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孙权闭着眼,尽可能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他在拿官职和钱财养着的,便是这样凭借着学识,然后勾结在一起,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并且以此来要挟自己的江东人!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然后控制帝王家,这就是这些人拼命学习的动力来源。这么做难道是有错么?天下这么做的人还少么?再多一个会多么?
孙权沉默了很久,才对秦博说道:『你觉得应该如何做?』
秦博知道孙权为了这一次的亲征,已经是牺牲了很多,并且也准备了很久,肯定是不愿意就此罢休的,但是山越叛乱又确实是令人头疼,不能不加以处理,要不然后方不稳,前方也无法有序作战。
秦博大着胆子说道:『主公,微臣觉得……当下青徐才是重点,山越叛乱之事……遣一偏军即可……』
孙权站了起来,背着手在中军大帐当中转圈。
他预想过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事情出现的这么早!
所谓青徐大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战役,而是成为了孙权和江东士族,双方之间的博弈的筹码!
压上去的便是兵卒,粮饷!
收获的便是当下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未来对于这一块土地的控制权!
正月了,江东的气温比北方回复得要更快,因此当下基本上来说,春耕就应该开始了。所以江东士族反对出兵,最为重要的点就在这里!
对于孙权来说,要点也同样是在这里……
至于青徐之间的战役,胜负什么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孙权怀疑顾雍等人已经看出了他的谋划。
为什么要亲征?
亲征才能保证人口!
得到所有的人口!
从广陵劫掠而来的,然后下一步从下邳甚至是更深入的区域得来的,还有这一次好不容易从江东士族手中扣出来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口!也只有孙权亲征,才能确保这些人口最终是孙氏吃了大头!
至于青徐能不能拿下来……
呵呵,谁信谁就是傻子。
借着青徐之战这么大的一个名头,一方面壮大了自己,另外一方面削弱了江东士族。卡着脖子让江东士族吐出些民夫劳役随军,然后抽调了这些的兵粮,这所有的一切,到了孙权手中,就别想着再回去!
江东士族原本也是想要反抗的,但是孙权借着『清君侧,迎天子』的名头压了下去,他在吴夫人的提醒之下,不再提及什么江东不江东了,而是摆出了一副为了刘协愿意肝脑涂地的架势,甚至公布了许多刘协在许县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并且搞了一个仪式,亲自斋戒了五日,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对于大汉朝堂的忠诚,也成功的让江东士族憋得满脸通红,一个屁都放不出来。
表面上的无法抗拒,提不出反对言论,不代表背地里面没有动作。
结果现在,反击来了。
而且这么快。
孙权原本的计划,在出去转悠一圈之后,若是能够打顺风仗,那就打一打,若是不能顺利,那就借口后方有人叛乱,收兵回家,说不得还可以栽赃几个……
结果还没等孙权动手栽赃,那边就先叛乱为敬了。
孙权甚至清楚,这些家伙一定已经将所有的手尾都撇干净了!
但是,既然是准备栽赃,那么当下是不是撇干净了……
又有什么要紧?
