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大佬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枢密使,事已至此,还是以大局为重,一些贼寇,岂能比得上宋人贼人至多再占一些城池,一旦宋军得势,那可是……不堪设想。”
耶律仁先转头又问:“宋军有多少人”
“这个,倒也没有实际数目,我等出城的时候,并未看到宋军,想来总在三五万之多。不过,想来宋人得了势,肯定会源源不断派军队驰援。”也不能怪这求援的人,他来的时候,正值萧德让刚回京,甘奇又还没有到燕京。具体宋军的数目,这些求援的人还真不知道。
真正宋军的具体数目,还是甘奇快赶到燕京的时候,辽国朝廷才真正清楚。这个时代的信息,就是这般难获取。
“唉!”耶律仁先着急了起来,又看了看正在攻城的场面,说道:“容得几日行不行燕京城内还有两万多军队,还有几十万百姓。想来挡得住几日。”
“这个……枢密使,陛下圣谕,让您接旨之后,立马回援。唉……您也知道,燕京城内军队不多,陛下,陛下安危皆系于此,您……”
“我岂能不知陛下安危皆系于此我就是……”耶律仁先又看了看滦州城,再道:“唉!”
“小人多嘴,再劝一语,陛下可就在燕京城内,还请枢密使速速回援……”说话之人其实也心中急切非常,因为他还有一家老小在燕京城内,如果耶律仁先不去救燕京,一旦城池真的被打破了,那后果不堪设想。这人甚至多想了一些,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拖拖拉拉的,莫不是因为他的家小都在北院,所以他不急
但是再不急,你也得急皇帝啊。
“我知晓我知晓!”耶律仁先极其不耐烦,转头大喊:“鸣金,鸣金收兵。”
再如何不舍得,耶律仁先除了口中埋怨,还是得把傻事做了,还是得回援燕京。这个时候,他但凡拖拉了一下,来日必然不得好死。
这种事情,耶律仁先心知肚明,在大辽之国,但凡受得皇帝半点猜忌,就是心有反意,就是个不得好死。
若是此时耶律仁先换成是耶律乙辛,那兴许耶律乙辛说不定就真的要拖拖拉拉了。但是耶律仁先不是耶律乙辛,他心中可从未有过半分非分之想。
听得收兵之言,几个来传旨的人心中皆是大松一口气,只要回援就行,回援了燕京城就保住了。
才刚刚如潮水而上的辽国将士们,突然听见了鸣金之声,一个个连忙转头就跑,有一种如蒙大赦之感,爬城墙,还真不是人做的事情。能不爬城墙了,那就是再好不过的。
而听到这么突然的鸣金之声的狄咏,连忙奔出了城楼,看着潮水般退去的辽军,心中立马大喜,他知道,一定是甘奇那边成功了,辽军要走了。
狄咏压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盯着远方的辽军看,果不其然,辽军退回去之后,就开始收拾营帐等物了,车架到处在装着粮食等东西。
狄咏喜出望外,连声大喊:“胜利了,我们胜利了,辽狗要收拾东西逃跑了。”
城墙之上爆发出阵阵喊叫,所有人都在为自己奋勇作战而打退了辽军高兴。
却没有一人想过,这场仗是不是胜得过于简单了一些,所有人都只觉得是自己的奋勇让辽军怕了,不敢攻城了。
却是此时,狄咏反倒忽然迷茫了起来,接下来该怎么办
就这么看着辽军退
但是带兵冲出去的话,狄咏看着身边这些汉子,若是真冲出去,辽军骑兵两三万,转头一个冲锋,这些汉子哪里还挡得住
怎么办等辽军退了,接着去占周边城池
那大哥甘奇那边呢
狄咏纠结起来了。
好在,帮他下决定的人来了。
“狄相公,辽军退回去之后,东城忽然冲过来了一队骑士,说是狄相公的兄弟,正在叫门,兄弟们怕是奸细,正在犹豫要不要放箭,您快去看看吧。”
有人来到狄咏身边禀报。
“东城走,速去。”狄咏心中明了,毫不拖延。
几里就到东城城门之上,狄咏放眼望下去,二三十骑,那铁甲的样式再眼熟不过了。
“谁来了”狄咏大喊。
“是我,周侗,我可绕了好几个大圈子才过来的,快开门。”
不是辽军要走,周侗还得在外面绕来绕去也过不来。
“快开门,快开门。”狄咏大喊。
周侗冲进城门之内,城门立马再次紧闭起来。
一封书信,交到狄咏亲手,周侗幸不辱命。
狄咏飞快把书信浏览了一遍,就是一身大喊:“来人呐,来人呐,击鼓,聚将,快,把所有军将都召唤到西城来。”
这封书信帮狄咏下了决定,只等辽军一动身,立马带大军出城,带上所有能带上的人,全部出城!
