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诡三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马月猴年
这就相当麻烦了啊……
按照斐潜的解释,同样的两句话,所蕴含的意思几乎是南辕北辙一般!
即便是郑玄知晓地球是圆的,但是也绕不到一起去!
最为关键的,是斐潜又一次占据在了道德的高位,对于『八议』形成了压制。当今大汉,经学士族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就是先将自己代入到了『圣贤子弟』的身份当中去,然后又给自己披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道德卫士』的战袍,然后就自然可以大杀四方,无往而不利。
『道德』一词,原来也不是孔孟家自己传下来的,而是孔孟的子孙去隔壁邻居哪里拿来的。老子于《道德经》之中有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后来荀子提出来,在《劝学》篇之中有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有意思的是,老子不是儒家的,而荀子么,虽然说名义上是儒家的,但是这老先生的骨子里面是讲究『礼、法』的,若是拿所谓的传统儒家『仁、义』去和荀子对线,怕不是被老先生剋得满头包……
道德基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人类为了共同生活,而定下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因此只要是道德上说得通的事情,基本上都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念。这个并不绝对,因为世界上基本上来说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就像是现在郑玄面临的状况,那个对?那个错?
如果说郑玄投降了,那么不是简简单单的修改一句话啊!
这意味着郑玄夹藏在《礼记》注解之中的私货都可能需要重新改写!甚至还会波及到其他的经文注解上!
这才是郑玄最为头疼的地方。
『士大夫』推崇的『道德』标准都很高,几近于圣贤,平时说说可以,指责他人也是无妨,但若是要将这些『圣贤道德』作为衡量标准放到自己身上……
郑玄想象一下都觉得很可怕。
郑玄不是圣人,所以他在注解经文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根据自己的心意,添加了一些私货,这是很常见的行为,孔子这么干过,贾谊也这么干过,郑玄也这么干过,然后往后的一帮子人也是这么干的。
因为在翻译和注解过程当中,想要『夹带私货』简直太容易了。
后世当中有一些小白,动不动就说旁人写的文章是『夹带私货』,好像是这么一说,便是站在了审判者的位置上,高高在上,爽得不行,但是实际上这些小白连『夹带私货』的定义和范畴都不清楚,只是听了旁人有这么说,然后自己也跟着讲,来彰显自己的『聪慧』而已,就像是那些读经书注解读傻了的家伙一样。
摆在郑玄面前的,便是只有两条路。
原本那条跟斐潜相反的道路,显然是不可能继续走了,而且郑玄也不可能会跳出来去批驳斐潜在『刑不上大夫』的注解有什么不对……
因为不管怎么说,都绕不来那个『礼』,所以当下郑玄不得不改自己的注释,但是怎么改,却是难题。一个方向便是将原本自己开出来的后门堵上,就事论事的按照《礼记》的本意,就只说行车之礼,不掺杂其他。另外一个方向当然就是和斐潜保持一致,将原本给『士大夫』的后门,换成了『士大夫』的枷锁。
看起来,似乎是选择老老实实,就事论事更妥当一些,但是郑玄怎么都觉得有些情况不对劲,直觉告诉他若是郑玄真的这么做了,很有可能又将要掉进另外一个坑里面。
『郑公……』一名仆从在廊下禀报道,『国子尼前来拜见……』
『哦?!』郑玄扬了扬眉,脸上露出了喜色,『快快有请!』
不多时,国渊走了进来,拜倒在郑玄之前,『弟子见过师尊!经年未能侍奉师尊,乃渊之过也!』
『起来起来……让老夫看看……还是老样子啊……』郑玄走了上来,扶起了国渊,『何时来的长安?怎么不提前知会一声,老夫也好派个人去接你?』
国渊一身玄色素衣,除了腰带上垂着仅有一小块的玉珏为装饰之外,浑身上下简朴得就像是一个农夫。面色略微有些黝黑,显然是日常风吹日晒所致,和一般士族子弟白白胖胖的样子完全不同。