孙权忽然转身,看着秦博,然后微微笑了起来,很是亲切上前一步,拉着秦博的手,『某对卿如何?』
『主公对微臣之恩,如山如海!微臣便是万死,亦不能报主公之恩于万一!』秦博毫不含糊的说道。
『善!』孙权拉着秦博,『某取虎符于你……你速速送往濡须口,协同朱休穆平叛山越!』
『臣……』
还没等秦博应答,孙权便是手上用力,将其拉到了身边,用极低的声音说道,『某不需要你上阵杀敌……但是你要给我找出……山越谋逆的主谋来!』
『主公……这……』
『明白否?』
『……微臣……明白……』





诡三国 第2389章真香又要来一轮
汉中和川蜀陆续平定的消息,不仅是擒获了叛乱的大户,还有击破了相关的周边賨人氐人的部落,在太兴六年正月下的时候,传到了三辅之中。
虽然说当下并没有完全平定,还有一些后续的事项,比如对于叛变的那些人员的处罚宣判,还要等征蜀将军统领,将那些罪人押解到长安,比如在阴平和大巴山当中的氐人賨人的山寨,也还未完全征服,但是大体上来说,这一场的纷纷乱乱逐渐落下了帷幕。
大戏收场的时候,当然会有人喜有人忧。
押错了注的,脸色苍白。
人在遇到损失的时候,第一时间当然是尽可能的去避免损失,然后在发现无法避免的时候,就会开始琢磨怎么减少损失了……
汉中和川蜀的士族子弟,地方豪强也是如此,在推断出斐潜可能会利用征蜀将军押运这些谋逆来进行审判的时候,这些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
趁着还有一点时间,趁着押送这些战俘行程没有那么快,抢在石头或是刀口,落下来之前,多少抢救一下。
华夏传统么,找关系。
士农工商,各种关系。
长安三辅,这几天春雨绵延。
目光所及的所有一切,似乎都是湿漉漉的。
有人喜欢春雨,觉得春雨贵如油,同样的,自然也有人厌恶春雨,觉得这样的天气很是丧气,走到哪里都觉得不舒服。
在细雨纷飞之中,甄家小院之内,迎来了一个客人。
不请自来的客人。
甄宓住的这个院子不大,但是极尽奢华,雕梁画栋就不说了,单说在厅堂之中,就有一卷珠帘将厅堂前后隔开。
金蟾香炉之中,檀香细细。
珠帘晃动,相互之间便是只能看见一个影子,见不真切。
声音倒是往来无妨。
甄宓听着前厅的中年人的哭诉,坐在桌案之上,似乎拿着笔在记录着一些什么,等中年人连哭带嚎倾述完了,才微微叹息一声,将笔放下,然后清声说道:『世兄之言,小妹这里也记下了,如今事情急迫,小妹这就需要进行准备一二……只不过此事干系重大,小妹也是侨居长安,结识之人亦多为商贾之辈,故而世兄不妨再去走动几家,或可收功效也……』
中年人连连应声,然后又表示说要有重重酬谢,却被甄宓婉拒,只是说中年人当下不易,应该将钱财用在其他之处,说不得多上一份助力,又言甄氏和中年人之前也有良好的商贸往来,都有交情,若是真的事情办成了,有心酬谢当不推辞云云。
中年人无奈,但是听甄宓说的似乎也有那么一点道理,又是哀求了片刻之后,便是千恩万谢的告辞离去了。
甄宓见中年人走了,又是提起了笔,然后勾勾画画起来,片刻之后,像是看到了或是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自顾自地轻笑起来。
『来人……』甄宓将笔重新放下,不紧不慢的问道,『今日门房是谁当值?』
一旁像是小兔子一样的婢女轻声回答道:『应是轮到了甄十二……』
『既然喜欢自作主张……』甄宓轻轻说道,『我这池塘小,真容不下这王八……』
原来甄宓之前在桌案上勾勾写写,其实根本没有记什么中年人的话语,而是在画一只王八……
『我不想在看见他……』甄宓将纸张扔在了地上,『此外……告诫外头掌柜,队领……既然为商,就好好做事,除商贸之外,其他休要理会……想得太多,是会耗费脑袋的……』
『传令下去,就说我身体欠佳……不见外客!』
出了崔厚那一摊子事之后,长安这些大小商会头目,哪里还敢四处招摇?
更何况商人么,都是追逐利益的,因此别看之前这些商人和汉中、川蜀的这些人最热切,态度最好,点头哈腰,允诺了无数,然后等现在这些允诺便是全数推翻,说不算数就不算数。
虽然说大多数商人都不会待见这些前来拉关系的汉中川蜀之人,但是在征蜀将军还未抵达起行之前,在长安,新的商队就已经是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组建车队……
快上车!
没时间解释了!