第四百七十二章 北院大王的难,吓坏的朝廷
“出城狄相,如今辽狗退了,咱是不是……”大燕皇帝陛下麻牛也赶到了西城,他似乎对狄咏要带兵出城的决定有疑义。
狄咏看着面前这些文武百官,心中着急不已,连忙说道:“陛下,乘胜而追击,此乃用兵之道,陛下所担心的,臣也心有顾虑,此番追击而出,并非只是冒进,咱们先远远跟随着,寻机而出。”
狄咏答了皇帝之语,然后又看向众人,开口说道:“诸位,辽狗大军不过伤亡才过万,主力还在,若是今日之机错过了,来日辽狗必然卷土重来,如今咱们占有优势,若是不乘胜追击,来日必然还得在野外与之会战,那就更是得不偿失。若是让敌人留得这么多军队退去,来日不仅要夜晚会战,还会步步攻坚,就如今日敌军攻打咱们的城池一样,咱们来日还要攻打敌军重兵把守的城池,必然伤亡惨重也不一定奏效。
若是此番抓住机会,将败军一网打尽,那这燕云十六州,无数的州府,便皆已在手,再也没有了任何抵抗之力。咱们这大燕之国,也就真正立得住了。所以此番,诸位定要用命,寻得战机,一击致命,大好天下,就尽在咱们手上。”
狄咏这话,句句在理。为这大燕国也是鞠躬尽瘁了,谋划深远。
狄咏这一番话,不仅说服了在场之人,更把麻牛也说服了。
但凡想到来日要有个攻守转换,要拿着人命去堆敌人重兵防守的城池,众人便也知道今日乘胜追击便是最好不过的办法,士气正旺的大燕之军,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狄相所言极是,便要趁此良机,将敌人一网打尽。”
“追,追上去,寻得机会便将敌人彻底击败!”
“狄相常言兵贵神速,就是不能给敌人有反应时间,还请狄相快快下令。”
狄咏看了看麻牛,见得麻牛也没有再说出什么意见,便是大手一挥,说道:“好,咱们就大军出城,跟着辽狗身后二三十里,不必着急冒进。沿路上再多招兵马,招他个二三十万大军,以优势兵力,把那些丧家之犬彻底歼灭。还请诸位速速去各自部曲领兵出发。”
“遵命!”一声遵命,倒是异口同声,颇有些军中将校的模样了。
众人飞速离开,去集合兵马准备出发。
麻牛却未走,而是问道:“狄相,朕……”
“还请陛下带着一万人马留守滦州,一边招兵买马,一边筹措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唯有陛下亲自操持,才能确保后勤粮草万无一失。”狄咏如此安排着,至于招兵买马这种事情,不外乎一个裹挟二字,狄咏带大军追击,沿路也会多多裹挟,当然也会有一些人真心投效。麻牛留在这滦州,自然还得在附近多多裹挟,筹措粮草自然也是麻牛要做的事情,关键是得把麻牛留在这滦州,如此狄咏在前线才有完全的决策之权。
不过这倒是也符合麻牛的想法,皇帝陛下,如今倒也没有必要御驾亲征了,在后方负责粮草后勤的事情,挺好。反正带兵打仗的事情,皇帝麻牛还真不如宰相狄咏,这一点麻牛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从开始到现在,但凡打仗的事情,都是狄咏在主持,而且还连连胜利。在这方面,麻牛倒是信任狄咏的。
“那就都依狄相安排,狄相放心,朕一定多多招兵买马,更会把粮草之事办理妥当,绝不给弟兄们拖后腿。”麻牛答道。
“陛下,臣去了。”
“祝狄相旗开得胜!”
“也祝陛下千秋万年!”
