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蓝白社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魔性沧月

    其中还有不少字迹模糊,甚至因为昔日项羽放火烧了咸阳,所以有些竹简烧得只剩半句话,或几个字。

    那堆满无数宫室的竹简,就是一片宝藏。经常有文人进宫时,顺带淘淘宝,捡捡漏。

    文帝时期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不少,于是文帝才想着保护这些东西,下令让人整理,校准统合成籍,但进度一直很慢,因为实在是太难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几年才整理出一套书来。

    直到后来刘向刘歆时期,效率才突飞猛进,两代人就整理完了。西汉之后流传的所有典籍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两人编校整理过的,所以他们是经学大家。

    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

    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而是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半句话。

    但是呢,也绝不排除,他们删减时有私心。

    在他们校书时,会写上附表,也就是删减说明。

    比如《荀子》原本有三百二十二篇,刘向校定完,就剩三十二篇。

    这删减幅度太离谱了,难怪两百年没做完的事,他父子两代人搞定了。

    关于删减原因,他写了删减说明留档了,大体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复篇目,所以删了。

    第二种,刘向认为是伪作,所以删了。

    第三种,则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一些独尊儒术的思想,而被删了。

    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大一统、独尊儒术。到了刘向刘歆父子时期,已经是主流思想。

    荀子则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就很不符合天人感应理论,但好在因为太有名,不用他整理都人人知道,所以他也删不了。

    但可想而知,一些隐藏在无数竹简中的隐篇,不为人所知的,只要不符合当时大环境的,都在整理时都被删除了。

    荀子的著作就这样缩水了十倍。

    山海经亦如是,也有这样的删减说明。

    刘歆校准完后,写了个《上山海经表》,大意是:我校准了山海经三十二篇,今留了十八篇。

    他校书活活把山海经校少了十四篇!

    至于那十四篇的内容,他根本没提,已经彻底失传,后人完全无法知晓了。除非尚未挖完的秦始皇陵,未来给个惊喜。

    刘歆是儒家经学宗师,他的整理让很多典籍得以传世,继而留到今天。

    可也让很多篇目内容,直接就从他手上没了。

    而且刘歆的人品确实不怎么样,在他眼里,经文本就是工具。

    他是王莽篡位最大的功臣,王莽靠舆论上位,而当时无数吹捧王莽的人中,刘歆就是领头羊,是当时学术文化领域的最高权威。

    两人本就相交几十年,是铁哥们。王莽为了实现政治**,需要有一种新的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而刘歆所鼓吹的古文经学,其中颇有一些利于其篡汉夺权的内容,所以王莽利用政权的力量大力支持刘歆推行古文经学,同时换取刘歆等人利用古文经学为其固位、篡权和托古改革造舆论,提供理论基础。

    王莽篡位后,奉刘歆为国师,基本就是让刘歆成为他的舆论喉舌。

    然而在王莽做‘假皇帝’期间,刘歆做了一件蠢事。

    他好死不死,在功成名就,人生巅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把自己改名刘秀。有人说他也想靠舆论当皇帝,但谁知道呢,姑且视为不知道什么原因。

    总之在王莽篡位登基后,社会有一句谶言越发热门起来,大体的意思就是刘秀当为天子。

    王莽是什么人物致力于改革的男人,当了皇帝他的第一步已经实现,怎么允许出来一个‘刘秀’搞幺蛾子于是丝毫不念旧情,直接以谋刺皇帝的罪名,把刘歆这个最重要的文宣员杀了。

    叫什么名字不好,改这个作死的名字。

    杀死刘歆时,真正的刘秀还是个农民,在家放牛,并且与人开玩笑说:‘你们怎么知道那个会当天子的刘秀,不会是我呢’

    当然,光武帝有没有真说这句话就不知道了,但当时确实有那句谶言,并且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谶言中的刘秀,就是刘歆。

    刘歆这名字多好,取自诗经大雅:‘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结果非要改名,至此晚节不保。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以他的人品,我认为刘歆在山海经上,删减了很多很重要的上古历史。

    原本山海经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五帝事迹的描述,如今只剩下极少数只言片语了。

    为什么刘歆要删除十四篇内容如果只是神话,他干嘛要跟一本怪力乱神的书较劲

    结合他删书的三大原因,重复篇目,可能有,但不可能全是。

    他认为是伪作这个就完全不可能了,要说伪作,他干脆全认为是伪作不好吗一本如此神异的奇书,连作者都不知道,没有什么伪作不伪作的说法。

    最后就只剩下一种:不符合儒家宣传的东西。

    并且这个东西,跟现存的十八篇内容不是一个性质,否则要删就一起删了。

    所以山海经被删除的十四篇中,或有大量的,类似于《竹书纪年》中‘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大禹据夏地以抗舜’这之类的言论。

    这种言论,在西汉是终极不和谐,在之后也基本是**,唯有现在我们才能自由地百度到它。

    毕竟该言论直接推翻儒家根基了,孔子一辈子都在呼吁回到三代以前,疯狂吹捧尧舜禹圣君盛世的美好。

    你山海经倘若跟竹书纪年一样,传播什么舜流放尧,大禹挟功劳逼死舜帝,那刘歆删个十四篇很正常。

    不过有些东西再怎么禁,还是会流传的,譬如就有竹书纪年这种古书留下一家之言。譬如就有李白作诗《远别离》:……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李白这诗说明,在风气开放的唐代,还是有少数典籍或只言片语,有流传关于上古历史颠覆三观的另一种说法的。

    至此,以上论述……

    通过刘歆的人品,刘歆的作为,以及他校书的初衷和私心。

    我个人姑且认为山海经中,隐藏有大量上古历史,其中主要的部分,被删除。留下一些地理、动物、植物、神怪和宗教风俗等内容。

    其中,还留下了少量的,刘歆认为没什么问题的,无伤大雅的‘历史’,而那些历史,则是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的神话传说!