『回师尊的话,』国渊依旧是恭恭敬敬的说道,『弟子愚钝,怎敢烦劳师尊……弟子前日到的长安……』
『前日?』郑玄点了点头。『来,坐……』
郑玄拉着国渊,到了厅内坐下,又让仆从送了些浆水和干果点心来,询问了一些国渊路途上面的见闻和经过,最后才问道,『子尼……可是去过青龙寺了?』
国渊点头称是。
这两天最大的事情,莫过于青龙寺的公审了,长安三辅之内,沸沸扬扬。
『嗯……』郑玄沉吟了一下,然后将桌案上他原本的《礼记》注解推到了国渊面前,『子尼你来看看……我有些想要将这一条注解改一改,只是还没想好要怎么改……』
国渊先向郑玄致意,才伸出双手恭敬的拿起了郑玄推过来的书简。
郑玄看着国渊的动作,不由得微微捋了捋胡须,他有些猜到国渊会说一些什么了……
果然,在片刻的沉默之后,国渊将书简重新放在了郑玄的桌案上,然后低头说道:『师尊何不直述?』
『直述?』郑玄微微皱眉,『为何?』
国渊果然选择了这个方案,就像是他这个人本身一样。
正直得就像是一块石头。
『那你知不知道……』郑玄皱起眉,手指在书简上敲了两下,『若是直述……』
『师尊……』国渊微微一拜,『弟子知晓师尊此举,是为了将来学子安危所虑。师尊苦心,弟子亦是敬佩。』
郑玄的眉头微微松开了一点,『那你为何……』
『师尊……』国渊低头说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昔日先贤未曾惧艰险,未贪行易途,兢兢业业,求真求正……若无危苦于六国,何来桃李芳天下?经书真意,非在简牍,乃全于心也……』
郑玄长长的吸了一口气,捏着胡子,沉吟不语。
郑玄留下这些『后门』,并非完全都是为了他自己。他现在一把年纪了,即便是能用这些『后门』,又能用得多久?郑玄是经历过党锢之祸的,那个时候他就在想,若是有『八议』的话,说不得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经学子弟,包括他自己在内,蒙受了那么多的不白之冤了……
可是现在国渊的话,又让郑玄迷惑了起来,难道说自己这么做,未必是对的?
莫非这就是骠骑之意?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对的,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功在千秋?





诡三国 第2385章莫欺少年穷
长安。
醉仙楼。
如果说大汉当下什么地方最热闹,当然就是长安。
而在长安之中,又是什么地方最热闹,自然就是醉仙楼。
青龙寺?
青龙寺是白天热闹,晚上就基本没什么人了,而在醉仙楼这里,不管白天黑夜,都是热闹喧嚣,人潮涌动。
这么大的一块肉,日进斗金一般的流水,自然是引得四周恶狼一般的目光,可是没有人敢动,因为有人传说醉仙楼有后台,很坚实的后台,有人说是斐氏的,也有人说是黄氏的,还有人说是韦氏的,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任何的证实,也没有人见过这个醉仙楼的真正主人。
不是没有人想要动一动,试一试,但是自从那些想要动一动,亦或是试一试的人,或是家族,因为各种原因陷入了比动一个酒楼还更加麻烦的事情,或是之后,也就渐渐的没有人敢随便乱来了。
一开始的时候也有人对于醉仙楼有些担忧和疑虑,但是食色性也,人类对于美食的偏爱,可以说是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只要忍不住的第一次,便是有后续的无数次,最后只剩下真香两字,拥有许多新鲜菜肴的醉仙楼也就渐渐的成为了汇集美食,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超大型的酒楼集合体。
而且人本身是有汇集效应的,即便是有些人抵制,但是看到旁人乌泱泱的一大堆集中往醉仙楼去,多多少少也会被带动起来,然后去过一次之后,就很难说还有坚强的意志力去拒绝了。
这一点,对于士族子弟来说是如此,对于一般的普通百姓来说也一样。
醉仙楼不像是后世某些酒楼,板着一个架子要往某个层面上去靠,若是服务生不能说得一水的西戎腔,便是没有了面子。
醉仙楼当中有上万钱一坛的醉仙酒,也有三个大钱便是可以吃到饱的热汤面。
嗯,当然,在早两年的时候,一碗热汤面只需要两个大钱。
一般来说,醉仙楼的那栋高高的大楼,是属于士族子弟的,一般百姓也不会去,在那高楼里面,有女招,有胡女,旋转的五彩裙子,雪白的肚皮,醇香的美酒,当然也就代表了不菲的价格。
