国,一年见不到亲人几次,更缺少同龄人陪伴玩耍的赵操可高兴坏了,跑前跑后带着妹妹游览曲阜风物,还动用私库,给她置办各种点心。
可惜小儿女的总角之乐没维持几天,赵操很快就没时间玩闹了,他被要求旁听赵无恤与家臣们的会议,看着赵操心不在焉的样子,赵无恤又是无奈,又是好笑,便对他说道:
“我们晋国的贤人师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这句话,道尽了君主与卿族的关系,你可曾听过?”
年仅九岁的赵操一个激灵,紧张地说道:“夫子(张孟谈)曾说起过,卿对待君主,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他学习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诗、书,开始涉及更多。
“在邦国初兴时,的确如此,被封到陌生地域的诸侯需要有佐贰,他们或是亲戚,或是亲信,久而久之根深蒂固,身居高位,就成了诸侯的世卿。在诸侯对外积极开拓的时候,他们是领军在前的先锋,在诸侯遭到外敌入侵时,他们是维护疆土的磐石。”
听赵无恤这么一说,或许是想到自己也是高贵的卿族,赵操在车上挺起了胸。
谁料父亲话音一转:“我告诉你这些,是让你以主君的身份去思考,而不是继续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卿族。”
看着儿子不明所以的模样,赵无恤叹了口气,现在和他说这些,是不是太早了些?
但身为父亲,谁不想把自己所知的人生经验、历史教训一一传授给子嗣呢?赵无恤想告诉他的是,到了诸侯衰败的季世,这些曾经是邦国柱石的卿族,却摇身一变,成了国家的祸乱之源!
诸侯林立的春秋,每个邦国都一个小小的社会生态圈,在这些朝堂里发生的事情不尽相同,但都脱离不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君权和卿权的相爱相杀,此消彼长……
在晋国,晋献公杀尽公族,又驱逐群公子后,晋国的公族仿佛受到了诅咒,卻氏、羊舌氏、祁氏,在历次内斗里相继消亡。只剩下韩氏,还有范、中行、知、赵、魏几家外来强卿军政一体,维持脆弱的平衡。他们分为几个派系相互倾轧,最终六卿变成了三卿,封建国家内部孵化出了未来的****官僚政权。
在鲁国,三桓瓜分公室的政治格局曾长期稳定,国君无从反抗,国人也习以为常,知季氏而不知君,但最后三桓却因为自身的衰败,让位于陪臣执国命,贻笑大方。
在卫国则不同,卿族与君权长期维持平衡,宁氏、孙氏等卿无法完全架空国君,国君也消灭不了卿族。所以有时候卿族便依靠国人驱逐国君,有时候国君又利用卿族的矛盾灭上一两家,但大抵相安无事。
当然,以上三国的末路却惊人的相似,在赵无恤出现后,平衡走到尽头,终于有了今日的局面。
在与鲁国鸡犬相闻的近邻邾国,则演化出了另一番格局。
邾国的先祖是祝融八族中的曹氏,殷商时从中原不远千里迁徙到了东方,建立起一个疆域广阔的方国,习俗渐渐夷化。到了第五代君主曹侠时,周人灭商,邾国不幸卷入武庚之乱,又不幸被周公打败,于是便失去了独立地位,成了鲁的附庸,国君没有爵位,只能自称邾君。
直到第十二世国君曹克时,因为帮助齐桓公推行霸业,在各国积极奔走联络,这才因功得到了子爵之位,邾国终于位列诸侯。那时候的邾国在齐国的支持下,疆域广阔,一度中兴。总体力量虽然比鲁弱小,常受鲁国侵掠,但也有一战之力,在赵氏专鲁前,鲁国的实力是九百乘,邾国却全民皆兵,也能凑出六百乘战车,所以他们小而不弱,多次让鲁人吃瘪,一度大败鲁宣公,把他的甲胄挂在城门上。
只可惜邾国也在不断分封分裂,原本足足有四县之地,在分出了小邾、滥两个同姓小邦后,加上不断被鲁国侵占国土,现在只剩下两个县的体格,人口十余万了。
不仅如此,因为邾国的君臣矛盾十分剧烈,邾国的卿大夫还在不断地外逃,不单自己逃,还拖家带口,并带着城邑整个并入鲁国。早在邾悼公时,邾国大夫就曾投奔鲁国,并把邾国的漆和闾丘作为进献礼交给鲁。时隔一年,大夫畀我又叛邾奔鲁。邾庄公时,又连续发生了两次卿大夫献封邑奔鲁的事件。
卿族接二连三的离心外逃,这就是邾国的特色了,现如今是第十八代国君曹益在位,他荒淫无道,与卿大夫之间关系十分紧张,于是就在赵无恤刚平定卫乱,把卫国从仆从国变为傀儡国的时候,又有邾国卿大夫来投奔了……
非但投奔,那位大夫还请求赵氏伐邾!
鲁侯早就不管事了,鲁国现在名义上的正卿是赵操,虽然他年纪还小,但碰上这种事情,赵无恤也会问他一问,看此子是否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邾国是鲁国的附庸,此事鲁国有管的义务……”
但是如何管,赵操就说不出所以然来,赵无恤也不难为他,继续与张孟谈等人讨论,只让赵操旁听。距离这孩子真正走上前台处理政务还有十年呢,在此之前,就先多听多看吧。
有趣的是,这一次,鲁地诸士的意见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打!