谋逆,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在封建王朝,叫做十恶不赦。
在后世的各个国家里面,叫做叛国罪。
无论是什么政体,无论是什么制度,无论是古今中外那个时候的时间段,对于背叛自己阵营的人,都是及其厌恶的,并且会对于这种人的罪行不予饶恕。
汉中和川蜀的这些谋逆之人,将必然迎来一轮大规模的清洗,而在清洗的过程当中,将有大量的商机出现,只要抓住一个,都意味着发家致富,钱财滚滚。
房屋,田产,地契,商铺,各式各样的器具,甚至奴仆佃户等等,就像是一块块肥美的肉一样,引诱着各种所有人的目光。
因此大大小小的商队,狂奔汉中川蜀而去……
忙着赚钱不香么,谁有空替这些家伙『打抱不平』?
商人是这样,另外农、工两个部分,也没有空理会这个事情,因为这两个部分都在忙着春耕备产,根本不搭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项。
这一段时间有不少勤奋的农学士得到了擢升,被派遣到了汉中或是川蜀当中去担任地方的小长官,虽然说可能职权并不是很大,但意味着从吏到官的转变,这让不少农学士看到了希望,越发的勤奋起来。
毕竟农学士的『工作绩效』,很直接明了,负责的那些田亩收成如何,与去年同期对比怎样,有做还是没有做,简直就是一目了然。
工学士也是如此。
黄承彦担任大考工之后,将工匠的等级制度从黄氏扩大到了所有工匠,当这些工匠达到一定的等级之后,不仅是带来有俸禄,还有一定的职位,虽然说比起正文八经走仕途的会差不少,但也足够激励这些工学士和工匠了。
于是在城市之中,人口基数较大的农夫和小手工业者,压根就没心情,也没有时间去听这些汉中川蜀的地方豪强诉苦,甚至撞见了还可能直接呸一口,赠送些唾沫……
于是乎,在四民之中,剩下的自然就是『士』了,也只能是找这些『士』了。
最直接的自然是找官场之内的权重人物。
毕竟华夏还是关系社会么,从大汉初期留下来的所谓门生制度,已经施行了三四百年,再加上各种的联姻,以至于很多人七扭八拐的总是能找到一些人……
然后这些家伙猛然间发现,有些关系到了现在竟然不好用了。
所谓门生,当然是要有门阀头子,门生才能起到相互包庇,相互协同的效用,但是现在在长安之下最大的『门阀头子』,当然就是斐潜,而这些谋逆的家伙就是等同于是要掀斐潜的底裤,这还有那个斐潜之下的官吏胆敢包庇的?
韦端早在陇西发生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是封闭府门,表示了态度,现在又怎么可能为了关系更加偏远的汉中和川蜀站出来说话?更何况《贪渎律》他才刚刚站在台上诵读了,要是收点钱财然后将全家老小,甚至是子孙的命运都搭进去,明显只要韦端不是脑进水了,是断断不会做的。
而杜畿李园等人,或是早早的就已经避开了,或者是在汉中川蜀之战当中是受益方,又怎么可能为了『死道友』去说什么话?
于是这些人就只能像是申仪一样,退而求其次,拐弯抹角的找一些中间层,或是中下层的关系了……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申仪的『运气』。
这些中下层的官吏,也并非像是裴恒一样懂得曲线救援,或是准备干一票大的就要跑路的,更多的依旧是一推二五六,不敢担责任。
因此最终这些人就只能去找在野党,也就是在青龙寺的这些『闲散仙人』。
可是等这些人想要在青龙寺里面兴风作浪的时候,却猛然间发现没有人对他们的所谓『悲惨遭遇』有什么兴趣,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最新的特大新闻,热搜头条上!
『重新勘正经文注解』!