而另外一侧,小二楼的院子周边,则是普通百姓来的更多。有些闲钱的,便是进了院子,或是等上二楼,据席而坐,叫上二角酒水,三两豆盘的菜,慢慢吃喝,也没有人拿个计时器什么的在一旁催促,吃好临走的时候还能得到一声热情的招呼,悠长的呼喝声也并不比在高楼那边小声多少。
若是没有多少闲钱,只是为了填肚子的,也方便。沿着小院的回廊和围墙,有席子,也有胡凳,甚至人多的时候等不及找座位的,便是端了比脸都大的碗,找个角落,半蹲半坐唏哩呼噜吃着汤饼,等最后一口热汤下肚,五脏六腑也一样是舒坦得发出呻吟来。
许多家里不开伙的百姓,也愿意跑来醉仙楼吃饭的原因是醉仙楼舍得用油。即便是最便宜的热汤面,也是不多不少的会在最后给一小汤勺热油。
这些油都是烹饪士族子弟那边菜肴的副产物,对于那些士族子弟来说,新鲜的,味美的,才是最好的,而荤腥的,油腻的,反倒是不喜。
和饮食习惯一样,士族子弟喜欢的娱乐方式也和普通百姓不同,在士族子弟之中流行的各种搏戏,在普通百姓之中并不适用。
一般的百姓,还是喜欢简单一些的娱乐。
比如说书。
汉代早期也有说书的,但是那个时候并没有形成什么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所谓的话本,更多的时候是说书人自己编撰的故事,更多的是以神话的模式存在的……
而这些神话故事,斐潜认为并不合适用来说书。
说书,往小了说,就是简单的民众之间的一个娱乐方式,但若是站得高一些,目光长远一点,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其实是最为便捷,代价最小的开启民智,传播文化的方法。
民智的开启和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像是通电的导线一样,那边按下开关,然后这边就能有了电流,这一个传播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并且还伴随着不确定的变化,所以斐潜的决定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各种书籍,在士族子弟,寒门弟子层面散布出去一些粗浅一些的科学知识,大体上限制在后世小学,最多不超过后世初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另外一方面,就是通过说书,向普通民众,特别是不方便集中学习的民众传播知识文化。
那么在这样的要求之下,神话类的说书范本,就被很自然的削减了。
虽然说民众对于神话类的话本还是有很高的需求,出于对于生死的恐惧,这些神神鬼鬼的故事即便是到了后世也很多人喜欢,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科学的进步,人文的发展所起到作用并不是很大。
就像是后世聊斋很多人感兴趣,也觉得挺好,但是更多的人得知聊斋,并非是为了研究其中折射出来的道理,以及好人得到好报,恶人总会恶报的过程,而是更多的对着女鬼女妖母狐狸啧啧啧……
粗浅的科普书籍,斐潜已经借着各种人的名头在印制销售了。尤其是斐潜的两个师父的名头,再加上一个游学的庞德公,几乎囊括了大部分的基础学科范畴。
天文的,数理方面的,是刘洪为名,徐岳做注,几乎无人可以批驳,尤其是对于星体星座记录和分析,随着新历法的推广,也有不少士族子弟对于这么『高深』的知识有了兴趣,不管是真的对着这些天文有兴趣,还是简单的想要在聚会的时候装个『哔』,都在无形当中推广了这个知识的传递。
地理的,世界人文的,则是以蔡邕为名,蔡琰做注,以异域志的方式,印制和售卖,而且销售额也不低。这让斐潜心中多少有些欣慰。大汉当下,或许是因为之前有一些像是苏武班超之类的人影响,又或是受到了斐潜重开西域沟通商贸的刺激,反正这一类的书籍销路甚广,有的甚至已经是第三、四版了……
物理的,化学的方面内容,则是借着庞德公的名头在引发。庞德公的学术是黄老一派的,虽说其中有不少无为而治遁世而隐的思想,但是也有不少涉及基础物理化学的东西,比如什么金丹修炼术,稍微加以改进一下,也就成为了粗浅的物理化学手册……
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术扩散,在当前条件下根本不会对斐潜造成任何的威胁。
