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蓝白社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魔性沧月

    它一定是记录了修书者所不能容忍的历史,大约就是刘歆最为针对的一经了。

    黄帝是胜利者,后人自然会向着他而改书,所以我倾向于帝俊生禺号为真相。

    尤其是大荒东经里那段,只有前半句有意义,从黄帝生禺开始,后面完全是废话,几乎就是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两段记载的总结。

    最早山海经有图,而最早的作者为其写了注释,那个注释就是山海经的开端。

    之后陆续有人得到图,往上填注释,也就形成了山海经,直到现在就剩字,没有图了。

    比如海外南经就写了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鸱久、视肉、虖交。

    这就很明显了,毕竟文王已经是商末周初时期的人了。

    能说出文王葬于此的,最早也只能是西周时期的人。

    于是有人就说,山海经是周朝人写的,甚至是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写的。

    我想说最早开始写的绝对比这早,而且早很多,为什么之后再说。

    单说这一段,很明显吁咽、文王皆葬其所都是后来加上去的。

    本来一张山海图,图上已经有夏朝以前的人给图配写了一些文字,在狄山这个地方,只写到离朱、视肉那里就没了。

    什么文王,早期作者根本不认识。

    但是因为山海图和山海经是陆续流传,并总有新的后人根据图往上填理解。

    所以后面才会有那些明显感觉重复议论的文字,连格式都一样。

    一个西周的贵人,一看图上的狄山,考证了一下心说诶这不汤山吗

    于是写下自己的注释说文王也葬在这,现在叫汤山

    然后也列举了山里的动物有这些这些,其中动物列举中,大多数重复,只比前半段多了两种动物。

    这是典型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座山写下的不同时代的描述。

    同样的状况,在好几个经都出现了,比如有个地方写了成汤伐夏桀。

    写这些话的人,绝对不是第一批作者。

    我称之为第二代作者,第二代这些人还算不错,他们至少在模仿山海经早期作者的文风。

    不像第三代作者,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直接往上加自己的想象了,直接把一些东西艺术加工了,强加了主观臆测。

    夸父不量力这种话,就是第三代作者加入的。

    得亏现存山海经中,还有第一批作者所写的夸父与日逐走这种冷静文字留存。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最早山海经只有图,没有字,都是后来加的。

    我想说,只有图的话,谁能写的出山海经

    相貌可以看图写,叫声呢后人是怎么知道叫声的还有一座山叫什么名字,这个难道是光看图就能知道的嘛

    所以画图者,至少同时期就有人配图写了文字。

    总之上古有人画了图,还注释了少许的文字,可能很少很少,但一定有。

    那批文字,是最冷静和简洁的。

    之后夏商西周的人总结一遍,春秋战国的人总结一遍,再加上删除了很多,以及失传了图,所以山海经现在才真伪交加,虚实难辨,荒诞离奇。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子、庄子这伙人,就是特别有瑰丽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文人。

    他们的存在,使得山海经多了不少主观艺术加工的文字。

    回到玄冥。

    其实很好解释,帝俊后裔禺是东海神,而在大荒北有个儋耳之国,都是禺的后裔,姓任,吃谷子。

    禺的后人禺强,也就是玄冥,成了北海神。

    其中禺则乘两黄蛇。玄冥乘两赤蛇也乘青蛇。

    可能就是一代作者写赤蛇,二代作者一看图,寻思这颜色大概是青色吧于是写青蛇。

    就这么简单,图的颜料黑化了。

    总之,以上一切,都是我想说山海经有一个或一批上古超级作者。一些矛盾或重复的地方,都是夏商周时期的普通作者写的。

    我为什么说一个超级,一个普通呢

    因为一个是看了实物写的,一个是看了图写的。

    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很难想象,山海图与经,是怎么写出来的。

    最早的作者,仿佛周游了全球

    因为山海经是一本全球性的地理风俗志。

    关于这一点,山海经原文竟然略有提及。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同上,一曰之后,我们可以视为夏商周使其的二代普通作者写的,他们看图不知道这个帝是谁,而根据他们那时期的传说,觉得应该是大禹,所以就加了后面那一句。

    前面我说了你们这些二代普通作者写的,我不听我不听。

    我不管前半段是不是原初版本,但至少一曰后面,绝对不是原初版本,而是起码夏朝以后了。

    不得不说,帝命竖亥步这段话牛逼大了,从东极走到西极,丈量路程,这是上古时期干出来的事

    有专家表示,帝指的是舜帝,命令竖亥用步子丈量全国,从东走到西。

    但我想说,他步量的绝对不止全国,而是整个大荒海内外。

    乃是从美洲极东,跨越亚欧,量到非洲极西。

    很简单,人家步数都写了,算一下呗。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这对于写山海经的时代而言,完全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假设竖亥一步是四十厘米,他也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有人说,可能他一步很短,实际没有走这么多里路。

    ok,那我们削弱他一波,假设竖亥一步只跨十厘米,他也走了五万公里。

    而地球赤道周长也才四万公里。

    他到底在步量啥

    倘若他走了弯路,是一条曲折的路线,那么大抵正好就是横跨了所有陆地从美洲走到亚洲又走到非洲的路程,也就是绕了地球接近一圈。

    不能再削了,十厘米什么概念一根普通的香烟都有十二厘米

    竖亥哪怕是个侏儒,也不至于一步才十厘米。

    四十厘米都算少了,所以我倾向于他至少走了二十万公里。

    无论他有没有环游世界,他也绝对不只是在丈量国内。

    他不管怎么绕路,走二十万公里本身就已经非常离谱了。

    因为现代人大多一辈子也走不完这么远的路。

    一个人假如从二十岁开始出发,坚持每天走十二公里,七十岁可以走完。

    那他怎么步量呢难道真一步步地数

    不是,古人比我们想象的强多了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

    原文已经告诉读者,竖亥是怎么走的了,他先走完一座山,之后眼睛看着另一座山,伸出手指着,通过相似三角形测距,可以计算出两座山之间的大概距离。

    这也解释了为何竖亥能完成这个任务数学帮助了他。

    但是,即便用这样的方法。

    他首先也得看得到附近的另一座山除非他有卫星之眼,否则他还是得老老实实从极东,走到极西,充其量少绕一些路,让有些看得见的山就不用亲自走一遍了。顶多,少走百分之二十的路。