由郑玄和司马徽领头,荆襄庞氏、河东裴氏、关中韦氏等等各地经书世家参与,合议经文注解,去繁芜,存正意,不做任何的引申和谶纬,只是最基础的直解。
在之前的大汉经学界当中,常常因为各个家族之间注解的经文意思不同,导致了一些矛盾产生。即便是在之前的察举制度当中,也会有这个问题。某些特殊的大闲人,呃,大贤人,一般来说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毕竟少数,大多数的被察举的士族子弟,到了长安拜见皇帝之前,先需要参加一次考核。
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这些人是本人,不是什么刺客冒充的,另外一方面也要保证这些人多少懂一些经文,不要到了殿上一问三不知,那就不仅是丢自己的人,还丢了举荐者的脸。
而在这样的考核当中,采用哪一家的经文注解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就很重要了,有时候因为各家的注解不同,在朝中当官的家中长辈,甚至还会和考核官提前打个招呼……
现在长安三幅之中,察举制在没落,虽然个别也有,但是主体还是骠骑将军的官吏考试制度。这个考试制度已经推行了好几年,基本上来说不管这些士族子弟愿意不愿意,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但是在考试的过程当中,依旧有出现同一个经文,然后不同的注解的情况,以至于到现在,在考核经文的时候,也仅仅是考核经文的本体,也就是背诵部分,对于经文理解方面的考核基本没有。
在推行考试制度的初期,还能靠策论来筛选人才,但是随着参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仅仅用背诵和策论这两个项目来筛选,效率就太低了。所以若是需要采用经文理解的题目来进行筛查,那么自然要求经文的注解,相对标准要比较统一。
于是乎,虽说当下只是放出风来,然后开始搭个草台班子而已,还没有进入正式的研讨和合议环节,但是这已经是在青龙寺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家也不希望自己家传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文注解,被排除在合议之外,然后被否决!那几乎等同于自己家传经学的灾难!
在面对这样的巨大的变化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士族子弟都激动万分。那些好不容易抢先一步,在路上折腾了半条命的,汉中川蜀家族派出求援的士族子弟的哀哀哭泣,抱歉,这点小事,能算个屁?
这可是关系到自家经学相传的生死之战!
对于这个经学注解勘正,有没有反对者?
当然也有很多。
但是和当年反对『熹平石经』的声浪一样,没什么鸟用。
无非就是劳民伤财啊,耗时日久啊,徒劳无功啊等等的说辞,连这些人自己说出来都觉得心中有些发虚。
其实这些反对者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除了一些大经书世家之外,其余的就是集中在今文经学的传承家族上面。
经书世家的反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对于他们没好处。
然而当下最顶尖的经书世家,一个袁氏,已经败落了,剩下一个袁尚在飞熊轩里面,即便是有意见,叫破喉咙都没人听,而另外一个杨氏,则是在被窝里面偷偷哭,出来露面的时候还要强装笑脸表示没关系,这大板子,真的一点都不疼……
至于那些山东士族,原本就不带那些人一起玩,就算是那些人跳脚大骂,声音也传不到长安三辅来。
至于那些主要学习传授今文经学的家族么……
其实今文经学发展到了当下,已经明显有了一些疲态。毕竟谶纬一时爽,解释起来的时候就麻烦了。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类似于谎言的谶纬还不多,相互之间也没有勾连,而现在上百年时间当中,有多少自相矛盾的谶纬之言,恐怕这些治学今文经学为主的世家子自己都说不清楚,被旁人抓住了纰漏,打脸得打尴尬无比。
所以像是郑玄这样的大儒,基本上来说都不是完全偏向于今文经学的,很多都是古文今文两条腿走路。
在历史上,三国中后期,魏国曹芳就推出了一个偏向于古文经学的『三体石碑』,也可以算是从侧面说明到了当下,对于今文经学的一个态度。
另外,有反对者,自然就有拥护者,并且这些拥护者的数量相当惊人……
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清楚的明白这一项举措,对于广大的普通士族弟子,寒门中民学子是多么利好。
为什么这些经文难以传播?
不就是因为这些经文没有句读,隐晦难懂,若是没有各家自己私藏的那些注解,即便是拿到了经书,都未必能知晓书本上的这些字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
所以,在古代才将学习经文的第一步,称之为『开蒙』。
现在如果『官方』勘正了经文的注解,那么也就意味着只要认字之后,就可以越过原先经书世家所设立的门槛,直接窥看到了经书之内所传递的信息!
并且若是一旦勘正确定了经文的注解,按照骠骑将军的习惯,即便是雕刻第二批的『熹平石经』耗时较长,也会提前在长安书坊之中放出一些『平装本』……
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寒门弟子是绝对的利好!