    我认为,山海经,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真相!

    刘歆用自己的方法,隐藏埋没了那真正历史文本,制造了上古空白的千年。

    要知道司马迁当年,本来就是在写一本史书,山海经如果只是百科杂书,那他不写就不写,为何要提山海经为何要来一句‘禹本纪、山海经,余不敢言也’

    他到底是怎样的立场,怎样的复杂的心态写下这样的话我不知道。

    但至少,司马迁自己都认为,山海经包含了历史,并且是有资格列入史记,至少影响史记内容的东西!否则他提都不用提。

    他在写史记时,参考禹本纪,参考山海经,最后决定不敢言。

    或许,那违背了他的世界观。

    要知道司马迁与董仲舒有一层师徒关系,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选择了儒家主流的说法。

    如果山海经记载的各种传说,与其相悖,他自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对另一个‘不敢言’。

    司马迁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因为山海经与他要写的史书相关,他是在对自己把五帝本纪那么写,而进行一个解释。

    山海经,其未删减版本,或许是另一种历史真相。

    ……

    为了让大家看懂,或许啰嗦了一些。我也没写过论文,见谅。

    但我必须要啰嗦这些,因为我对山海经的一切个人理解,都将建立在以上的中心思想下。

    我对山海经的所有解读,都将以此‘先入为主’!

    今天有限于篇幅,暂时只谈一个故事《夸父逐日》。

    该故事最早就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有人说在战国时期才成书,我认为更早一些,至少其中几篇更早。

    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列子也讲了这个故事。

    在《列子汤问》之中的第三篇写了:‘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那么山海经是怎么写的呢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谁引用谁,一目了然。

    山海经言辞简略,没有对于夸父心态的描写,没有过分细节的东西。有的只是冷静的文字,且没有任何主观思想的陈述。

    相比起来,列子却写了‘夸父不自量力’,写了‘夸父追到了隅谷’,写了‘石膏肉所浸’、‘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种细节。

    众所周知,《列子汤问》是一本成于战国时期的寓言书,偃师献技、愚公移山、扁鹊换心、杞人忧天、孔子见两小儿辩日……都出自其中。

    列御寇这个人,特别喜欢将一些看到的东西拿来,改编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传播一些思想感情。

    当然,他也写了很多隐蔽的真相,因为他绝对看过完整版山海经,并且和老子一样,读了很多周王宫室的藏书。

    关于列子的一些东西,这个篇幅不够,暂且不说。

    只是移山、换心还有孔子那个明显都是寓言。

    他写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种,是他加了主观的。

    但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陈述了夸父的事。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山海经大荒北经》写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是山海经,这里却提到了夸父心里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阳。

    对比列子的汤问,我可以断言,大荒北经的这句话,是伪作。或者说,是刘歆在整理时,把列子的这个说法,擅自加进了这一经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复了。海外北经精简至极,没有主观评论。到了大荒北经,同一件事,出现了‘不量力’、‘欲追日景’这种主观评论。

    第二,出现的这种主观评论,跟列子汤问一模一样,属于纯抄袭。

    列子汤问,整篇都是经典,充满了原创性,怎么会几乎不差地抄袭山海经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列子先写,当时山海经还没成书,后人看到列子这个故事,加进了山海经呢

    在我看来,没可能。

    至少先秦时期,山海经真正的作者,没有这么做。

    因为海外北经,那理智不加载丝毫主观的,对同一件事的描述摆在那。绝不是有人看了列子带有主观文字的故事后,会去写出来的东西。

    只有看了理智的文字,再去联想复杂的主观故事。

    不可能看了复杂的主观故事,写下来了,然后又在另一经写下理智冷静的说辞。

    我始终相信,在真正版本的山海经里,那些后世夸父逐日神话中,所描写的种种细节和思想感情,统统不存在!

    是后人,把本来不是神话的东西,加以神话了。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丰满了这短短一句话的记载。

    而列子这位寓言家,就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调侃了孔子,调侃了扁鹊,狂黑宋人、杞人,不介意再黑一下夸父的智商。

    现今广为流传的,我们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神话,都源于列子的寓言,源于列子有目的性的,教育人的说法。

    而非山海经的真实记载。

    山海经的真实记载,只有非常简单的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基本上不用翻译,初中生都看得懂。其中‘逐走’是赛跑的意思,或者说追着跑的意思。邓林就是桃林。

    所以不掺杂任何情绪地翻译一下,那就是:夸父追着太阳走,太阳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向北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来,化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经的记载其实都是如实记录,极少想象发挥。

    只是表达方式限于词汇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误解。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山海经的作者,至少是写这句话的作者,他是了解整部山海经所表达内容的。

    他至少,没有像列子那样,也没有像《大荒北经》里那句话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夸父。

    少了几个字,少了主观思想,宽泛地看,这不还是跟神话一样吗

    实则不然,首先神话说他追到了太阳的地方,然而那不现实。

    原文只写了‘入日’,这可不是进入太阳的意思,他要进入太阳了,上哪喝黄河、渭水去难不成黄河在太阳里

    ‘入日’指的是时间。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阳来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经从没写夸父口渴是因为太阳,也没有写太阳有多晒,更没有写夸父把水河干。
1...485486487488489...6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