    再说,即便数学工具可以帮他,但极东到极西,经过所有山的这条路程是没变的依旧是二十万公里所以这记载无论如何,也是在丈量全球。

    因为,哪怕是以二十一世纪的我国领土来计算,全国的周长也只有四万公里。

    绕着全中国走五圈,才能走完二十万公里。

    帝让他从极东,测距到极西。绝不只是在国内而已。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山海经记录的都是事实,都是祖先周游四海八荒,一步一个脚印,亲眼看来的。

    在学术界,因为我国东部都是冲积平原,没有山,所以东山经整个被认为是伪作。

    然而,听说有美国学者在美国一步一步地按照山海经所说的去走,最终发现东山经中准确的记录了美洲四大山脉,共计四十六座著名高山,准确的描述了这些山脉中的河流走向、山与山的距离、动植物基本都吻合。

    当然,我没走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姑且信一半。

    但除非全盘否定山海经,认为它都是编的,否则我们只能相信山海经记录了全球地理风俗。

    那么为何古人有这种本事周游世界呢那个帝是谁呢

    帝是谁这个问题我有想法,但这里写不下就先不谈了。

    废话了这么多,写点脑洞大开的。

    我说山海经是真实记载而非虚构,那么那些完全不科学的异兽,以及它们的能力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很多人解读过了,无非是表达方式的问题,词汇量匮乏,以及一些旁观者的误解。

    说个最典型的,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何罗鱼一首而十身,其实就是条章鱼。章鱼头太大,剩下全是触须,因为山海经作者没有触手的概念,所以说十身。

    这是最好的解释。

    还有就是夔,这个不得了,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这就是犀牛了,长得像牛,深色的身体,没有角。天天泡在水里,再加上身体肥胖,看不到脚,所以从岸上看以为是一足,也就是筒型身材。

    犀牛在下雨天会从水里出来,这便是出入水则必风雨。

    包括各种异兽的见则大水、见则大旱之类的,都是相同的原因,即因为有风雨,有大旱,有大水,异兽才出现。但山海经的作者却让异兽背了锅。

    以上,就是些很科学的东西。

    既然这么科学,我也懒得提出一些纯开脑洞的解释了,你们自己百度吧。

    要说,就说一些没法用动物解释的异兽。

    海内北经“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翻译一下犬封国也叫犬戎国,那里的人都是狗的模样。犬封国有一女子,正跪在地上捧着一杯酒食向人进献。那里还有文马,是周身雪白,红色鬃毛,眼睛像黄金一样闪闪发光,名称是吉量,骑上它就能使人长寿千岁。

    前半截无非又是讲述了一个奇异的国度,根据山海经的词汇尿性,估计是那里的人戴着狗头面具。女子跪地献食物,大约是描述祭祀或上供的状况。

    到这都没问题,无非就是去到犬戎国,看到了当地的狗头巫师的祭祀仪式。

    但是那里还有一种文马,乘之寿命可以有千岁。

    这个玩意儿,就完全没法用之前的方法来解释了。它绝不是现存的任何一种动物。

    类似的描述,海外西经也有“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我就不翻译了,反正差不多,就是活得更久了,乘之寿命可以有两千岁。

    让人长寿的坐骑,这该怎么解释呢

    基本上,只能认为是神话,是虚构臆测的。

    但是我说了,山海经是纪实的东西,不能理解,只是因为当年见到那些东西的人思维受到局限,描述方式与我们不同罢了。

    我也说了,直接以一切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为假定前提,去解读。

    那么对此,我只有一个解释。也是在我眼里看来,唯一合理的解释。

    它是个飞船

    而且是光速飞船

    根据广义相对论,越接近光速,时间越慢。这个我在小说里讲过了,你们应该都懂的。

    不是猜想,这是已经证明的理论,太空站上的时间就比地表上的我们要快一些,因为越靠近大质量天体,时间也越慢。这都是因为时空扭曲了,时间与空间从来没有分开过,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空间扭曲,时间就扭曲。

    这两个在各种玄幻小说里总是被分开来的东西,早在上世纪就被统一了。

    文马和乘黄,就是光速飞船,或者亚光速飞船。乘坐者以亚光速远离地球,对他来说可能就过去几天、几个月,但回来后,却发现地球过去一两千年了

    因为速度太快,所以文中没有对两者速度的描写,怎么形容呢快如闪电抱歉,闪电太慢了。

    那东西快得根本反应不过来,乘坐在里面的人,也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光速航行,甚至可能进入其中,乘坐的人直接冬眠了。

    当然,也可能那就是个冬眠仓,可是这就不符合乘之的说法了,作者都说它是个可以乘坐的东西了。

    所以光速飞船,最为贴切。

    当时人们完全不懂,怎么这人进去之后把东西开走了,过了一千年回来,还是这么年轻而且乘坐者就只是我们村的普通人,绝对不可能长寿,天哪,那东西乘坐时可以活千年
1...487488489490491...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