因为任何科学的进步,都需要基础的前置,在大汉当下时代的物质条件下,扩散出去的许多知识和技术是完全没有其前置条件的,在原本的大汉社会环境之中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相比较来说,这种比较温和的知识扩散,反倒会导致很多对此有兴趣能钻研的的人发现,原来真正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理想的地方只有——
长安。
简单来说,就是有限的输出科技,大量的输出文化,这一点在后世许多国家当中也是这么做的,并且以输出的这些东西为诱饵,调用更多其他地区的人力汇集起来……
仅仅是培养士族子弟,寒门学子作为技术的力量,在数量上还是多少会有一些不够,因此还需要大量的基数,也就是普通的民众。
农业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消息主要靠口头流传,越是耸人听闻,具有爆炸性的消息就传播愈快,而且不论是官府还是士绅阶层,当这些消息如同浪潮掀起的时候,其实谁都没有足够的手段来立刻制止谣言的传播,很多时候只能任由谣言自行消散。
说书的推广也是如此。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比较受普通民众欢迎的话本就渐渐的浮现出来了,一共是两大类……
一类自然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另外一类当然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这两项内容汇总到了斐潜之处的时候,斐潜也有些哭笑不得。因为这两项内容,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斐潜就已经知道了,然后绕了一个大圈来证实汉代的老百姓和后世的老百姓,在娱乐八卦上面,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区别。
于是,新的话本编撰任务,就交到了居住在醉仙楼别院之中的某个人,比如张生的手里。
写书的人都知道,有时候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时候巴不得一口气写完,吃饭都顾不上,要让张生这样的写手尽快写出来,集中式的类似于工厂或是宿舍的模式,显然可以让这些写手不受生活琐碎事务的影响,专心写书。
醉仙楼一来食宿方便,别的不说,单单是十二个时辰里面伙房都可以随时烹煮,这标准起码是大世家地方豪族才有的待遇,饿了随时有的吃,丰俭由人,反正从报酬里面扣,而且若是没有自知之明超出标准的也不会被通过,还有可能被直接中止合约,所以一般也没有写手借着没灵感啊,没思路啊等等的理由去贪图享乐,故意拖延。
毕竟之前的模式可都是领个题目,归家自己吃自己的,可没有当下这么好的待遇。
虽然说之前的模式可能能节省费用,但是效率较低,毕竟当下关中三辅的区域民众已经是基本离开了饥饿线,开始有了一些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果不及时给与补充,那么这些精神需求很可能就被勾引到一些歪七扭八的方面去……
更何况除了关中三辅,还有其他的区域也急需说书人和新话本。
此时此刻,张生看着面前写了密密麻麻的稿纸,长长的呼出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他用的纸是特批来的,作为代价,所有的纸张都有编号,领取多少,使用多少都是要登记的,并且连写废的纸也不能随意丢弃,否则就有麻烦了。
毛笔和墨水也是领用的,用旧的秃头毛笔要送回去,才能领到新的笔头。
还包括他面前的桌案,还有屁股下面的席子,都是精工细作的高档货,都是领用的。
张生拿起稿子来,将稿纸按照编号,按照循序重新看了一遍,又思索着稍微改动了一些用词和用字,使得更加贴近于口语化,可以让普通民众不费劲的就能听得懂。
这并非是一个容易的工作,那些习惯了『之乎者也』的士族子弟,根本就不屑于写这么粗白的文字,甚至会觉得这么些是对于他们的一种侮辱……
这一篇的话本不长,大概是十天的量,讲述一个年轻的农家子弟,在田地里面耕作之时,偶然从田间里面获了一本医书,然后他发现这本医书竟然可以识别本草,而这识别出来的草木又刚好可以治了他父亲的病,于是越发不可收拾,他走遍神州大地,认识了各种草药,也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最终发现这本书其实就是他自己所写的,因为他父亲病死之后,他发誓要治好天下所有病痛,于是吃了无尽的苦,耗尽一生最终写了一本书,送给了当初什么都不懂的自己。