狄咏说完,翻身上马,走了。
这一走,再回来,兴许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待得狄咏这回带出去的人马,也有个**万之数,但是具体数目,却并不知晓,这大燕国的军队,既没有一个真实的统计数目,也还没有弄出来具体的户籍文书,便也难以真正统计具体数目。
待得狄咏彻底整好人马出城的时候,辽军早已出发多时,已然在二三十里之外了。
不过也正好,这个距离对于狄咏而言,正是一个安全的距离,狄咏也要防着辽人万一杀个回马枪,一战把他打得全军覆没了。多派出一些游骑当做斥候,跟在辽军身后。
一切依照大哥甘奇的计划行事即可。
头前的辽军,自然也有游骑斥候殿后,也就知道了滦州城有近十万人马追出来了。
耶律仁先倒也着急起来,一边打马往西急赶,一边问左右:“滦州贼寇追出来,本使若是下令回头列阵,与贼军对垒一番,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耶律仁先心中虽然纠结不已,但终究还是觉得此时机会正好,天然的一个引蛇出洞之计,回头列阵,一战把贼寇灭了,再回燕京,那真的就是两全之法了。
奈何请来宣旨的几个骑士连反驳道:“枢密使,燕京为重啊,此番转头列阵,哪怕贼寇真的一战而溃,那也不是一两个时辰的事情,便又是要拖上一天。贼寇就算溃败而去,还得派兵去追,如此才能彻底剿灭,又要拖上许久,还有那滦州城,是不是也得回头再去攻打一番少不得又是一两天,如此反反转转,三天五天就过去了,燕京城实在是等不起了。”
耶律仁先听得这话,却并没有放在心中,而是又问左右军将:“诸位以为如何”
耶律仁先是故意忽略了几个来求援之人的话语,因为他相信连日作战的军将们不必那几人,军将们自然有军事上的认知,所以以军事而言,自然就会知道他耶律仁先的办法是最好的,此时贼军不灭,来日就是个从贼百万,再灭之,难如登天了。
也可以看出,此时耶律仁先这个主帅,还是有些保守的。身为主帅,军事调动与决定,本该一言而决,但是他如今却反复去问左右之人,显然就是不敢一言而决了,他怕回头担责任。
若是他一言而决了,回头皇帝问起他为何在救援燕京的时候拖拖拉拉,他真的难以解释,哪怕皇帝不问,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中,这个雷说不定哪天就爆了。
但若是全军军将都一起决定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不是他耶律仁先非要如此,而是多有将士都要回头剿贼。即便皇帝问起,耶律仁先也有个正当的解释。总不能是全军将士都在坐看皇帝危难吧也不能全军将士都谋反之意吧
耶律仁先满怀希望看着身边所有军将,想要这些军将以他们的军事常识来帮助自己决定此事。
可惜耶律仁先失望了。
“枢密使,末将以为,燕京为要,我大辽精锐百万,贼寇不过乌合之众,只待来日再剿就是,若是燕京有失,那一切皆休了。”
“末将也觉得陛下安危更重要。”
“对啊,只要社稷安稳,些许贼寇,即便再如何势大,不过时间尔,拖久一些就是……”
为何军将们都这么回答
因为首先,这些人本就不是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麾下之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军将都是军中高级将领,他们都是南枢密院下的重臣,燕京城里有他们所有人的一家老小,皇帝自然重要,但是一家老小更重要。家都被人围攻了,不回家去救自己的
第四百七十五章 十万大军的枯黄末路
耶律仁先在气愤之中,要带兵回头把身后二三十里的贼军杀个片甲不留。
但是耶律仁先身边一圈人,可不是这么想的。这个时候还杀什么贼啊不把燕京之围解了,一家老小在城里,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情回头杀贼
立马有人开口说道:“枢密使息怒,万万不可中了这些人的缓兵之计,贼人先占了潞县,必然就是知道咱们回援心切,想要拖住咱们回援的脚步,还请枢密使勿要冲动!”
旁边一人也连连点头:“是极是极,想来贼人也收到了宋人已经兵临燕京城下的消息,所以才如此想挡住咱们回援之路,想那燕京城被宋人打破了,他们这些贼人好坐收渔翁之利!”
“对,定然是这般,兴许贼人与那宋人说不定早已沆瀣一气了。枢密使可不能中计了!”这人似乎还真说到点之上了。
不过也都是话赶话说到这里而已。
这几番话,还真让耶律仁先皱眉在想,因为这些话还真有些道理。
潞县是回燕京最快的路,忽然就被贼人堵住了,要说贼人没有其他目的是不可能的,这么转头一想,贼人是想堵住大军回燕京之路
当是这般!
众人还真就把狄咏的目的猜出来了,还猜对了。
耶律仁先气不过:“乌合之众,蚊蝇之辈,伸手去打他,浪费了时间与力气,不打他,嗡嗡作响好不烦人!”
“枢密使当以大局为重啊!若是转头去打,便是只打一战,指挥调度,列阵布置,再开战去打,怕也要两天时间。若是转头来潞县的贼人依旧还死守城池,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众人都在劝耶律仁先,这燕云之地,又不是什么重峦叠嶂的险要,而是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方,此路不通还有别的路,大路不通,还有小路。只是十万大军走小路是不现实的,过不了车架的路,就难以用来行大军。
众人一番劝解,耶律仁先此时心态也平缓了一些,左右看了看,问道:“还有那条路去燕京比较近啊”
左右人之人互相对视了几眼,一人开口:“枢密使,路多的是,最好走最平缓的就是延芳淀了,正是枯水时节,泥泞也只有少许了,大军通过,必然畅通无阻。”
延芳淀其实没有大路,但是那里小路就是大路,路左右都是杂草芦苇的,一趟就平。
“延芳淀”耶律仁先微微沉吟了一下,那地方他算是熟悉,因为他跟着皇帝打猎去过几次。
“对对,就是延芳淀,往南走几里就可以入那延芳淀了,枯水时节,好走得紧。穿过延芳淀就到了燕京不远!”
耶律仁先叹了一口气,说道:“走吧,改道往南,进淀子,多派游骑!”
“枢密使不必担忧,便是那宋人,再如何想,也想不到咱们能从水淀子里钻出来,说不定这般还能让宋人措手不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