因此这些普通家庭,寒门子弟,只要是头脑不傻的,便是坚决的站在了斐潜这一边,并且这些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那些『家族精品』。
极个别昏了头的,屁股坐不正的,则是被郑玄和司马徽的拥戴者喷得生活几近不能自理。郑玄在历史上就一直都在做经文注解的工作,从易经到诗经,到礼记,即便是没有斐潜的支持,他也是这么做的。
至于司马徽么,当初斐潜还在荆州的时候,就听闻司马徽对于经文注解这个事情非常重视,甚至不惜到处跑拉人头和郑玄对抗,如今有机会和郑玄几近于平起平坐,共同勘正经文注解,又怎么会轻易反对,然后放弃到手的荣耀?
山西士族更是不会反对,因为这几乎就是掌握经文注解话语权的绝佳机会!
从太原,从平阳,从河东,从陇右,不断的有表示自己代表某某家的学子抵达了青龙寺,不管自己的水准能不能达到『勘正注解』的标准,反正先要混一个脸熟再说!
然后在第二届的青龙寺大论时间还差一年的时候,这个热度已经是先期炒作起来了……
一切都疯狂起来,之前那些跳着脚咬着牙说绝对不参加第二次青龙寺大论的各地世家,豪强大户,现在为了不让自己的家族丧失话语权,便是只能泪流满面的说一句『真香』。
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有的人咬着牙坚持,有的人会迎头而上,有的则是想要逃避,还有一部分的人只想着自己怎样才能豁免,因此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平稳下来的长安三辅,其实又开始涌动起来了新的暗流……
太兴六年,春。
距离下一次的青龙寺大论,还有一年的时间。




诡三国 第2390章就这?就这!
生死病残,这是自然规律。
人类几千年来,都以为自己可以打破这些规律,或者是说幻想着自己能打破,但是实际上到了临头,却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只是个玩笑。
长安三辅,细雨蒙蒙。
而在北域大漠,却依旧雪花纷飞。
常山大营按照惯例,派遣出了斥候队进行巡查。
这些斥候队携带雪橇,战马,战犬,并且有一定的补给物资,将向北域扩散进行长达十日左右的侦测。
长毛战犬是司马懿早期提出来的构想,据说是源自于司马懿的箭术拉胯,和其他的官吏比较起来,他射不中猎物,干脆就养了狗来协助捕捉小鸡小兔子之类的,来冒充自己的狩猎所得。对于这一点,司马懿予以坚决的否认,表示这是谣传和污蔑,并且保留进一步追究造谣者的权利……
但是不管怎么说,当下这种貌不惊人的厚毛中型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斥候的工作更有效率,减少风险,甚至可以在外出执行侦测的闲暇时候,协助补充一些猎物。
因此对于饲养这种狗,常山大营几乎没有什么不适应,这种中型犬就成为了内部斥候营的标配。一般来说,一伙之内大概会养两三条狗。这些狗很朴实,人吃什么,狗也吃什么,皮实好养。
清晨。
雪终于是停了。
狗叫声在寂静的清晨,总是有些刺耳。
当斥候队率从以雪橇为骨架,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面钻出来的时候,他才明白战犬吼叫声是因为什么。队率抬头,顺着战犬报警的方向望去,一名穿着破烂皮袍的汉子,出现在了斥候队率的视野当中。
那名胡人静静的站在林地边缘,远远的打量着这里。
……(?д?)……
你有吃的,我没吃的。
你有穿的,我没穿的。
道理和规则是在有序的社会当中才具备力量,当混乱和野蛮占据上风的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的降临了。
赵云微微皱眉。
这一群莫名其妙出现的对手,似乎有些不对劲。
是因为坚昆国的原因?
『……』赵云沉默了片刻,挥动了手臂,『举旗!』
旗帜,从炎黄之时开始,就成为了军队当中的灵魂。
随着赵云身后的中军将领旗帜举旗,在空中轻轻晃动,周边的的次级将校的旗帜也随之而举起,然后朝着赵云中军将领旗帜微微倾斜,就像是朝着赵云所在之地致意一样。
1...11751176117711781179...14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