这个在后世显得特别老套的故事,在汉代当下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就连张生得到了这个创意的时候,都连连称赞,甚至为了让故事里面的情节更加的生动和逼真,他还到了百医馆当中,请教了医师好多问题,以确保写出来的那些医疗方式都是正确的。
张生是守山学宫出身,只不过他家境并不好,所以错过了小孩黄金一般的记忆时间,等他大了之后才获得了读书的机会,却发现他记忆力怎么都比不过那些比他小的孩子,并且因此还被嘲笑,一度都想要放弃了,自暴自弃成天吃喝不想学习。
后来他遇到了蔡邕,被蔡邕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然后幡然悔悟,痛哭流涕……
写这个话本的时候,张生甚至都有萌生出一个念头,自己会不会有书中的那个年老的自己,来送一本书给现在的自己……
在恍惚并且感慨了一会儿之后,张生将稿纸整理好,然后又收拾一下,将自己的笔墨用具都收在自己的小袋子里面,查看并没有什么拉下的东西之后,才起身出了客房,顺着走廊往外走到第一间房门之处,向站在门口的护卫出示了身上的木牌。
护卫看了一眼,往边上让了一下。
张生微微颔首,然后走了进去。
在房间之内,坐着一个中年人。
『三哥……』张生将怀中抱着的稿纸送到中年人面前,『写好了……』
中年人笑了笑,『还是你脑子活,写得快……』
这个醉仙楼后面的小院,都被包下来了。这走廊当中的房屋,也是有时候空,有时候满,当然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满的。像是张生这样人有好几个,都是负责将一些简短的故事写话本。
提前出来的,写得好的,除了基础的酬金之外,还有额外的嘉奖,当然如果说超过了时限还不能写出来的,基本报酬就会减半,然后获得额外的时间,如果依旧还不能写出来,那么除了失去了所有的报酬之外,也失去了后续的机会。
像是张生这样,自然就比较受欢迎,而且也会比较容易获得后续的合作机会。
张生负责写,中年人负责初步的审核。
中年人负责的事项其实说起来就是两项,一项是将故事大纲找到合适的写手去改成话本,另外一项则是初步的审核,然后交上去,如果一切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大概三天之后,这个新出炉的话本就会开始向外传播。
审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禁止类似于过度的批判和诋毁,让话本当中不至于出现攻击某人、某事,或是把矛头直接指向朝廷和皇帝。
毕竟话本面对的是更多不认识字的百姓,这些人比一般的士族子弟还要更加容易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和鼓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产生出麻烦的变化。
话本的好坏,往往是取决于每一话层层递进,然后在关键每一节的结束的时候都能留下些扣子,等第二天再来揭开……
大略翻看了一遍,中年人微微点了点头。
张生是老手了,一些敏感的问题没有碰,比如士族和民众地位的差距,医疗资源的区别等等,只是表述出了努力改变自己,甚至隐晦的改变了『子孙』命运的美好故事。努力或许依旧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不努力则是肯定不会有任何的改变,这也是张生的亲身经历,并且在故事之中给与自己奇遇的,依旧是自己,而不是什么山精野怪千年狐狸……
修今生!
这也是和五方上帝的教义相互契合,相互支撑。
中年人笑着收了张生的话本,也就意味着张生做成了这一单的生意,旋即张生就领到了自己的报酬。
一手捏着怀里的硬邦邦的钱袋,一手提着用剩下的笔墨器具,张生走下了小二楼,出了院门往家中走,经过了大街小巷,看见在里坊空地之中,便有一说书人,啪的一声打响了竹板,然后咚咚的敲了两下手鼓,说了一段开场的小段子,引得周边的民众不自觉的便是汇集起来……
张生稍微放缓了步伐,微微笑着。
说书人看见了张生,也认出了张生,便是颔首示意。
张生也回应了一下,在小院当中进进出出,点头之交。
张生继续往前走,隐隐约约的便是听到说书人又是敲着手鼓,朗声说道:『今日要说一说,长平烈侯叱恶奴,「莫欺少年穷……」』

1...11721173117411751176...1459
猜你喜欢