鲁国和邾国的恩怨由来已久了,鲁军放到中原诸侯里常常充当鱼腩的角色,但其国力却强于邾、莒,又是秉承周礼的侯国之首,国际地位较高。在春秋时期,邾君多次到鲁国结盟朝见,希望结好于鲁。但这些“东夷”恰恰是鲁人扩展领土的主要方向,于是他们常常借口“伐夷”加兵于邾。二百年里,鲁国对邾国的入侵就达十几次之多,先后夺取了邾国大量的土地、人口。
这种情况使得鲁士对邾国态度一致,那就是恨不得一口吞并,宰予直接叫嚣:“让邾国变成鲁国的两个县!”
对于赵无恤而言,子贡提议挖掘的运河“菏水”已经动工,沟渠正缓慢朝泗水前进,预计五年后完工,它的终点正好就在邾国附近的棠邑。于是邾国的地位赫然重要起来,若恰逢赵氏与齐、吴交兵时邾国有变,导致菏水运输断绝,将会给赵氏未来的计划造成巨大困扰。
邾国现在君臣相互敌视,黑暗政治导致了矛盾激化,民众对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强。在先前一次与鲁国的战斗中,邾国有33名官吏战死,而参战的民众却没有一个人为国死难,邾国公室被邾人所抛弃,侵吞邾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而且不比卫国这根正苗红的姬姓封国,对国内常用夷礼的邾国,是可以祭出”尊王攘夷“大旗的,虽然事实上邾鲁文化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赵无恤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响应邾国卿大夫的请求,讨伐邾国!
……
军情如火,一月下旬邾国生变,二月初赵无恤抵达曲阜,进行战争谋划,二月底才刚刚结束春耕的鲁人便被征召入伍,听说有仗打了,嫌家里地少的鲁人顿时欣喜若狂,又听说要打的是弱小的邾国,他们就更加欢喜了,这简直是白送的军功啊。
于是妻送夫,女送父,临别时都嘱咐,若不立功,就别回来了。
张孟谈也已经拟好了计划:“邾国虽然号称六百乘,实际上能出动的兵力不过万人,吾等却能投入两个军的兵力。宋国和薛滕共计五千人,从滕国展开进攻;曲阜赵广德部五千人,从泽山进攻;东鲁冉求部五千人从东武城进攻;西鲁一万人由卿士亲帅,从亢父进攻……”
赵无恤点了点头:“如巨石之压危卵,鲁邾的国力差距巨大,更有卿大夫带路,此战务必速战速决,半个月内解决邾国!让齐、吴都来不及有所反应。”
邾子曹益几度遣使求饶,赵无恤都未理会。九年前泗会盟,邾国在子贡的劝说下服从了鲁、宋两国,作为鲁国的附庸存在,但他们仍然有很大的自主权,而且据赵无恤所知,赵齐大战期间,邾国的国君曹益是有些意动,想要帮助齐国,摆脱鲁国控制的。
让这么一个“六百乘”的邦国卧在鲁国和宋国之间,日夜威胁心腹,怎么都没法让人心安。
到三月初,赵军已在邾国周边集结完毕。
然而就在赵无恤的中军大营刚刚在亢父扎好之际,任县的新县令詹台灭明却来报,说在县里捉住了一个行踪可疑的人……(未完待续。)
春秋我为王 第925章 《用间篇》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春秋我为王最新章节!
ps:要写论文,今天只有一章……
“那人竹杖芒鞋,说着一口外地口音,并且腰揣长剑,看上去风尘仆仆,十分疲惫。他没有带路引就想住进亭舍里,根据新颁布的鲁国之法,亭舍僚吏必须验证投宿者身份或路引,才能接纳,若不查验,则要被追究责任,舍吏见他形迹着实可疑,便报于官府……”
澹台灭明一向稳重,这才被言偃极力推荐,得以成为任县县令。也不知是他倒霉,还是机遇,刚上任两个月就遇上鲁国伐邾,万余大军要在他辖区驻扎。于是澹台灭明张罗粮草、寻找驻地、征召民夫,忙得不亦乐乎,刚刚布置完毕以为可以歇口气,县里又说发现了间谍!
“那人似乎已有警觉,县吏带人去捉他时,被此人用剑鞘击倒数人,我和县司马紧急调用亭卒乡兵,将亭舍团团围住,花了数十人之力才将他制住……”
澹台灭明想想都觉得后怕,那人应该是个剑术高手,不过奇怪的是却没有杀心,因为倘若他当时拔剑,杀出一条血路离开也不是不可能,那样的话,澹台灭明的罪责就大了。
“不想小小任县,竟然还混进来如此人物……”赵无恤也有些诧异,哪国能有这么厉害的间谍?旦夕可亡的邾国肯定是不可能的,或是齐?吴?郑?
幸好赵无恤早已料到这种事情,已上了保险:鲁国和赵氏七郡一样,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每家每户都有桑木牌的”籍证“,也就是居民身份证,这是赵氏统治深入基层的标志。
此外,一般而言各县下的乡村都过着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只是偶尔去集市上换取生活必须品,出门远行的要么是商贾,要么是士人游侠,或者外国使节。于是赵氏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户籍所在地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叫“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抓捕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